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升级的范式转换:从分立替代到耦合互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范式论文,互动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范式转换的动因:分立替代范式的困境倒逼耦合互动范式出现
产业转型升级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区域经济摆脱困境和实现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产业转型升级的显性标志是一个产业由低技术水平、低附加价值状态向高技术水平、高附加价值状态演变,其实质就是通过调整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关系实现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业素质、产业效率的提高。
长期以来,我国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中调整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间关系主要采取的是分立替代范式。这种范式是在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之间设置清晰的产业边界,在两者完全分立的情况下,单向地以高新技术产业替代传统产业。它的明显特征是: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呈现线性的替代关系,产业结构和产业链的变化基本因循渐进式路径,逐步以技术进步速率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替代技术进步速率低的传统产业;只从产业分工的单一逻辑维度来推进产业升级,而在产业价值创造中难以体现协调的好处;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心在于降低传统产业的比重、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从显性层面看,分立替代范式对于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发挥了较明显的作用。但是,在进入工业化后期之后,传统的分立替代范式已经面临两方面明显的困境:
第一,客观上不能被高新技术产业替代的传统产业由于得不到高新技术产业的渗透而难以提升发展水平。因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只注重单向追求高新技术产业替代传统产业,而忽略了将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使得很多区域不得不保留的传统产业难以从粗放式发展转变为精细化发展,面临着很大的困境。一方面,一些未得高新技术渗入的传统产业难以冲破资源和环境的约束。从资源约束看,纺织、钢铁等传统产业的资源消耗已经到了能够承受的临界点。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我国进口的燃料和矿产品占全球总量的比重1980年不足0.2%,1990年也仅为0.6%,2000年达到3.7%,2011年则上升至12.4%,与第一大燃料和矿产品进口国美国已相差无几。从环境约束看,2013年以来,华北、华中、华东地区连续出现空气质量极差天气,全国灰霾天气最严重时覆盖面积超过150万平方公里。另一方面,由于缺乏高新技术产业的改造与提升,传统产业产品的市场适应能力大打折扣,产能严重过剩已经困扰着多个传统产业部门的发展。2012年,建材工业中,水泥、平板玻璃产能利用率分别仅为72.7%、68.3%;化学工业中,氯碱、聚氯乙烯行业全年装置利用率分别约70%和60%,甲醇、电石行业装置开工率分别约为50%和76%;有色金属工业中,电解铝行业产能利用率仅为72%;钢铁工业中,粗钢产能利用率仅达到72%。
第二,在“技术跟随”基础上替代传统产业而快速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产业,因缺乏耦合互动优势而出现了明显的质量不佳问题。在分立替代范式下,由于更强调高新技术产业单兵突进,而对更广泛领域内的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耦合互动重视不够,结果使得高新技术产业本身的发展质量明显不够高。从区域产业运行的实践看,浙江和上海这两个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模与速度走在全国前列的地区都出现了这样的典型问题。
从浙江的情况看,近些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都走到了全国前列。但是,由于对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耦合互动重视不够,一些高新技术产业部门缺少了优势传统产业的支撑,在发展层次和效益方面与广东、江苏、山东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从发展层次看,由表1可知,浙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层次明显偏低,其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劳动生产率都排在四省的末位,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占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比重虽然略好于山东,却比广东和江苏低了一大截。
从产出效益看,浙江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率和行业效益指标均居于四省末位。2011年,浙江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率为23%,低于全国23.84%的平均水平,也低于江苏的25.23%、广东的25%、山东的23.97%。进一步从医药制造业等五类主要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出效益来看,浙江的情况也难以令人满意,单位企业产值、劳动生产率和单位企业利润三项指标,都居于四省末位。以主营业务收入较大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例,浙江单位企业产值为1.97亿元/户,只有江苏和广东的40%左右;行业劳动生产率为58.84万元/人,落后于江苏和广东,为山东的60%左右;单位企业利润更是只有山东、江苏和广东的50%上下。①
