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宏伟[1]2002年在《同种异体心脏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心脏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心脏病的有效措施,但供心来源的短缺、心脏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所引起的并发症及昂贵的医疗费用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有效地诱导供体特异性的免疫耐受便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 细胞后环磷酰胺方案(Cells-followed-by-CP system)是在啮齿类动物中广泛应用,并有潜在临床应用前景的耐受诱导方案。但此方案难于突破组织相容性抗原完全不同的供受体间的免疫屏障,诱导出免疫耐受。本课题在细胞后环磷酰胺方案的基础上,加用多次供体脾细胞输注,来诱导组织相容性抗原完全不同的大鼠间心脏移植的免疫耐受,并对这种耐受产生的机制进行探讨。Starzl提出的双向移植排斥理论和微嵌合体理论认为,嵌合体的形成对移植器官的长期存活起重要作用。但对于嵌合体和移植耐受间的关系尚存争论。本课题通过联体共生模型建立供受体间的嵌合体,探讨嵌合体与移植耐受之间的关系及联体共生诱导心脏移植免疫耐受的机制。课题研究分以下叁个部分: 第一部分:建立大鼠腹部心脏移植模型 采用Ono及陈忠华报道的大鼠腹部心脏移植模型,并作了技术上的改进,将供心主动脉与受体腹主动脉、供心肺动脉与受体下腔静脉行端侧吻合。结果在组织相容性抗原完全不同的大鼠间DA→LEW的心脏移植,供心于7.33±1.03天因捧斥反应而停止跳动;而在纯系间DA→DA、LEW→LEW的心脏移植供心长期存活,均大于100.00±0.00天。大鼠腹部心脏移植模型简单、经济、稳定性强、重复性好,是进行心脏移植免疫学研究的较理想模型。DA、LEW大鼠品系纯正,是进行心脏移植免疫学研究的理想组合。
胡明道[2]2008年在《CTLA4-Ig融合蛋白、TGF-β1诱导猕猴同种异体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实验利用大型哺乳动物猕猴作为研究对象,建立同种异体原位肝脏移植模型。探讨CTLA4-Ig融合蛋白对同种异体肝脏移植免疫耐受的诱导作用及机理。【材料与方法】建立同种异体原位肝脏移植模型,空白对照组及CTLA4-Ig治疗组各5例。对术后生存时间、肝功能、IL-2、IL-10、TNF-α、各时间段移植物的组织切片排斥反应的病理学分级结果及术后肝脏细胞凋亡指数进行观察分析。【结果】①空白对照组移植猕猴平均存活时间为5.56天,CTLA4-Ig治疗组移植猕猴平均存活时间为14.98天,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肝功能变化:空白对照组移植猕猴术后ALT、AST、TBIL明显升高,ALB则明显降低;CTLA4-Ig治疗组ALT、AST、TBIL及ALB均维持于正常稳定水平;③细胞因子变化:在空白对照组循环血中IL-2、TNF-α的表达水平相对较高,而CTLA4-Ig治疗组IL-10的表达水平较空白对照组高;④移植物病理排斥反应分级:在移植术后第3天及以后各时间段CTLA4-Ig治疗组排斥反应程度明显比空白对照组轻;⑤空白对照组移植猕猴术后肝脏细胞凋亡指数(AI)较CTLA4-Ig治疗组明显升高。【结论】①CTLA4-Ig融合蛋白可以诱导移植后受体细胞因子网络发生Th1→Th2转变,从而诱导移植后免疫耐受,延长受体生存时间;②CTLA4-Ig通过与细胞表面B7分子结合而阻止第二信号的传递,在诱导移植耐受中具有重要作用;③CTLA4-Ig融合蛋白半衰期较短,但在大型哺乳动物猕猴肝脏移植耐受的诱导方面仍具有一定的作用;④细胞因子IL-2、TNF-α降低或者IL-10升高可能作为监测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室指标之一。【目的】本实验利用大型哺乳动物猕猴作为研究对象,建立同种异体原位肝脏移植模型。探讨TGF-β1对同种异体肝脏移植免疫耐受的诱导作用及机理。【材料与方法】建立同种异体原位肝脏移植模型,空白对照组及TGF-β1治疗组各5例。对术后生存时间、肝功能、IL-2、IL-10、TNF-α、各时间段移植物的组织切片排斥反应的病理学分级结果及术后肝脏细胞凋亡指数进行观察分析。【结果】①空白对照组移植猕猴平均存活时间为6.60天,TGF.β1治疗组移植猕猴平均存活时间为14.90天,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肝功能变化:空白对照组移植猕猴术后ALT、AST、TBIL明显升高,ALB则明显降低;TGF-β1治疗组ALT、AST、TBIL及ALB均维持于正常稳定水平;③细胞因子变化:在空白对照组循环血中IL-2、TNF-α的表达水平相对较高,而TGF-β1治疗组IL-10的表达水平较空白对照组高;④移植物病理排斥反应分级:在移植术后第3天及以后各时间段TGF-β1治疗组排斥反应程度明显比空白对照组轻;⑤空白对照组移植猕猴术后肝脏细胞凋亡指数(AI)较TGF-β1治疗组明显升高。【结论】①TGF-β1可以诱导移植后受体细胞因子网络发生Th1→Th2转变,从而诱导移植后免疫耐受,延长受体生存时间;②TGF-β1通过发挥多种免疫效应,在诱导移植耐受中具有重要作用;③TGF-β1半衰期较短,但在大型哺乳动物猕猴肝脏移植耐受的诱导方面仍具有一定的作用;④细胞因子IL-2、TNF-α降低或者IL-10升高可能作为监测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室指标之一。
高开柱[3]2006年在《转染TGF-β基因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诱导心脏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小鼠颈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的建立和两种手术方法的比较目的分别用套管法和缝合法构建小鼠颈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比较两者的优劣性,并为下一步进行心脏移植免疫学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实验分同种异体移植组(cardiac allograft,CaA)(n=39)和同系移植组(cardiac isograft,CaI)(n=25),同种异体移植用缝合法吻合,在杂交系昆明小鼠间进行;同系移植用套管法吻合,在近交系BALB/C小鼠间进行。正式手术64次。用硬膜外麻醉导管拉制成血管套管用于术中。手术在10倍手术显微镜下单人操作;供受体交替手术,套管法先制作受体的动脉和静脉套管,缝合法只需暴露好动静脉即可,然后切取供心,最后分别用Cuff技术和缝合技术将受体颈总动脉(cervical common artery,CMA)和颈外静脉(external jugular vein,EJV)与供心升主动脉和肺动脉吻合。