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型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机制研究
尹川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浙江杭州)
摘要: 情境性特征、个体性特征、发展性特征和创新性特征等构成了教学能力的基本特征。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教学表达能力、教学方法和媒体技术运用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教学调控能力、教学创新能力等是教学能力的构成要素。加强教学研究性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不仅是高校持续健康发展的使然,也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条件。
关键词: 教学研究性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机制
一 研究背景
一般认为,国外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 年代末的美国,兴盛于80 年代的欧美(肖丽萍,2002)。有关教师发展研究内容的重心及相关研究成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反思型实践(reflective practice)、 行 动 研 究(action research)、 叙 述 研 究(narrative inquiry)、探 索 实 践(exploratory practice)、实践群体(community of practice)。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效率。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入手。老师平时要多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写作训练时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入手进行写作。例如,可布置以“兴趣”为主题的作文题目,学生会乐于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中喜欢玩游戏的学生写出了《成长路上有个伙伴叫游戏》;喜欢书法的学生写出了《书法伴我行》;喜欢打篮球的学生写出了《篮球,我爱你》等作品。在作文教学中,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兴趣点,就等于找到了打开学生写作之门的钥匙,学生一定乐意用文字把一个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呈现在大家的眼前。
在国外研究的影响下,我国学者也开始对教师教学能力发展进行研究。张晓冬(2009) 借助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提出的范式概念对教师发展研究范式进行了解释,即教师发展研究者某一时期所共有的教师发展信念、教师发展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取向。通过对中国知识网相关研究论文的搜索、归纳与分析,以研究范式为视角,他认为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自20 世纪末以来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发展阶段。一是理性思维取向的研究范式阶段;二是技术指向的实证主义研究阶段;三是生态、生命、生活取向的研究范式阶段;四是实践认识取向的研究阶段。[1]
(1)流依赖或真依赖:是指在某程序点中被赋值的变量在后面的程序点中被重新引用的情况。例如某一程序变量v1,在某一程序点p1被赋值,然后在p1后面的某一程序点p2被另一个变量v2引用。
教学研究型大学是介于研究型和教学型之间的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一定科学研究潜能、具备一定专业知识、以技术应用和技术开发为基本的复合型应用性专门人才。在人才培养结构上,教学研究型大学以本科教育为主线,同时兼顾研究生教育和本科生教育,两者并重。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适应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较为宽泛的知识面,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和既具有共性又极具个性的人才规格。因此,人才培养模式中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专业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技能以及拓展性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育教学内容。(杜彦良等,2003)。
根据教学研究性大学的定位和特征,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既要顾及本科生教育和培养,同时也要适应研究生教育和培养,也就是说教学能力的提升要做到课堂教学能力和科研培育能力并重。其主要做法应该是构建青年教师多元化教学能力培训体系;准确定位,建立切实可行和措施得力的考核机制;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导师制;借助教学团队,指导青年提升教学能力。具体的做法一是校本培训,让青年教师知晓本学校的发展历程、目前现状以及未来发展定位或发展趋势,帮助他们找准自身发展目标。二是导师制,即遴选有事业心、责任心教学经验丰富在学生中有较高威望的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专门指导的一种青年教师培养制度。三是针对教学技能发展开展各种活动。如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教学研究公开课、指导年轻教师试讲、撰写教学后记、建立教学技能发展档案等。四是建立并实施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以下就从教学能力的基本特征以及教学研究型高校背景下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机制的两个维度来探讨。[2]
