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课要突出E时代_思想政治课论文

高中思想政治课要突出E时代_思想政治课论文

高中思想政治课应凸显E时代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时代性论文,政治课论文,高中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E时代中的“E”是英文electronic(电子)的缩写,E时代指电子时代,即网络普遍应用于办公、教育、生活等各个领域的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远古时代的神话变成了现实,神秘而广大的世界变成了“地球村”。尽管远隔万水千山,在网络时代人们就好像生活在一起,真有“天涯若比邻”的感觉,无穷无尽的知识可以“一网打尽”……总而言之,网络正改变着我们,改变着世界,改变着一切。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也使千百年来逐渐形成的教育制度受到极大的挑战。面对史无前例的网络技术革命,传统教育模式的深刻变革已成为历史的必然。本文旨在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视角,就课程理念、根基、内容、实施及开发等诸方面谈谈其应凸显出的E时代性。

一、课程理念的E时代性

网络时代的精神核心是自由平等交互。在网络世界里,人与人之间没有身份的差别和地位的高低,是一种平等互助的关系。一切交流都是交心讨论式的,交流的形式也是见字不见人,网民可以毫无顾忌地敞开心扉发表见解,人际心理距离缩到最短,交流更具真实性、直接性。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也是人格平等的主体之间的关系。高中学生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他们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渴望得到他人的关心和平等对待。他们的思想不断成熟,独立性、反思能力不断加强,其主体意识不断显现。思想政治课不再是传统的单向灌输与接受,更多的应是思想的碰撞与智慧的交融。新课程改变了师生间“权威——依存”关系,有效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

网络传播具有开放性,它完全打破了国界,全球各地的人都可以随时通过网络进行交谈,各种信息得到迅速地扩散,成为便捷的共享资源。网络教育资源的开放性也在影响着我们的课程改革。有专家指出:教学改革实质是师生对占有资源权利的再分配。网络时代的教师很难再独霸一方天地,在建成校园网的环境下,学生开始占有信息资源,享有自主学习时空,焕发出极大的创造力、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他们对知识、信息和技术的占有和思考比以前更广阔、更深刻,其智慧和创新精神将得到迅速发展,甚至会超越教师,教师将会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来自学生的挑战、压力和创新。师生间将不存在谁主谁次的问题,而呈现出“师生共同占有和建设资源,合作解决问题,互为师生,互相促进”的崭新局面。教育不再是一种封闭活动,向书本学习、向生活学习、网上学习,师生互学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网络传播还具有即时性,网络的信息量大、传递便捷、瞬时更新,永远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而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也同样呼唤即时性。教学已不再只是一种预设,而是一种动态生成的鲜活过程,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网络时代的教学,教师可以随时掌握新资料、汲取新知识、利用新教材,从而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解决教学内容滞后于时代发展的矛盾。特别是思想政治课教育,更应即时利用网络资源,与时俱进,改变以往教育取材困难、内容滞后、信息有限、缺乏时代感和吸引力等弊端,让中学生真正扩大视野,解放思想,提高境界。由此可见,E时代崇尚“自由、平等、开放、互动、即时”精神,正契合了高中新课程所倡导的崭新理念。

二、课程根基的E时代性

生活是教育的根基,也是课程的根基。新课程理顺了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的关系,以生活逻辑为主线构建课程内容。它融合了“经验课程”“生成性课程”观念的合理因素,突破了“课程即学科”“课程即教材”的观念,不再将课程局限于教材文本的学科知识,把教材看作是供学生构建和创造学习经验的媒介,把学生的生活世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与师生的对话,而生成、构建起新的课程。

“教育应关注当下的生活”,越来越成为大家的共识。然而生活的广度到底有多大呢?网络时代的学生生活,应是包括网络生活在内的全部生活内容。网络虽然具有虚拟性的一面,但却是生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经调查发现,我市绝大多数的青少年都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和操作能力,或多或少接触过网络这一现代信息传播工具,并对网络有着自己的看法。约有57%的青少年利用网络获取各方面的信息,53%的学生获取学习资料,43%的学生用于娱乐,还有分别占23.3%和21.3%的学生用于聊天和交友。对于网络未来的发展前景,有43.3%的青少年认为“前景广阔”,有34.3%的青少年认为“将改变一代人的生活方式、生存观念”,仅有2.3%的青少年认为未来的网络“没有什么大发展”。数据显示,大多数青少年已逐步接受这场来势汹汹的信息革命,并正在不断地适应它,对网络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也具有一定的思想准备,网络将日益融入学生生活。因此,我们的教育理应重视学生的网络生活,只有关照其网络生活,才能全方位地建构和实施基于学生生活的新课程。

三、课程内容的E时代性

随着高中新课程的推广实施,其时代性与包容性日益为师生所感受。以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必修)为例,无不散发着强烈的E时代气息。《经济生活》模块中的“电子货币”“信用卡”“网络购物”“SOHO”“资本全球化”“数字鸿沟”等经济现象;《政治生活》模块中的“网上参与听证会”“网上评议政府”“发展电子政务”等政治现象;《文化生活》模块中的“网络大众媒体”“网络文化”“网络学习”“文化遗产数字化”等文化现象;《生活与哲学》模块中的“电脑是否具有意识”“网络时代的技术创新”“电脑算命是不是新事物”等哲学命题,无不折射出对E时代特有现象的关注与剖析。

