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整个校长--论陶行知先生的校长观_陶行知论文

作为整个校长--论陶行知先生的校长观_陶行知论文

做整个的校长——浅议陶行知先生的校长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校长论文,行知论文,浅议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在长期的教育生涯中,形成了一整套颇具中国特色的教育和学校管理理论,思想极其丰富而深邃。值此纪念陶行知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本文试就“陶行知的校长观”作一些粗浅的整理和分析,挖掘其现代意蕴,以期给广大中小学校长加强素质修养、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有所启发和借鉴。

陶行知先生早在1926年就指出:“整个的学校应当有整个的校长。”他认为,学校校长责任重大,其工作关系到千百学生的个人前途,关系到国家、学术之成败。“一所学校的好坏,和校长最有关系;一个地方的好坏,和学务委员最有关系。”正如陶先生所言,“当一个小学校长,不仅是一两百学生的导师,而是一两百户、一两千人的导师。他的地位的重要好比一个作战的团长;当个县教育局长,不仅是几百个学校、万把学生的导师,而是一个几十万民众的导师,他的地位好比一个集团军总司令,甚至是一个战争的司令长官。”“说得小些,校长关系到千百人的学业前途;说得大些,校长关系到国家与学校之兴衰。”(《告生活教育社同志书》《陶行知全集》第三卷341页)可见,校长及学校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与学校教育生死攸关。也正是由于陶行知先生看到这一点,他曾恳切地讲言:“国家把整个的学校交给你,要你用整个的心去做整个的校长。这样可以发展专业精神,增进职务的效率……”(见陶行知著《中国教育改造》1928年4月版)。明确提出了要做“整个的校长”的观念。具体地讲,作为整个的校长,其素质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校长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职业精神。陶先生认为,作为整个的校长,理应好学、有礼、站岗位,应该教育自己知责任、明责任、负责任。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陶行知认为,校长的职责主要有四:(1)培养教师,使教师进步;(2)调动教师积极性,通过教师使学生进步;(3)注意发现人才,在学校中敢于提拔“为老百姓服务的人”;(4)打开学校的大门,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运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运动学校的力量,使社会进步。而校长要履行好这四个方面职责的前提是要有明确的责任意识和强烈的责任感,并且校长不能一身任多职。如果校长“兼筹并顾”,会使人“精疲力倦,难以支持”,就像“一个人站在两只船上,不到船翻人亡不止。”(见《陶行知全集》第五卷27页)。他主张校长要有专心致志于本职工作的一种“极端专注的职业精神”,提倡“用整个的心去做整个的校长”,以发展自己的专业精神,增进职务的效率。当年,陶行知先生自己就身体力行,主动辞去了东南大学教务长的职务。专门从事中华教育改进社职务。陶先生的行为对于我们今天的一些热衷于社会兼职、沉溺于文山会海、忙于应酬、疲于奔命的校长们来说,无疑是楷模和榜样。

(二)校长既要有良好的公德又要讲究私德。“作为整个的校长应该是老师的老师”。毫无疑问,校长理应是全校师生员工的道德榜样。要求师生做到的,校长必须先要做到。作为校长,要自觉加强职业道德的修养,遵守公德。同时,陶行知认为,校长及教育行政人员还应该讲究“私德”,而且,他认为私德是公德的根本。对校长而言,私德最重要的是“廉洁”。一切的坏心术坏行为,都由不廉洁而起。校长只有健全了私德,才能扩大公德的效用,为集体谋福利。陶先生还认为,在私德方面,校长及教育行政人员应该肃清官僚习气。比如,他明确指出,校长的作用应在于鼓励教师的积极性、考虑学校工作是否合乎民主;督学、视察员的作用应在于积极指导学校如何办得更好,而不是去查案,给学校带来恐怖和忙乱。

关于这一点,对照中小学现实,我们有不少的校长,有意无意地滋长了官僚的习气,以官员自居,脱离群众,高高在上,更有甚者,以权谋私,损公肥私等等,很值得我们深思。陶行知先生毕生以德修身,率先垂范,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加强校长的职业道德修养,努力提高校长的思想道德水平,是当前切实加强校长队伍建设的关键。