二 构建教学能力特征提升机制
(一)情境性特征
教师教学的情境性是指受特定的教学实践问题驱动,通过分析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产生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教学的情境性特征,借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概念进行类比,即是合理的行动,也即恰当的人在恰当的时间和地点,以恰当的方式做恰当的事。要想达到这样的境地,需要青年教师对教学研究型高校作出理性的甄别、合理的判断和正确的抉择。因为此类高校既不同于研究性高校,也不同于应用性高校,它们介于两者之间。青年教师要随着教学研究性高校这一特征认识的加深,牢牢把握教学和研究并重的特点,调整教学行为,提升科研能力。同时,青年教师要善于学会反思性教学,逐步养成教学问题意识的习惯,寻求解决教学问题的对策,具体做法是采纳新的教学理念、调整教学行为、完善教学评价、拓宽科研渠道、增强科研意识等。
我国的教学研究型高校体量庞大,从财力上说,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光靠国家与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对原有的旧的教师培训经费投资模式进行改革。应更大发挥青年教师的自身优势,开发青年教师的潜能和智慧,帮助青年教师拓宽培训经费渠道,放宽青年教师培训经费政策,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确保青年教师有自我认识、自我提高的主客观条件。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部分高校在教师培训经费上采取分担制度,即学校、学院或系部、个人三者共同分担制度显现出很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不少高校根据学校财务,院系创收状况以及教师个人收入来确定三者分担的比例,采用“1+1+1”即学校、院系和个人各1/3 的比例制度。分担制的实行,极大地增强了青年教师的培训热情和培训意识,激活了他们不断提升的主动性和内在动力,他们可谓是此项制度的践行者和受益者。从另一种意义上说,这种培训分担制度,一改过去教师培训不计成本、不讲培训效益、不讲培训质量的弊端。[6]
以法瑞学派的典型样地记录法为基础[7],选取能反映群落结构特征的可进入式典型群落样地。以路缘、林缘为界确定样地范围,对于面积大且边界不清晰的群落样地,则设立20 m×20 m标准样方进行调查记录,共计101个调查样方。
教学研究性高校的另一主要任务是科学研究。科学理论不仅应该能解释已知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还应该能预见未知事物的存在。一种科学理论,若能根据背景知识预见未知事物及其规律,就会大大提高理论本身的可靠性和可接受性。科学家的工作并不仅仅是阐释现有的实验结果,或以科学理论为“工具”来解决问题,还要从现有科学理论出发,去预见更深刻的、还未被发现的科学现象和科学规律。科学理论不是凝固的、绝对不变的,而是相对的和发展的。随着实践和认识的发展,科学理论的客观真理性、逻辑严密性、系统全面性和理论完备性都会面临种种挑战,这种挑战也进一步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教学研究型高校青年教师是肩负着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的主要群体,如果他们自身没有正确的科研态度以及为之勤奋努力的科研精神想要学生形成严谨的科研态度、拼搏的科研精神就是一句空话。[3]
(二)个体性特征
《教师法》规定,教师有“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的权利和“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义务。教学研究型高校要把《教师法》贯彻到实处,切实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建立完备的青年教师培训机制。同时,要按照《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保障青年教师在培训期间的工资福利待遇和培训经费的筹措和落实。把青年教师在职进修、学历提高、学位取得与考核、职务聘任、待遇提高等联系起来,对没有经过相应培训的青年教师不得聘任高一级职务或担任相应的行政职务,由此调动广大青年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就目前来说,我国的教学研究型高校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的重要性都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体会。但是,很多高校没有把教师队伍建设列为发展壮大教育生产要素来对待,出现青年教师队伍建设费用短缺、师资培训费用投入随意性大。现实的情况是,我国大多数教学研究型高校办学经费本来就短缺,各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费、教师培训费应占教育经费的最低限额上级主管部门也没有规定,因而造成一些教学研究型高校在经费预算上的师资队伍建设费、师资培训经费项目不尽充足。为了充分开拓和发挥教学研究型高校长期发展的教育生产要素,确保学校能持续、稳定地对师资队伍建设、师资培训的经费投入,使之契合不断发展的教学研究型高校的发展势头,构建并充分利用学校行为的教师培养机制尤为重要。
