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模型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信息化论文,模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企业信息化就是在生产、经营管理等各项企业活动中,结合先进的企业管理思想,规范业务流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和环境,逐步提高企业集约化经营程度,使科学技术对企业效益的贡献达到高水平的过程。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是发展知识经济的需要,是实现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关键。
企业信息化模型,就是支持企业战略目标的经营管理理论、模式、方法、信息技术和系统结构的集合。它是实现企业信息化的框架和指南。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分别尝试过几种有代表性的信息化模型。
一、我国企业信息化模型的演变
1.功能独立的孤岛式模型 从70年代中期,我国便开始构建简单的、独立的企业MIS子系统应用,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当时主要以单机操作为主, 采用“孤岛”式或大型机/哑终端的结构进行单项业务的数据处理和辅助管理。
这种模型功能单一,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比较简单,企业信息化的程度不高,按职能分部门的独立应用对企业的整体产出的贡献较小。但当时在降低劳动强度,提高业务的准确度上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面向企业过程的局域网络模型 从80年代中期开始,企业对企业内部业务数据共享、协同工作产生了需求,也更加重视企业业务流程的优化。我国企业开始采用局域网络联接企业各职能部门,发展功能更强大的企业MIS和办公自动化系统(OA); 生产制造行业在网络化的同时又采用面向企业过程的软件技术,实施制造资源系统(MRP/MRPⅡ)。这些均代表了一种面向企业过程的局域网络信息化模型。
该模型综合地利用了各种信息技术,用网络连接企业各部门,采用客户/服务器(C/S)结构管理公共软件和信息,采用分布式数据库以求得更多的信息数据共享,采用面向企业过程的软件技术以实现企业设计、生产、服务过程的自动化和信息化。例如MRPⅡ系统, 用内部网络连接了库房、生产车间、计划部门和销售部门,采用面向过程的资源组织原则,以物料为核心形成了一个闭环生产管理系统,从而提高了生产计划、库存管理、制造控制和产品销售等企业业务过程的均衡性和可靠性。
面向企业过程的局域网络模型提高了企业的办公自动化和事务处理自动化的程度,极大促进了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增长。但这种模型仅限于企业内部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管理,对外部信息不够重视,缺乏灵活性,因而到了90年代,已难以适应企业竞争战略的发展需要。
3.开放式集成化的广域网络模型 90年代中后期,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Internet应用迅速普及,新的信息技术和管理模式被应用于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之中,信息化进程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这段时期,企业发展了企业外部网(Extranet)、企业资源计划(ERP )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管理系统(CIMS)等多种信息化模式,它们代表了一种开放式集成化的广域网络信息化模型。
选择开放性的系统结构是企业信息化的总趋势。开放式系统包括计算机硬件的开放性(如系统I/O总线、外设接口和网络通信接口都应采用国际标准或公认的工业标准)、软件开发环境的开放性(如符合工业标准的操作系统、标准的网络通信协议等),以及管理系统结构的开放性。开放式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信息交换类型的差异,使企业成为一个交流密切的整体。