再从上海的情况看,2010年国家科技部对31个省级地区科技活动水平的监测结果显示,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全国排名第四,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全国排名第五,说明上海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较高。但是,从反映高新技术产业产出水平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率指标来看,上海这一指标却是排名全国倒数第一。将上海与全国平均水平以及江苏、浙江进行比较可以发现,造成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率指标大致呈现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港澳台资企业>外资企业这样一个顺序(见表2),但上海高新技术产业中四类企业的产值比重却与这样的顺序相颠倒,这就使得上海高新技术产业中不同所有制企业产值比重与相应的增加值率呈现高度负相关,即产值比重较大的所有制类型的企业,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率却较低(见表3)。
进一步对比表2和表3,不难看出:包括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内的内资企业的增加值率要显著高于包括港澳台资企业在内的外资企业,而且外资企业的产值比重越大,高新技术产业的总体增加值率就越低。而其深层成因是:外资企业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难以与传统产业深度耦合互动,因而其增加值率指标明显低于内资企业。由于上海高新技术产业中外资企业的产值比重已经达到91.5%,远远超过浙江和江苏,所以导致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率明显低于浙江和江苏。②
产业转型升级的分立替代范式所面临的困境,迫切要求在新的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中推出耦合互动范式。
从江苏、广东等省的初步实践可见,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耦合互动范式,就是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促使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通过彼此影响、渗透,逐渐形成两者之间的相互交叉和部分重叠,最终打破产业边界,并且催生出与原来的产业完全不同的新产业。耦合互动所形成的新产业,能够突破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边界,具有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双重优势,成为产业转型升级新的推动力。耦合互动范式的主要特征是:使产业转型升级中的线性替代关系转变为多元新兴产业部门并行发展关系,导致各产业与创新起源点的距离趋同,原来低增长率的传统产业部门能够获得与高新技术产业部门同样的高增长率;使产业结构的渐进式升级转变为跨越式升级,通过将各种高新技术扩散、渗透到传统产业,引发传统产业的分化、解体和重组,促使较低层次的产业抛弃一般的渐进式升级路径而获得跨越式优化升级;顺应经济的服务化倾向提高产业结构整体的知识含量与密集程度,使整个产业结构体系中知识含量与密集程度的全面提高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
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从分立替代转换到耦合互动,是两大产业的边界从固化走向模糊化的过程,是对原有的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分立状态所特有的边界固化的一种颠覆性的改变。
耦合互动范式的效应:化解产业转型升级的三重制约
一个区域要实现产业升级,必然会面临区域产业同构与结构固化造成的“内忧”、跨国公司对区域产业链的低端锁定与战略性隔绝机制形成的“外患”、与低碳化要求相关的“碳锁定”等三方面的严峻挑战。产业分立下的产业升级传统范式由于不能突破产业边界的限制、不能充分利用产业协作的好处,因而难以有效化解这些挑战。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下的产业升级新范式由于能够将产业分工的效应与产业协作的威力很好地结合起来,因而可以突破传统范式的限制,顺应区域产业升级的内在要求,有效地化解产业升级所面临的挑战。
首先,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可以打破区域产业同构与结构固化效应。在以往产业分立范式下进行的区域产业升级,所采取的主要举措就是“腾笼换鸟”,但结果却常常是低端产业难以转移,高端产业难以突破,区域产业同构现象难以消除,产业升级效果不明显,呈现出典型的结构固化效应。造成产业同构与结构固化效应的主要原因是:第一,相对过剩的传统产业受制于产业分立的路径依赖和产业锁定效应,由于缺乏倒逼机制与产业转移机遇而难以实现压缩和转移;第二,从一条产业链条转换到另外一条产业链条的链条升级,因缺乏本土的技术创新链整合者而较难实现,众多传统企业被持续锁定在低端环节。
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会使两大产业的边界发生相应变化,出现交叉或模糊化的倾向,这种倾向有利于破解产业分立下的路径依赖和产业锁定效应,降低产业链条转换与升级的难度。在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过程中,为了在全新的耦合产业、企业中创造和获取价值,凭借耦合所导出的创新性技术和创新性组织,可以建立起新的产业边界和企业边界,并通过创造新的竞争优势来源和重新评价现有竞争优势而迅速对现有的许多产业、企业进行重组。在这样的情况下,会出现两种新的变化:一是产业的可替代性增大,相对过剩的传统产业具备了更大的压缩和转移空间;二是产业的差异化增大,产业链条转换与产业链条升级的难度相对降低。这两种新的变化,明显有助于打破原有产业格局下的区域产业同构与结构固化效应。
