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_三农论文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_三农论文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农村论文,建设社会主义论文,城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破解“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都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这样才能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消除城乡不协调、不和谐的状况。

一、城乡统筹发展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①。城乡统筹发展这个重大战略决策,是解决“三农”问题思路上的重大调整,是处理城乡关系上的重大创新。所谓城乡统筹发展就是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规划,通盘考虑;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相互关系综合起来研究,统筹加以解决。城乡统筹发展,是我们党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提出来的,是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提出来的。

1.城乡统筹发展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把我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一个独立、强盛的工业国,党和国家不失时机地实施了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与此同时采取城乡分治政策,以城市和市民为中心,实行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制定政策往往都是先工业后农业,先城市后农村,先市民后农民。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政策上都存在“重城轻乡”倾向。理论上我们强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应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实际上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做报告、发文件放在首位。出政策、定措施放在末位。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农产品统购统销政策,并通过农业税收和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等措施把农业剩余积累转化为工业资本。尽管农民、农业和农村为国家的工业化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在很长时间内,农民没有充分享受到工业化和城市建设带来的成果。实行责任制以后,农村面貌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由于大量农民被禁锢在土地上,城乡差距仍越来越大。就农民收入来说,2004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为1∶3.22,2005年为1∶3.2,2006年为1∶3.27。如果加上城市居民享有医疗、住房的补贴等因素,实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1∶6以上。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城乡差距会更大,居民收入将更加悬殊,将严重阻碍城乡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影响社会稳定。农业和农村经济与工业和城市经济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因此,城乡统筹发展,不仅对扩大内需,繁荣市场,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也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实现城乡社会和谐发展。

2.城乡统筹发展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快速发展、农村经济持续繁荣、农民生活不断改善,农产品出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再到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同时一些制约“三农”解决的矛盾和问题突显出来。突出表现为“两低、两重、两难”。“两低”是农业效益低,农民收入低;“两重”是农民负担重,乡村债务重;“两难”是农民增收难,农村劳动力转移难。这些根本问题的存在,从体制上看,是由于长期受二元经济结构影响,国家用于“三农”的支出严重不足,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比例不断下降所造成,1980年为12.2%,而2000年下降为8%。由于国家用于“三农”的投入严重不足,农村水、电、路、通讯、教育、医疗、文化等基础设施主要依靠农民自己解决,农村基础设施之差正像一些贫困山区农民自己所形容的:“交通靠走、通讯靠吼、取暖靠抖、安全靠狗”。长期以来对农民的“取”大于“予”。从结构矛盾上看,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不是随着工业的发展推进城市化,加速农村劳动力和人口向城市转移,而是从体制、政策到各项管理制度上,限制城镇的发展和劳动力的流动,尤其限制农民进城就业定居。我国工业化程度已经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城市化程度比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低10多个百分点。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最根本的障碍是城市化进程明显滞后。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不能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而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两个趋向”② 重要论断的要求,必须重点解决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因此,城乡统筹发展,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其相互因果关系综合起来统筹解决,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使城市和农村相互促进、工业和农业协调发展,是一个根本的出路。

二、对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决策基本要求的探索

党中央做出的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决策,就其基本要求来看,至少包括城乡互通、城乡协作、城乡协调、城乡融合等几个方面。

1.城乡互通,就是把城乡视为一个整体,城乡应按照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相互开放、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努力向城乡空间、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一体化方向迈进。城乡互通既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没有城乡互通,就谈不上统筹。城市与乡村作为一种非均质的地域经济空间,它是人类赖以生存、活动和发展的地域实体。从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角度看,将城市与乡村视为区域空间系统中密切关联的两个系统。城乡最早不是分割的,而是紧密相连的。在人类社会早期,没有农村与城市之分,农村与城市融为一体。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出现三大分工以后,城市才从农村中分离出来。由于我国城乡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城乡间存在着严重的二元结构。城乡差别很大。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国家强制性规定了城乡产业活动空间,限制甚至取消了农民非农产业的自然发展。城市发展工业,农村则发展农业,人为地把城市与农村分离开来,工业与农业对立起来,对城市予以倾斜支持,把农村当作城市的供给基地。同时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一整套隔离制度,在城乡之间筑起了各种屏障,阻止农民进城,阻止正常的城乡交流。城乡封闭、隔离的结果,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的发展均受到严重损害。城乡关系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关系。城乡关系的发展演变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发展水平紧密相关。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在城乡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开放的今天,城乡由分离走向互通、走向更高级的结合,这是城乡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城乡互通势在必然。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我国城乡对立、分割的格局现已逐步被打破,城乡相互开放、要素流动、联合与协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由于城乡互通涉及人们思想观念的根本转变,涉及城乡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涉及城乡制度和体制全面的彻底改革,因而城乡互通并非易事,并非人们想象得那么容易。至今城乡分割的制度仍未完全打破,城乡分割的现象仍较普遍。最突出的表现莫过于资源要素在城乡间不合理流动。一方面是优势产业、优秀人才、优质资本不断地向城市集聚;另一方面是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聚集仍受到限制,即使是进城多年的农民,也很难获得市民资格,因而城乡间人均经济与文化成果占有的差距不可避免被扩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按照这个思路的要求,就要在城乡互通上继续下工夫、花气力,进一步加大城乡开放的步伐。要把城乡当作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深化改革,制度创新。扫清造成城乡分割的种种体制性障碍,健全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制度、统一的体制、统一的政策、统一的市场,从而让城乡各类经济主体自由地联合起来。城乡资源要素畅通无阻地流动起来,城乡的现实优势、潜在优势充分发挥起来。只有这样,不断拓展城乡互通的领域,扩大城乡互通的范围,提高城乡互通的质量和效益,城乡经济社会的统筹发展、共同进步与繁荣才有美好的希望和前景。

