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基地中教师智库建设的实践探索论文

课程基地中教师智库建设的实践探索论文

课程基地中教师智库建设的实践探索*

钱小敏

【摘 要】 “教师智库”是一个学校思想创新的源泉。学校“教师智库”成员的素质,决定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的发展。课程基地的建设需要以相应的教师智库为支撑,同时教师智库的提升也促进了课程基地的发展。

【关键词】 教师智库;课程基地建设;实践探索

学校“教师智库”团队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新发展局面开拓出谋划策,是学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开发校本课程、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的中坚力量。学校“教师智库”是一个学校思想创新的源泉,“教师智库”成员的素质,决定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的发展。学校应为教师创造各种学习实践的机会,努力搭建平台,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为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学科关键能力,让学生能从多角度、多途径“感受”学科,我校教师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对学科内容进行了创造性开发,积极投身于学科课程基地的建设中。迄今为止,我校共拥有四个课程基地,其中包括两个省级优秀课程基地:“诗歌教育课程基地”“科学创新课程基地”,两个市级课程基地:“江南织造文化课程基地”“‘教学用变频电源’创新实验课程基地”。每个课程基地的建设都伴随着相应的教师智库的成长。

科学创新课程基地包括两个现代化的创新综合实验室(“纳米科技与艺术实验室”和“环境科学实验室”)和一系列的科学创新课程。该科学创新课程由我校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四个学科的骨干教师和中科院专家团队组成学校“教师智库”共同打造。我校科学创新课程通过验证式实验、探究性实验、课题性研究等方式提升学生对科学的广泛兴趣、创造意识、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潜质,培养科学创新能力突出、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毕业生,为学生成长为创新型人才打好基础,为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衔接做好准备。在科学创新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知识面拓宽了,实验操作的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也加强了。学校的高中特色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得到了发展。同时,教师对于多学科融合有了初步的认识。

科学创新课程基地里的实验仪器大多不同于中学教材要求的科学探究类基础实验仪器,这为我校教师自身的学科专业课题研究提供了平台,也为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提供了可能。

一、教师智库的筹建

为筹建教师智库,在科学创新课程基地项目筹备之初,学校领导多次组织相关骨干教师先后参观考察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并与中国科学院的有关专家、领导进行了座谈、讨论。在课程基地硬件建设过程中,中科院派专家团队针对科学创新课程基地建设方案中的诸多细节与我校相关学科教师进行了座谈交流。2016 年7 月,学校又派出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四个学科的部分骨干教师到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中科院地理所和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进行了为期5 天的参观、培训和交流,之后又参观了北京中关村中学、北京牛栏山一中实验学校和北京三十五中的相关课程基地。在参观、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们通过看、听、问等途径对将要建成的“纳米科技与艺术实验室”和“环境科学实验室”有了初步的了解,心中有了期盼,看着别人取得的成就,自己也跃跃欲试。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们将对科创基地的硬件要求和目标定位反馈给了中科院的专家们。教师们参与了学校的发展规划,使学校的决策更贴近师生们的实际需求,为今后教师们对科学创新课程基地得心应手地使用打下了基础。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们发现、选拔具有科研潜质、创新思维、较高综合素质的同学,为参加后续探究性课题研究储备人才。

二、教师智库的形成

普及化的基础实验课程是由本校教师面向高一全体同学开设的,并向两个国科大创新实验班倾斜。通过课程学习,学生们的科普知识面拓宽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们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初步具有了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为探究性课题研究打下基础。学生们了解了学校的创新课程基地,激发了热爱学校、为母校自豪的情感。教师的专业知识也得到了提升,为将来利用实验室进行课题研究、辅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打下了基础。