江苏围绕打破区域产业同构与结构固化效应的产业升级要求,在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方面取得了领先于全国的突出成绩。2012年,全省研发活动经费达到126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3%,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四年位居全国前列;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5%,发明专利授权量突破1.6万件,增幅达46.1%,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企业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发明专利申请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等新兴产业销售收入达40059.9亿元,居于全国最前列;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5041.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37.5%。③这些成效的取得,根本原因之一就是较好地发挥了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的效应。江苏各级政府大力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向优势传统产业渗透,引导传统产业在掌握核心技术、创造品牌和控制行业标准等方面利用高新技术产业的对应优势来寻求突破,推动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通过耦合实现产品技术的换代升级以及产业链向新兴领域延伸、向产业链上游拓展。这些举措对于打破原有产业格局,破解路径依赖和产业低端锁定,促进区域产业升级,发挥了突出的作用。④
其次,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可以消除产业链的低端锁定与战略性隔绝机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发展,产业价值创造的分解和整合活动在全球最大的空间范围内进行,以经济活动的地理集聚为特征的地方产业集群正逐渐嵌入全球价值链。在这样的国际分工格局中,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运用各种金融契约工具和技术标准化战略,通过以组织接近整合地理接近,把分散在各地的专业化产业集群整合起来,并进行控制性协调和治理。跨国公司的旗舰公司通过对核心产业链和核心技术链的控制,将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链锁定在低端,并且塑造出一种具有隔绝机制的“战略集聚”,使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集群呈现“飞地”的特性,从而阻碍其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面对跨国公司的产业链低端锁定与战略性隔绝机制,传统产业分立范式下新兴部门对衰退部门的替代、高增长部门对减速增长部门的替代极其缓慢,很难有效实现区域范围内的产业升级。而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耦合,可以塑造出耦合网络中相关产业的范围经济和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新的表现方式,从而有效地消除产业链的低端锁定与战略性隔绝机制,加速推进区域产业升级。
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耦合能够通过建立产业、企业组织之间新的联系而扩展产业竞争领域,在弱化网络结构中的资产专用性的同时,塑造出耦合网络中相关产业的范围经济,这种范围经济带来的成本节约使耦合产业的平均成本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下移。同时,在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的市场变革中,企业的市场行为既不表现为在产业分析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战略定位,也不表现为在衡量自身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确定发展战略,而是在各方面创造一系列的竞争优势,并巧妙地把各个优势串联起来,形成一种能适应全球竞争要求的战略取向。耦合产业新的成本优势和新的战略取向的形成,可以帮助区域产业消除产业链的低端锁定。
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耦合,使区域产业升级由传统产业分立范式下新兴部门对衰退部门的替代、高增长部门对减速增长部门的替代演变为多元新兴部门的兴起与发展,并使多元化新兴部门的兴起成为区域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在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过程中,由于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渗透与融合,产业结构高度化中信息要素的作用得到进一步提升。信息技术与数字技术由于广泛地向相关产业渗透而成为各个产业的通用技术,信息成为推动产业升级最主要的因素。在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下,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各个产业间和部门间由于信息系统的互联、集成而实现一体化,从而使区域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不再单纯地表现为部门替代、产业替代,而是主要表现为新兴部门、新兴产业的广泛兴起,这就可以有效地消除产业链的战略性隔绝机制,加速推进区域产业升级。
广东省的实践比较好地诠释了上述分析:在广东产业升级过程中,高新技术产业中的电子信息产业和传统产业中的纺织产业都较好地走出了产业链的低端锁定与战略性隔绝,分别成为在全国最具有比较优势和绝对竞争优势的产业。其电子信息产业2011年的总产值约占全国的1/3,⑤纺织品、服装出口2011年占全国的比重接近30%,经济效益位于全国前列。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中的这两大主导产业之所以能够有效破解低端锁定与战略性隔绝效应,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这两个产业的深度耦合。张倩男所作的实证分析显示,2005~2010年,广东电子信息产业和纺织产业的耦合度在0.972~0.999之间,两者存在着极强的耦合关系。⑥