结果分别行正式实验39次和25次,术后100%复跳,3天存活率分别为72%(28/39)、92%(23/25),供心缺血时间均少于30分钟。同种异体移植心存活期平均8.3±1.3天,病理检查可见典型排斥反应征象,同系移植心平均存活期超过叁月(存活超过叁月后即处死不再观察),病理检查未见明显心肌损害。结论用套管法建立小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明显降低了手术难度,具有手术创伤小,供心缺血时间短,成功率高等优点,尤其适合初学者。第二部分供体髓源性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培养和生物学特性的鉴定目的:探讨小鼠骨髓源性未成熟DC的培养方法,并初步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方法:无菌条件下分离小鼠骨髓细胞,红细胞裂解液去除红细胞,用RMPI1640全培养液按2×10~6/ml的密度进行培养,按加入细胞因子GM-CSF的剂量,分为高剂量组(200U/ml)和低剂量组(50U/ml),每3天换液1次,培养时间为12-15天,培养期间光镜下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用流式细胞术(fluorescence-activated cell sorting,FACS)进行细胞鉴定并检测其细胞表型,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ixed lymphocyte reaction,MLR)检测其在体外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RT-PCR检测不同剂量GM-CSF培养的DC细胞的IL-10mRNA和TGF-β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高剂量GM-CSF培养出的DC为成熟DC和未成熟DC的混合体,表型为CD11c~+,CD25~±,CD80~+,CD86~+,MHCⅡ~(hi),体外高水平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的分化增殖;而低剂量GM-CSF培养出的DC为较单纯的未成熟DC,表型为CD11c~+,CD25~-,CD80~-,CD86~-,MHCⅡ~(low),MLR不能有效刺激活化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低反应),其IL-10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高剂量组DC,TGF-βmRNA在两组细胞中的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低剂量GM-CSF可以培养出的性质和功能相对稳定的DC,其低水平表达MHCⅡ分子,不表达协同刺激分子CD80和CD86,体外不能有效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但高水平表达IL-10 mRNA,提示其可能自身高水平分泌IL-10,这也许是其成熟障碍的原因。第叁部分小鼠TGF-β真核生物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目的:构建并鉴定小鼠TGF-β真核生物的表达载体方法:抽取供体BALB/c小鼠骨髓,提取总细胞mRNA,RT-PCR技术扩增小鼠TGF-β结构基因序列,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该基因片段与质粒PCDNA3.1相连接,构建PCDNA3.1-TGF-β重组质粒,低温氯化钙法将重组质粒转化进入大肠杆菌获得转化菌株,从阳性转化菌株提取质粒进行酶切鉴定并测序分析。结果:RT-PCR获得了与预期产物大小一致的DNA片段,从大肠杆菌转化阳性菌株提取重组质粒,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鉴定与预期结果相符,DNA测序结果与Genebank报道一致。结论:成功地构建了小鼠TGF-β真核表达载体,含完整的小鼠TGF-β基因序列。第四部分转染TGF-β基因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诱导心脏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目的:观察术前输注转染TGF-β基因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DC)对同种异体移植心生存时间的影响方法:采用低剂量GM-CSF的方法,培养出BALB/c小鼠骨髓源性的未成熟DC,借助脂质体(lipidosome,Lip)将重组质粒TGF-β-pcDNA3.1转染进入供体来源的未成熟DC用于实验,实验分2组:转染DC组vs单纯DC组;第3步加设直接移植组(输注生理盐水干预)作为空白对照。实验方案如下:①RT-PCR检测两组DC的TGF-βmRNA表达水平;②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两组DC在体外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③心脏移植术前一周分别输注单纯DC和转染TGF-β基因的未成熟DC各约1.0×10~6个,本步骤第3组则直接移植作为空白对照组,观察其对同种异体移植心生存时间的影响,并于手术后第7天取移植心脏检测排斥反应。结果①RT-PCR检测TGF-β的表达水平:转染DC组TGF-β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单纯DC组;②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转染TGF-β的未成熟DC在体外不能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单纯未成熟DC在体外低水平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③对同种异体移植心生存时间的影响:转染DC组移植心存活时间显着长于单纯DC组(分别为22.3±3.3d vs 15±2.2d),两者均长于空白对照组(7.1±0.8天),移植心病理切片显示转染DC组移植心出现极轻度排斥反应(Stanford 0~1级),而单纯DC组移植心出现轻度排斥反应(Stanford 1~2级),空白对照组出现较重排斥反应(Stanford 3~4级)。结论术前输注低剂量GM-CSF培养出的供体(近交系)未成熟骨髓源性DC,自身仅低水平表达TGF-βmRNA,体外低水平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和空白对照组比较可显着延长移植心的存活时间;转染TGF-β基因后,TGF-β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提高,进一步延长了移植心的存活时间,体外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能力进一步降低,这可能是诱导受体Th1/Th2免疫偏移(immune deviation,ID)的重要原因。