而集成化则表现在该模型不仅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集成,还表现在结合了新的经济形势下的管理思想。ERP系统在传统的MRPⅡ基础上引入了联机分析处理(OLAP)、电子商务、工作流等新的信息技术,同时吸收了供应链、适时生产(JID)和全面质量管理(TQC)等先进管理思想。CIMS集成了CAD、CAM、柔性制造(FMS)等生产层的信息技术, 同时又结合了管理层的MIS、OA以及经营决策层的决策支持系统(DSS)等各个环节的信息技术和管理方法,促进了企业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开放式集成化的广域网络信息化模型,把企业自身、分销网络、客户、供应商的活动组成一个紧密联系的供应链,并通过广域信息网络促使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协同与平衡。因此该模型在物流、资金流、人力资源流和业务流上能较好地实现企业整体优化运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但随着全球知识经济的到来,这种信息化模型开始显现了自身的缺陷和不足。以结构、技术以及管理思想都较先进的ERP为例, 自动优化企业流程有其局限性,企业各个环节必须按软件原有的固定模式运作,不利于企业灵活地实现企业重组。CIMS、ERP 的管理思想和模式基本上基于企业业务的固定顺序逻辑进行线性管理,不能对无法预料的事件和变化作出快速的反映。并且,对于中小企业和特殊行业,该模型的应用效果不佳。因此,在新的经济条件下,企业信息化呼唤着新的企业信息化模型。
二、新型的企业信息化模型
基于国内外环境与条件,借鉴各种企业信息化模型的经验和教训,展望未来,新的企业信息化模型应该是在现有规模基础上,采用目前最先进的管理思想、模式、方法与信息技术进行改造、完善和创新的结晶,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其主要框架如图所示
该模型以用户为主导,信息资源管理为基础,应用系统为核心,互联网络为纽带,是一种网络化、集成化、基于对象的异构分布式模型。
(1)用户 用户包括两大类:Web Browser用户,通过互联网络存取各类信息;应用系统用户,根据业务要求访问不同的应用系统,并为系统采集信息。
(2)信息资源管理 信息资源管理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 应综合采用面向对象技术(Object-oriented Method)、多媒体技术、 数据挖掘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分布式信息资源的高效管理、集成、重构、共享和知识创新,为用户和企业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
图1
企业的信息种类繁多、信息量大、用途复杂,按管理级别可划分为三大类:基础信息,就是企业基本的事务处理信息,如人事、财务、物资、生产等信息;综合管理信息,如分类统计汇总的图表、公文、政策法规和相关科技信息等;战略决策信息,如综合分析、管理策略、决策规划等知识信息,信息资源还应包括企业外部的用户、市场等信息。
信息资源的组织方式一般采用文件、数据库、超文本、数据仓库、知识库等。在本模型中,信息资源管理与开发机制采用面向对象方法,按照数据抽象的思想,使用基于对象的分类模式来组织客观世界的各种信息对象。面向对象方法具有对象封装性、可继承性、多形性、易修改性、对象实例的动态链接性和可复用性等特点,使得分布式信息资源的集成、维护、扩充、重构和重用较易于实现。再综合应用人工智能、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等新技术,可实现低成本的优化管理和信息共享,并逐步实现企业的知识管理和知识创新。
(3)应用系统 应用系统完成企业信息化的主要任务, 直接实现企业自动化经营的各项功能,执行各类业务信息的处理。因此,应用系统应体现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科学的商业化运营机制,调控企业运行在最佳状态。
由企业MIS和MRP,再到ERP和CIMS的模型演变表明, 从企业生产实践抽象的供应链驱动模式是一种新型的生产组织和管理模式,反映了供产销和售后服务一体化的供需运营思想。它需要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持,合理的系统模式和开发方法来实现。
应用系统模式应体现面向用户的客户/服务供需思想,而不是让用户机械地适应固定的系统逻辑。模式应能依据用户的可变需求,提供灵活的服务。模式还应能依据需求,灵活组装所需的系统部件,实现各类实用的系统结构,例如,客户/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结构,客户/应用服务器+数据仓库结构,客户/智能应用服务器+知识库结构等,便于建造不同的应用系统。其中客户浏览器/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的三层结构,简称B/S(Browser/Server)结构, 用户层包括各种用户服务部件和用户集成管理,应用服务器提供软件部件的管理、组装和灵活重组等功能,可实现各类应用系统,数据库服务器包含于信息资源层。河南省电力局管理信息系统采用了这种模型。
可复用构件方法(Component—Based Method )已被实践证明是最具生命力的应用系统开发方法。构件是用于开发和维护软件系统的软件单元。该方法支持上述B/S模式,由应用服务器依据需求规约与框架,从本企业的构件对象库或其他网络信息资源中动态灵活地选取合适的构件,组装成所需要的新系统。该方法还可对现有系统进行分析和构件提取,将构件加入构件对象库,然后按照新模式对系统进行再工程。该方法具有许多优点:动态灵活地集成各类构件,组装新系统;支持应用系统的重构、部件代换和优化,便于应用系统的维护、管理、升级和创新;构件的复用可实现软件资源共享,降低系统成本,提高系统质量;构件的标准化支持系统的开放性。
