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图书情报专业教育的目标及其实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报论文,目标论文,数字论文,时代论文,图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25X(2001)01-0021-03
随着因特网的兴起和普及利用,信息资源不断数字化,并通过网络传输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正在形成全球一体化的、高效率的信息传输体系,改变着人类信息生产、传递和利用的格局,给图书情报专业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充分考虑新的信息环境的特征,重新审视图书情报专业教育的目标及实现模式。
1 数字化信息环境中的图书馆
因特网带来了全新的数字信息环境,图书馆作为人类社会的知识信息集散中心在新的信息环境中表现出如下特征:
1.1 图书馆的“实体”形态正在变得模糊
在人类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历程中,知识不断积累,文献大量增加,出现了收藏人类智慧的结晶——书籍和文献的图书馆。无论是古代的藏书楼还是近代以后发展起来的面向社会开放的图书馆,都是独立的物理实体。在网络环境下,各类文献为载体的知识信息都可以方便地转化为数字形式在全球范围内传输。这使得一方面,人类生产的文献不一定要首先进入图书馆,它可以直接入网或者被建成数据库;另一方面,图书馆成为网络的一个结点或子系统,将本馆资源数字化,通过网络传递给用户,让读者根据需要去检索和利用所需的文献信息。读者也不一定要亲自去图书馆,图书馆也不知道自己的用户究竟是谁。每一个拥有个人电脑的用户都可以十分方便使用世界上任何一个图书馆的资源,如同使用身边的图书馆一样,有人形象地称为办公桌上的图书馆。这种图书馆显然不是一个具有固定人员、资源的有形实体,而是一个“信息空间”。它由包括图书馆在内的众多的资源相互连接而成,这种“连接”以用户为中心,用户使用空间中任一资源时均觉察不到这种连接的存在。用户对“馆藏”的利用不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人们把这种连接形象地称为虚拟图书馆,无墙图书馆[1]。这种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传统图书馆的各种要素都将被赋予全新的含义,图书馆的“实体”形态正在变得模糊。
1.2 图书馆对信息资源的垄断地位正在动摇
图书馆自产生以来,一直是社会文献、信息的保存和传播中心,图书馆依靠丰富的馆藏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对信息资源具有无可争辩的垄断地位。因特网以电子方式将世界范围内的图书馆、出版商、个人、机构及商业公司连接为一体,并对存贮的信息资源提供检索,这些资源不仅包括正规的图书馆资源,还包括各机构生产的数据库、电子文本、多媒体以及数以百万计相互作用的人类智力因素,这比任何一个孤立的图书馆的资源丰富得多。图书馆不再是信息资源的唯一拥有者和提供者。公司企业、电脑中心、任何团体或个人都可以利用全球信息资源在网上开展丰富多彩的服务,并与图书馆、情报中心形成竞争,引起了信息收集、加工、传输和获取方式的根本变革,彻底打破了图书馆对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市场的垄断。
1.3 图书馆作为信息服务中介的功能正在弱化
图书馆自产生以来一直在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系统中承担着信息传递和服务中介的职能。在传统的信息交流系统中,最重要的载体是文献(图书、期刊等)。图书馆成为连接信息生产者和信息使用者的桥梁,长期发挥着中介的职能。数字时代,网络成为信息存贮和传递的重要媒介,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直接存取信息。信息生产者和利用者之间的直接联系和交流变得越来越容易,减少了人们对图书情报机构的依赖、图书情报机构作为信息服务中介的功能正在弱化。
1.4 图书馆信息需求的深度正在变化
传统图书情报机构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对文献进行加工、整理、提供有序化信息服务。数字时代,人类社会生活进一步个性化、多样化,从事的工作更具专业化和创新性,人们再也不满足这类初级信息提供方式,要求更深层次的信息服务。这种服务以解决问题、形成方案为目标,注重知识内容的服务。根据用户问题和问题环境确定用户需求,通过信息分析和重组形成恰好符合用户需求的知识,或者帮助用户找到解决方案,并对提供的知识产品的质量进行评价,因而又被称为知识服务[2]。这种服务贯穿于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贯穿于用户进行知识获取、分析、重组及应用过程,根据用户需求动态地、连续不断地组织服务。它强调图书情报工作者利用自己独特的知识和能力,对现存文献进行分析加工,形成新的具有独特价值的信息产品,为用户解决他们的知识和能力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因此这种服务要求图书情报工作者融入用户决策和选择过程,通过分布式、多样化动态资源的组合集成,提供专业化、创新型服务;要求图书情报机构有能力根据每一次的实际需求,动态获取、选择、分析、利用各种信息和知识,动态设计、组织、安排和协调有关服务工作及产品形态,提供针对性极强的深层次服务。
1.5 图书馆的工作对象和手段正在发生变化
图书馆一直以各类文献为主要工作对象,以手工作业为主要手段,对文献进行收集、加工整理、存贮、检索和传递。即使是在大量引进计算机的脱机或联机时代,仍然没有离开文献和上述工作流程。数字时代,图书馆面对的除了各种载体的文献之外,大量是网上的数字信息资源,要获取和组织这些信息资源,需要熟练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对网上信息进行查寻、核实、描述、跟踪、链接、存贮、检索和挖掘。这些新兴的手段和方法已完全不同于手工作业方式,甚至也完全不同于脱机和联机系统运行方式。