买合皮热提汗·艾尔肯[4]2012年在《泡状棘球蚴感染诱导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建立Lewis大鼠泡状棘球蚴感染模型后,进行BN大鼠对泡状棘球蚴感染Lewis(简称LEW)大鼠异位心脏移植,观察Lewis大鼠感染泡球蚴后,免疫系统发生的变化对移植心脏的影响,初步探讨其相关的发生机制。初步观察免疫抑制剂FK506、骁悉以及抗包虫药L-ABZ对感染泡球蚴大鼠移植心脏的疗效。方法:1)采用大鼠右下腹腔直接注射接种泡状棘球蚴悬浮液的方式,建立泡状棘球蚴感染的动物模型;2)建立大鼠颈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LEW大鼠为受体,Brown Norway(简称BN)大鼠为供体。将供心主动脉与肺动脉分别与受体右颈总动脉和右颈外静脉吻合;3)分别行BN大鼠对未感染泡球蚴LEW大鼠(即对照组,n=12)及BN大鼠对泡球蚴感染LEW大鼠(即实验组,n=12)异位心脏移植,术后观察异位移植心脏的存活时间,移植心脏发生排斥后进行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法检测,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内白细胞介素4(IL-4)和γ干扰素(IFN-y)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排斥心肌组织内T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细胞流式检测法(FACS)分别检测对照组和实验组大鼠脾内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eg细胞)数量水平情况;4)建立BN大鼠对泡球蚴感染LEW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实验动物分组:将感染泡球蚴的LEW大鼠随机分为下列实验组:Group1BN→LEW (n=9):未治疗;Group2BN→LEW (n=9):L-ABZ50mg/kg/d灌胃,每日一次;Group3BN→LEW (n=9):FK5061mg/kg/d灌胃,每日一次;Group4(n=9):FK5061mg/kg/d、L-ABZ50mg/kg/d灌胃,每日一次;Group5BN→LEW (n=9):FK5061mg/kg/d、MMF20mg/kg/d;灌胃,每日一次;Group6BN→LEW (n=9):FK506lmg/kg/d、MMF20mg/kg/d、L-ABZ50mg/kg/d灌胃,每日一次。判断心脏排斥后,观察移植物存活时间及移植心组织内浸润嗜酸性粒细胞数量的变化。结果:1)接种泡状棘球蚴LEW大鼠,用开腹肉眼、常规病理切片及间接ELISA法检测感染率。泡球蚴感染大鼠叁个月后感染率约为85.0%;2)正式实验中同种异体组行大鼠颈部异位心脏移植50例,术后100%复跳,3天存活率为96.0%,供心缺血时间均少于35分钟。同种异体移植心存活时间平均8天左右7.89±1.65d,病理检查可见典型排斥反应征象;同系移植组10例,移植心均存活至处死取材(6例>11天,4例>3个月后处死不再观察生存期)。同系移植组移植心脏病理切片未见明显心肌损害;3)实验组(即感染泡球蚴组)移植心存活时间为16.17±3.19天,对照组(即未感染泡球蚴组)移植心存活时间7.92±1.93天,实验组移植心存活时间较对照组移植心存活时间明显延长,两者有显着性的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移植心的组织病理学分级(平均分级为3.38级)与对照组(平均分级为3.79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心脏发生排斥反应后,实验组血清内IL-4水平为152.21±45.62ng/L高于对照组50.85±22.15ngm,而实验组血清内IFN-γ水平为12.35±1.02ng/L水平低于对照组42.63±4.15ng/L,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FACS流式检测结果提示实验组大鼠脾内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为10.8%,高于对照组的6.1%,两组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01);4)除FK506+MMF组移植心存活时间较感染对照组有所延长外(16.11±8.04vs11.60±6.02,P≤0.05),其余各组的移植心存活时间未见延长(P>0.05)。单纯的L-ABZ不会影响移植物的存活且L-ABZ与FK506+MMF可能有一定的拮抗作用。结论:1)通过向实验大鼠右下腹腔注射泡球蚴悬浮液的方式建立大鼠泡球蚴感染模型是成功的,适用于大批量动物实验研究;2)应用Cuff技术建立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明显降低了手术难度,具有手术创伤小、供心缺血时间短等优点,简单实用,制模成功率高;3)泡状棘球蚴感染造成Th1/Th2向Th2类细胞因子偏移,并且可能通过介导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增加而导致大鼠异位移植心脏存活时间延长,其可能是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原因之一;4)单纯的L-ABZ不会影响移植物的存活;L-ABZ与FK506+MMF可能存在一定的拮抗作用。
闫峰[5]2007年在《TGF-beta DC诱导调节性T细胞在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角膜移植是治疗不可逆性致盲性角膜病变的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也是成功率最高的固体器官移植手术。尽管眼具有“免疫赦免”功能,但移植排斥反应仍是导致角膜移植手术失败的首要原因。由于角膜移植片在结构上直接与前房相连,移植片的存活时间被认为与植片中异体抗原诱发的前房相关性免疫偏离(anterior chamber–associated immune deviation ,ACAID)能力紧密相关。房水中含有多种免疫抑制因子,如TGF-β可促使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维持在不成熟状态,当这种不成熟型DC在眼内摄取异体抗原后迁移至脾脏内,在NKT细胞和B细胞存在的条件下,将促使某些抗原特异性T细胞转化成为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抑制迟发型超敏反应(delayed-type hypersensitivity, DTH)。