2.城乡协作,是指城乡产业间,各经济主体间,依据经济规律和城乡发展的内在要求,以提高效益为中心,自愿地和平等地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结合。城乡间的各种协作具有客观必然性和现实必要性。从必然性分析,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会强制性地驱使城乡产业间、部门间、经济主体间必须加强协作。因为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竞争性经济,社会化大生产客观要求必须重视分工与协作,分工与协作能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和经济活动的质量与效益,最终增强市场竞争力。城乡经济作为国民经济中不同组成部分,为求得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强大,必然根据自身需要,努力寻找各自需要的对象,进行生产、交换、流通等方面的协作。可以说、市场经济越发展,竞争越激烈,城乡间协作的愿望会越强烈,协作也会越有广度和深度。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经高度评价了资本的生产协作,联合的作用,明确指出了协作对于保证再生产过程运行的不可或缺性。在当前我国深入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态势下,对现代化发展中的城乡关系发展来说,城乡间的协作显得尤为紧迫,城乡各展所长,互补优劣,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的趋向明显。城市尤其是大型的中心城市,具有生产要素、经济水平、基础设施、政策制度等多方面的动态比较优势,集聚着丰富的经济文化资源,又是市场供需变动的主导,代表着某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对农村有强大的辐射力,是农村经济社会进步的必不可少的动力资源,能有力和有效地带动农村的发展,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城市发展又离不开农村支持,需要农村为其提供原料,提供副产品,提供劳动力和土地资源,还提供潜力巨大的广阔市场,离开了农村的支持,城市的快速、持续和健康发展是不可能的事。与城市比,农村的不足和劣势是严重缺少资金、技术、人才;缺少生产资料和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缺少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广阔空间。比较而言,农村更需要城市的带动,只有不断加强与城市的联系,广泛开展与城市的协作,农村才有可能克服自身发展中诸多深层次矛盾,逐步破解“三农”难题,推进农业现代化、乡村工业化、乡村人口城镇化。正是因为城市与农村之间具有强烈的相互依存性,尽管城乡关系在历史长河中发展并不顺利,经常遭受挫折,甚至出现分割、对立的局面。但城乡双方仍旧冲破种种阻力,以有形的和无形的诸多形式,发展着直接的和间接的各种资源因素的协作、各种主体的协作。可见城乡协作,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体现了资源要素优化配置的原则和城乡共进共荣的内在要求。

