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情境要素,打造给力课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境论文,要素论文,课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1年4月,笔者赴温州市实验小学参加了浙江省“2011年长三角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研讨活动”。该活动由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主办、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协办,来自上海、江苏、浙江三地的近500名教研员和骨干教师参加了此次研讨活动。活动围绕“创设有效情境,优化语言输出”这一主题展开。三地名优教师展示了6节风格迥异的精彩课,有关专家分别围绕本次活动主题做了观点独到的报告。通过观摩名师的课堂教学,聆听专家的报告,再结合自身教学实际,笔者有了以下四方面的认识:
一、基于主题,让学生在清晰的情境中学习语言
创设有效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学习文本,这是每一个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的初衷。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在备课时通过广泛听取意见收获了许多教学建议,开始备课了却发现这么多建议要放在一节课里全部施行,显然时间上不允许。而如何进行取舍实在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于是稍有不慎课堂就成了大杂烩。
在设计教学情境时,懂得取舍、优化课堂,在清晰的情境中展开教学尤为重要。
1.名师课例
授课教师:来自上海的沈老师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牛津英语》(上教版)[以下简称《牛津英语》(上教版)]3B Module 2 Unit 3 Clothes第二课时关于取舍,沈老师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她在说课时提到,在设计jacket这个单词的教学时,她考虑到的第一种方法是将一些服饰特征明显的职业与服装联系起来进行拓展教学,如警察、医生、护士等。第二种方法是将季节与服装联系起来,让学生进行搭配等活动。但在实际操作中沈老师发现,这样的设计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也破坏了整体的语言情境。虽然课件全部做好了,但她毅然弃之不用,最终还是在主情境中展开这个单词的操练。借助过渡语“Paul likes autumn best.Why?Because he can wear his jackets then.”引出单词后,沈老师是这样处理操练环节的:
(1)How many jackets has Paul got?
教师用录音呈现Paul的话:I have many jackets.接着教师问学生:Guess.How many jackets has Paul got?引导学生随意猜猜jacket的数量。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他们大胆猜测:Maybe five jackets./One hundred jackets./…随后教师播放录音,通过Paul的话公布答案:I have a lot of jackets.One jacket,two jackets…Oh,I have ten jackets.学生自然练习了jacket和jackets与数字搭配时的用法。
(2)What colours are Paul's jackets?
在了解了jacket的数量之后,教师又提出第二个问题:What colours are Paul's jackets?学生的积极性再次被激发,说出了各种颜色的jacket,第二轮操练锦上添花。
(3)Which one is his favourite jacket?
有了前两轮开放式的操练,学生对jacket一词已经进行了有效操练,于是教师提出第三个问题:Which one is his favourite jacket?并再次播放录音,让Paul告诉大家:Yellow.Because autumn is yellow,too.I can fly kites in autumn.巧妙地将教学重心重新导回主环节。这样的处理既保证了语言情境始终主题明确,又帮助学生在不脱离语言情境的前提下更有效、更轻松地习得了语言。
2.解读反思
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对教学情境的设计要力求始终围绕教学主题展开。在主情境的引导下,设计各环节活动时必须懂得取舍,凸显主题,使所有教学环节在明确的情境中步步推进。情境设计始终围绕一条清晰的主线,各环节的衔接与过渡自然,最好能有纲领性的总起句或归纳性的结语。情境可以随着话题的深入逐步展开,尽量避免情境过度堆砌或跳跃式切换,这不仅会冲淡主题,而且会使学生无所适从,导致学生自主思维和表达空间的缺失。此外,教师要特别重视情境中各个环节间过渡语的设计,尽量采用简洁易懂、与情境主题切合的语言串联各个环节,既要避免废话连篇,又要避免情境跳跃式切换。
二、基于生活,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有话可说
在创设情境时教师要尽量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创设的情境尽量切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使他们产生共鸣,切忌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生搬硬套。
1.名师课例