近年来,人们对T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有了新的认识和兴趣,意识到抑制性调节性T细胞的存在,并认为这群调节性T细胞在诱发移植耐受和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起关键作用。目前Treg被定义为两类,一类为胸腺来源的天然Treg(natural regulatory T cells/nTreg or innate Treg);另一类为外周诱导产生的获得性Treg(inducible regulatory T cells/iTreg or adaptive Treg)。最近越来越多的过继转移实验研究认为,CD4+CD25+Treg可以推迟甚至治疗同种异体移植物排斥反应,在诱发移植免疫耐受中作用显着;因此,认为天然CD4+CD25+Treg被认为可以作为过继转移细胞,在治疗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具有巨大的临床应用潜能。但是目前主要有叁方面的原因限制了CD4+CD25+Treg的临床应用。首先,天然CD4+CD25+Treg的数量非常少,仅占外周CD4+T细胞的4%~10%;其次,关于CD4+CD25+Treg抗原特异性的研究仍很缺乏,具有抗原特异性的CD4+CD25+Treg可能达到更有效地治疗目的,并能减少免疫治疗中的副作用;最后,关于CD4+CD25+Treg诱导免疫耐受方面的机制还不十分清楚。而眼的结构特征,为局部地或系统地研究Treg的免疫调节作用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建立小鼠角膜移植模型,研究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的Treg变化特点,探讨TGF-βDC诱导抗原特异性Treg的可行性,比较不同来源Treg对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免疫抑制作用的异同,为临床有效调控、治疗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方法1.建立小鼠原位角膜移植模型,临床观察比较自体和同种异体移植片的存活时间和排斥曲线;RT-PCR检测同种异体移植术后不同时间点植片内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水平;自体或同种异体角膜移植后3d,流式细胞术分析(flow cytometric analysis,FACS)分析颌下淋巴结(submandibular lymph node,SMLN)、颈浅淋巴结(superficial cervical lymph node、SCLN)及脾淋巴细胞(splenic lymphocytes,SPL)中Treg的数量和表型。2.未成熟的树突状细胞(immature dendritic cells,iDCs)来源于小鼠骨髓(bone marrow,BM),在低浓度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培养条件下诱导生成,并联合0.2ng/ml TGF-β2下使DC维持在不成熟状态。iDC通过与供体来源的可溶性抗原(soluble antigen ,sAg)共孵育摄取供体抗原。将这种已摄取供体抗原的自体TGF-β2 DC或PBS经尾静脉注射给小鼠,3d后FACS分析TGF-β2 DC对SPL中Treg数量和表型的影响。3. FACS分别分析正常小鼠脾脏中CD4+/CD4+CD25+/CD4+CD25-叁个细胞亚群的表型;采用二步磁性细胞分选法(magnetic cell sorting,MACS)纯化小鼠脾脏CD+CD25+Treg,并对分离后的细胞表型进行鉴定。4. Balb/c小鼠分别给予PBS、TGF-βDC、天然Treg和获得性Treg,尾静脉注射,3d后进行同种异体原位角膜移植,临床观察植片存活时间和排斥曲线;FACS分析移植术后3d小鼠SPL中Treg数目和表型的变化。结果1.①自体角膜移植不发生排斥反应;所有同种异体角膜移植片在术后8d~24d均被排斥,平均存活时间为17.8±4.66d。②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在术后3d~1wk达到高峰,在此期间以TNF-α增高最为显著。③与自体角膜移植相比较,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术后3d ,小鼠SCLN和SPL中CD4+CD25+Treg细胞数量显着增高(P<0.01),占CD4+T细胞的比例分别达到9.29%和8.82%;SMLN、SCLN及SPL内CD4+CD25+Foxp3+细胞比例明显上升(P<0.01),其中CTLA-4+的表达有上升,但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而CD28+的表达有明显下降(P<0.05)。2. TGF-βDC提高了CD4+CD25+Treg细胞数量和功能:TGF-βDC诱导后,SPL中的CD4+CD25+细胞比例由5.52%上升至16.19% ( P<0.01 ),CD4+CD25+Foxp3+细胞比例也明显明显上升(P<0.01);CD4+CD25+细胞中CTLA-4表达由69.49%上升至84.29%(P<0.01),而CD28的表达由89.71%下降至67.13%(P<0.01)。3.①在这些CD25表达水平不同而划分的叁群正常小鼠天然CD4+T细胞,呈现出其它细胞表型表达的不同。Foxp3、CTLA-4、GITR、CD69在CD4+CD25+细胞亚群呈显着性高表达(P<0.01),CD4+CD25+T细胞主要存在于CD45RB低表达细胞亚群,CD28的表达在CD4+CD25+细胞亚群明显下降(P<0.05)。②使用二步MACS法从正常小鼠脾脏中分离CD4+CD25+T淋巴细胞的得率为1%~1.2%,获得纯度为87.29%~92.04%。FACS分析结果显示,Foxp3优先地表达于CD4+CD25+T细胞亚群(66.6±1.033%),而在CD4+或CD4+CD25-T细胞亚群呈低水平表达( 23.97±1.997%,16.78±3.24%);CTLA-4在CD4+CD25+T细胞亚群表达(77.37±1.67%)明显高于在CD4+(21.97±2.39%)或CD4+CD25- (18.04±3.16%)T细胞亚群的表达;纯化的CD4+CD25+T细胞亚群表现为CD127的低表达。4.①获得性Treg注射组显着抑制了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排斥反应:PBS注射组,所有移植片在术后10d~22d均发生排斥反应;TGF-βDC注射组,术后34d时1例发生明显混浊,术后38d时所有植片均发生排斥反应;天然Treg注射组,术后38d内植片保持透明,术后46d时所有植片均出现明显混浊;获得性Treg注射组,直至术后60d所有移植片未发现明显的排斥反应。4组角膜移植片的存活时间分别为16.50±4.3d、37.8±2.04、41.5±2.59和>60d,采用NPar检验说明4组间均有差别(P<0.05)。