3.城乡协调,是指城乡经济社会在动态发展过程中各个层面所表现出来的相对均衡状态,这种相对均衡状态集中体现在城乡都能从自身条件出发,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相互取长补短,合理分工,共同发展,这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城乡协调也包括国家和社会为实现城乡关系发展的相对均衡所进行的调节、引导。通过调节和引导,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各个层面、各个环节有序、高效运行,最终达到城乡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目的。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均应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协调对城乡统筹发展至关重要,首先是因为由于城乡自然位置不同,资源占有不同,生产要素的质量不同,城市与乡村作为两种非均质的地域空间,客观上存在着这种自然形态上的城乡差别,这就为城乡不平衡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基础,如缺乏城乡发展过程中的协调,任其发展,城乡发展过程中的失衡现象会愈益严重,到最后则会危及城乡自身长远发展。其次是因为城乡关系是一种互为依托、互有需要的关系,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产生种种我们所始料不及的矛盾与纠纷。只有不断揭示城乡运行过程中种种矛盾,分析产生的原因,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和途径,也即做好协调工作,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才能顺畅、健康。可以说,没有协调,就没有和谐的城乡关系,就没有城乡的共同繁荣和进步。目前我国城乡关系仍然存在诸多不协调即失衡之处。有城乡产业结构上的失衡,城乡资源流动方向、配置上的失衡,城乡文教卫生事业发展上的失衡,城乡居民享受权利待遇上的失衡,城乡商品流通和市场变动上的失衡,等等。这种失衡与改革前不同的是,城乡经济社会的联系已不再是完全分割的,城乡商品和资源要素的流动尤其是劳动力的流动一直在快速进行,且流动的数量和规模在不断扩大。同时城乡关系的失衡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经济发达地区矛盾相对缓和,而不发达地区冲突较为突出,虽然不同地区的城乡关系间矛盾有深浅、冲突有大小,但均不利于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不利于二元结构的有效调整,当然也不利于城乡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协调城乡发展已成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4.城乡融合,就是城市与乡村之间十分密切、非常协调、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新型关系。城乡融合,体现了城乡发展的最佳状态,标志着新型城乡关系进入了一个崭新和完善的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努力实现城乡融合,这既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根本任务,也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所在。城乡关系本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交融的关系,特别是在社会分工细化和现代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城乡间存在着密切的依赖性和深刻的渗透性,离开了一方的支持和依托,另一方的运行和发展是不可能的,至少是很困难的,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城乡经济社会作为一个系统必须相互衔接、有机融合,这是城乡发展和繁荣的真谛。恩格斯当年在分析预测未来城乡关系发展趋势时,也曾多次提到“城乡融合”问题,融合是发展的条件,从本质上讲,城乡融合是城市与乡村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为服务的过程,是城市和乡村双向演进的互动发展、共同繁荣的过程。从总体上说,城乡融合是指在城乡之间的一切领域即社会的、经济的、文化和科学技术、生态环境等方面实行融合。择其要者,一是人口融合。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居住着大量的农业人口,城市聚集着拥挤的工业人口的畸形状态,要大规模的转移农民,实现乡村人口城镇化、城市人口乡村化的“融合居民”的格局。二是政治融合。就是要充分体现工农联盟,城乡居民不仅在国家民主政治生活中成为主人和新型体制的管理者,而且在经济关系上体现共同利益,成为最密切的合作者,共享改革开放的文明成果。三是经济融合。就是要促使城乡经济协调和同步发展,一方面充分发挥大中城市和小城镇的纽带作用,实现城市大工业和乡村工业的联合和协作;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农村的优势,从实现农业现代化、乡村工业化、乡村人口城镇化、城乡生活水平接近化方面缩小城乡差别。四是文化融合。就是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教育事业,切实提高乡村文化教育水平,以消除乡村那种落后、愚昧、粗野等不文明状态,真正使城乡在文化上共享人类的财富。五是生态的融合。就是要彻底消除城乡生态对立的旧格局,真正做到在生态环境上城市乡村化,乡村城市化,建立一个共存的良好的生态环境。上述诸方面的融合,集中表现为政治上和谐、经济上协调、文化上共享、生态上共存、城乡各种差距缩小的新态势,最终形成人口、政治、社会、经济、生态一体化。

三、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一)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要认识的几个问题

1.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城乡统筹发展的重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三农”问题只是有所缓解,难以从根本上消除。因此,解决“三农”问题,要有恒心、有决心、还要有理智。要把战略完整的思维和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既要考虑到现实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也要考虑到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特别要考虑到宏观资源配置的长期效益,并将两者结合起来。进一步说,城乡统筹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性的系统工程。

2.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具有特点不尽相同的阶段性。城乡统筹发展的长期性,是通过不同阶段的有机衔接来实现的,在不同具体阶段,城乡统筹发展的重点、目标和手段是有差别的。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区分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近期对策和长期对策。城乡统筹发展要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但不是超越发展阶段,盲目奢求城乡同样发展;城乡统筹发展,要求加大力度逐步消除过大的、不合理的城乡差距,但在现阶段,城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是难免的。不能将城乡统筹发展,等同于要求在短期内完全消除城乡差别,或者完全实行城乡相同的政策。我们知道。完全消除城乡差别是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做到的事。城乡统筹发展需要重视国际经验的借鉴和利用。但不是超越发展阶段,盲目地照搬外国模式,更不能不切实际地要求向欧美标准看齐。

3.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困难点是在农村社会。近几年,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滞后,不断扩大的城乡差距,突出表现在农村发展方面,至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应把加快农村社会的发展放在更为重要的地位,并为此作长期不懈的努力。但是,鉴于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的滞后并非表现在某一方面,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难于根本解决农村社会发展滞后的问题。在农村社会发展的政策或对策的研究中,应该高度重视农村社会发展的规划研究,借此促进农村社会发展滞后问题的有序缓解。