文献[3]指出了图书馆走向数字时代的几个重要转变,形象地说明了数字信息环境中图书馆的特征:
From
Custodian of Books
One Medium
Own\Collection
We Go To the Library
In Good Time
In Sourcing
Local Reach
To
Service-Oriented Information Provider
Multiple Media
Library Without Walls
The Library Comes To Us
Just In Time
Out Sourcing
Global Reach
陈昭珍博士也指出了下列重要的改变[4]:
1、资料由单一媒体转变为多媒体、超媒体;
2、馆藏由拥有(ownership)转变为取用(access);
3、书目共用中心及图书馆系统转变为信息闸道(information gateway);
4、自动化系统由整合性系统(integrated system)变成全域联结系统;
5、资料库由分散存取转变为分散储存整合取用。
6、图书馆技术服务转变为取用服务(Access services)。
这些重要的转变必然要对图书情报教育的目标及实现方式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
2 图书情报专业教育目标的确定
图书情报教育是高等专业教育,高等专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个人从事某一专业工作的能力。Willian McGlothlin指出,高等专业教育的目的有两个方面[5]:一是向社会提供足够的专业人员;二是向社会宣告这些人员从事专业的能力。他还将专业能力分成5类:①满足社会需求的知识与技能;②对社会有广泛的了解;③具备有效工作的人格特质;④具有继续研究的兴趣,提高专业能力;⑤有从事或阐释研究的能力,以增进人类的知识[6]。这些能力的培养由各个层次的教育(包括自我终身教育)共同提供。
图书情报教育作为高等专业教育,也有其特定的目标,只是目标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学校可能有不同的表述。80年代中期,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图书情报研究生院提出的教育目标具有一定代表性[7],即:①培养能够在图书馆及信息服务专业各类职位工作的人才;②对图书馆学暨信息学领域的知识增长有贡献;③对图书馆及信息服务机构和个人提供服务。美国图书情报界根据1972年通过的标准,各图书馆学院系统都必须确定教育目标,我国也要求在培养方案中首先阐述专业的培养目标。
迄今为止的图书情报专业教育目标有两个明显的缺陷:一是面向特定的机构——图书馆、情报中心;二是以文献为载体的学术信息为主要对象。这就使得图书情报专业教育自杜威以来便一直被限定在图书馆的狭小空间中,围绕图书馆的工作实务组织课程、培养人才。
1970年以后,计算机被大量应用于图书馆工作的各个环节,对传统的图书馆工作和图书馆学教育产生了较大影响,图书馆不仅被看作保存人类知识、文化遗产的机构,而且也被看作信息服务中心。为适应这一变化,Information(信息,我国当时译为情报)被引入图书馆学研究和教育,在原有的图书馆学专业课程中增加了一些有关计算机信息处理和检索方面的课程,给图书馆学增加了新的内容,带来了活力,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中单独增列了情报学(科技情报)专业,与图书馆学专业并列,同时原有的图书馆学专业也向图书情报专业模式转变。
计算机应用于图书馆代替了人的部分劳动,提高了工作效率,改善了文献处理的速度与质量。特别是随着计算机速率的提高,存贮介质容量增大,在书目数据库基础上,出现了事实数据库,数值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这标志着图书馆在对文献组织的同时,开始深入到文献内部,对知识内容和信息进行组织。这给图书馆学情报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研究和解决这些课题将大大促进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发展,但这一时期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还不发达,尽管计算机在单个图书馆中应用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但图书馆仍然是文献信息的孤岛,其工作流程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图书馆学虽然引入了“信息”,但传统的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仍继续维持,正是这种“馆”的约束,使得图书馆学教育长期以来重实务、轻理论,重具体流程、轻普遍规律,面向具体机构忽视一般知识体系的建立。早在80年代初,正当我国图书情报教育处于鼎盛时,就有不少学者批评以“图书馆”这一机构命名一个学科和专业的局限性和不科学性,给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带来的岐义和困囿。建议根据图书馆对知识和信息加工的内涵进行更高层次的抽象和概括。
事实上,网络已经赋予图书馆新的内涵,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不仅仅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有形实体,而是数字化信息空间中的站点,是知识和信息存贮、传递的中继。基于这种认识可以认为,图书情报学的内涵是对知识和信息进行组织并提供利用的学科。早期,由于科学技术落后,经济、文化尚不发达,人类社会的知识信息主要以文献形式贮存在图书馆。因此,对知识信息的组织主要是面向图书馆,以文献为主要对象,围绕图书馆工作流程来进行,因此研究这些内容的学科专业被命名为图书馆学。无论是“实体说”、“整理说”、还是“社会知识交流说”[9]都是建立在有形图书馆基础之上的。在数字时代,有形的图书馆已经完全融入到无限的信息空间中,对知识信息组织和提供利用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除了图书馆、文献中心、情报中心之外,各类公司企业、电脑中心、网络服务商、检索服务商,甚至任何个人都可以借助网络履行同样的职能。在这种全新的信息环境下,如果我们再以有形的图书馆去理解无限的信息空间,用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学观念和视角去确定图书情报教育的目标、组织和设计课程,无异于刻舟求剑,培养的人才不仅不能适应数字时代知识信息服务业的要求,而且也不适应有形图书馆的要求。
