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原则下的经济全球化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论文,经济全球化论文,原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冷战结束之后,全人类面临着和平与发展的充分机遇。世界各国热切希望能在两大领域中获得新的动力去扩大社会财富来源。如何在统一框架下设计经济全球化的走向,已经成为21世纪各国关注的焦点之一。
1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避免
1999年全世界每天跨越国界的货币流通量平均约1.5万亿~2.0万亿美元,比10年前的1989年增加了10倍。这种跨国界的货币流通量已达到全世界每天新增GDP产值(约29亿美元)的700倍,是全球股票市值总额的10%,这种代表财富流动的全球化趋势,在新世纪中表现的必将更加深刻而强劲。
在现代社会中,人的活动半径通过信息高速公路的拓展,已经超出工业社会10~10000倍,其活动方式、活动内容和活动目的,都已经产生了质的变化,由此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地理空间的“狭小”,更是对于物质形式、能量形式等实物转移的“虚化”,它们将给予经济全球化以有力的激励。
根据30年来世界技术转移的生命周期曲线分析,第一产业的硬技术转移周期已从平均10年降低为4年;第二产业的硬技术转移周期已从平均5年降低为2年;第三产业的硬技术和软技术已从平均2年降低为0.5年;而信息软件更从过去的平均1年降低为2个月。这种转移周期的显著下降,给予经济全球化的势头以有力的支撑。
经济全球化的方向既具有不可逆转的性质,但亦必然经历一条曲折的发展道路。一些经济强国单从自身国家利益出发,按照他们固有的理念和思路拟定国际贸易的标准和重建国际贸易的秩序,严重地限制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给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巨大的阴影。发达国家通过经济全球化把自己的“繁荣”建立在不发达国家的“萎缩”之上,这不仅仅是个经济收支的问题,而是扩大到人类道义问题。这种事实甚至连发达国家也不得不予以承认。
2 可持续发展是建立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原则
可持续发展在全球“自然、社会、经济”复杂巨系统中的有序规范和成功运作,应当看作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目标的最终归宿。
《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施瓦布在1999年1月27日瑞士达沃斯论坛上深刻地阐述道:“我们追求的不仅仅是资本和贸易的全球化,而且更要追求对所有人类健康和才能发挥的机会均等的全球目标”。十分强调21世纪不仅要奖励那些获利最高的企业家,更要奖励那些在可持续发展中作出成绩的领路人。
可持续发展除了对“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的整体关联作出全球范围的“时空解析”外,还使人类对以下内容有了突破性的认识:
(1)寻求生产力要素优化配置的时空关联;
(2)寻求全球尺度上供给与需求、生产与流通、环境与发展的平衡;
(3)寻求效率最优和发展成本最小化区位集合;
(4)寻求经济区域化、专业化、特征化全球价值;
(5)寻求文化形态的融合、文明传承的延续和价值观念的互补;
(6)寻求富国和穷国、当代与后代的公平原则。
3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阶段和分类特征
我们将经济全球化依照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划分为贸易市场全球化阶段、生产要素全球化阶段、技术传布全球化阶段以及可持续发展全球化阶段(附表)
附表 经济全球化不同阶段特征
阶段贸易市场全球化生产要素全球化 技术传布全球化 可持续发展全球化
时间尺度
工业化社会
后工业化社会
信息化社会
生态化社会
全球化程度 初级 中级
高级
理想
全球化内容 国际贸易
国际生产国际发展国际平衡
目标函数
寻求发展的空间寻求发展的资源 寻求发展的动力 录求发展的公平
内涵表达
增强需求拉动 增强供给拉动
增强效率拉动
增强道义拉动
外延表达
市场的大小
能力的高低
效率的优劣
共建共享
显在特征
谋求利益最大化谋求结构最优化 谋求功能最优化 谋求综合最优化
阶段成效
单方受益高于双方受益 弱势互补强势互补综合互补
交流方式
商品交流为主 要素交流为主
知识交流为主
文化交流为主
环境响应
富国受益
穷国受害缩小差距全球合作
产生结果
消费融合