(三)校长应该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组织才能。陶行知早就指出,作为整个的校长,应该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他曾对乡村标准校长提出过三点要求,他说:“乡村标准校长应当有三层资格:一是要有农夫的身手;二是要有教师的头脑;三是要有社会改造家的精神。”(见《中国教育改造》1928年版)。符合这要求的,才可称最适合学校需要的标准校长。而且,他认为,不要以为校长是一种“不学而能,人人会干”的职务,校长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职务。校长既为一级行政领导人,除了给予相当的训练外,必须要有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还必须有相应的科学知识。在普通学方面有哲学、文学、经济学、美术等;工具学方面有语文、外语、统计学等;专业学方面有教育哲学、教育概论、教学法,教育心理学等,其目的在于“使办学的人能拿教育的方法去达到教育的目的。”而作为整个的校长,在其良好的综合素质中,尤其以具备良好的教育管理专业素养和组织才能为最重要。

陶行知认为,校长必须具有相当的组织才能和管理艺术。他认为,一个理想的校长,必须将师生的力量集合起来,形成一股合力,“同心协力”,为一个共同的目标,“从事共同的活动”,同时,他还应善于用“最敏捷、最切实的方法引导学生组织积极的活动。”具体地讲,作为整个的校长,首先应该是一个出色的“社会活动家”。作为校长,要把学校当作社会,又应当有“社会即学校”的观点,把整个的社会当作自己的学校。这样,知责明责,才能尽责。这对于当前的校长而言,是很有现实意义的。要打破原有的封闭、僵化的办学模式,努力实现开放式管理,以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关键就在于校长要有陶先生所主张的“社会活动家的开放心态和素质”。其次,要掌握用人的艺术。校长何以能尽责?陶行知一语中的:务在用人,要用人之长。他说:学校用人非一人为一人做事,一切都应以事为中心,“事宜分工者则分,宜合作者则合”,“善治事者留,不善治事者去;善事为尚,人情次之”,做到“人之就去不足损事,事之兴废不复因人”(见《陶行知全集》第1卷267页)。校长受托于社会掌握用人之权,是为了使学校这部机器正常运转,不至于人存事举,人亡事息。第三,要掌握处理问题的艺术,处理问题要“敏捷正确、善始善终”。作为校长,要“靠熟练与精细处理问题,粗心大意,是最容易弄错坏事的”(见《陶行知全集》第3卷470页)。而且,作为校长,处理问题一定要善始善终,要“做好为止”。“最忌有起头,无煞尾;做东丢西,做西丢东。否则,一切设想将都不是一事无成,就是半途而废”。所以,校长布置工作,应该有时间限制,应该有时间效率观念,应该有毅力干到底,做到“有问题必有解决,有困难必可胜过”。第四,要力行民主,力戒独裁。陶行知认为,校长的管理素质中,应具有民主的精神,要发扬民主的作风,去掉“独断独行”的旧习惯。他主张,“为人民领导者”,应“拜人民为老师”,不要“对小孩子和老百姓摆威风”。他说:“自己要说话,也要让别人说话,最好大家商量。自己要做事,也让别人做事,最好是大家合作。”陶行知先生自己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曾经经过自我解剖,觉得自己“这个区区的校长也不是例外,常常不知不觉地独断独行,违反了民主精神。”他认为,“做一个独裁的校长是千不该万不该的事情”。他主张领导者都要“再接再厉地多方想法以克服这种与民主精神不相容的作风”,“随时随地愿听逆耳之言;和颜悦色地欢迎干部和别人的批评,有事要先商量而后行。”(见《陶行知全集》第3卷596页)。只有校长具有了民主的作风和精神,才能宽容和了解学校的师生,才能做到以一所学校为大前提,“个人之毁誉、利害、成败皆所不计;好恶、亲疏,恩怨之见,更无所容心”。一个校长,如果对师生的“冒犯”耿耿于怀,在工作中横挑鼻子竖挑眼,那么,他也就势必管理不好学校。

作为一个校长怎样才能成为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整个的校长”呢?笔者以为,首先,要以坚定的职业信念和高尚的职业精神来从事校长的职业。也就是如陶先生所说的用“整个的心”来做校长。我们理解,陶先生这里所谓的“心”,就是指的一种高尚的“职业良心”、“职业精神”、“专业理想”或“职业信念”。每个校长都要具有立志成为教育专家和管理专家的职业理想,这是成长为“整个的校长”的重要前提。关于校长所应具有的职业精神,陶行知认为,作为校长除了应该具有一个普通教育工作者所应具备的“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强烈事业心外,还应比普通教师更具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职业信念。通过自己的有效管理行为提高了办学质量,促进了学校教育目标达成,为社会培养了更多更好的人才,这样的职业信念体现了一个校长的人生价值追求,也是一个校长履行好自己职责的根本精神动力所在。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广大中小学校长学习陶行知奉献精神的实质就是要认真贯彻执行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要求,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具有全心全意为党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的精神;就是要具有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埋头实干、勤政廉政的精神。当然,在以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要成为整个的校长,更需要我们具有创业的精神。没有创业精神的校长只能是庸碌一生的校长。陶行知先生的一生堪称是创业的一生,他创造性地举办了一流的学校,为改造旧教育,创造新教育作出了他毕生的努力。无论是晓庄乡村师范、山海工学团,还是育才学校的创办,都充分体现了陶先生的创业精神和成就。他是我们当今校长创业的典范。有人说得好,一个校长无功就是过。做校长不能只图太平、得过且过。必须如陶先生所言,“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才对得起人民赋予的权力。