最后,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可以应对“碳锁定”的严峻挑战。对于区域产业升级来说,低碳化、生态化的“碳锁定”具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低碳技术的扩散面临着对化石能源系统高度依赖的技术锁定和路径依赖,这种技术锁定和路径依赖形成了一种具有内在惯性的共生系统,从而阻碍着低碳技术的发展。二是发达国家限制低碳技术、新能源技术向发展中国家扩散,这将使发展中国家粗放式的加工制造业陷入严峻的“碳耗危机”。面对严峻挑战,产业分立背景下的产业升级显得束手无策。在产业分立背景下,产业经济发展中新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和人力资本溢出效应都不能充分发挥出来,传统产业为高新技术产业创造技术需求的作用也难以全面体现,两者之间的资源转移与市场共享效应更是微乎其微。在这样的背景下实施产业升级,自然难以突破低碳化、生态化要求的挑战。而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耦合,由于能够释放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双向互动的多重正效应,因而就可以搭建起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的新型产业升级机制与路径,增强应对“碳锁定”挑战的能力。
面对“碳锁定”的挑战,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可以凭借其运行特征的优势,使多元新兴产业部门并行发展,使产业结构的渐进式升级转变为跨越式升级,使产业结构整体的知识含量与密集程度顺应经济的服务化倾向而提高,从而将新型产学研合作机制纳入区域产业升级过程,积极地学习、消化、吸收发达国家的低碳技术,充分利用已有低碳技术突破传统产业的技术锁定,把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高碳产业改造成低污染或无污染、低能耗、低排放或零排放的低碳产业。比如,昆山作为一个县级市,在产业技术创新方面存在着大量的先天不足和制约因素,应对“碳锁定”的挑战并没有任何天然优势。但是,昆山市政府借助产业耦合这种产业升级的新范式,积极利用区外创新资源,以清华科技园昆山分园等高新技术产业和优势传统产业耦合的平台为载体,促进产学研的有效结合,构建良好的区域创新体系,较好地把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改造成了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的产业,有效地促进了区域产业升级,为昆山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和后劲。
多维度优化政策取向:转向耦合互动范式的基本路径
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必须逐渐打破原有产业或企业间的分工界线,形成一种新的分工链条,之后再通过产业分工链条的重新组合建立起一种有序的产业内或企业内部的分工网络。区域产业升级中实现这样的产业耦合将面临一定的难度,必须依靠多维度政策的协调推进。
1.改革宏观的规划和引导,对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发展的重点领域准确定位
一是要结合区域的资源禀赋、产业特色、基础条件和产业分工等实际,规划好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发展的重点方向。基本的目标定位在于:放弃寻求“全产业”竞争优势,把产业耦合的重点聚焦于本区域最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产业及产品分工环节。利用全国和全球的产业、产品内部分工体系的效率,把本区域在某个产业链条或产品的某个工序、区段、环节的比较优势充分放大,把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产业及产品做到最精致和规模最大。⑦
二是要引导传统产业向“价值链”的高端攀升。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发展,首要目标就是追求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要使被锁定在低端环节的代工厂商,突破“微笑曲线”的低洼地带,进入那些壁垒较高的产业或产品分工领域和环节,以在全球价值链中获取较高的附加价值。为此,可重点采取两方面的对策:第一,在追求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时,利用全球价值链,不断向发达的跨国企业学习,由原来只有生产制造的一种本领转化为兼具制造、研发和品牌运作等多种本领,从而逐步实现从代工贴牌到自主品牌的转变。第二,把过去在全球价值链中运作制造业的实际经验,运用到构建区域价值链、国内价值链中,使传统产业在吸收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溢出的同时,依托内需市场的吸引力充分吸收国外的高级生产要素为我所用。
三是要引导知识型服务链嵌入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产业结构的“软化”程度和附加价值率。服务链是产业发展中创新要素密集度最高的“链”,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聪明的脑袋”和“起飞的翅膀”。因此,在推进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的实践中,还应该通过强化服务链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嵌入水平来不断提升产业结构的“软化”程度和附加价值率。第一,鼓励生产者服务主导型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从而促使知识密集的生产者服务业真正支配和主导高新技术产业的业务流程;第二,在产业集群建设中规划好现代生产性服务集聚区,高效地解决高新技术领域制造企业的实际问题和困难;第三,以一种刺激创新的机制设计,有效地鼓励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
2.改革企业运行机制,优化高新技术企业与传统企业在产业耦合中的行为选择