生产融合经济、社会融合 自然、经济、社会、文化融合
目前状况
蓬勃发展
已具规模萌芽状态理念状态
4 可持续发展原则下经济全球化构建
在经济全球化的迅猛进程中,必须建立共同基础的普遍规则,以此去摒弃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不利因素和负面效应,使经济全球化给世界财富带来更加合理、更加公平和更加文明的新气象,规范“公正、互利、共享、持续”的世界经济新秩序。
可持续发展最基本的两大核心,在于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的经济全球化过程就是贯彻可持续发展基本理念的过程,由此,我们提出如下8个方面,作为诊断和评价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基本规则:
4.1 经济全球化应促进全球资源价值与生态价值的协同
自然资源的生产价值比较容易为人们所理解,经济全球化中寻求资源优化配置的初衷,就是发掘其生产价值,但是对于它的生态价值则十分容易被人们所忽略。据估算,每年人造财富高达29万亿美元(1999年全球GDP总额),而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估算为33万亿美元,是人造财富的1.14倍。这个比率应当随着经济全球化对于资源的利用,只有保持不变或增长,才是检验经济全球化是否健康的临界标准。不能容忍富国无视穷国资源的生态价值。
4.2 经济全球化对环境容量的占有,应当同环境容量的培育相平衡
全球的环境容量是环境的缓冲力、抗逆力和自净力的总和。在实施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应始终保持对环境质量的持续培育,使环境容易保持为一个常数,不随时间而变化。不允许环境污染的跨国转移和以邻为壑的国际犯罪行为。
4.3 经济全球化必须维系物质再生产与人口再生产的协调
物质再生产与人口再生产的背离,通常是穷国的表征之一。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随着市场、生产、技术、信息等的转移,不应当扩大物质再生产与人口再生产之间的差距,以二者之间的协调与否,去判定经济全球化的成功与失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必须把“人口、资源、环境”的充分协调作为一切行动的前提条件。
4.4 经济全球化必须维系全球“生态服务”的健全体系(Ecological Service),并寻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总和协调最大化
全球的“生态服务”功能,是自然界的资源数量、环境条件、生态系统的全球变化等共同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服务价值。该价值应当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的综合平衡,并力求其整体效益的总和协调最大化。
4.5 经济全球化不应是简单的市场范围放大、生产规模放大和财富追求放大,它必须建立在发展规模多样性的基础上以达到全球范围优势互补和共建共享
作为一个全球系统,其结构的多样性是系统复杂性的直观体现,也是系统维持稳定和健康运行的基本要求,因此充分承认地域分工和专业化的全球价值,是衡量经济全球化成功与否的标识。
4.6 经济全球化应实现“经济成本外部化”与“经济效益外部化”的对等
经济全球化的推行过程,必须把其产生的“经济成本外部化”同其“经济效益外部化”相比较,二者之间的相等,恰好将其对自然的索取同自然的回馈平衡起来,以确保应获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不受损失。
4.7 经济全球化必须推动科技进步贡献率抵销投资边际效益递减率
只有当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强度和价值,足以克服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时,经济全球化的正效应才能得以直正的体现。这是维持世界财富积累的可持续发展又一重要原则。
4.8 经济全球化必须承认各国文化形态、价值观念和发展模式的多样性,以此建立全球区际公平的新格局
以上8条原则,从根本上对于经济全球化的目标、内容、行动和结果,作出了比较严格的规范。其基本核心是为了维系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文明的健康延续。经济全球化决非是区域间“资源寻租”和“环境寻租”的避风港,更不应是经济强国向穷国实行剥削和掠夺的新一轮殖民地实验场。它的积极意义和正面效应,只有在严格规范下,才能朝着有利于全人类福祉的方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