②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术后3d,小鼠SPL中CD4+CD25+、CD4+CD25+Foxp3+、CD4+CD25+CTLA-4+细胞比例在PBS注射组、TGF-βDC注射组、天然Treg注射组、获得性Treg注射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1)。对T细胞抑制功能的调节以获得性Treg注射组为着(P<0.01)。结论1.同种异体抗原是引起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重要的启动原因;小鼠同种异体角膜移植后颈浅淋巴结和脾脏中Treg细胞比例增高,可能参与了ACAID的形成机制。TNF-α是角膜移植术后局部参与调控的主要因子,它与Treg参与调控ACAID形成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2. TGF-βDC在体内可以有效地扩增Foxp3+CD4+CD25+Treg的数目和功能;结合第四部分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说明Treg也参与了DC对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免疫调节作用。国内外文献未见报道。3.以CD25表达水平不同而划分的叁群正常小鼠体内天然CD4+T细胞,呈现出一些细胞表型表达的不同,如Foxp3,CTLA-4, GITR,CD45RB,CD69,CD28。MACS阴性加阳性二步分选法避免激惹CD4分子,可以获得高纯度的且具有天然CD4+CD25+ Treg细胞表型及功能特征的细胞。国内无类似报道。4.经诱导产生、以间接方式获取异体抗原特异性的Treg具有更强的抑制功能,更有效地抑制了角膜移植排斥反应,而且这种方法在未来临床免疫治疗上具有实用性。这是国内、外首次在移植排斥反应中比较了经DC体内诱导产生的Treg与天然Treg免疫调节作用的异同。
黄金球[6]2008年在《T淋巴细胞凋亡诱导大鼠肝移植自发性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近交系大鼠肝移植自发性免疫耐受模型的构建目的:选择近交系BN大鼠和LEW(LEW)大鼠组合,拟建立大鼠肝移植自发性免疫耐受模型,为开展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提供模型及实验依据。方法:采用Kamada二袖套法,利用封闭群Wistar大鼠进行建模技能训练,在此基础上建立近交系大鼠BN和LEW组合之间的肝移植模型。实验动物分叁组,即A组:同系移植LEW→LEW(n=15);B组:同种移植LEW→BN(n=10)和C组同种移植BN→LEW(n=16)。根据临床表现和Banff标准判断是否发生排斥反应以及排斥反应发生的强度。以BN大鼠为供体,术后60天以上的C组受体(n=2)和A组受体(n=2)为受体,分别行颈部异位心脏移植,了解移植心是否被排斥。结果:共完成171例次ROLT操作,总的手术成功率60.8%(104/171),其中模型训练的前期70例24h成活率仅17.1%(12/70),以后随着手术技巧成熟,手术成功率逐渐达到90%以上。大鼠肝移植手术死亡的主要原因为麻醉意外、出血性休克、肺水肿、腔血栓形成及狭窄和原发性移植物无功能等。A组同系移植,术后一周内出现肝功能受损,组织学检查发现肝脏间质水肿,但无排斥反应表现。B组同种移植自术后3d开始,出现Ⅰ级排斥反应,9d以后逐渐达到高峰,14d内全部死于Ⅲ级排斥反应。C组同种移植自术后5d开始,出现Ⅰ~Ⅱ级排斥反应,但无进行性加重,至术后28天左右,移植肝组织结构恢复正常。以BN大鼠为供体,术后60天以上的C组受体和A组受体为受体,进行心脏移植,结果发现移植后60d的C组受体并不排斥植入的心脏,但两例A组受体则分别于第7d和第9d排斥了供体的心脏。结论:(1)良好的手术技巧以及对细节加以注意是大鼠肝移植模型构建成功的关键(2)BN→LEW肝移植组合能够产生稳定的自发性免疫耐受,其产生免疫耐受的时间估计在术后60天以上,是研究肝移植免疫耐受的较好动物模型。(3)近交系大鼠BN和LEW组合在组织结构上有其自身特点,手术耐受性相对较差,建模难度相对高于常用的远交系大鼠。第二部分T淋巴细胞凋亡诱导大鼠肝移植自发性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目的:探讨T淋巴细胞凋亡及其诱导的免疫调节在大鼠肝移植自发性免疫耐受中的作用,旨在为临床肝移植免疫耐受的诱导及其免疫抑制剂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健康雄性清洁的近交系BN和LEW大鼠随机分为4组,A、B和C组每组15对,D组12对。A组:BN→LEW同种肝移植(免疫耐受组);B组:LEW→BN同种肝移植(急性排斥组);C组:BN→LEW同种肝移植(甲基强的松龙干预组);D组:LEW→LEW同系肝移植(对照组)。C组甲基强的松龙干预剂量:术日12mg/kg(i.v.),术后第一天8mg/kg(i.m.)。采用Kamada二袖套法,建立上述BN和LEW组合之间的肝移植模型。A、B和C组受体分别于术后3d、5d及7d,叁个时间点杀死叁只大鼠,D组于这叁个时间点杀死2只大鼠,收集肝组织和血清分别做相应检测,另留取部分新鲜肝组织立即置入液氮保存,供Fas、IL-10、TGF-β和Foxp3基因荧光定量PCR检测。剩余的大鼠用于观察肝移植术后长期生存率。结果:(1)施行大鼠原位肝移植术57例,手术成功率91.2%。各组肝移植术后长期存活率分析,提示B组生存期最短,C组次之,而A与D组生存期明显较长(P<0.01)。(2)A组大鼠术后3天移植肝内出现较多淋巴细胞凋亡,术后5天达高峰,然后开始下降。而B,C和D组大鼠术后移植肝内淋巴细胞较少凋亡。A组术后第3,5天移植肝内淋巴细胞凋亡率与B,C和D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3)A组术后第3d血清IL-2和IFN-γ水平升高十分明显,与B、C和D组相比较差异十分显着(P<0.01),随后A组血清IL-2和IFN-γ水平逐渐下降。B组血清IL-2和IFN-γ水平于术后缓慢上升,于第7d达高峰。(4)术后3d和5d内,各组肝内CD4+CD25+Treg细胞的比例差异不明显,但术后7d A组肝内CD4+CD25+Treg细胞占CD4+的比例明显高于B,C和D组(p<0.05)。(5)A组术后高表达Fas基因,于术后第5天达高峰,随后开始下降。经统计学分析,A组第3,5天Fas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B,C和D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6)A组术后3d和5d IL-10和TGF-β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B,C和D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术后第7d A组IL-10和TGF-β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B,C和D组(P<0.05)。(7)各组术后3d和5d Foxp3 mRNA的表达无明显差异,但术后7d A组Foxp3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B,C和D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表明术后7d开始A组大鼠Foxp3基因的表达明显增强。结论:(1)T淋巴细胞凋亡在大鼠肝移植自发性免疫耐受中具有重要作用,这种T细胞凋亡的机制可能是通过Fas/FasL死亡受体途径实现的;(2)CD4+CD25+Treg细胞可能是诱导大鼠肝脏移植自发免疫耐受的因素之一,CD4+CD25+Treg细胞的免疫调节功能可能与Foxp3、IL-10和TGF-β等基因的表达量有关;(3)凋亡所诱导的免疫调节可能与肝移植自发性免疫耐受的长期维持有密切关系。(4)术中或术后早期大剂量类固醇激素的应用可能因为抑制移植肝内浸润淋巴细胞凋亡,而不利于长期免疫耐受的形成。