授课教师:来自温州的夏老师
教学内容:《牛津英语》(上教版)6B Module 3 Unit 2 Open Day
夏老师在执教这节课时,所创设的情境始终围绕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导入环节为例,她设计了让学生观看学校电视台新闻的情境,新闻内容的选择非常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关于校合唱团活动的新闻,有本校学生参加英语赛事的新闻,有关于学校春游安排的新闻……师生在共同观看新闻时还适时进行交流和点评。比如,有一条新闻播报了本校学生参加英语赛事的情况,教师与班级中参加了该项赛事的学生进行交流,让他们谈谈参赛感想等。随着新闻播报的进程,关于家长会的内容中出现了parents' meeting这个关键词,自然地将教学环节过渡到了学习的主题。这样的情境源自学生熟悉的生活,谈论的是与他们密切相关的话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自然就高了,师生间也有话可说了,课堂上看似闲话家常的语言真正使英语的语用功能得到了落实。
纵观整节课,夏老师自始至终都紧紧围绕“家长开放日”这一教学主题,教学情境紧密联系真实的校园,师生交流亲切、平等。整节课几乎没有刻意施教的痕迹,但是学生在老师所创设的情境中始终情绪高涨,兴致盎然,语言输出积极主动。这节课很好地印证了教师基于学生、基于生活所创设的情境能给课堂带来生机与活力。
2.解读反思
结合名师的课例示范不难发现,只要做教学的有心人,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有效的教学情境,为课堂教学服务,其实并不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PEP)》(以下简称《PEP小学英语》)教材中,绝大多数的话题都可以联系生活展开教学,如数字、颜色、时间、月份、日期、季节、服装、性格、爱好、职业、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公共场所、交通工具……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围绕主题,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更有效地学习语言,运用语言。
以《PEP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 1 Our School Part A的词汇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将要毕业的幼儿园大班、学前班的小朋友来参观小学校园,同学们将承担接待任务,为他们介绍校园的各个场所及在这些场所可以开展哪些活动等,让学生用歌曲“Our School”和句子“Welcome to our school.”欢迎来参观的小同学,向小同学介绍学校的各个场所,或画出学校简图等。这样就将热身、导入、新授、操练各个环节串成一条主线,在引导学生完成接待任务的过程中激活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结合新学知识,整合所学语言,最终达到有效输出语言的目的。这样的情境设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吻合,给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机会。
三、基于文本,让学生在教材的情境中发展思维
教师在处理文本时最好能结合课堂实际对文本进行巧妙重构。但文本重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实际教学中一味地强调文本重构是不现实的。
在此次研讨活动中,有位教师从教材出发,在原文本主题Clothes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了再构,创编出的新文本既务实又巧妙。
1.名师课例
授课教师:来自上海的鲍老师
教学内容:《牛津英语》(上教版)3B Module 2 Unit 3 Clothes第三课时
Different Clothes for Different Weather是鲍老师在原文本基础上进行细化后再构的新文本主题,而“Beautiful seasons make a year.Beautiful clothes make a colourful life.”则是针对这个主题归纳出的文本的主题思想。在这个主题思想的统领下,主文本通过四个小段落(每一段落都以“________days can be fun!”为中心句),引导学生整合所学语言并有效输出。
教师借助问题“Where is Alice?How is the weather?What does she like doing?What can she wear?”等,引导学生紧扣情感基调fun;在“What can be fun?”的话题探讨中,按照“整合讨论、阅读文本→联系自我、再创文本→品鉴生活、重读文本”的模式,带着学生欣赏画册,朗读文本,品味生活。与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了畅所欲言的舞台。他们联系生活经验,调动语言积累,学以致用,将服装与季节、天气、心情、活动等诸多话题结合起来,积极抒发对多彩生活的真实感悟。
正是因为鲍老师找准了文本再构的语言接入点,所以新文本不仅没有脱离教材,反而在原有基础上巧妙地整合了语言。融洽的气氛、轻松的交流、优美的意境、务实的话题,这一切使课堂处处彰显活力。学生在积极的交流中主动学习语言,甚至重组语言,他们的表述不仅有了客观的陈述,更增添了主观的感悟,这样的文本再构才有深度和广度。
2.解读反思
文本再构是当前许多教师在优化课堂设计时努力尝试的热点。名师独具匠心的设计展现了他们高超的驾驭教材的能力。他们基于文本,大胆整合,但是在日常教学中,联系原有教学内容,选择最佳切入点再构文本,真正为优质课堂服务,绝非易事。