1.科普讲座。

实验仪器的使用培训采用普遍介绍和专项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普遍介绍是为了让参加培训的全体教师和学生对实验室中配备的仪器设备有个大致的了解,并选拔出对科创工作感兴趣的教师投入到科学创新课程基地的工作中。对于重点的仪器设备,则采用专项指导的方式,要求指定到人,专项学习。专项学习是为了让每位教师能精通一至两个重点仪器设备的使用和日常维护。学校根据教师的不同学科背景进行分工,如扫描探针显微镜、接触角分析仪、激光粒度分析仪、双光束红外/紫外分析仪、离心机等由物理教师负责;PH 计、土壤酸度计等由化学教师负责;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培养箱等由生物教师负责;大气环境监测与环境处理实验设备、土壤修复集成模拟装置等由地理教师负责;3D 打印机由信息技术教师负责。通过培训,教师们对科创基地的仪器设备有了大致的了解,并能基本掌握一至两个重点仪器的操作技巧。

2.实验仪器的使用培训。

根据我校教师师资力量和我校学生的知识储备现状,中科院专家和本校教师组成的教师智库共同开发了基础实验课程。基础实验课程充分应用实验室的硬件设备,发挥专用设备功能,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完成实验内容和方案,体验科学研究过程,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养成科学思维习惯,形成科学探索精神,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任红轩教授开设了《实验室安全与个人防护》和《初识纳米黑科技》两场讲座,闫秀兰博士做了《为大地母亲疗伤》讲座。通过对实验室安全知识的学习,师生们对实验室的安全与防护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今后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和更好地保护自身安全打下了基础。科普讲座使师生们了解到我国面临的纳米科技强国挑战和环境治理的迫切需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感,从而树立科技报国的远大理想。

三、教师智库的成果——科学创新课程

我校科学创新课程基地教师智库积极探索开发适用于中学普及科技知识,培养创新思维,拓展研究思路,开展科学探索,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人才的现代化课程。科学创新课程兼顾普及化教育和精英化教育的需求,达到普遍培养、重点选拔、针对性指导的目标。课程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1.仪器的应用。

我校“纳米科技与艺术实验室”配有中学生纳米材料制备平台、纳米表征平台、纳米科技与艺术结合平台、纳米材料仿生平台等。“环境科学实验室”包括基础实验区、环境科学创新实验区、修复技术集成模拟装置区、水环境实验区、大气环境实验区、食品质量检测实验区、微生物实验区、植物培养区。这两个综合实验室中配备的仪器设备虽然在研究机构中是司空见惯的,但对于中学教师和中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为此,中科院派出了专家组到校为师生们进行实验仪器的使用培训。

ELM是一种求解单隐层神经网络的算法,比传统的学习算法速度快,是一种新型的快速学习算法,可随机初始化输入权重和偏置并得到相应的输出权重。该算法可以克服传统梯度学习算法在实际前馈神经网络中存在的学习效率低、参数设定较为繁琐的缺陷。

精英化教育以探究性课题的研究方式呈现。探究性课题研究课程采用项目式学习的教学方法。具体做法是:学生小组通过基础实验课程的学习,了解到科创实验室的功能、用途后得到启发,再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和所思所想提出想要探究的问题。经科学创新课程基地教师智库论证其可行性之后确定课题。之后学生课题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工协作完成课题开题、实验设计、实验探究、数据处理、图表分析、报告撰写、论文写作、论文答辩等一系列的步骤。在探究性课题研究课程中教师们采用引导式教学,注重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以学生自发性学习为主,教学中充分融入国家一流科研院所的科学研究方法和高等教育采用的教学手段,充分挖掘学生创新和探索潜能,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丰富的储备。

搅拌混合设备广泛应用于化工、食品、冶金等行业,其主要目的就是将物料进行混合,这其中涉及到了动能、热量、质量的传递和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其搅拌槽内物料的混合效果及功率消耗是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1-3]。搅拌槽内桨叶结构是影响流场分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4]。随着计算流体力学(CFD)的发展,可以利用 CFD 数值模拟的方法来获得搅拌槽内不同桨叶结构的混合过程。本文利用CFD技术对稀土萃取搅拌槽内不同桨叶结构的混合过程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对混合时间及功率消耗的分析,对搅拌设备的研发和优化进行理论指导。