华菲[7]2016年在《干细胞调控CD45RB~+调节性树突状细胞在同种异体心脏移植中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大鼠BMSCs对DCs表型的影响及CD45RB~+DCs免疫功能的检测目的:研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s)对同种异体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表型的影响,以及受影响显着的CD45RB~+DC亚细胞群的免疫状态。方法:Wistar大鼠的BMSCs和同种异体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s)在体外按等比例进行5d的共培养。根据是否加入BMSCs共同培养,我们将实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个组别:A组:内毒素脂多糖(LPS)与DCs共培养组,B组:在A组基础上加入BMSCs与DCs共培养组(细胞数量1:1)。对两组DC细胞表面的主要免疫标志物分子的变化情况应用流式细胞仪进行测定和分析,同时观察DCs在光镜下形态学上的改变。利用流式细胞技术分离出大鼠BMSCs诱导的CD45RB~+DC细胞群,实验组共分叁组:A组:未成熟DC组,B组:CD45RB~+DC组,C组:成熟DC组。检测各组细胞表面主要共刺激分子(CD80、CD86、MHC-II)的表达,各组DC摄取抗原的能力(对bead-OVA复合物的摄取)、qPCR方法测各组DC细胞中FOXP3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ing检测各组Foxp3蛋白的表达。结果:和对照组相比,CD45RB、lLT4的表达在BMSCs共培组中DCs表面表达发生上升,而CD86、MHC-II的表达出现下降;同时,CD45RB~+组低表达共刺激分子CD80、CD86和MHC-II,呈现出未成熟DC的表征;与此同时CD45RB~+组与未成熟DC组的摄取能力也要强于成熟DC组(P<0.05),CD45RB~+DC组与imDC组FOXP3 mRNA及Foxp3蛋白的表达均明显多于mDC组(P<0.05)。结论:BMSCs体外诱导下可以使DCs表面CD45RB与ILT4的表达上调,并导致cd86与mhc2的表达下调,尤其以cd45rb的改变最为明显。经bmscs诱导的cd45rb+dcs摄取抗原的能力明显增强,其foxp3mrna及foxp3蛋白的表达出现上调,呈现出imdc的免疫行为特征。第二部分cd45rb+dcs对t细胞功能影响的体外实验研究目的:通过体外dcs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共培养,分别检测不同dcs细胞对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和其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用wistar大鼠的dcs和sd大鼠的cd4+t细胞进行共培养,包括以下几组。a组:con组为阴性对照组,即sd大鼠的cd4+t细胞,b组:cona为阳性控制组,即sd大鼠分选后的cd4+t细胞给予cona刺激(浓度10ng/ml),c组:在cona阳性控制组的基础上,加入wistar大鼠未成熟dcs进行细胞共培养(dc:t=1:10),d组:在cona阳性控制组的基础上,加入wistar大鼠cd45rb+dcs进行细胞共培养(dc:t=1:10),e组:在cona阳性控制组的基础上,加入wistar大鼠成熟dcs进行细胞共培养(dc:t=1:10)。共培养72h后,取各组cd4+t细胞进行功能检测,包括以cck-8法测定t淋巴细胞的扩增情况;初始th细胞向th1、th2、th17、treg的分化:提取rna之后采用qpcr分别测定相应的特异转录因子t-bet、gata-3、rorγt、foxp3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cd4+foxp3+t细胞数量。流式cb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的il-2、ll-4、il-10、ll-17a、lfn-γ、tnf-α和ll-6等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结果:细胞共培养后,cd45rb+dcs组t细胞增殖能力明显下降,组间有显着差异;同时cd45rb+dcs组cd4+foxp3+t细胞的数量增加,与对照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cd45rb+dcs组和imdcs组特异性转录因子foxp3和t-bet表达上升,gata-3和r0rγ表达下降,ll-2和lfn-γ水平降低,ll-4、ll-10以及tgf-β1水平升高,与对照组间存在明显差别(p<0.05)。结论:大鼠cd45rb+dcs在体外明显抑制反应性t淋巴细胞的增殖,促进初始th0细胞向th2的方向分化倾斜,并能提升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进而增强t细胞的免疫抑制能力。第叁部分cd45rb+dcs静脉输注诱导同种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目的:研究大鼠cd45rb+dcs移植预处理方法诱导大鼠同种异体心脏移植免疫耐受的作用。方法:首先建立wistar大鼠幼鼠至sd大鼠同种异体颈部心脏移植模型。在移植的5天前,对受体大鼠进行相应的细胞静脉注射。分组:a组(对照组):只行颈部同种异位心脏移植;b组(imdcs注射组):受体大鼠经静脉注射供体大鼠未成熟dc细胞1×106/0.2ml;c组(cd45rb+dcs注射组):受体大鼠经静脉注射供体大鼠cd45rb+dc细胞1×106/0.2ml;d组(mdcs注射组):受体大鼠经静脉注射供体大鼠成熟dc细胞1×106/0.2ml。用触诊法监测移植心脏的存活时间。分别在移植后的第1、3、5d将移植物中的淋巴细胞进行分离并提取rna,对microrna-182、microrna-183、microrna-7a、microrna-155、microrna-434、ll-2、lfn-γ、ll-4、ll-10的表达水平用定量rt-pcr进行测定。另外分别取受体血清,流式细胞技术测定cd4+foxp3+t淋巴细胞的比值。