4.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根本在于体制和机制。鉴于当前城乡发展严重不协调的现实,城乡统筹发展必须加强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投入支持。但是,城乡统筹发展并非是单纯地增加对“三农”投入的问题,促进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机制的转变和城乡制度创新的协调联动,是更为关键的。应该把增加对“三农”问题的投入,与通过加快体制创新改善投入的传导机制,提高投入的经济社会效益结合起来。

5.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最重要的是要“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发展要求重视农村地区的发展,但对农村地区发展的重视,应该建立在重视农民发展的基础上。要跳出“重地区轻重人”的传统思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加强对农村地区发展的选择性支持同改善农民的发展机会、优化农民的发展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对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几点思考

1.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与产业布局。一是以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基础,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以农业体制创新为动力,以农业“走出去”和“引进来”为契机,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努力形成农产品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四位一体”的农业经营新体制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现代流通业、特色种养业、良种良品业“四业并举”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二是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核心,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商贸物流中心。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城市化和信息化加速为契机,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合产业升级,更加注重资源的节约和永续利用,着力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壮大都市经济,提升县域经济。三是整体推进发达地区加快发展与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促进区域发展一体化。把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区域发展,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和帮扶力度。

2.统筹城乡劳动就业与人口布局。一是以扩大农民就业为重点,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按照“整和培训资源,发展培训产业,培育培训市场,健全培训市场机制”的思路,形成多元化培训主体竞相竞争、优势互补的局面;鼓励培训学校、企业和社会力量发展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加强对进城就业农民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加强对进城就业农民的权益保护,努力实现城乡劳动力同工同酬同保险。二是以提升县域功能为重点,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加快推进中心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进一步形成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

3.统筹城乡基础设施与居民社区建设。一是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重点,大力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完善和优化县域村庄布局规划,推进中心村建设,减少村庄数量,扩大村庄规模,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心村集中,提高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水平和政府的效率与共享性。加快以改路、改水、改厕、改线和垃圾集中处理、违章建筑拆除、村庄环境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为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二是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形成公共交通、供水供电、通信邮电、垃圾处理、污染治理、环境保护等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格局。

4.统筹城乡社会事业与社会保障。一是以农村为重点,大力发展城乡社会事业,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合理调整农村学校布局,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村后备劳动力就业和参与社会的能力,大力发展农村社区教育,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逐步形成城乡均衡的终身教育体系。以市县两级为主体,以社区卫生服务和各类医疗机构为基础,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城乡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和“乡风文明工程”建设,普遍建立农村社区文化室,全面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推进社会信息化建设,整合现有政务、公共服务应用系统和网络,逐步把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科技教育、农业服务、文化娱乐等信息系统和网络延伸到乡村。二是以农村为重点,扩大城乡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抓好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孤寡老人集中供养等现有社会保障的“扩容”工作。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贫困家庭教育和医疗救助等社会救济水平。研究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5.统筹城乡生态与环境保护。一是大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生态保护型社会。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开发运用节能节水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等生态经济技术,全面推进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全面推进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永续利用水平;积极发展水电、沼气、太阳能等绿色能源和旅游、休闲、生态农业等绿色产业,减少资源和环境污染。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加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湿地资源的保护力度,加快区域生态走廊建设,进一步搞好绿化、亮化、美化建设。二是大力推进环境污染整治,全面推进水污染综合整治;加强饮用水源保护,,优化水资源配置,确保城乡供水水量和水质;继续强化工业污染整治,加大对重点区域,重点企业污染治理的力度。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垃圾的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处理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生活垃圾收集和处理系统。加强畜群饲养业、水产养殖业和农田、水面的污染治理,生产和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和有机肥,加强村庄、湖泊、河道的环境和污染整治,加快农村改水、改厕步伐,推行村庄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和保洁制度。

6.统筹城乡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一是加强城乡社会管理,确保城乡社会和谐。健全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有效机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城乡社区管理机制、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加强社会事务管理,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高度关注社会结构变迁中出现的阶层差距扩大、贫富差距扩大、劳资关系紧张、劳动就业困难等各种矛盾,特别是要密切关注农村土地承包问题、失地农民问题、农民工问题,依法及时合理地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二是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增进城乡居民的福利。高度重视对农村的公共服务供给,尽快将城市的就业培训、社会保障、公共交通、饮水供给、公共卫生、环境卫生、科技文化、义务教育等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全面向农村延伸和覆盖,促进城乡间的社会公平。不断改善政府的公共服务,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公共产品的生产和供给效率。

注释:

①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②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标签:;  ;  ;  ;  ;  ;  ;  ;  ;  ;  ;  ;  ;  ;  ;  ;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_三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