教学研究性高校青年教师应有光荣而又神圣的担当,要树立教学要促进社会的发展,同样也要促进学生的发展的育人理念,牢记发展性是现代教师教学行为设计的基本特征。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在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议。许多学者都对此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进行了长期的探讨和研究,并逐步提出了教学与发展的一些理论学说。例如,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就是这些学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图式、同化、顺应、调节和平衡是认知发展理论中最基本的五种概念。人的认知发生、发展过程是认知结构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认知发展是行为图式在外在环境影响下通过同化、顺应、调节而逐渐达到的平衡。认知发生、发展过程是在经历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不断地丰富、提高和发展。皮亚杰还认为,人的智力发展起于感知和动作,于活动中内化形成知觉思维和具体思维,终于逻辑思维和理性思维的达成。据此,皮亚杰认为,教育应按照被教育者自身思维结构和心理发展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5]
(三)发展性特征
当下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并努力实现的教育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教学研究型高校青年教师要致力于从日益知识化、科学化、智能化、审美化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认清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和造就适应现代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教学的一切活动主体都是以个体教师活动和学生参与为特征的,教师的学术活动也是主要以个体活动为典型特征的。而且,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教学内容的熟悉、教学方法的取舍、教学成效的评定都是以教师个体活动为主要形式展开的。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个体差异,才使得相同的教学内容以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策略呈现给学生。在实际教学中,教学研究型高校青年教师正是依据自己的智能结构和思想倾向,在当下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规约下,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综合、整理、改造和甄别,从而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个性特色明显、独具匠心的教学风格。[4]
(四)创新性特征
CT诊断52例急性阑尾炎患者共检出50例,2例患者存在误诊,检出率为96.15%,与手术病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39,P=0.153)。见表1。
三 构建多元教学能力提升机制措施
(一)构建多元化的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体系
教学研究性高校的教师发展中心或党委下的教师发展部门要加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培养,引导他们对多元化教育教学深入研究,组建多元化教学组织和科研团队,健全导师制,深入社会开展广泛合作,进行教学学术研究,努力让教师心情愉快地在高校教学改革中发挥作用。教师发展中心或党委下的教师发展部门应该根据自身学校的特点和青年教师的构成,分析设计一整套师资培训模式,使他们运用多元化教学理论进行课程设计,掌握多元化教学评价策略,学会跨学科课程发展模式,识别和发挥学生的多样化智能,促进教学和科研工作开展。
(二)构建并充分利用政府行为的教师培养机制
政府是教师资源开拓和培育的担当者,政府主要通过宏观调控和财务投入扩充和提升教师资源。当下,政府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各种高校教师培训机制,最为常见的有政府留学基金、政府访学基金以及各种由政府出资的短期或长期培训机制。此外,政府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如《教育投资法》《学校教师培育投资条例》等,依法确保教育投入持续增长,确保高校青年教师培训的经费来源。总之,充分发挥政府行政职能,确保形成良性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切实解决因资金短缺、投资忽冷忽热的现象。
(三)构建并充分利用学校行为的教师培养机制
教师活动的特殊性是通过教师个人劳动来体现的,因为教师对教材熟悉和把握,对教学方法的考量,对课堂教学的管理,教学成果的测定主要是通过教师个人独立完成的。就是因为教师是独立的个体,具有不同的气质特征和性格特征、不同的行为习惯和思想意识,对于同样的教学材料青年教师当然会表现出迥异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态度。因此,每位青年教师根据自己的智力结构和意识倾向,在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语境下,对信息进行加工、综合、整理、甄别和遴选,直至适用于特定的教育对象和教学过程中。
