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背景下高中教学面临的挑战与应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制度改革论文,高中论文,考试论文,背景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2-2384(2014)10-0005-04 2014年9月初,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出台,它标志着中国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正式启动,必将对整个教育改革,尤其是中学教学产生深刻的影响。这些影响不一定完全如政策设计者和决策者预想的那样都是积极的,其影响性质主要取决于大家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态度及应答方式。如何积极主动而不是消极被动地应对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出的挑战,是当前中学教学面临的新课题。 一、对如何准确把握《意见》的几点意见 对于《意见》的具体内容,有关方面已经做了权威解读。笔者在这里特别强调以下三点,以避免产生不应有的误判。 1.它是对我国已有考试招生制度的改进和完善,不是革命 这次改革主要是针对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如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重、加分造假与违规招生等进行的,是在坚持国家统一高考制度的前提下,对考试招生制度的改进和完善。它以促进公平、科学选才为宗旨,强调了政府在公共教育资源配置中的调节与监督作用,而不只是由市场需求来引导。 2.它是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综合决策的结果,不是单方面的想当然 3.它是对整个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系统设计、全方位推进,不是单项的、局部的改革 改革围绕促进公平和科学选才两大主题,着力建构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建构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它涉及小升初、中考、高考各个阶段,以及计划调控、考试评价、招生录取、监督管理和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各个方面,包括18条任务的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二、理性处理考试招生制度与高中教学的关系 通常我们习惯于把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看作课程与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似乎“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希望建立与课程教学改革要求完全相适应的考试招生制度,于是,从人才选拔到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从学校教育管理到整个社会舆论环境引导的每一个步骤等,都希望通过考试并与招生录取挂钩来规范与引导。其实,考试招生制度难以承载这么多的使命和期望,我们应理性认识与科学处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与高中教学的关系。 1.明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中与高中教学相关的举措 在本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中,与高中教学最为密切的改革举措有以下几方面: (1)改进中考招生方式 本次改革的重点是改变仅以中考成绩作为招生录取唯一依据的做法,积极推进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为依据、结合综合素质评价情况招生录取的方式。总的改革思路是两考合一、综合评价、多元录取,这必将对整个初高中学校的课程实施和教学带来深刻的影响。 (2)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本次改革强调考试科目的全覆盖和考试组织实施的权威性。考试成绩作为毕业、升学依据:学生参加学业水平考试,且成绩合格,才能毕业;参加高校招生录取时,根据高校招生要求和自身特长,选择三科成绩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招生“硬挂钩”,同时赋予学生选择性考试的权利,给学生考试时间、考试科目的选择权,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重要举措,更会对整个高中教学生态带来重大影响。 (3)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本次改革要求各校注重对学生突出表现的写实记录和相关事实材料的收集,严格公示、审核、签字等环节,为每一个学生规范地建立综合素质档案,确保程序的公平公正和内容的真实可信。高中应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办法,提前向社会公布。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要开展参考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材料进行招生录取的先行试验。这项改革旨在促使人才培养和人才选拔从只看“冷冰冰的分”到关注“活生生的人”的转变,是破除唯分数论的关键性措施。 (4)统一高考考试内容 组织统一高考时,要增强考试内容的基础性和综合性,注重学科知识的联系和融合;选取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时代的素材,联系实际问题创设新情境,加大试题的开放性和灵活性。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语文、数学命题不分文理,外语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在全面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的情况下,统一高考将注重依据普通本科院校的招生需求和国家课程标准,建构新的考查知识体系和能力目标。 (5)改革招生录取机制 在这次改革中,将大幅减少、严格控制考试加分项目,特别是减少地方性加分项目,逐步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学生的特长情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之中。完善和规范各高校的自主招生,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探索以面试考核为主,充分使用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估结果,形成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不拘一格选英才。逐步取消录取批次,推进并完善平行志愿投档方式,增加高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录取机制改革比考试改革更重要,它对教育质量观、评价观的引导更为直接与显著,与考生、家长的利益更为相关。 2.客观理性认识考试招生制度本身的效用和价值 我们应认识到,考试的有效性、制度的约束力、选才的公正性等不是绝对的,其效用不能被无限制地放大。 (1)考试永远无法完全有效地反映出人的全部素质 我们要科学理解考试的有效性。人的素质结构和水平是具有高度复杂性和多元性的,科研工作者至今还很难找到十分完善的测评方法。譬如作为素质重要内容的智力究竟是什么,也许永远都是个“彼岸性”的问题。人的素质结构中最为重要的思想品德、情感态度、思维方式等等,也都很难通过一两次纸笔测验就能准确把握。任何考试,不管组织得多么严密,与所要考查的核心素养都会有距离,更不足以反映出学生素质发展的整体面貌。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此放弃对素质测评科学性的追求。 (2)制度只能在有限范围内发挥基本规范作用 我们要理性认识制度的约束力。制度与人的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如何?没有明了、简单、确定的答案。制度再多、再细,也无法涵盖现实中千变万化的情况。不同的人对制度有不同的理解与执行,而不是像机器那样机械执行。考什么自然应该教什么。但学校和老师怎么教,是考试规定不了的。很可能不是考试招生政策研制者所设想的常态的教、按课程计划规定的教,而是不断增加课时,占用课余时间、节假日,或者平时不认真(因为所学科目太多,也无法科科认真),考前“突击”“恶补”,这对于课程计划的执行来讲,实在是一种灾难。体育中考开考20年来,不少学校体育课程并没有因此而正常开设。我们无法用考试制度去规范一切。制度所要规范的是最基本的、共性的东西,是应当守住的底线。“硬制度”应当给“软环境”空出地盘,留有余地。 (3)选才的公正性受制于多种因素 我们要客观看待选才的公正性。考试升学制度作为一种推进社会公正的手段,其公正性集中体现为机会的均等,即为不同人提供同样的进入教育系统的竞争机会。这是一种历史性的进步,也是教育公正的最基本的要求。但是,获得了同样的教育机会,并不意味着获得了均等的教育参与机会。例如:儿童的学习潜能是不同的,智能是多元的,侧重于学术性课程的统一考试,可能会对部分儿童有利,而对另一部分儿童不利。 3.正确把握高中教学与高校招生考试的关系 (1)完全被考试招生牵引的教学,可能是不健全的、缺乏内在品质与活力的 考试原本是促进社会各阶层流动的一种机制,它不只与人的学习,而且与人的社会身份、地位等密切联系。现代社会,考试成绩好会带来越来越多的名誉与金钱的直接回报。服从于考试的教学具有明显的功利目的和典型的依附特征,它将教学活动丰富的精神追求搁在一边,与教学活动的综合性要求相背离,只看冷冰冰的分,忽视活生生的人,背离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当前学校教学中加班加点、提前拔高训练、题海战术等,都与这种简单思维有关。对人脑而言,何种知识进入长期记忆,往往取决于有关知识是否与学习者的生活之间建立联系。学生接受的大量的应考训练,缺乏与生活经验的有机联系,不能成为融入生活的“暖知识”,在学生离开考场不久后就被遗忘了。这是典型的低效教学行为。 (2)高中应形成与高校招生考试相对分离的教学常态 从理论上,人才选拔与人才培养应该是统一的,但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在实际操作中,两者难以做到(也不应该)一一对接。现阶段,高校招生更多地还是依据考试成绩进行,招生与考试尚未做到相对分离,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还没有成为高校招生的主要依据。在这种情况下,教学与高校招生考试的相对分离也就显得十分重要。这里说的是作为人才选拔方式的考试(即高校招生考试),而非作为高中教学环节之一的考试。高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大学教育和职业发展做好准备,而高校招生考试则更多地服从高校选拔合适的新生需要,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两者的功能定位不同,也不在同一范畴,不能混为一谈。 中学教学必须从自身的价值定位出发,从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需要出发,健全自己的运行系统,包括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管理制度以及条件与保障系统等,特别是建立健全反映自身价值定位的质量评估体系,并不断提高其公信力、权威性,改变单纯以高考成绩评价教育教学的片面做法。