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0亿国债是怎么用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是怎么论文,国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债投资用在了何处
为克服亚洲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扩大国内需求,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199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措施之一就是发行长期建设国债,3年来共发行长期国债3600亿元。
这些国债是怎么用的?用在了何处?是否达到了发行国债的预期目的?2000年12月27日,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曾培炎向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议报告了国债投资的使用和管理情况。
1998年,国务院关于发行10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的报告,提交到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4次会议审议并获通过。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的决议,这1000亿元国债投资定向用于加快农林水利、交通、城市基础设施和环保、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中央直属储备粮库、经济适用住房六个方面的建设。
在此之后,为尽扭转国内有效需求不足、消费需求持续不振的局面,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加大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力度。1999年和2000年,国务院分别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提交了关于发行1100亿元和15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的报告。经过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充分肯定了加大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必要性,核准了这两个报告,并且提出,在长期建设国债的安排上,着眼于扩大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结构调整,为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优先用于在建项目,重点向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倾斜,避免出现新的重复建设,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据此,这2600亿元国债在继续安排在建国项目的同时,增加安排了重点待业技术改造、重大项目装备国产化和高技术产业化、环保与生态建设、教育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
据曾培炎主任透露,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在以上方面的国债投资安排中,向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作了倾斜。在3600亿元国债投资中,中西部地区占61%,西部地区占32%。据介绍,三年来的国债投资具体安排在农林水利和生态建设、交通运输建设等九个方面,共安排国债项目6620个,总投资规模24000亿元。到2000年底,累计完成投资15100亿元,占项目总投资的63%。
用于农林水利和生态建设的投资占28%
1998年夏天,长江发生了继1954年后的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嫩江、松花江也发生了超历史纪录的特大洪水,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同时也暴露了水利设施薄弱和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因此国债投资的重点,是在以加强大江大河防洪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水利和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安排国债投资计划1009亿元,占全部国债投资的28%。
——水利建设方面,安排国债投资主要用于加固堤防、病险水库和加快在建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包括29762公里堤防建设、117个江河控制性枢纽工程、86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3700余公里重要海堤建设、11个蓄滞洪区安全建设项目、42座重要城市的防洪工程;共安排160个以节水为中心的大型灌区改造项目,解决2400万人饮水问题的贫困地区人畜饮水工程。3年来,每年中央安排的水利投资总量是发行国债前的3.5倍。
——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方面,从1998年开始国家共安排国债投资在湖北、湖南、江西、安徽4省实施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工程,有计划有步骤地对行蓄洪区内的居民进行了外迁安置。截至目前,1998年实施的第一批涉及94万人的迁移工作已基本完成,各地正在组织验收;1999年实施的第二批涉及51万人的迁移工作,搬迁工作量在2000年年底前基本结束。
——林业及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在长江上中游地区、黄河上中游地区、“三北”风沙区、草原区以及北京周边地区的431个县(市、旗)开展了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同时启动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中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试点示范工程、全国重点防护林工程、种苗工程和森林防火工程。
此外,为配合水利防洪工程建设和植树种草等生态环境建设,还安排了全国气象雷达网站和草种基地、病虫害防治体系等项目建设。
用于交通运输建设的投资占近二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瓶颈现象”已大为改观,但仍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西部地区交通设施还十分薄弱,严重阻碍了西部经济的发展。因此,国家在国债投资的安排上对交通建设给予了重点考虑。
用于交通运输建设的国债投资,重点是支持公路建设,占到国债投入交通运输建设资金的六成以上,总建设规模约2.8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约1.2万公里。加快同江至三亚、北京至珠海、重庆至湛江和上海至成都、连云港至霍尔果斯“三纵两横”国道主干线,以及北京至上海、北京至沈阳两条主要干线的建设。支持中西部地区的国家级贫困县县城与国道连接公路的建设,涉及贫困县194个,总建设规模9700公里。支持中西部地区重点旅游景区交通干线之间的连接道路建设,共修建2000多公里。
铁路建设方面主要支持了:朔黄铁路、水株复线、芜湖长江大桥、宝兰复线、武广电化、新长铁路、粤海通道、京九南段复线、兰烟复线、天津港煤炭下海铁路、阳涉二期、邯长铁路、石长线等工程建设。
民航方面重点加强了重庆、西宁、兰州、乌鲁木齐。迪庆、敦煌等中西部干线机场和旅游支线机场建设。