结果:同种异体心脏移植之后,cd45rb+dcs组和未成熟dcs组移植物存活时间延长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随着时间的推移,cd4+foxp3+t淋巴细胞比率呈现逐渐升高趋势,在术后第5d改变明显(p<0.05)。随着心脏移植后时间的推移,microrna-7a、microrna-182以及microrna-183水平逐渐升高,mir-434表达水平则逐渐降低,在移植后的不同时间点上均有统计学差异,但同一天各组间未见明显差别。第3、5dcd45rb+dcs组和imdcs组microrna-155表达增加,和对照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心脏移植后得第5d,ll-4水平在cd45rb+dcs组和未成熟dcs组中的表达均上升,ll-2和lfn-γ水平则呈现下降趋势,与对照组相比统计学差异显着(p<0.01);同时il-10水平在cd45rb+dcs组升高明显,与对照相比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cd45rb+dcs通过上调体内cd4+foxp3+调节性t细胞的数量,下调移植受体大鼠microrna-155的表达,增加移植物内淋巴细胞ll-10和ll-4水平,并降低lfn-γ和ll-2水平,从而显着延长移植心脏的存活时间。
李纪鹏[8]2005年在《TGF-β1修饰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在诱导大鼠小肠移植免疫耐受中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器官移植在治疗某些终末期疾病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医学界令人瞩目的领域之一,但组织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等始终是困扰人们的难题。在防治移植排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强有力的免疫抑制剂对于保持移植物的存活状态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大量免疫抑制剂的使用,除本身诸如升高血压、肝肾毒性等毒副作用外,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免疫抑制剂所引起严重的机会感染和恶性肿瘤的发生,以及移植器官过早失功等矛盾亦渐渐突出。因此,当今器官领域所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如何诱导移植免疫耐受,防止移植物排斥。近年来,随着对抗原提呈细胞(APC)特别是树突状细胞的深入研究,发现树突状细胞不仅是最有效的抗原提呈细胞而且树突状细胞也是唯一能激活初始T细胞的抗原提呈细胞,因而调控或干扰DC致敏途径有可能诱导免疫耐受,延长移植物存活时间,同时新的免疫因子的发现以及体外培养树突状细胞技术的成熟,用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诱导移植免疫耐受成为可能。而TGF-β 1是一种强效免疫抑制因子,广泛参与免疫系统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胸腺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的增殖分化,干扰B细胞各种免疫球蛋白的产生和转换,并通过直接,间接影响IL-1,IL-2,IFN-γ而起到免疫抑制作用,同时其还可通过抑制DC表面MHC抗原,协同刺激分子表达,降低DC的抗原呈递功能,干扰DC分化成熟诱导供者特异性移植耐受。
林国安[9]2006年在《嵌合体供者诱导异种皮肤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文中指出目前,随着休克复苏、抗感染和代谢支持等治疗措施的不断完善,大面积严重烧伤病人的救治成功率逐渐提高。但自体皮源严重不足依然是导致大面积严重烧伤病人感染、脓毒症和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的主要原因。延长异体(种)皮存活时间、促进微粒自体皮扩增是治疗大面积严重烧伤病人的重要步骤之一。近年来,一些实验证实,利用骨髓干细胞诱导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的异种动物胚胎形成异种造血细胞嵌合体后,将其组织器官移植给造血干细胞的供者,可诱导产生“移植物免疫耐受”和“免疫适应性”。但有关异种造血细胞嵌合体作为异种皮肤移植的供者,能否产生免疫适应性从而延长其存活时间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尚未见报道;对异种造血细胞嵌合体供者诱导的异种移植免疫耐受的机制尚不清楚。 补体调节蛋白的种属差异是导致异种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的主要原因。作者推测,嵌合体供者诱导的异种移植物免疫耐受,可能与嵌合体内的异种嵌合细胞表达其种属特异性的补体调节蛋白有关。本研究拟通过检测嵌合体组织中嵌合的异源性细胞及其补体调节蛋白(hCD55和hCD59)的分布,分析探讨造血细胞嵌合体供者诱导异种皮肤移植免疫耐受的可能性及其机制,为嵌合体供者诱导异种皮肤移植耐受的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嵌合体供者异种皮肤移植的实验研究,观察嵌合体供者异种皮肤移植后,移植物排斥时间和创面愈合时间,为嵌合体供者诱导异种皮肤移植免疫耐受的临床研究奠定基础。
胡琦[10]2002年在《转化生长因子-β_1诱导角膜移植免疫耐受和抑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角膜病是致盲的主要眼病之一。角膜移植是治疗角膜盲的重要复明手术,也是治疗某些顽固性角膜病病变的重要措施。虽然角膜移植手术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在无血管植床进行角膜移植,其排斥反应发生率仅为5~10%,但在血管化植床进行的角膜移植或二次角膜移植,其发生率却高达50%以上。因此,免疫排斥反应仍是角膜移植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加强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预防与治疗的研究,对于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应用免疫抑制剂是目前预防和治疗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主要手段。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虽然大大提高了角膜移植的成功率,提高了角膜植片的存活率,但是仍有部分病例排斥反应不能逆转,特别是在高危角膜移植中,免疫抑制剂效果较差。