英语课堂教学应避免情境创设过分复杂、忽视语言运用的现象。教师在创设情境和再构文本时应该深入钻研教材,解读文本,从学情出发,以务实的态度对待文本的再次开发;应提倡基于原始文本的话题重构,遵循简洁、高效原则,力求直奔主题。能另辟蹊径固然很好,但假如就地取材同样能创设有效情境并优化语言输出的话,就不必舍近求远。
例如,在教学《PEP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4 What Can You Do?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家庭生活出发,以“I can…for my parents.”为语言支架,从整理自己的房间、帮父母干些力所能及的事等角度切入话题;也可联系学校生活,借助“I can…in school.”的句型,从大扫除的分工、日常值日活动等切入话题,然后在此类情境中教授词汇和句型,最后构成语篇。在巩固操练新授语言点后,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怎样的人才是能干的人,如何做个能干的人,成为一个能干的人有什么意义等来拓展和提升语言点,并寓劳动教育、道德教育等于语言学习之中。这样的设计联系了生活,既有实际意义,又符合课文原始文本的建构,并非一定要搬出一个虚幻人物(如王子、公主、小猫、小狗等),然后费尽心思将与做家务有关的词汇套入相关角色进行教学。
四、基于学情,让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积极输出
情境创设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应用新学知识,联系已学知识,积极输出语言。实际操作时,如何从学情出发,视不同的语言材料对文本进行恰当的处理,使教学情境与教学内容既有机结合,又具有开放性,切实为学生的有效输出服务,是每一位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考虑的。
1.名师课例
授课教师:来自苏州的史老师
教学内容:《牛津英语》(上教版)6B Module 1 Unit 3Water
史老师在处理以Water为主题的一篇说明文时,整合课文中原有文本信息后,将短文分解成了四个主导性问题:(1)Where can we see water?(2)How do we use water?(3)How does water come to our homes?(4)Without water,what would life be like?然后在这些关键问题的引导下进行了分块信息输入,这样处理的好处是降低了学生学习语言的难度。教师可以在分层铺垫和充分输入信息的基础上,让学生整合输出。借助关键问题的引导,学生在最后环节输出时就不再畏惧,条理清晰的表达使整节课的语言输出目标得以达成。
教师在输入每个分块信息时不应拘泥于根据文本解决问题,而是要给每个问题赋予扩展的空间。例如,在谈论第一板块“Where can we see water?”时,首先教师以填空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与原有词汇积累进行拓展:We can see water in the________.简洁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思维,river,sea,ocean,rain,tap,pond等词被发掘出来;然后教师继续引导,通过猜词的方式,使“Where can we see water?”的话题再次扩展,swimming pond,bath,fountain,waterfall,well,pump等更多的信息输入了学生的大脑。如此一来,课堂容量更大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得以拓展。正是由于史老师在教学设计时能针对文本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张弛有度,学生的输出才会如此流畅,整节课的设计才显得水到渠成。
2.解读反思
在每个教学环节中,知识点、训练点之间都应有机结合,语言训练一定要体现滚动循环、螺旋上升的原则。尽量避免各环节孤立或单一进行,而且各环节教学应始终围绕主题展开,做到前后呼应。
比如,在热身导入环节,可通过师生间的交流自然引出话题,再借助图片、歌谣、歌曲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知语言,复习已学知识。这样的输入既能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又能发掘语料,使他们积极借助原有的生活经验和语言积累,实现回顾性的有效输出,也能为接下来新授环节的学习做好铺垫。
在新授环节,可结合语言情境,让学生在听读、跟读等语言输入活动的基础上,再结合读一读、说一说、用一用等分级目标,将新授的词汇或句型放入一定的情境中,让学生结合教师提供的语言支架仿说句子,使学生在习得新知后能运用所学知识。
在拓展环节,可整合新旧知识,按照清晰呈现的语言支架,给学生再次提供创造性输出的机会,真正实现语言学习由知识积累到技能达成的跨越。
成功的课堂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教学情境的设计在主题明确的前提下,注重不同层面学生的学习感受,能正视各种差异,强调语言示范,搭建的语言支架尽量简练,但拓展的空间张力很大,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水平大胆运用语言。学生可以借鉴教师提供的支架,围绕话题在有效情境中积极输出。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为学生学习语言创设有效的情境、为他们的语言输出搭建有效的支架后,还应巧妙牵引,认真倾听,耐心等待,将更多的空间与时间留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在课堂上迸发出激情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