水运方面主要支持西江航运二期工程、长江口航道治理、广州港出海航道整治工程等内河和出海航道建设。
用于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投资占近一成
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能否加快科技进步,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是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迫切要求。1999年和2000年,国家安排国债投资重点支持结构性矛盾突出的冶金、纺织、石化、有色、机械、信息产业六个行业的技术改造项目。
另外,还安排国债投资主要支持数字高清晰度电视研究开发与产业化、生物技术开发与产业化、数字移动通信国产化、工业过程自动化高技术产业化、西部优势资源增值转化及生态建设、信息基础产品产业化示范工程、稀土材料应用开发与产业化、新材料专项、网络专项等重要项目。
1999年以来,国债投资重点支持了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国产化、环保装备国产化等重大装备国产化项目。目前,广州地铁二号线工程的设备国产化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综合国产化率超过70%,机电设备平均每公里造价比一号线降低30%。环保装备国产化项目也在积极推进。
其他各项国债投资项目
农村水利和生态建设、交通运输建设和技术进步及产业升级三方面的国债投资占到了近六成。除此之外,国债投资还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方面:长期以来,农村电网建设严重滞后,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为启动农村市场,降低农村电价,减轻农民负担,国家利用国债资金在全国400个县(区、市)开展了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改造完成农村低压电网和配套建设相关的农村高、中压电网。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3年来,国家运用国债投资对大中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重点支持。主要用于城市的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市政道路、供热、供气,以及北京、深圳等8个城市的快速轨道交通项目的建设。还安排了首都圈抗震加固。
——中央直属储备粮库建设方面:国家利用国债资金,分两批共建设了700亿斤仓容的中央直属储备粮库。
——环境保护方面:为了解决水污染重点地区和首都环保问题,国家安排国债投资用于“三河三湖”水污染治理规划和北京市环境整治。
1999年以来,国家共支持了淮河、海河、辽河、巢湖、太湖、滇池等流域水污染治理,建设污水处理项目117个,建设规模为日处理污水980万吨;安排国债投资74亿元,用于陕北天然气进京市内工程、北京市城市水系综合整治和煤改气工程等107个项目。
——教育、公检法设施建设:从1999年开始,安排国债投资重点支持了高校扩大招生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高校筒子楼改造工程、中西部地区高校基础设施建设和中央部门在京高校煤改气工程。建设了高校教学、生活设施870万平方米,36所高校的煤改气工程,筒子楼改造253万平方米。
国债投资是否取得了预期成效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增加投资,扩大国内需求,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那么,3600亿元国债投入后,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取得了哪些成效?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曾培炎认为,2000年以来我国主要经济指标全面回升、国民经济发展出现重要转机,是与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分不开的。财政部部长项怀诚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更是笑称,开始时对于发行国债能起到多大作用心中没底,现在效果这么明显,感到充满信心。
——每年拉动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以上。1998年国债项目投资带动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1999年带动2个百分点,2000年约带动1.7个百分点。
——对其他方面投资的带动效果明显。国债项目直接带动地方、部门、企业投入配套资金和银行安排贷款约7500亿元,使部分储蓄迅速转化为投资,发挥了银行部分沉淀资金的作用。
——水利设施开始发挥效能。在国债资金支持下,对大江大河大湖进行了大规模的堤防工程建设和水毁工程修复,3年间全国共完成堤防加固16369公里,发展节水灌溉面积6500万亩,解决了1000万农村群众的饮水困难问题,通过移民建镇增加行蓄洪面积1400平方公里。这些措施,使得1999年长江中下游出现仅次于1998年的历史第二高水位时,沿江堤防出现的险情比1998年减少82%,较大险情减少94%,减少直接经济损失约300亿元;
——促进交通建设的快速发展。近3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公路、铁路、民航建设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公路新增通车里程17.4万公里,其中2000年底竣工投产贫困县公路项目94个,建成通车里程5400公里,到2001年底将基本解决西部地区贫困县出口不畅的问题;铁路到2000年底建成投产16个项目,新线长度2070公里,复线里程586公里;民航2000年底有24个机场建成投产;水陆运输已有3个项目投入运营,两个试通航。
——国家对粮食市场的调控能力明显提高。2000年底,第一批500亿斤中央直属储备粮库基本建成,第二批200亿斤粮库仓房主体工程也将完成。这极大地缓解了粮食仓容长期紧张的矛盾,改善了粮库布局,保障了中央粮改政策的顺利实施。
——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加快。通过对880个民品技术改造项目进行贴息,调动了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的积极性,增强了银行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支持的信心和贷款力度,启动了一批对结构调整有重大影响的项目,有力地配合了国有企业的改革。
截止目前,85%以上的国债技术改造项目已经开工建设,部分项目已竣工投产,大部分项目将在2001年底前建成。重点支持的高科技产业化项目,新材料专项、信息网络专项和一批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均已取得较大进展。
——有效缓解了一大批省会和地级城市的基础设施压力。在国债投资的带动下,极大地调动了各地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包括北京东四环工程、上海外环线一期工程、长春引松入长一期工程、成都府南河治理一期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即将竣工,这些项目的建成,将新增城市日供水能力1887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824万吨,日垃圾处理能力31317吨,日燃气供气能力708万立方米,供排水及煤气管网1585公里,新增城市道路长度1308公里,桥梁21座,供热面积8694万平方米。
此外,国债投资加快了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启动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支持了西部开发的重大项目,推动西部大开发迈出实质性步伐。
国债投资管得怎么样?