(4)互联网络 从我国企业信息化模型的演变来看, 网络结构从局域网到企业内联网Intranet,再发展到企业外联网Extranet,功能也从实现企业内部信息的共享到实现企业内外信息的高度共享,联系所有合作伙伴,形成伙伴企业间的虚拟专用网,实现分布式管理和协作。
互联网络以Web模型为标准平台,使用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对象通讯协议(IIOP)等多种协议,结合开放式的应用系统,不仅能实现各类信息和对象的批处理通信方式,还提供联机事务处理和数据库访问的实时信息服务。
企业网络与国际互联网络(Internet)连通,使企业溶于全球信息化环境之中,借助WWW快速有效地获取企业所需的各种信息, 同时也能向网上发布自身信息,供他人共享,吸引更多的用户,实现网络协作,网络服务和多种电子商务。
三、模型的功用和实施策略
新模型可以为企业提供以下优势:
(1)灵活的供应链驱动模式。依据不同行业或不同目标的要求, 采用不同的集成方法,实现不同的供应驱动模式、生产驱动模式或销售驱动模式的系统结构。
(2)企业的重组与业务优化。 可复用构件方法支持应用系统的重构和部件代换,既能包容、改造原有系统,更便于创新和维护新系统,较易实现业务重组与业务流程优化,提高企业的动态调控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以及对企业内外环境和市场的快速应变能力,使企业经营管理科学化、合理化、高效化。
(3)企业信息资源的优化。面向对象等技术支持企业知识、 信息的集成和基于对象的抽象与组织,便于企业信息的处理、维护、重组、优化和共享。
(4)全面集成化经营机制。集成包括各种先进的管理思想、 模式及方法的集成,各类用户管理的集成,不同管理层次的各类应用系统的集成,各种信息资源的集成,以及各种先进技术、工具的集成,便于企业业务部门之间的优势互补,紧密协作,实现供产销一体化的运营机制。
(5)高度开放性的协作经营。在企业信息化实施中, 高度开放性要求考虑系统结构、软件构件、软件支持工具和信息资源对象的标准化,以及硬件软件接口、网络接口、用户接口和信息资源接口的标准化,为系统管理、维护、升级和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提供基础,为信息资源的合理交换、共享和优质服务提供良好的支持,以消除地域、行业、组织、部门、机型、媒体类型的差异,实现企业内外及全球范围的协作经营。
(6)管理决策智能化。综合应用软件工程、 知识工程和专家系统(ES)技术,提高企业管理战略决策水平,逐步实现企业知识管理、知识创新和智能化,这是企业信息化的高级战略目标。
企业信息化的终极目标是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在坚持效益的前提下,企业信息化模型实施应在经济、技术、整体规划和企业自身改革四个方面采取下列策略。
(1)经济方面,采取量体裁衣,讲究实效的策略。 企业信息化建设应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性质、类别、规模、基础等实际条件,有所取舍,有所侧重。在设计系统、选择产品、实施应用上考虑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确定可行的综合效益目标,重视系统性能/价格比和投入/产出比。
(2)技术方面, 企业信息化建设应在实用的前提下兼顾前瞻性和可扩充性。所谓前瞻性是有一定的超前意识,尽力采用先进的设计思想、技术和工具。可扩充性是在已建成的系统的基础上可以将新技术、新功能扩充进去,便于系统升级。
(3)整体规划方面,注重企业信息化的整体性和社会性。 整体性质就是以企业综合经营目标为纲,编制企业信息化中、长期计划,区分改造项目、新建项目和重点项目,分步有序地实施。社会性是指企业信息化建设要充分注意企业外部条件和社会环境,如国家信息网络环境,公共的信息资源开发,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等的制定和实施情况。
(4)企业自身改革方面,企业应把企业体制改革、 业务重组与资产重组和信息化建设结合进行。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企业信息化要以企业的系统变革为基础,并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革命。当前我国企业正实施“三改一加强”,这就使得我国企业有机会把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的改制、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紧密结合、互相促进,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既融入现代信息技术又适应市场需求的体制与机制,实现企业的高效运营管理。
标签:企业信息化论文; 大数据论文; 信息化管理论文; 信息化规划论文; 用户研究论文; 业务管理论文; 生产系统论文; 信息集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