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的审美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根据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心理特点,传授一定的美学知识,开展多种形式的艺术活动,普遍进行审美教育,对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审美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方式,既与德育、智育、体育有密切关系,又有着自己的独特功能。它主要是通过美的欣赏与创造活动,来打动人的感情,陶冶人的心灵,提高人的道德情操,培养和谐发展的个性。审美教育绝不是单纯的娱乐活动,它“寓教于乐”,可以起到“以美启真”、“以美导善”的作用。这是德育、智育所不能取代的。因此,中外古今有识见的教育家、思想家都十分重视审美教育。我国先秦时期就有“乐教”,并任命“乐官”,对贵族子弟进行音乐、诗歌、舞蹈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教育。到了“五四”时期,由于蔡元培、鲁迅、郭沫若等人的努力倡导和实践,美育作为反对封建思想、争取个性解放、推进社会改造的有力手段而兴盛起来。蔡元培认为美育就是“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他说:“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而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作美育”。鲁迅提倡美育实践,他强调“美伟强力”,足以达到“美善吾人之性情,崇大吾人之思想”的目的。郭沫若认为,“人类社会根本改造的步骤之一,应当从儿童的感情教育、美的教育入手。”由此可见,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的最终意义就在于使人的精神世界得到升华,以达到和谐完美的境界。它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人类自身美化,完美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
审美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校大学生走上社会后将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材。运用审美教育来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丰富的情感、崇高的品质、完美的人格,从而得到全面发展,是高等学校实现培养目标的一条重要途径。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思想活跃,积极进取,最富有创新精神。他们的审美理想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年轻一代的审美发展方向。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开展,美的东西纷纷涌现,大学生的审美要求越来越强烈,审美情感越来越丰富,喜欢用美的眼光来分析问题,也喜欢用美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但由于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美育没的得到应有的重视,对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进行正确的引导不够,因而导致了一部分大学生美学知识贪乏,鉴赏能力不高,审美趣味不够健康,甚至美丑不分,以丑为美,心灵很容易受到污染。有的大学生受到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迷恋资产阶级的腐朽文化、色情艺术,思想消极,纪律涣散,缺乏理想,没有正确解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面对大学生当前生活、学习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高等学校在深化改革,加强德、智、体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审美教育,不断提高他们欣赏美、判断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
二
由于社会生活和人的心理因素的复杂多样,决定着审美教育也是多方面的。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要结合他们思想实际来进行。大学生在生理、心理上都趋于成熟,他们的意志、兴趣、信念、理想正处在迅速的发展和定向之中,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表现出与中学生和一般社会青年的明显区别。他们关心改革,渴望振兴中华;思想活跃,力求政治上进步;勤于思考、求知欲强,希望早日成才;不拘泥于旧观念、旧框框的束缚,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在审美方式上,“由过去片面地追求表面的美,开始逐步转到探索内在的美上来。”这些思想上和审美上的特点,对他们审美愿望的产生、审美情感的形成、审美标准的确立、审美能力的培养,都有着直接的作用。这是我们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必须重视的依据和前提。首先,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为指导,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美学知识教育,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理论对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美学的研究对象包含客观世界的美和人对客观世界美的反映的全部领域,只有掌握了美育理论知识,才能驾驭整个审美过程。大学生的思想和文化水平普遍较高,初步具备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就是培养他们运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理论去认识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帮助使他们形成健康的审美心态,在审美实践中把握正确的审美理想,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高等学校应把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课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经常开展一些美育讲座和美育理论研究,使大学生在正确的审美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健康有益的审美活动。
其次,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必须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使他们在丰富多彩的审美活动中得到美的享受,完善人格塑造。审美感情是一种无私的感情,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人们在审美活动和艺术欣赏中,通过对活生生的艺术形象、自然形象和社会形象的直观的、具体的感受,激发感情活动,产生情感体验,在美的愉悦和享受中使心灵得以净化,道德情操得以陶冶、锻炼,在潜移默化中,使自己受到教育,从而成为一个高尚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能磨炼人生,一个人如果从童年时期就受到美的教育,特别是读过一些好书,如果他善于感受并高度赞赏一切美好的事物,那么,很难设想,他会变成一个冷酷无情、卑鄙庸俗、贪淫好色之徒”。审美能力的提高是通过经常不断的审美体验实现的。在现实生活中,美感敏锐的人,能够看出形式的美丽,线条的优雅、色彩的和谐,但也有不少人,由于缺乏审美能力,对美的事物往往失之交臂,甚至无动于衷。有些大学生的审美能力较低,对优秀艺术作品中丰富的审美蕴含、精湛的艺术技巧不能体悟、理解,作出恰如其份的评价,甚至出现了高雅与庸俗混淆,精品与俗品不分的情况。因此,我们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广泛接触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在审美过程中,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并引导他们逐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自觉地热爱美,追求美,以塑造自己完美的理想人格。