科学创新课程基地的两个实验室装配完成后,学校特聘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科技处处长任红轩教授为首的专家团队任纳米与艺术科学探究实验室专家导师,特聘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闫秀兰博士为首的专家团队任环境保护科学探究实验室专家导师。两位专家导师以及中科院的部分专家组成第一批科学创新课程基地教师智库的专家团队。科学创新课程基地的首要任务是对师生进行实验基础知识的培训。为发挥科学创新课程基地在本地区的辐射、引领、示范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基地效能,我校特向苏州市教师发展中心建议,邀请相关市直属学校教师与我校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四个学科的全体教师一起带领高一国科大创新实验班的部分同学参加实验基础知识的培训。培训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1990年在《自然》杂志第一期发表了钱学森、于景元、戴汝为的文章《一个科学新领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将20世纪80年代初对处理复杂系统所概括的“经验和专家判断力相结合的半经验半理论的方法”进一步地加以提高和系统化,提炼出“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概念;进一步在社会经济系统、地理系统等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处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即“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方法”。

2017 年7 月,部分教师带领新高一两个国科大创新实验班的学生在暑期参加了“走近科学家,走进中科院”的夏令营活动。在深入参观中科院若干研究所的实验室、听取一系列科普报告和与一线科学家的交流研讨的过程中,我国在科学研究前沿的精彩表现激发了师生们的爱国情感、民族自豪感和科学创新热情。

2.课题的研究。

根据两个实验室的不同功能,我们分别开发了纳米科技课程和环境修复课程,并编写了《纳米科技与艺术》和《环境监测与修复》两本校本教材。以纳米科技课程为例,第一阶段共开发了九个课题:超顺磁性实验(物理),纳米氧化铁去除水中染料实验(化学),纳米氧化铁的类酶催化实验(化学、生物),纳米二氧化钛的制备实验(化学),眼镜的防雾实验(物理、生物),眼镜、镜子和玻璃的防雾实验(物理),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生物),球磨法制备纳米粒子实验(物理),界面浸润性研究(物理、生物),并根据每个实验涉及的学科知识由相应学科教师负责。

在探究性课题研究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校教师与学生一起经历了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对项目式学习这一教学方式有了全面、深刻的了解。教师的专业知识得以增强,积累了课题研究经验,提升了教育科研能力。

不同搅拌转速制备样品技术指标见表6。表6数据显示,随着搅拌速度提高,制备样品钼含量提高。搅拌速度350 r/min制备的样品钼含量为42.32%,氨不溶钼为21.57%;搅拌速度500 r/min和650 r/min制备样品钼含量差别小,同时氨不溶钼差别很小,证明搅拌速度500 r/min、650 r/min速度差别对氧化分解二硫化钼制备氧化钼影响程度小。

科学创新课程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对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有着积极的意义。教师智库的成员们在第一轮科学创新课程的开发、实施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今后将科学创新课程基地的工作推向辉煌铺就了道路。科创,我们在路上。

课程基地为教师智库成员提供了实践的平台,为教师智库建设提供了抓手。在课程基地创设的新型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校的育人模式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有利于教师跳出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束缚,开创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效能的新型教学模式。课程基地的建设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校办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种手段,是促进教师和学生有个性发展的实践探索。

两组患者在服药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4周后试验组与对照组中均有1例肝功能出现轻微变化,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4.17%,停药后均恢复至正常,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8周用药治疗。

【参考文献】

[1]徐思源,戚迎庆.诗性教育理念观照下的诗歌教育课程基地建设[J].江苏教育研究,2015(16):58-62.

[2]柳袁照.构建诗性的课程与课堂——诗性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江苏教育研究,2015(Z5):14-17.

[3]毕凤阳,宁慧燕,刘长喜,王晓宏.基于项目式学习的机械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内燃机与配件,2019(15):285-286.

[4]王兴胜.构建中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培养模式初探[J]. 课程教育研究,2019(36):197-198.

[5]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中图分类号】 G451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005-6009(2019)86-0016-04

【作者简介】 钱小敏,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江苏苏州,215000)教科研与课程开发处副主任,高级教师。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师发展专项”课题“以学科创新为核心的学校‘教师智库’的建设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批准文号:J-c/2018/18。

标签:;  ;  ;  ;  

课程基地中教师智库建设的实践探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