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是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重要内容,有着重要的育人功能,不只是选拔人才的依据与参考,它的设计与实施需要兼顾多方面的价值功能。 三、科学应对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给高中教学带来的新问题 1.合理编制高中课程实施方案 2003年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给高中学校课程设置留有余地,目前教育部正在组织进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修订,将给高中学校留有更大的自主空间,如国家规定的选修课程(选择性必修)弹性将更大,由学校自主开发与实施的课程所占学分比重也将更大。与高中课程改革相衔接,这次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赋予学生自主选择考试科目、考试时间、招生院校的权利。 首先,它要求高中学校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学生多样化发展需要,在确保学生共同必修课达到基本要求的同时,认真做好选修课程的规划,创造条件,开设更加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并努力提高选修课质量,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将学生应有的选择权落到实处,让学生拥有适合自己的课程。 同时,各校应根据各学科课程标准和当地学业水平考试安排,合理安排高中三年每一学期并学科目的数量和教学进度。对此,要综合考虑各学科课程容量与学习要求、周课时总量和学习时间、学生部分学科(如外语等)两次考试需要等因素进行充分论证。学校要避免因随意压缩非高考科目教学时间而导致学生高中三年并学科目数量严重失衡,学生学习生活或者拥挤不堪或者单调枯燥,严重背离学习活动基本规律和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另外,在统一高考不分文理的情况下,要做好对数学课程的重新规划,在对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进行科学划分的基础上,建立分层课程体系,以满足不同数学学科潜质学生学习的需求,同时强调教学的基础性、通用性与综合性,以便与统一高考要求相衔接。 2.积极稳步推进走班教学 我们要全面落实学生选择性学习的权利,必然要求学校改变长期以来固定班级的教学模式,推进走班教学。走班教学的推进涉及教学行为、制度与理念等各个层面的整体性变革,它的实质是强调对学生个人选择课程权的尊重,改变学校对学生课程学习的统一安排。需要建立一种新的教学运行机制和模式,要从过去的教师选择班级、选择学生,走向学生选择教师。目前已有一些高中对此做了先行探索。 如山东潍坊第一中学从生源特点和现有教育资源出发,分步推进走班教学:第一步从体艺教学开始。体育开设篮球、排球、足球、网球、乒乓球、田径等模块。艺术开设篆刻、书法、油画、版画、歌唱、演奏、舞蹈等单元。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特长发展的课程,走班上课。第二步,在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学科实施对开制走班教学。学生选择文理不同方向及相应的学科学习,同时自主选择本教学单元的任课教师。第三步,将遵循“就近走班,单元教学”的原则,将35个行政班划分为五个单元,每个单元七个班,学生在单元内走班学习。分步走的策略对于长期以来习惯于固定班级授课的普通高中很有借鉴意义。 3.建立健全学生辅导和成长记录制度 对于长期被动服从学校和教师课程教学安排的学生来说,更多的选择就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学生将遇到过去从未经历过的挑战和压力。对学生成长来说,这不是额外的,而是必要的,也是特别重要的。 高中是理想形成、人生规划的关键阶段,学生必须在选择中发现自我、学会自主、确立志向、应对困难和挫折,它需要有相应的学生辅导制度跟进。过去,我们谈学生工作,更多地讲如何管理,如何利用班集体去教育个别学生,现在只做到这些还不够,还要有选课指导,有关于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生涯、生活等方面的辅导。管理更多地着眼于落实学校教育的要求,而辅导则更多地要基于学生的需求和困惑提供相应的帮助,它是个别化的,尤其要特别关注那些课堂上不教的东西。这样的辅导显然是专业性的,原有单一的班主任工作模式难以适应新要求,需要有一支专业化的辅导队伍。 在学生教育与个别辅导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成长记录,建立规范的综合素质档案。这不仅是高校招生的需要,也是学生辅导工作的需要。充分利用学生成长记录,分析、理解和把握学生成长轨迹,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科学指导,这同样需要相应的专业能力支撑。 综合来看,从课程规划到教学实施与条件保障再到学生辅导,从行为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思想理念,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对高中教学的挑战是全方位的。科学应对这一挑战,需要我们转变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推进学校整体育人模式的转型,而不是对原有应试模式的简单修补。高考制度改革背景下高中教学面临的挑战与对策_高考论文
高考制度改革背景下高中教学面临的挑战与对策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