再次,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更主要的是提高他们的审美创造能力。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引导大学生在美育实践中感受美、欣赏美、理解美,目的就是提高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他们能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来美化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用美的尺度来评价、指导自己的生活。审美创造能力指的是审美主体在感受美、鉴别美和欣赏美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按照美的规律”直接创造出美的事物的能力。高等学校的任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而创造能力是高质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审美教育是提高人的创造能力的最有效的形式之一。审美活动是一种全身心的活动,能够激发人们的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诸多心理功能,非常有利于个性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很多伟大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得力于美和艺术的启迪就是明证。大学生的创造活动主要有:一是科学创造,学生通过学到的科学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不断探索科学的奥秘。而科学创造也是离不开审美能力的,俄国的门得列亦夫不是从美的和谐的思考中,最后完成了他的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吗?!二是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大学生活是集体生活,同学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在校园度过人生最美妙的时光。正确处理好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对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关于人类的美的概念首先表现在崇高的人类的尊严之中,表现在确立最公正的——共产主义的——关系之中”,圣·埃克絮佩利也说:“唯一真正的美是人与人交往的美。”人与人交往的美是人的心灵美、行为美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上的具体表现。大学生之间应该创造一种真诚相待、和睦共处、互相尊重、互相关心、共同进步的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产生出集体的力量和团结的力量。三是艺术创造能力。大学生充满朝气,富有想象力,他们的创造欲望强烈,展现才华的积极性很高,培养大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既是必需的,又是可能的。学校应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大学生开展艺术创造活动,如让他们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举办大学生摄影、书画作品展览,开展文学创作活动等等,不断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使他们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
三
审美教育是学校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没有审美教育,是缺乏生气的教育,是残缺不全的教育。在我国,美育实践虽然历史悠久,但在较长的一段时期,由于受到“左”的思想的干扰,特别是十年“文革”的破坏,美育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改革开放以来,美育开始复苏,出现了发展的好势头,特别是在高校,美育受到重视,其地位和作用也日趋明显。党中央、国务院对学校的美育给予了高度重视,多次强调“要重视美育”,认为“学校美育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应该切实加强”。高校必须结合自身的特点,针对存在的问题,认真改进和加强美育工作,逐步探索出一条审美教育的新路子。
第一、切实加强对美育工作的领导,建立完善的美育管理体制。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审美教育的作用在高校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学校基本上没有审美教育的计划,美育所需的师资、设施、经费、场地等普遍没有落实,因而,审美教育的实际效果不够显著,有时甚至用其它活动来代替和冲击美育活动。美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完成美育的任务,高校的领导者和教育者,必须充分认识到审美教育的重要性,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并要加大宣传舆论的力度,在全校范围内形成浓厚的美育气氛。学校必须建立完善的美育工作体制,成立由校长负责的美育工作委员会,加强对美育工作的指导和决策。同时要成立美学教研室等教学科研机构,负责具体的美育教学和美育活动的实施与管理。
第二、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努力培养大学生的自觉审美意识。
课堂教学是学校审美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必须健全和加强美育课程建设,把美育课程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教学计划,并在经费和师资力量上给予保证。要改革审美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结合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体现时代特色和时代精神。在教学中既要通过艺术课、美学课进行审美教育,同时还要将美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教师要重视自己的仪表美、语言美,充分发掘各门学科教学中蕴含的美的因素,根据学科的特点进行审美教育,以美的魅力吸引学生学好科学知识,把爱美、求真、向善统一起来,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高校开展审美教育,不仅要通过课堂教学,还要通过课外活动来进行,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的一个区别就是大学生自己掌握的时间较多。大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文化比赛活动,基本上都在课外时间进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参加,以活跃学生的文化生活,发现和培养他们的艺术兴趣和才能,提高他们的审美欣赏和创造的能力。高校必须加强课外活动的管理,合理安排好美育活动的内容,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用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美育活动占领课外文化阵地。
第三、坚持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形成立体化的审美教育网络。
大学生美育活动的基本场所在校内,高校要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坚持不懈地加强美学教学和美育活动,但仅仅在校园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对社会美的发现和感受,关在校园里是不行的。所以,高校开展审美教育,必须组织学生走出校园,与参加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在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去体验人生的意义,在社会这个大海洋中去寻找美、挖掘美、感受美。特别是在美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方面,社会确实是个极好的锻炼场所。如进行文艺创作,不亲身去体察生活,就不能创作出精美的艺术,就不能把生活中的美集中、概括到艺术中去。通过实践让大学生了解工农,感受劳动人民的美好品质,体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并发挥他们的专业特点和自身优势,用所学的知识为社会服务,从而使心灵得到充实,精神得到升华。
第四、坚持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美育中的作用。
学校开设美学、艺术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但我们应该看到,当代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他们对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审美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较高,因此,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在美育过程中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尤其要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审美活动,如音乐欣赏、青春诗会、书画展览、文体比赛、游园踏青等等,并引导更多的学生参加这样由学生自己开展的群众性的美育活动,使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薰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