显然,不仅图书情报教育的目标需要重新审视,而且“图书馆学”这一名称也的确不能真实反映其研究对象的内涵和实质。那么我们应当怎样定位数字时代图书情报专业教育的目标呢?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图书情报专业的教育的目标应当是面向数字化信息环境培养知识信息的组织与服务人才,这类人才的核心能力是能够熟练利用计算技术和网络技术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手段获取、分析、评价、组织、开发、管理和提供知识信息。具备这一核心能力的人才能够实现从文献组织到信息组织再到知识组织与服务的跨越,不仅能适应传统意义上的图书情报工作,而且能够胜任虚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电子图书馆以及一切基于网络的知识信息组织和服务,是数字时代理想的图书情报专业人才。
3 图书情报专业教育目标的实现
数字时代,信息流量剧增,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类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冲击。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竞争和生存环境,各国都十分强调素质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已经从过去强调知识传授到1980年代后强调能力培养再到1990年代中期之后强调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这里所讲的综合素质指业务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这些素质对图书情报专业人才同样重要,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保证,其中业务素质是从事专业工作的基础,它主要由专业教育的核心能力来体现。
与任何高等教育一样,图书情报专业教育核心能力的培养,或者说,培养目标的实现是靠课程的整合和设计来支持的。课程设计有许多理论作为依据,有多种原则可以遵循。图书情报专业作为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专业,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应当综合考虑下述四种导向[10]:
1、知识导向:重视学科知识体系,相信知识本体较之技术的更新更重要,认为不随时间推移而变化的基本理论、方法系统、实务原则是确定课程的重点。
2、能力导向:强调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际动手的能力。
3、市场导向:以培养现存职业市场所需的人才为重点,认为课程设计是为准备学生具有各特殊领域工作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市场导向也重视未来市场的需求,但主要是配合已经存在的工作职务设计课程。
4、未来导向:以培养预期中未来可能需要的人才为目的,除单一学系纵向课程的设计、整合外,特别强调跨院系的横向课程整合。
上述每一种导向都是针对某一特定要求而提出的,在实际进行课程设计时,很少只考虑一种导向,而是将四种导向结合起来选择一种最佳课程整合方案。
由于课程设计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为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保证方案的合理性,在具体进行课程设计时,还要充分考虑下列原则:
1、整体性:课程设计最忌讳简单增减、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顾及问题产生的根源和课程体系的整体性。而应当考虑各种影响因素,视课程为完整且各部分相互关联的系统,任何一部分的改变,都须从整体上评价课程体系产生的变化。
2、系统性:进行课程设计时必须先建立一套科学的设计程序,然后按程序逐步进行。有关课程设计的程序,教育家们已提出多种模式。例如有代表性的泰勒法则[11]提出的课程设计为:①需求分析(包括学生的需求、社会的需求、学科需求);②由需求分析获得一个暂时目的;③用教育理论及学习心理学过滤暂时目的;④获得精确的教学目标;⑤选择、组织、整合课程,供学生学习,并评价教育目标是否达到。
3、动态性:课程必须随社会、环境、知识等因素的变化而改变,因此课程设计必须持续研究和修订。
4、充分考虑学生的利益:学生是课程实施的对象,关系学生能否适应社会需求、胜任未来的专业工作,并有能力不断自我教育、终身学习,应对知识更新、环境变迁和竞争,因此,任何课程方案都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利益。对学生没有意义的措施,都不应予以考虑。
由上可见,课程设计必须考虑社会需求、科技进步、学生利益,教师结构、学科发展、知识体系等多种因素,不可能只满足部分或满足全部需求。因此,需要制定出符合各校特色的目标,依据此目标设计课程。
本文讨论的仅仅是图书情报专业教育本科层次的目标及其实现。事实上,数字时代对图书情报专业也有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例如要承担知识服务,需要通过双学位、硕士生或博士生层次培养,对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图书情报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承担未来知识信息服务业不同性质,不同岗位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