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霞浦学校 315800
摘 要:新课标实施以来,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科学的中考试卷也作了些许调整,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考查重点也发生了一些改变。科学是初中最综合的学科,如何使初中科学教学适应改革后中考的要求,如何在教学中突出重点、做到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应该是每个初中科学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科学 中考 教学方法
纵观近些年的科学试卷,命题呈现“以考评学、以考引教”的理念,试卷立足教材,关注科学思维,联系生活,重视实验,突出对“探究”和“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体现了中考对学生科学素养进行多视角考查的态势。
一、以考评学,体现公平
1.来源教材,提升基础。
中考本身就具备指导教学的功能,它作为课堂教学的“导航”,许多试题的背景、实验、图片都源于教材。其实,许多试题中都不乏一些以课本插图或者课本中的情境设置为背景的内容。考题源于课本,但又是在课本基础上的变形,变形的难度不会太大,主要目的是想让学生在实验的基本能力之上再进行拔高。
2.立足教材,好奇生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科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非常强的学科,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科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在近些年的科学中考中,命题突出创新的考查方式,重视科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这也是未来科学命题的发展方向。
3.环绕教材,规范思考。
科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中考也十分重视对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考查。中考是选拔全面性学习者,比如说题干的转变来防范固定思维、隐含的条件来拒绝题海战术等,这并不是有意刁难学生,而是落实减负,让学生从平时就注意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际,发现学生在考试时常常进行固定思维,似曾相识就认为一定是“原来那样”,这在选择题中表现得十分突出。如第14题,并联电路,各支路两端电压相等,电流相加,结果题目明显给出“干路上的电流I恒为1A不变”,很多学生对此未曾注意。
二、以考引教,改进教学
分析了2016科学中考命题的新变化,那么教师就要以中考为导向,在教学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分数,掌握科学基本技能。
1.以教材为基础,灵活应用知识。
教材是科学教学的基础,也是近几年以公平为命题理念的中考试卷的题目来源。但是重视教材并不是让学生把教材里的例题都做对,而是重视教材中所用的科学思维和解题方法。教师的教学不是为了教会学生某道题,重点是要教会学生解题的方法,教会学生这一类题的解题思路,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同时,在教学中也要适当增加高难度问题的设置和引导,让学生面对难题不怵,考试时也能在难题中寻找解题信息。每年中考中往往有化学的推断题,比如第26题:“其中组成A、C两种气体的元素相同,且C是常见的温室气体,B是铁锈的主要成分,D是单质,F是盐酸盐”,其实题目中有解题信息,能够推断得出,但有的学生出现畏难心理,直接就放弃了。连看都不看一眼,岂不可惜!
2.教学联系实际,培养应用能力。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可以多多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时事。教师通过选用或自编一些具有生活情境的试题让学生分析讨论,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授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这一节时,我就给学生介绍了刮风天雨伞怎样不易翻斗。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同时也把抽象的科学概念放在了一个现实情境中,生动具体地展现了科学现象,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和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3.灵活机动教学,培养审题习惯。
为了避免学生“想当然”的固定思维,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就要随变题干和条件,将审题细致化作为得分的一个增长点。在教学中,我就十分重视自己习题讲解的多变性,随时以题为本,改变某些条件,再判断结果,以引起学生对审题的重视。在布置课后作业时,不仅关注学生对本题是不是能够做对,还关注学生能不能将新编题对比地呈现。良好的审题习惯不仅是为了获得分数,更解除了学生陷入“题海战术”的危机。
总之,中考仍然是现阶段选拔优秀人才最主要、最有效的方式,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是直接挂钩的。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可以直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从本质上改善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能透过中考题把握教改动态和教学重点,改进自身的教学方式,培养出兼具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型科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沈健美 “科学过程能力”发展进程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2]张贤金 化学教师对科学方法及其教育的认识[D].华东师范大学,2010。
[3]王婷 基于课堂教学的中学科学课件设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4]何小霞 深圳初中科学课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8。
论文作者:裘尧银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5月总第27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3
标签:科学论文; 学生论文; 中考论文; 教材论文; 能力论文; 教师论文; 重视论文; 《素质教育》2018年5月总第27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