企业是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的主体,要促使其顺应耦合发展的要求,在观念上进行革新、战略上实施转变,从多方面推进产业耦合,尤其要促使区域内的高新技术企业与传统企业以产业链为基础实现创新链接。在区域经济群落中,会有相当数量的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企业具有耦合关系,它们之间存在相互构建创新链接的“自我持续机制”,而且创新链接的形成速度和最终规模与经济群落中既有的“创新型”企业比例及创新速度显著相关。⑧当经济群落中的创新型企业比例较高、创新速度较快时,它们就可以获得较好的创新收益,就能带动群落中的其他企业进行创新,从而使群落中的创新示范效应和模仿效应逐渐增强,最终使得具有耦合关系的企业纷纷选择进行创新,创新链接蔓延至整个经济群落。但是,在慢速学习、慢速创新的倾向下,群落中企业的创新链接演化会呈现出渐进性特征,最终有可能偏离最优选择。所以,应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以此来加强企业之间物质、信息、资本的交换,使高新技术企业带动具有耦合关系的传统企业以产业链为基础实现创新链接。
3.改革产业创新体系,增强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发展的推动力
一是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在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发展中提升区域产业发展水平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增强产业耦合中相关企业、产业与区域的创新能力是加速这一过程的关键。但由于技术水平、产业基础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造成了企业与企业之间、产业与产业之间的自主创新能力各不相同。对于一些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企业、产业来说,仅仅依靠自身原有实力难以适应产业耦合发展的要求。因此,企业之间必须由竞争走向合作,产业之间也必须实现资源共享、协调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现代产业体系,扩大高新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力、带动力。为此,一方面,要在培育大型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基础上,强化企业间的技术联盟,促进技术交流与合作,解决产业耦合中传统企业的技术瓶颈问题。另一方面,要提高技术联盟的竞争和合作管理水平,在保持企业各自独特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增强技术联盟的合作创新能力。
二是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产学研合作要从点对点的分散式合作方式转向集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社会民间组织等为一体的全方位网络集成式合作,从而形成高效的产业链、学科链、高校链、政府链、资本链。通过扩大合作的范围和深度,提高整体技术研发水平,促进知识技术的双向互动。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交流互动,结合企业发展需求,及时向高校、科研机构反馈所需技术,增强技术研发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三是加强高新技术产业专业孵化体系和产业集群区域创新中心建设。依托高新区作为科技创新资源聚集地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载体的优势,发掘和培育一批发展前景好、综合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龙头企业及创业团队,大力推进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建设,提升高科技企业孵化水平和质量。⑨应该结合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点领域,整合创新资源,以具有较好基础和条件的产业集群及高新区为试点,建设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产业技术研究院和中试转化基地,促进技术、人才和资本要素聚集,形成强有力的区域创新中心,带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
注释:
①潘毅刚、于蕾:《正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五大差距——浙江与广东、江苏、山东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差距及原因分析》,《浙江经济》2013年第2期。
②朱振锴、项歌德:《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偏低原因探析——以上海、江苏和浙江比较为例》,《中国科技论坛》2013年第4期。
③皮宗平、韩子睿:《江苏何以取得全国区域创新能力“四连冠”》,《群众》2013年第4期。
④沈坤荣、徐礼伯:《美国“再工业化”与江苏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江海学刊》2013年第1期。
⑤马芳:《广东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占全国超三成》,《南方日报》2012年3月26日。
⑥张倩男:《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发展研究——基于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和纺织业的实证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年第7期。
⑦刘志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端化:基于“链”的经济分析》,《产业经济研究》2012年第3期。
⑧于斌斌:《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链接机理——基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化博弈模型的分析》,《研究与发展管理》2012年第3期。
⑨方建中、邹红:《集群导向的科技园区发展:逻辑、演化与路径》,《江海学刊》2010年第6期。
标签:产业转型论文; 产业转型升级论文; 产业增加值论文; 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江苏经济论文; 产业金融论文; 产业升级论文; 工业增加值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