教学研究性高校青年教师的劳动必须具有创新性或创造性。教师职业的创新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劳动的对象是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很大差异,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的个性特征和发展倾向,他们知识领域的开拓,文明习惯的养成,个性、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都有各自的发展变化过程。教学研究性高校的本科生或研究生在校年限一般为4-5 年和3-5 年。教师必须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对不同的劳动对象因材施教。面对不断充实的劳动对象要不断创新、打破常规,以创造性的方式精心培育。第二、教学研究性高校青年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也表现在教育内容和方法的不断变换和创新上。本科生和研究生处于不同的年龄特征,其表现出的心理特点、认知特点以及世界观也各有不同。因此,教师就必须不断寻求新的、更有效的教育方法和形式,必须根据跟进的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更新教育内容。第三、青年教师自身条件存在差异,也处于动态之中。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科学门类不断增加,为适应未来的需要,教学研究性高校青年教师必须不断补充知识,不断更新思想。他们不仅要掌握知识,还要有传授知识的技巧、转化能力的技能。
(四)构建并充分利用教师个人的师资培养机制
教学研究性高校的主要任务之一还是教学,教学的主要对象是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学生共同参与、互相作用的复杂的双边活动的过程,是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统一,只有当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教学活动才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时,才能取得所期望的教学效果。因此,整个教学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年龄特点、心理需求等方面。由此可见,不能在学生的变化情境中摸索教育规律,探寻适合学习对象的有效教学方法想提高教学质量是纸上谈兵。因此,教学研究性高校青年教师就要尽快学会驾驭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
(五)建立青年教师定期进修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教学研究性高校青年教师和其它类型高校青年教师一样要遵循个性化特征进行教学。一方面,教师应掌握和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和个性差异,根据学生个性发展采取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策略,尊重个体性特征教学在当今提倡尊重个性的时代进一步显现和侧重;另一个方面,青年教师群体也是富有个性差异的,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规定了教学行为是在一定的时间上和空间上以个人活动为主要形式。主观上,按照美国社会学者劳蒂的观点,教师所持的是独立的成功观,强调个人实现,对其他人采取不干涉主义。相应地,其工作过程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一定的个体性。正是因为教师角色与劳动的这种特征,决定了教师个人主义文化长期以来一直是教师文化的主流。当然,在合作已经日益成为人们基本生活方式的今天,我们有必要运用多种调节手段来形成教师的合作文化,以推动教师与学生、与同事、与家长等主体实现充分合作。
(六)建立健全教师培训质量的评估机制
教育部应该统一部署制定师资培训质量的评估指标体系或评估质量标准等,定期对教学研究型高校进行师资培训质量评估,从宏观层面加强对青年教师培训的指导与监督。凡是接纳培训的高校应该积极建立有效机制对青年教师培训的管理和监督,努力提高培训质量。整个培训要善始善终,要落实学员考勤、培训的课堂和课外实践管理、培训的考查与考核,并实行严格奖惩制度,最后要做好培训的总结,扬长避短,力争培训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进行房屋建设时,安全始终是第一位,因此在进行房屋设计、建设、投资时,每个环境操作都应当坚持安全施工的原则,以安全为第一要素进行方案监管、控制施工进度,进而保证房屋建设满足使用者的居住、使用需求。在进行监理工作时,需要相关人员以业主的生命、健康、财产为核心,进行施工前,对机械设备进行安全检查、对施工人员相关工作证书证明进行审查,仔细核查施工双方的合同材料等,进而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构建全方位的房屋建设防御系统。
(七)更新培训理念,创建“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是企业管理的新模式和西趋势,是新型企业管理的组织形式。美国的彼得·圣吉认为学习型组织是组织结构扁平化、组织交流信息化、组织开放化、员工与企业管理者为伙伴关系为特征的一种普遍适用的组织形式。只要有人多的地方,无论其种类、层次之差别、规模之大小、职业之不同均可建立学习型组织。学校环境下,主要工作都是围绕学习为前提的,作为学校中坚力量的年轻教师他们的学识水平和知识结构要与时俱进,要紧跟国家改革和建设的步伐,因而,年轻教师的继续教育和持续学习就越发重要。[7]
(八)构建合理有效的激励考核机制
一方面要完善考核奖励制度,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竞争机制。为了发挥教学研究型高校青年教师激励机制,应该根据社会类组织建立激励机制框架尤其是符合青年教师特点的框架。框架应该分析对教学研究型青年教师教学行为产生影响的各种内部和外部环境,还包含显性的激励因素---工资和隐性的激励因素---职位晋升和声誉。正是以上这些因素对教师的行为产生影响,会左右他们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的完成情况。而教师在以上各方面工作中的表现又对所在高校的办学目标产生影响。对于公立大学而言,其办学目标反映了政府作为出资人对大学的要求,声誉是衡量大学组织目标达成情况的一个综合指标。显然,科学、合理的高校评估激励机制是充分发挥高校使命、积极服务国家建设的重要保证。必须要深化当前高校的评估激励机制改革,完善以重大知识创新和贡献导向的知识创新体系,激励并尽快培养出一大批青年教学骨干或教学能手,为适应教学研究型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