其次,要确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掌握最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校长具备了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才会有科学、有效的办学行为。作为“整个的校长”,理应是有着先进教育思想的学者。随着当前社会的发展,学校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将越来越高,这就必然要求作为教师“领头羊”的校长,必须是专业水平更高的教育专家,为此,校长必须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科学研究,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博,努力掌握最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管理素质。

第三,要用心去“做”,勇于实践、勇于探索、勇于改革。实践是人类的最基本的活动,没有实践活动,也就不能对人的发展起催化作用。校长的管理素质与能力提高正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整个校长是“做”出来的。一流的校长应该是一流的教育改革家,一流的课程管理专家等,他应该永远站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最前沿。如果校长不能脚踏实地地干事业,因循守旧,也就不可能有所成就。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蕴积是成功校长的不可或缺的“双翼”。当然,一个有志于成为管理专家的校长还应注重在改革中不断地总结。善于总结经验是校长成熟的催化剂。

第四,要善于学习,并努力成为“专家型校长”。陶行知认为,要成为整个的校长,应该具有“虚心采纳的学习精神”,以敏锐的眼光去发现新事物,探索新规律;以“灵敏的手去抓学习机会”,善于利用学习时机学习,“不辜负机会,利用好机会”。在广泛学习的基础上,“兼取各种方法之优点,不受一种方式之拘束”,“把握教育发展的新趋势,适应于教育新思潮”,创造“更切需要,更合理想的学校”。陶行知曾大力呼吁,对于教育行政人员、校长的训练,应引起相当的注意,应该对校长的训练进行系统的研究。他认为,中国的教育为什么这么落后?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教育行政办学人员得不到相当的培养,没有很好的学习和提高机会。现在看来,陶先生这一观点是真正的远见卓识。一个教育管理行家的成长过程也是按照社会的角色期待,学习接受社会文明成果,并转化为自身素质的过程。尤其在当前,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终身学习已悄然步入我们的生活空间。提倡终身学习行为,不仅是改变一个人终身生命质量的重要转折点,而且是确立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一种教育行动。在这一教育行动中,未来的现代化学校必将成为“终身学习的演练场”,学校管理的专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作为未来学校的校长,面对如此日新月异的教育变革,怎能无动于衷或默守成规、以不变应万变呢?因此,唯有不断地学习、研究与实践教育科学理论,不断地超越自我,才是未来校长适应学校管理现代化、成长为“整个的校长”、“专家型校长”的有效策略。

第五,要正确地进行“角色定位”,切实加强自我修养。校长人格的魅力是建立校长威信的重要因素。要成为一个教育管理的行家,“整个的校长”,离不开校长自己在实践中的主观努力,离不开在实践中的自我人格修养。这就要求我们校长能正确认识和把握自己,有一个科学的“角色定位”。如果过高或过低地估计自己,都可能对自己在学校管理中所应起的作用产生消极影响。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要像陶先生所提倡的那样,掌握自克自省、自我完善的修养功夫,具备“兼听”、公正、民主、自律的管理品质,不断地加强自己的个性心理及健全人格的培养。从某种意义上说,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高尚的道德修养表现了一个校长、一个教育管理行家的成熟度。

总而言之,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用整个的心去做整个的校长”的精辟论述,闪烁着其哲学系统观的思想光辉,体现了辩证系统观的整体观点。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的、相互作用的要素或部分组成的统一体。无论其组合方式如何,都具有完整性和统一性。就校长的素质而言,无论是其素质的结构还是其素质建构的过程,都具有完整性和统一性。我们探讨校长素质的理论和实践,固然要作“整个”的研究,从校长的生理要素、心理要素及社会化要素整体统一的角度去研究“整个的校长”的素质构成。毫无疑问,我们每一个中小学校长在建构、发展自身管理素质的过程中,也理应以陶为师,用“整个的心”去努力发展、整合自己的管理素质,才能实现自身管理素质结构的最优化,从而实现“做整个的校长”这一理想目标。

标签:;  ;  

作为整个校长--论陶行知先生的校长观_陶行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