目前广泛使用的免疫抑制剂都是以非特异方式抑制整个免疫系统。而其本身的毒副作用也限制了其长期有效的应用。因此,诱导受体对供体角膜特异性的免疫耐受,将是防止角膜移植排斥的较为理想的方法。 在同种异体移植中,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通过提呈异体MHC抗原并表达共刺激分子,如CD_(80)、CD_(86),激活受者初始型T细胞,诱导免疫应答。目前认为,DC既可引起移植排斥,也可诱导移植耐受,这取决于DC的来源及其分化发育状态。成熟DC可以激活静息T细胞而介导移植排斥;不成熟DC由于共刺激分子表达缺陷,而诱导T细胞的无反应性,导致免疫耐受。近来研究证实,将不成熟DC进行受体鼠术前输注,可以明显延长同种异体心脏移植物的存活时间。 转化生长因子-β_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_1,TGF-β_1)是强力免疫抑制 tiasaml8H1KXi1g..-----------------theffi- 性细胞因子,能影响造血祖细胞(包括DC)的增殖和分化,阻止DC的成熟,诱-___。 导同种免疫耐受。因此,TGF民能够作为致耐因子诱导DC的免疫耐受原性。近、- 来研究发现,TGF民能够对抗免疫排斥反应,在小鼠及大鼠同种异体心脏移植及-。 胰岛细胞移植模型中应用 TGF-民能够明显延长移植物存活时间。表明 TGF民、一 还具有作为免疫抑制剂延长器官移植存活的潜在性。_ 因此,本研究将在应用TGF-民建立大鼠同种异体角膜移植免疫耐受模型的基,, 础上,进一步探讨TGF-民诱导同种异体角膜植片存活延长的可能机制。为开展同- 种异体角膜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同时,对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术后_。 免疫排斥反应、蚕蚀性角膜溃疡和单疮病毒性角膜基质炎晚期病变局部应用TGF ~ p;治疗进行了初步临床观察。上述研究内容,所阅文献尚未见报道~- 第一部分TGF pl对大鼠骨髓树突状细胞_-, 表型及免疫刺激活性的影响__,邑卫 1.目的---;研究TGF-p;对大鼠骨髓DC表型及免疫刺激活性的影响。证实TGF小 能够.i 显着抑制骨髓 DC的分化和成熟,抑制辅助刺激分子 CD肪的表达;在体外同种异。。g 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能够诱导出同种异体大鼠T细胞免疫低应答。,3t 2.方法-i 2.l健康近交系SD大鼠作为供体,W幻。大鼠作为受体~g 2二应用细胞因子 rGMCSFO.3n咖l)竹IL4*刀 "g/inl)培养供体大鼠骨髓成熟--8 DC。应用细胞因子 rGMcSF*.3n咖1)+TGF-p,0.sng/ml)培养供体大鼠骨髓未成g 熟DC。g 2.3大鼠骨髓 DC的鉴定:包括光镜及扫描电镜观察、细胞表面标志 Sd 蛋白…-g 免疫组化染色。g’2.4大鼠骨髓DC的细胞表型分析: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成熟和未成熟DC表面。@MHC刁类分子和 CD。。分子的表达变化。;gZ.5免疫生物活性检测:采用MTT法测定成熟与未成熟DC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82 j量 ~1$AllEZx1LmAita22=is1QLtajj;&2B.------.--------.---------.---aretritrithetritheforthethethetri细胞增殖的能力。3.结果3* 应用GM-CSF+IL-4培养的大鼠供体骨髓DC,细胞表型特征是高表达MHC.11类分子及CDs。分子。3.2 应用GM-CSF+TGF-p;培养的大鼠供体骨髓DC,细胞表面中度表达MHC-11类分子,低表达T细胞共刺激分子CDs。。3.3 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显示TGF-p*C能够显着抑制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的增殖。4.结论4.ITGF-pl能够显着抑制大鼠骨髓DC的分化与功能成熟;抑制大鼠骨髓DC的MHC刁类分子与共刺激分子CD86的表达;4.2 TGF-fi;诱导的共刺激分子缺乏的未成熟DC,在体外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能够诱导同种异体T细胞免疫低应答。表明该种DC处于功能未成熟状态,不能引起宿主T细胞的免疫反应,而可能成为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重要靶细胞。为开展以未成熟DC为基础的各种免疫治疗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同种异体心脏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D]. 郭宏伟.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2
[2]. CTLA4-Ig融合蛋白、TGF-β1诱导猕猴同种异体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D]. 胡明道. 昆明医学院. 2008
[3]. 转染TGF-β基因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诱导心脏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D]. 高开柱. 华中科技大学. 2006
[4]. 泡状棘球蚴感染诱导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D]. 买合皮热提汗·艾尔肯. 新疆医科大学. 2012
[5]. TGF-beta DC诱导调节性T细胞在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作用的实验研究[D]. 闫峰. 第四军医大学. 2007
[6]. T淋巴细胞凋亡诱导大鼠肝移植自发性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D]. 黄金球. 广西医科大学. 2008
[7]. 干细胞调控CD45RB~+调节性树突状细胞在同种异体心脏移植中的作用[D]. 华菲. 苏州大学. 2016
[8]. TGF-β1修饰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在诱导大鼠小肠移植免疫耐受中的实验研究[D]. 李纪鹏. 第四军医大学. 2005
[9]. 嵌合体供者诱导异种皮肤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D]. 林国安. 第一军医大学. 2006
[10]. 转化生长因子-β_1诱导角膜移植免疫耐受和抑制的研究[D]. 胡琦. 暨南大学.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