(九)进一步发挥和完善校内导师制
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通过“示范课”“观摩课”等形式向青年教师传送经验,建立“一帮一”、“一带一”的联系。教学研究型高校青年教师导师制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加强对年轻的师德教育,把师德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和头等大事来抓,充分发挥校内聘任导师的传帮带作用,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培养他们爱国热情、提升爱岗敬业、严谨治学和热忱服务的高尚情操和道德品质。二是指导青年教师从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课程复习、考查与考核等环节中循循善诱、严格要求。对待科学研究也要持长久和不断探索的态度、要甘于寂寞、甘于坐冷板凳,不指望一蹴而就或在短时间内马上产生科研成果。尤其是鼓励青年教师要大胆尝试、大胆创新、不断改变教学方法、大胆进行科学探索和科学研究。三是督促成青年教师的元认知发展,无论是教学还是科学研究、要制定计划、加强计划执行的监控和调整、必要时修缮自己的学习计划,做到中长期计划稳步前进。[8]
(十)借助校内教学督导和名师工作室帮助提升教学能力
教学研究型高校要充分发挥教学督导团“督”“导”两方面的作用,同时要发挥校内外名师的辐射作用,促进教师成长。教学督导是学校的宝贵资源、是指导青年教师教学的行家里手。青年教师要学会从督导那里领会看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督导严谨的教学态度以及热忱的教学风格。名师工作室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青年教师研究和践行课堂教学,揣摩和探索教学教法。其主要作用是聚焦和辐射,将志同道合的年轻教师聚集在一起,发挥名师的榜样和辐射作用。不断把青年教师的教学积极性给激发出来,不断把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付诸实施,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名师工作室还可以以课题研究,反思实践为抓手培养青年教师。鼓励名师工作室每个学员都有自己的课题研究方向,以课题推动教师发展,以科研提升教师素养。通过在课题中反思、实践,引导青年教师由经验型向专家型转变。此外,名师工作室还可以通过学术讲座、学术沙龙等形式让学员了解最新的教研动向和最新的教学理念。鼓励成员积极参加论坛活动,就学科教学中的热点与敏感问题各抒己见,并在工作室活动中予以商讨和解决。这样,可以启迪彼此的思维与想法,使参与的每个人都在研究与交流中提高。[9]
1)用户模块:用户模块分为用户注册、用户登录、修改密码、修改个人信息等模块。用户注册时后台使用MD5的加密算法对密码进行加密处理,保证用户的账号安全;用户登录后会跳转至你之前点击登录的页面;修改密码就是匹配你之前的密码是否一致,还匹配你如今输入的两个新密码是否一致;修改个人信息就是可以修改你的信息成为独特的Style。
参考文献
[1]苏有文,陈国平,王禹.土木工程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11):79-80.
[2]任平,孙文云.现代教育学概论第2 版[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6(5):153-155.
[3]夏建国,张密生,龚耕.自然辩证法概论第2 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2):54-56.
[4]吴文俊.高等教育制度经济学分析[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5):112-114.
[5]马会梅.教师教学行为设计研究[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9(5):58-60.
[6]陈元魁,周德义,何一成.当代高校教师素质建设的理论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4):217-219.
[7]王元,张先恩.科教结合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11):236-238.
[8]高芸.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8(6):107-109.
[9]李彩芳著.重构语文世界李彩芳教育随笔[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10):141-143.
本文引用格式: 尹川.教学研究型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机制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87):154-157.
基金项目: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项目,项目号(ZX170403407005)。
作者信息: 尹川,男,安徽和县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教师,博士,研究方向: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高等教育学。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87.058
标签:教学研究性高校论文; 青年教师论文; 教学能力论文; 机制论文;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