国债资金是人民的血汗钱,如何用好国债资金、管好国债项目,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瞩目。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曾培炎指出,国务院领导同志非常重视国债投资的使用和管理工作,多次听取有关方面的汇报,及时研究国债投资中的重大问题。在国务院的领导下,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国债投资的安排、使用和管理是好的,国债项目的工程质量明显好于其他建设项目。
成立领导小组评审国债投资项目
为了用好国债,国务院专门成立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领导小组,由国家计委牵头,财政部、专业经济部门、银行、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等有关方面参加,负责研究国债投资安排和实施中的重大问题并提出工作建议,报经国务院批准后实施。领导小组下设农林水利、交通等7个专业小组。
据透露,到目前为止,领导小组已召开16次会议。这些小组采取联合办公形式,集中评审项目,提高了国债投资安排和项目选择的科学性和透明度。有关部门和各省(区、市)也成立了国债项目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国债项目的实施工作。
制定规章制度
为确保国债项目工程质量,国务院于1999年2月召开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工作会议。国务院主要领导要求各部门、各地区必须抓好国债项目工程质量管理工作。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管理的通知》和《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立和完善了工程质量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国债资金的管理,从中央到地方都设立了国债资金专门账户,有关部门还下发了一系列加强国债资金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包括《国债转贷地方政府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国债专项资金财政财务管理办法》、《水利基本建设资金管理办法》、《关于加强中央直属粮库建设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投资管理的规定》等,对国债项目的选择和国债投资计划的上报、编制、下达等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建立了严格的国债资金管理制度,确保国债资金按照规定用途使用;健全和巩固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有力地促进了国债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
各级地方政府也非常重视国债投资的管理使用工作,大都建立了项目建设目标责任制,签订目标责任书,层层分解落实项目建设责任。经过各部门、各地区的共同努力,国债投资管理责任明确,运作比较规范,保证国债项目的建设顺利进行。
进行经常性监督检查
对国债项目进行经常性监督检查,是管好用好国债资金、加强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保证。据曾培炎介绍,朱镕基总理和其他国务院领导同志多次亲赴长江大堤检查工程质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领导小组两次组织工作组分赴各地,检查落实资金到位、项目进展和工程质量情况,协调解决问题。
据了解,国家计委重大项目稽察特派员办公室派出稽察人员1100人次,稽察了308个国债项目。财政部多次派出专题调查组对国债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调查,财政部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对重点国债项目进行了专项检查。审计署对国债项目的资金使用情况也进行了专题审计。2000年以来,由监察部、国家计委、财政部联合组成了国债项目违纪违法检查组,对有关项目进行了监察。
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及时和严肃处理。有的下达整改通知,限期整改;有的通过新闻媒体曝光,鼓励社会监督;有的暂停拨付该地区、该项目的国债资金和中央财政预算内资金,有的还暂停审批该地区项目。对有关责任人员,该撤职的撤职,该处分的处分,该法办的法办各部门的监督检查和制裁措施,对挪用国债资金、忽视工程质量等违纪行为起了应有的震慑作用。
问题绝不容忽视
曾培炎还指出,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加之缺乏经验,在国债投资管理和项目实施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的地区虚报项目,套取国债资金;有的项目挪用、拆借和挤占国债资金;有的项目管理还不够规范,没有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有的地方配套资金落实情况不好,资金未能及时到位等。这些问题虽是少数现象,但是影响恶劣,绝不容忽视。
对当前国债项目建设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国务院给予了高度重视。据曾培炎介绍,国务院有关部门已认真总结了经验教训,将进一步完善国债项目建设投资管理制度,加强工程质量和资金管理。与此同时,将采取更有力的措施督促地方、部门和企业落实国债项目配套资金,确保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保证项目建设进度。继续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继续加强对国债项目的监督检查,一旦发现问题,决严肃查处。
曾培炎表示,国务院将以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用好管好国债资金,确保工程质量,向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