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 腾冲 679100)
职业礼仪教学在中职学生素质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职业礼仪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上工作岗位。家校结合开展职业礼仪教育,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素质,教师让学生在真实情境模拟中进行职业礼仪的训练,方可让学生的职业素质更上一层楼。
中职生毕业以后要走向工作岗位,中职学生的职业礼仪教育对学生日后能够具备更好的职业竞争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职礼仪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职业礼仪教学在中职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才能更好地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职业需要采取各种教学措施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以下是我的教学实践探索体会。
一、中职生的职业礼仪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上工作岗位
1、中职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中职职业礼仪教育与学生的道德修养密切相关,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劳动者素质。因此在中职学生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职业礼仪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只有具备了职业理论,才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才能让学生更好地面向社会岗位。学生具备了职业礼仪,形成了人与人交际的规范,在职业中遵守礼仪,让学生在日后的社会交往活动中有序、有礼、有章可循,更加具备职业竞争力。笔者辅导的学生职业礼仪在河南省获一等奖,那么笔者也坚信这个学生在未来的求职路上会比其他学生更具有竞争力。职业礼仪让更多的学生明理、守礼,会更容易获得职场的青睐。
2、礼仪是衡量人类文明的准绳,也是衡量学生是否具有职业素质的重要方面
中职生毕业以后面临的是就业,因此中职生是否具备职业素质决定着中职生是否能够顺利地找到工作。在中职生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职业礼仪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改善公众形象,而且有助于提高每个人的文明修养和素质。教师要在学生学习相应的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各项职业礼仪训练,让学生能够具备职业技能。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中职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过程中,一些中职生缺乏礼仪,表现在不尊重他人,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基本的待人接物礼仪等礼仪问题。这些学生有些是因为家庭原因,有些是因为初中教学以考试为中心,缺乏相应的礼仪训练,还有些学生是因为某些社会原因。当学生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明显表现为礼仪缺失的时候,学生的职业素质也很难让人耳目一新。因此作为中职礼仪教师,要强化礼仪教育,将礼仪教育纳入课程体系,让学生的职业素质真正得以提升。
二、家校结合开展职业礼仪教育
1、营造良好的学校职业礼仪教育氛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中职学生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职业礼仪,对于学生的职业技能是非常有帮助的。社会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不仅需要良好的礼仪素养,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诚实守信的服务意识,要具有礼仪能力,具有综合素养。在中职学生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不但要将礼仪教育纳入课程体系,还要让学生在个人礼仪、社交礼仪、职场礼仪的训练中注重自身文明的言谈举止,在生活中展示自己的魅力和风采。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学校以及班级礼仪教育氛围,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校本课程,让学生在典型案例分析、学生示范、习惯养成等各种活动中学习与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相关的礼仪。在校园内,教师也要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生活在充满礼仪气息的文化校园当中,在校园内学校要设置礼仪画廊,在校园墙壁或者教师之内,要布置一些礼仪内容,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提高礼仪意识。
2、家校联合进行职业礼仪教学,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打好基础
职业礼仪教育如果仅限于学校教学,效果不会很明显。学生可能只把礼仪教学看成一门学科,而不愿意在校外或者在家庭内运用礼仪,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把学校内学到的职业礼仪运用到社会交往当中,让职业礼仪教育更好地和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服务结合起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家中开展良好的行为养成教育,并和家长联系,邀请家长与学校保持一致,请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礼仪教育工作。
三、职业礼仪教学让学生在真实情境模拟中进行训练,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学生的职业礼仪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职业所需的技能,是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侧面。教师不但要强化职业礼仪训练,而且要为学生提供各种平台,让学生在礼仪运用中感知到快乐,让学生能够在职业礼仪服务中提升综合应用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因此教师要多为学生提供真实情境模拟,并引导学生在各种平台中积极表现自己。
笔者指导的学生在职业礼仪大赛中获过奖,让学生感觉到技能培训有意义,有价值,也更愿意在社会生活中展现自己的风采。
总之,职业礼仪教学在中职学生素质教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教师不但要从多个层面加强学生的职业礼仪教学,还要善于为学生创设各种职业礼仪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在中职的学习生活中更好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论文作者:刘爱萍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年第2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5/11
标签:礼仪论文; 职业论文; 学生论文; 中职论文; 教师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素质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年第2期(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