闵潇莹
(江苏省金湖县人民医院 肿瘤血液科;江苏淮安211600)
【摘要】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铁剂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的疗效。方法:2017年08月~2018年04月,随机选择于我科接受治疗的50例肿瘤相关性贫血患者。分组:对照组25例,采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每周2次皮下注射,每次6000iu;观察组25例,采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多糖铁复合物胶囊治疗,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使用同对照组,多糖铁复合物胶囊为每天1次口服,每次150mg。1个疗程4周,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对照组治疗后优6例、良12例、可4例、差3例,优良率为18/25(72.0%);观察组治疗后优11例、良11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22/25(88.0%),观察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RBC、Hb、HCT三项血液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铁剂是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的较好方法,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关键字】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多糖铁复合物;肿瘤相关性贫血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20-0233-01
肿瘤患者在接受放化疗期间往往出现贫血表现,此时患者体内促红细胞生成素含量不足,身体营养状况较差,逐渐表现出肿瘤相关性贫血相关症状。这也是肿瘤患者常见并发症,30%以上的肿瘤患者往往在开始抗肿瘤治疗前就已存在,若不及时纠正贫血,能够发生缺氧等表现,使抗肿瘤药物疗效大范围减弱,有碍患者远期康复[1]。目前由于医疗水平的提升,肿瘤患者生存率也明显提高,因此改善该类患者贫血状态非常重要[2]。本研究主要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铁剂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的疗效,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7年08月~2018年04月,随机选择于我科接受治疗的肿瘤相关性贫血患者,共50例。纳入标准:细胞或组织学确诊为癌症,均接受放化疗;血红蛋白<100g/L;近1月未接受输血或糖皮质激素治疗。排除标准:既往或癌症治疗期间存在其他类型的贫血;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心、肝、肾等严重脏器功能障碍者;合并糖尿病、结核等消耗性疾病;对本次治疗药物过敏者。分组:对照组25例,男14例,女11例,年龄58~75岁(64.4±5.8岁)。其中胃癌12例、肺癌6例、乳腺癌5例、肝癌2例。贫血程度,轻度7例、中度10例、重度4例、极度4例。观察组25例,男13例,女12例,年龄56~74岁(63.9±5.7岁)。其中胃癌11例、肺癌7例、乳腺癌4例、肝癌3例。贫血程度,轻度6例、中度11例、重度5例、极度3例。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根据分组不同进行贫血治疗,1个疗程4周,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对照组采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每周2次皮下注射,每次6000iu。观察组采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多糖铁复合物胶囊治疗,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使用同对照组,多糖铁复合物胶囊为每天1次口服,每次150mg。
1.3评价方法
(1)疗效评价[3]:如表1,统计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2)患者治疗前后血RBC、Hb、HCT。
2.结果
如表2。对照组治疗后优6例、良12例、可4例、差3例,优良率为18/25(72.0%);观察组治疗后优11例、良11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22/25(88.0%)。观察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RBC、Hb、HCT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三项血液指标明显较治疗前上升(P<0.05);而治疗后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RBC、Hb、HCT比较[n(%),±s]
组别例数治疗效果RBC(×1012/L)Hb(g/L)HCT(%)
优良可差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
对照组25612432.03±
0.22.79±
0.567.23±12.1798.23±
10.170.26±
0.030.30±
0.05
观察组251111212.04±
0.33.89±
0.467.5±
11.93113.56±8.240.27±
0.030.40±
0.04
3.讨论
因肿瘤导致的贫血患者存在自身的病理特点,在接受放化疗时形成的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从而致使人体造血功能受到破坏。该类患者发生肿瘤相关性贫血的同时,往往合并存在生理功能及免疫力的减弱,正常代谢功能改变。肿瘤相关性贫血在肿瘤晚期更为常见,部分学者认为这是与癌症相关的慢性炎症形成的结果,因为该病的生物学及血液学特征与慢性炎症性贫血极为相似[4]。肿瘤患者贫血状态下,血液携氧能力不足,缺氧状态的肿瘤细胞更容易发生变异及扩增,最后加重肿瘤的侵袭力,导致疾病恶化[5]。国内外研究证实,造成贫血的主要原因是体内内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缺乏,这给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临床治疗建立了一个较好的理论基础。同时联合铁剂的补充,能够使治疗效果产生积极的协同作用。
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得出,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铁剂是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的较好方法,疗效确切,值得推广。与临床相关研究结果一致[6]。
参考文献:
[1] 张成侠, 冯志刚, 刘艳芬, 等. 1024例肿瘤相关性贫血的几个相关因素分析[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4, 36(1):88-90.
[2] 吴飞雪. 化疗前后肿瘤性贫血的变化与疗效的关系及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19):42-44.
[3] 姜丹凤.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铁剂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的疗效分析[J].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8, 29(6):656-657.
[4] Clelia Madeddu,Giulia Gramignano,Giorgio Astara, et al.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Options of Cancer Related Anemia: Perspective for a Targeted Mechanism-Based Approach[J]. Front Physiol, 2018, 9:1294.
[5] 吴付兵, 王星, 王康霞, 等.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胃癌相关性贫血患者的疗效[J]. 现代肿瘤医学, 2015, 23(2):241-243.
[6] 吴勤荣, 方科. 重组人促红素联合蔗糖铁治疗胃癌术后缺铁性贫血的疗效观察[J]. 中国肿瘤外科杂志, 2017, 9(4):256-257.
论文作者:闵潇莹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10月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21
标签:红细胞论文; 肿瘤论文; 性贫血论文; 患者论文; 疗效论文; 对照组论文; 复合物论文; 《医师在线》2018年10月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