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腔隙性脑梗死行CT和MRI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论文_晏敬辉

(湖南省龙山县人民医院 湖南龙山 416800)

摘要:目的 整理我院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检查资料,探讨CT检查与MRI检查两种检查方法对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检验结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136例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对其分别进行CT检查和MRI检查,并将两种检查结果作为CT组和MRI组,对比两组检查结果准确率。结果 MRI组检验准确率97.79%.CT组检验准确率为88.24%,两组病灶部位检出率、病灶检出个数以及小病灶检出个数,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发病率高,患者症状较复杂,两种检验方法均有一定的准确性,MRI检查对微小病灶的发现率更高,对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更高。

关键词:早期腔隙性脑梗死;CT检查;MRI检查;诊断效果对比

我国人民的经济条件与生活水平都有明显的提高,对其生活习惯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变化导致我国临床上脑梗死的发病率出现升高现象[1],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率也有明显的提高,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症状较为特殊,患者的病灶往往是<1.5cm的微小病灶,病灶位置大多数存在于患者的大脑基底节区域或脑干的终末支,临床常规检查手段无法有效检查到,对患者的确诊和治疗产生阻碍影响,与患者的临床预后也有巨大的影响。传统检查CT检查手段能够有效的确诊腔隙性脑梗死,但对较大病灶的检验效果更高,对早期患者的微小病灶检查准确性不高[2]。现对所选136例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像学检验资料进行对比,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7月所收治的136例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对其分别进行CT检查和MRI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分别作为CT组和MRI组。患者中男64例,女72例,年龄40岁-79岁,平均年龄(65.34±8.22)岁。所有患者均在我院确诊并治疗,患者均排除肝肾功能障碍患者,排除脑梗死病灶面积过大患者或存在血液系统疾病患者,排除具有家族病史或精神疾病患者,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呕吐、嗜睡以及语言障碍等症状,其中呕吐12例,嗜睡20例,语言障碍26例,面瘫32例,上述两种症状或以上患者46例。两组基线资料均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CT检查和MRI检查,其中CT检查主要以西门子CT进行检查,首先叮嘱患者呈仰卧位,并采用头部先进的方式进行扫描,扫描线与患者的眦耳线平行,对患者进行颅底至颅项的扫描,仪器设置为120kv,380mA,扫描层数为10层,扫描层厚设置为10mm,扫描层距设置为10mm,对患者进行常规平扫,如发现患者的疑似病灶部位,则进行局部放大扫描,将扫描结果进行摄片。接下来对患者进行MRI检查,MRI检查即磁共振成像检查,首先叮嘱患者仰卧在检查台上,检查仪器为飞利浦1.5T磁共振成像检查仪,采用常规轴位平扫对患者进行检查,层厚设置为5mm,层距设置为1mm,如发现疑似病灶位置,则对该位置进行加大扫描,对两组上述扫描结果进行摄片,并通过2名或以上责任医师进行阅片和诊断,对比两组诊断准确率。

1.3疗效判定[3]

分别对两组检查准确率进行对比分析,并对患者的病灶位置检出差异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两组检查结果的病灶范围检出差异。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6.0的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MRI组检验准确率97.79%,误诊/漏诊3例,CT组检验准确率为88.24%,误诊/漏诊16例,患者中额叶患病36例,顶叶患病20例,基底节患者23例,小脑患者12例,丘脑患病15例,脑干患病30例,两组病灶部位检出率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2.2 CT组病灶个数(146.68±5.33)个,MRI组病灶个数(438.62±58.97)个,CT组小病灶检出(25.38±6.27)个,MRI组小病灶检出(210.31±16.83)个,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表1 两组比较分析[n(例)]

3讨论

腔隙性脑梗死是我国缺血性脑卒中疾病中非常常见的一种,患者患病后具有极高的致残率、致死率,该症的发病率在我国脑卒中的总发病率当中占20%左右,且治疗后的复发率较高[4]。对患者的主要检查手段,是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认患者的脑部病灶位置和病灶类型,通过观察患者的脑梗死情况进行治疗。腔隙性脑梗死的主要发病原因,是由于患者的为小动脉以及深穿通动脉出现缺血性梗死症状,患者的症状在早期不明显,但当患者的小动脉梗死出现慢性愈合,患者的腔隙就会逐渐扩大并呈现出不规则现象。大多数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病灶较小,多数病灶的体积经线<15mm,对患者的诊断带来一定的影响。为此,临床主要以早期诊断和发现腔隙性脑梗死为主要检查和诊断目的,并利用影像学检查作为主要的检查手段,传统检查手段为CT检查,该方法的临床诊断率较高,对中晚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具有一定的检查价值,但由于腔隙性脑梗死病灶位置特殊、病灶体积普遍较小,尤其在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的检查中,CT检查对微小病灶的检查效果不高,无法直接观察到腔隙性脑梗死的微小病灶,对早期就诊的患者漏诊、误诊率较高[5]。随着临床影像学检查技术的不断革新,MRI普遍利用在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当中,MRI为磁共振成像,通过磁共振成像对患者的脑部组织进行观察,利用MRI进行诊断,能够有效观察到<5mm的微小病灶,对早期确诊有极大的帮助。且MRI对患者腔隙性脑梗死的病灶检出率更高,患者通过MRI检查能够更加清晰的观察到脑部病灶位置、病灶数量以及病灶体积。本文所选136例患者中,MRI组检验准确率97.79%,CT组检验准确率为88.24%,可见通过MRI检查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的准确率更高。

综上所述,通过MRI与CT检查诊断早期腔隙性脑梗死均有一定的临床效果,MRI的检查结果准确率更高,对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微小病灶检出率更高,值得推广借鉴。

参考文献

[1]刘兴字.聂永康.早期腔隙性脑梗死行CT和MRJ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7,06(07):1080-1082.

[2]刘锋.探讨早期腔隙性脑梗死行CT和MRI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J].当代医学,2015,07(16):32-33.

[3]郭春丰.王建拥.早期腔隙性脑梗死行CT和MRI检查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6,06(18):94.

[4]杨丽.早期腔隙性脑梗死行CT和MRI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J].养生保健指南,2017(33):156-157

[5]冯继梅.早期腔隙性脑梗死行CT和MRI检查的诊断价值分析[J].医学荟萃,2015.11(01):180-180

论文作者:晏敬辉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9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9

标签:;  ;  ;  ;  ;  ;  ;  ;  

早期腔隙性脑梗死行CT和MRI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论文_晏敬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