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政治课不囿于传授学科知识,更突出对学生政治思想、法律道德、价值观等教育,达成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目标。E时代的思想政治课程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其一,网络是一个巨大的信息源,既是信息的宝库,又是信息的垃圾场,良莠不齐,让社会经验欠缺、辨别能力低下而又充满幻想、好奇的青少年难辨真伪。网络的平等性和互动性,能使人们在高度自由的环境下接受和传播信息,青少年往往在无所防范的情况下不知不觉地接受各种不良信息,侵害身心。而网络的隐蔽性又使得青少年自我约束力减弱,为追求刺激,获得感官满足而置道德甚至法律于不顾,逐渐弱化了法律意识和社会主流道德意识。其二,审视网络世界,我们不难发现由于技术和实力的因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在互联网上占有绝对的主导权。英语等西方国家的语言成为网络通用语言,其工具意义极大增强。在这种情况下,许多青少年漠视对本民族语言的继承和学习,却致力于英语等国外语言的学习,以至出现了母语贫乏化倾向。一些青少年在网络极度渲染的虚拟中产生“西方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错误意识,民族虚无主义滋生,以英语为载体的文化思想、价值体系在网络的推动下逐渐渗入“网络一代”的思想意识中,消解青少年的民族意识,中国传统思想和价值观念逐渐淡薄,成为缺乏民族文化积淀和支撑的“无根浮萍”。其三,随着文化通过网络的传播,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正潜移默化地对青少年产生影响,轻而易举地影响当今青少年的价值判断和理想选择甚至政治信仰,淡化政治意识。少数控制力不强的青少年极有可能被反动和消极的信息所诱导,丧失应有的思想政治观念和立场。因此,加强对中学生的网络法律和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E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任重而道远。

四、课程实施的E时代性

回顾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从要求计算机辅助教学,作教学演示或个性化教学,再到要求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课程改革,建立明显有别于传统教学媒体为基础的课程,最后到整个教学体系的全方位改革,使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甚至学校结构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同时教师也会发现这种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从这一演进历程中,计算机与教育的整合程度越来越深,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以高中思想政治课为例,教师应突破原先制作多媒体课件的固有程式和水平,把网络引入课程实施。从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预告、教学资源的收集、教学活动的探究、教学成果的巩固、教学效果的反馈等诸多方面与网络挂钩,真正实现跟帖式、互动式的教学模式,达到师生的对话交流。例如,在学习《文化生活》中的“感受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这一章节时,笔者在校园网上及时作了教学内容的预告,希望学生收集相关教学资源。两天后,笔者在电子邮件中收到了来自全班3/4的学生寄来的介绍各具特色的世界文化资料,包括建筑、音乐、文学、节日等,笔者把这些当作课堂中的教学资源,真正体验到师生的共创共享。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往往停留于知识讲解与理论的阐述,现实性不强,教育实效低下。网络的即时性特点延伸了我们的课堂教学,使教育更具真实性和操作性,也提高了学生参与实际生活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政治生活》有关政府提高行政效率,增强服务意识,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多种途径时,针对政府“发展电子政务”这一便民措施,笔者在课堂上,借助网络平台,师生现场为市政府写了一封关于我校周围交通秩序混乱,要求及早安装红绿灯的电子邮件。在下一次课堂上,我们现场接收了市政府的回复邮件,信中感谢学生们对我市政务的关心,答应尽快安装好交通信息灯,以保障广大师生的安全。学生们通过这一课堂活动,真切地体验到电子政务的独特魅力,体验到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原则。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课件的制作,以powerpoint格式居多,尽管也有直观性与趣味性,但在解决学生课后的讨论、复习与答疑上不够理想,师生互动性不强。随着网络的不断建设,特别是校园网的不断完善,这一问题迎刃而解了。网络不仅提供了十分便捷的学习工具,还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学生学习的权利,体现了个性化教学特质。教师可以在上完课之后,把自己的教学课件挂在校园网的个人数码工作室里,让学生抽空重新浏览教师的教学课件,把课堂上不理解的地方重新加以学习。同时,学生如有疑问可以通过网上留言、BBS或开设“虚拟教室”(Virtual classroom)加以解决,师生可以通过跟帖的形式加入到讨论之中。这种教学形式变“说教式”为“探讨式”,大大提高了师生的互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拓展了教学时空。

五、课程开发的E时代性

新课改的推进,强调“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施。课程的实施既是国家课程地方化的过程,更是基于本地课程资源的地方课程及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而任何成功的课程开发与建构都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组织学生积极开发、利用适合其发展水平和需要的优势课程资源及特色课程资源,让学生走入现实生活,亲自发现和解决身边的问题,不仅有利于他们了解乡土乡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和建设家乡的责任感,而且有利于深化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现代公民素质、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依托网络的课程资源开发,应倡导课程教育与信息教育融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活动。教师让学生参与课程开发,能培养他们敏锐的课程意识,提高课题的发现能力、活动的组织能力、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信息的处理能力、课题的总结提升能力等,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养成较强的法制观念和良好的网德修养。例如,在《文化生活》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发现“网络恶搞事件”越来越多,就此他们成立了研究性学习小组,从其亚文化的定性、产生的根源、对青少年的恶劣影响、法律与道德的底线及综合整治等诸方面进行了探究总结。又如,在校园廉政文化建设活动中,师生共同参与校园网网页制作,凭借网络平台,展览了许多主题性的文艺作品,同时在网上开展了主题调查与讨论活动和网上模拟社会实践等活动,促使学生积累实践经验,锻炼实践能力,收到了良好的互相教育和自我教育实效。

标签:;  ;  ;  ;  ;  ;  

高中思想政治课要突出E时代_思想政治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