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并发症处理应用多学科合作的分析论文_李红,陈丽莎,陈锦文

(浙江省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 浙江温岭 317500)

【摘要】目的:分析PICC并发症处理应用所学科合作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2015年6月-2016年5月我院感染科实行PICC患者50例,通过主动静脉治疗理念,保护静脉、安全输液,通过对血管通路规划,从治疗伊始,就应该为病人制定一个完善的血管通路规划来满足他的治疗需求,病人的治疗进展定期的进行再进行评估和进行必要的调整。结果:通过多学科分析,首先可减少因外周静脉给药所致的药物局限性及并发症发生率,促进医患、护患合协,增长医疗效益,加速医院发展,将会带动我院的静疗质的突破创新。对于患者的治疗情况良好。结论:经多学科合作后,少了非计划拔管量,提高了PICC患者置管的安全性,有助于 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PICC;并发症;多学科合作;临床分析

PICC为需要长期维持静脉通路的肿瘤化疗患者提供了一个完整而有效的静脉输液途径,具有操作简便、安全、穿刺成功率高且并发症少的优点[1],与外周静脉穿刺不同,PICC在临床中常发生并发症并且对正常留置和使用造成影响。因此,需要正确处理此类并发症。本文为分析PICC并发症处理应用所学科合作的临床效果,分析2015年6月-2016年5月我院感染科实行PICC后与X线室、模拟定位机室、血管外科、介入科、中心供应室等多学科合作处理PICC并发症的临床资料,取得满意结果。现详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分析2015年6月-2016年5月我院感染科实行PICC后与X线室、模拟定位机室、血管外科、介入科、中心供应室等多学科合作处理PICC并发症的临床资料。2015年6月-2016年5月行PICC置管50例。

1.2方法

主动静脉治疗理念,保护静脉、安全输液,通过对血管通路规划,从治疗伊始,就应该为病人制定一个完善的血管通路规划来满足他的治疗需求,病人的治疗进展定期的进行再进行评估和进行必要的调整。

1.3仪器设备

本次研究所用仪器为美国巴德公司4Fr三向瓣膜式PICC和前端开口4FrPICC。置管部位均为肘下2~3cm,平均留置时间为183.3d(Max290d,Min28d)。

2.分析结果

2.1与X线室合作

经PICC置管后,所有患者均到X线室拍摄X片,确认导管头端是否位于上腔静脉。一旦发现导管异位要立即致电PICC部门[2],将患者科室、创号、姓名、诊断、导管头等基本信息告知负责人。本次研究中,出现异位至颈内静脉3例,均进行复位随后再次拍摄X线摄片后留下患者直管后导管头位置资料。

2.2与模拟定位机室合作

经X线摄片确认导管头异位后,感染科PICC护士便陪同患者到模拟定位机室,在技术员用模型定位机下测量应拖出体外的导管长度后[3],PICC护士在无菌条件下脱出部分导管,再次进行送管。送管成功后再次在模拟定位机下确证导管头位置是否正确。

2.3与B超室合作

B超可详细观察导管在血管内走向、直管部位是否受压、静脉血液流状态、血管内膜是否粗糙、导管壁回声坏人静脉瓣活动情况等是否规整呈现条状[4],根据这些情况可准确判断是否有血栓形成和血栓形成部位、形状、血流通过及大小情况。本次研究中,有6例患者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需要经过B超探查排出血栓后方可依据静脉炎处理[5]。经探查后,1例确认置管侧上肢贵要静脉内无血流信号、贵要静脉血栓形成,1例肱静脉内无血流信号,血栓形成。3例患者为静脉炎。经B超探查后可明确并发症类型,从而能够给予准确、有针对性的处理,使得患者PICC能够按照治疗计划进行。

2.4与血管外科合作

2.4.1血栓处理方法

本研究中有4例患者并发血栓,经我院血管外科会诊后,治疗抗凝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000U,一天2次,连续治疗10d;同时口服华法令2.5mg,一日一次,连续治疗3个月[6]。抗凝治疗期间要密切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出血倾向,每周监测血凝酶元时间标准化国际比值(INR),控制在2.0~3.0范围内。经14d~22d治疗后,2例患者血管均再见血流信号,导管均留置至治疗结束。

2.4.2置管前血栓高危患者预处理方法

本次研究中,1例乙脑患者为血栓高危,置管前血小板计数434×109/L,备注:肝癌患者血小板都是偏低,不会这么高,可以假设为结脑患者,我科脑炎患者因使脱水剂降颅内压穿刺PICC占比例较多。并进行血管外科会诊确定预处理方案。治疗方案为:置管当日开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1000U,一次2次,连续治疗15d[7]。置管低8d,血小板计数将至正常范围后经会诊确定停用低分子肝素。患者顺利完成治疗,未发生血栓。

