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的建筑行业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态势,促进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人们对于建筑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在地震发生时,如果建筑没有做好相应的抗震措施,那么会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下,建筑企业只有加强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才能够提升自身竞争实力。加强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也是保障人们生命安全的重要环节。本文将通过分析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策略,为建筑行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问题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在不同的地区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地震威胁,加上地震预测的困难性,当地震发生时会给人们造成严重的损失。地震发生时的建筑倒塌,是威胁人们生命安全的主要因素,这也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建筑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抗震设计的水平逐渐提升,为建筑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可靠的基础。在建筑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多方面因素会对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产生影响,比如场地选择、施工材料质量和结构设计等等。因此,应该在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中,充分分析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影响因素,并在设计与施工的过程中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保障地震发生时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建筑工程的建设规模逐渐扩大,加强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是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的要求。
一、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施工材料选择不合理
在建筑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施工材料会直接影响建筑的抗震性能,也是关系到人们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钢筋混凝土核心筒是我国建筑工程建设中的主要材料,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位移限值,是变形控制的主要参考依据。但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弯曲变形时侧移较大,虽然钢框架的设置能够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是钢框架受到的承载力较大,在地震发生时存在一定的安全威胁。因此,在选择施工材料的过程中,应该对其质量、规格等进行严格控制,杜绝使用质量不合格的产品,避免豆腐渣工程的出现。
(二)地基选择不恰当
在建筑工程建设之前,由于未对地基情况进行有效勘察,会导致建筑结构处于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带,比如泥石流地带、断层地带和山崖崩塌地带等等。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仅仅依靠技术的提升不能够完全实现,地质状况会对建筑的安全性与稳定性造成严重威胁,尤其是在地震灾害发生时,强大的地震能量会对建筑结构形成破坏[1]。因此,在进行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时,应该对地形地质状况进行有效勘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抗震设计,尽可能避开地震带。
(三)施工质量不达标
建筑工程的规模一般较大,涉及的施工项目也较为繁杂,当某一环节的施工质量出现问题时,很有可能造成整体质量的下降,在地震发生时不能够发挥其应有的抗震能力。比如在地基处理的过程中,未严格按照施工标准和规范进行,就会导致地基稳定性差,在地震发生时影响上部结构的稳定性。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对每一个环节的施工规范进行明确,增强施工人员的责任意识。
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策略
(一)合理选择建筑结构体系
首先,在进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过程中,应该避免某一构件出现破坏影响整个结构抗震能力的状况。这就需要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过程中,增加内力重分配功能与赘余度,当建筑结构中某一部分出现破坏时,其他构件能够保障整个结构的抗震能力,从而提升建筑在地震时的可靠性。
其次,应该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对地震作用的传递途径和计算简图进行明确[2]。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保障压应力水平均匀性,是在设计竖向构件及其承受垂直重力荷载时的要求;设计楼屋盖梁系的过程中,应该保障垂直重力荷载能够传递至竖向构件墙、柱,并在传递的过程中保持最短路径;设计转换结构的过程中,应该保障转换层对建筑上部结构竖向构件的垂直重力荷载进行转换,并且不能超过两次。剪力墙、支撑、框架和简体,是抗侧力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保障竖向变化的均匀性及连续性。
最后,应该提升建筑结构强度与刚度的合理性,这是保障其抗震能力的重要因素。在地震发生时,建筑结构的薄弱地位往往会成为建筑倒塌的主要因素,因此应该提升建筑结构强度和刚度分布的合理性,降低薄弱部位的出现几率,能够有效避免塑性变形集中或者应力集中的状况。应该根据建筑结构特点及设计经验,对于建筑结构的薄弱部位采取针对性解决措施,提前预防可能出现的问题。
(二)加强建筑结构的延性
建筑结构的延性主要指的是其发生非弹性变形的能力,提升建筑结构的延性,是提升其抗震能力的重要途径。当地震发生时会产生较大的地震能量,从而对建筑结构造成冲击。建筑结构延性的提升,能够消耗和吸收地震能量,避免建筑结构在冲击力下产生致命性破坏。在影响建筑结构延性和耗能的因素中,建筑结构的破坏形态与塑化过程是两个重要因素。在建筑结构中采用弯曲构件,能够有效实现地震能量的消耗,相较于剪切构件而言具有一定的抗震优势。“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锚固”,是提升建筑结构延性的重要设计原则[3]。
(三)合理选择建筑地点
建筑地点的合理选择,是防止建筑在地震时出现严重倒塌的重要方式。在建筑工程的建设过程中,设计人员应该对场地进行深入勘察,保障建筑场地利用进行抗震设计,对于不利于抗震设计的地段进行规避。否则当地震发生时,地表错动、地裂等会严重破坏地面,从而威胁建筑安全性。当无法避开不利地段时,应该实现地面强度的增加,促进地基稳定性的提升。
(四)设置多道抗震防线
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过程中,设置多道抗震防线,能够有效提升建筑结构的整体抗震能力,对于地震能量产生层层限制与消耗。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在第一道防线中设置延性较好的构件,其次应该在第二道和第三道防线中设置其他延性水平的构件[4]。当地震发生时,延性较好构件组成的第一道防线能够最大限度消耗地震能量,避免其向上部结构进行传递。一旦第一道防线被破坏,还有第二道和第三道防线来保障建筑稳定性。在设置防线数量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结合建筑结构特点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明确地震的等级,从而有效确定合理的抗震防线数量,切实提升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五)采用有效的抗震材料
在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当中,基础隔震具有显著效果,这就需要有效处理建筑基础,以提升整个建筑的抗震能力。将黏土和砂子在建筑基础上进行交替铺设,能够提升基础的抗震能力,也可以将垫层安装在建筑基础中,降低地震产生的破坏。此外,将沥青应用于建筑基础施工中,也能够有效提升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结语
在当前建筑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只有提升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才能够为企业树立良好信誉的同时,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施工地点、施工材料的选择和施工质量的控制,都会影响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在建筑结构的设计过程中,应该注重抗震结构体系的构建,根据不同的抗震要求,设置多道抗震防线,提升建筑结构的延性,能够有效避免地震发生时建筑结构遭到严重破坏。
参考文献:
[1]邱子龙.关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若干问题的讨论[J].建材与装饰,2016(08):76-77.
[2]曹振.关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若干问题的讨论[J].门窗,2015(06):126.
[3]李树平.关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若干问题的讨论[J].商品混凝土,2013(07):86+89.
[4]方小丹,魏琏.关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若干问题的讨论[J].建筑结构学报,2011,32(12):46-51.
论文作者:陈立斌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5
标签:建筑结构论文; 建筑论文; 延性论文; 过程中论文; 能力论文; 构件论文; 发生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3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