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现阶段问题解决成为数学教育改革领域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在问题解决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不单单是可以让学生对各个知识点形成清晰的认识,也是能够让学生养成更强的问题解决能力,促使学生养成一定问题意识,以此为基础对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进行培养,这是新时期当中我国数学教学领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 学生 问题解决能力 培养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研究背景
数学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数学知识的具体应用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之间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问题解决能力其实是在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当中逐渐培养并发展起来的。较为强劲的问题解决能力可以让学生对各个数学知识点形成清晰的认识,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更好地应用数学知识。小学阶段是对学生各种能力进行培养的一个关键时期,因此一定是需要从小学阶段开始对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进行培养。
二、关系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养成的各个因素
是否可以明确地提出问题。在某些情况下,小学生遇到一个问题之后,是应当通过观察来获取解决问题的有利信息,并结合各个方面的条件,将自身的想象力及思考能力充分发挥出来,自觉地去尝试回答这一问题。实现这一过程的重要前提条件是,学生可以将问题找寻出来,因此学生应当对自己的所见和所感形成较为深入的认识,将问题的形成规律找寻出来,以此为基础发现问题,而后就可以顺利走上解决问题的道路上。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方法
提倡学生使用不同方法来解决问题。数学这一学科本身的逻辑性是比较强的,也是对学生探究精神进行培养,拓展学生思维及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最好方法之一。所以教师应当倡导学生积极使用自身的思维能力,选取各种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在经过长期的训练之后,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就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例如我借助多媒体,出示公园景点之一的六角亭。然后问:1.在这座亭中有哪些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2.我们以柱子为例,要求圆柱的油漆面积必须知道哪些数据?你有什么办法能测出这些数据?学生在观察中知道求圆柱的油漆面积就是求圆柱的侧面积,要求圆柱的侧面积就必须知道柱子的底面周长和高。有的学生用卷尺绕柱子一周直接量出,但也有的学生用薄的木板跟尺子测出柱子的直径或半径,再求出周长。教师不应当直接向学生讲述这两种测量的好坏,而是应当让学生分组自主探究,以此为基础找寻到各种不同的解决问题方法。教师不应当对任何一种方法进行评价,而是应当让学生相互交流的过程中选取出最为优秀的交流方法,学生通过讨论辩证,发现测出柱子的直径或半径是一种舍近求远的做法。在此背景下不单单是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也是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养成更为强劲的问题解决能力,并且还可以在此过程中养成一定合作意识,发现解决问题的规律,让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为学生日后学习高深数学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也就可以在我国新课程标准推行的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促进性作用。
学生是独立个体,其学习水平、思考能力各有差异,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掌握多样化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扩展学生的思维方式,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学习习惯。
例如,教学圆柱的体积,课前布置预习作业:我出示一块学生常见的类似长方体石块,问:你能求出这块石块的体积大约是多少吗?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纷纷计算这块石块的体积。但这块石块的体积到底是多少呢?学生们争论不休,大致出现两种意见:第一种,量出长、宽、高,求出体积。第二种,把石块浸入了一个圆柱体的容器中,求出圆柱里面液体相差的容积(如下图)。
学生们都想通过自己的实验、自己的计算,来迅速验证自己的正确性。
让学生通过交流合作进行思维碰撞,掌握多样化解决问题策略,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在我国推行的新课程标准当中,逐渐将小学数学教学领域中的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放置在最为重要的地位上,为小学教学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指出一个明确的方向,应当在小学教学中切实贯彻落实这一标准,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积极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改革,从而也就可以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切实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推动学生逐渐走上一条全面发展道路上,满足素质教育背景之下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最终也就可以在我国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策略的过程中,起到一定的推动性作用。
参考文献
林海燕 例谈“先学后教,多学少教”的教学——以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意义》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2019,(27),9。
论文作者:陈海山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8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1
标签:学生论文; 能力论文; 解决问题论文; 求出论文; 自己的论文; 圆柱论文; 这一论文; 《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8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