2.5与介入科合作

若导管在患者体内断裂或打折时,必要请介入科医生合作共同去除折断在体内或松开打折的导管。本次研究中,未发现导管折断折病例,出现1例导管锁骨下静脉内圈型打折病例。该患者在置管后30d发生置管侧贵要静脉血栓形成,经血液外科会诊给予抗凝治疗后恢复血流信号[8],但60d后再次提示PICC导管头位于锁骨下静脉内,导管在锁骨下静脉内成圈型打折。由于该患者情绪暴躁不可强行拔管,因此介入科进行会诊,在模拟定位机下将导丝重新置入导管中,行导管回送松套术,解开患者锁骨下静脉内PICC导管圈形打折,将导管头送入上腔静脉中。

2.6与中心供应室合作

改进穿刺包的使用,如今本院中所用穿刺包中包含:无菌盘1个、1次性隔离衣1件、一次性垫巾1片、无纺布片(5×5-4)2片、纸尺1条、压脉带1根、无菌剪刀1把、1G棉球10个、三槽手术盘1个、外科手套2副,无纺布片(10×10-4)4片和塑料镊子2把,所有仪器经临床试用均符合置管操作要求。

备注:我院PICC穿刺包就是巴徳公司提供的,直接领自设备仓库,包含的物价如图

3.讨论

PICC技术是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入的,在我国医疗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临床应用的增加,技术也在逐步走向成熟[9],多学科合作为PICC并发症的处理提供了有效快速合理的解决办法,能够有效地对患者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分析归类找出最有效的处理方法,降低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临床疗效,为患者继续治疗降低了阻碍。

此外,加强PICC死亡管理也对提高PICC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有文献显示PICC加强管理后,静脉炎发生可为1.50%,穿刺点深夜发生率为0.28%,感染发生率为0.79%,非计划性拔管率为0.79%,与国外报道的发生率相比,显著降低。因此,在临床中要加强对PICC的管理,可通过建立PICC护理质量控制体系,成立质量控制小组,每月对小组成员进行规范化理论和操作培训,制定PICC护理操作流程和治疗控制标准,做到定人员、定规范、定要求,直线PICC操作维护标准化、技术专业化、管理规范化和人员专科化。每日有置管护士检查、每周由质量控制护士检查、每月有PICC护士长检查、每季度有组长分析讨论等[10]对护理质量进行评估打分,实行奖惩制度,严格规范操作流程,提高护理质量。

本次研究中,通过与X线科室合作可确认导管头端是否位于上腔静脉,并且能够尽快采取措施,在患者整个治疗过程中时时监测患者导管头位置,是PICC治疗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通过与B超室合作,观察导管在血管内走向、直管部位是否受压、静脉血液流状态、血管内膜是否粗糙、导管壁回声坏人静脉瓣活动情况等是否规整呈现条状来准确判断是否有血栓形成和血栓形成部位、形状、血流通过及大小情况,通过B超探查是否存在血流信号判断是否为血栓从而对并发症进行分类,为PICC并发症提供有针对性参考意见;与血管外科合作,可对置管前血栓高危患者进行有效预处理,对出现血栓并发症的患者进行有效抗凝治疗,保证患者能够顺利完整治疗计划;与介入室合作,可解决导管在患者体内断裂或打折,保证患者能够继续治疗;与中心供应室合作,可不断提高PICC技术,使得更适用于患者。

由此可知,PICC并发症应用多科室合作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降低患者痛苦从而完成治疗计划。

参考文献:

[1]闻曲,鲍爱琴,成芳等.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门诊安全模式的建立与管理改进[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3):273-274.

[2]冯然.PDCA循环对降低肿瘤患者PICC留置期并发症的临床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2013,22(6):919-921

[3]赵锐祎,金静芬,王惠琴等.专职专科护士团队的实践模式与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16):1191-1194.

[4]王姜丽娜.16例肿瘤患儿经颈外静脉置入PICC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J].天津护理,2014,22(6):517-518.

[5]林欢,孙春红,樊婷等.品管圈活动降低血液病患者PICC并发症[J].护理学杂志,2015,30(1):33-36.

[6]王瑞方.PICC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38):202.

[7]任乐.循证护理预防乳癌患者PICC并发症的效果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1):149-150.

[8]苏玲.25例儿童实体瘤患者PICC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天津护理,2014,22(1):17-19.

[9]陈建华,庞志明.PICC并发症患者183例原因分析及护理策略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15,31(z2):41-43.

[10]王桂芳,张娟.PICC并发症堵塞的预防及护理[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3,24(12):1579-1580.

论文作者:李红,陈丽莎,陈锦文

论文发表刊物:《中医杂志》2016年1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6/1

标签:;  ;  ;  ;  ;  ;  ;  ;  

PICC并发症处理应用多学科合作的分析论文_李红,陈丽莎,陈锦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