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陈武帝的“汉高、魏武雅”和“不耻权力、准备”--宋、齐、梁、陈凯国四帝之一略论宋齐梁陈凯国四帝_陈高祖论文

略论陈武帝的“汉高、魏武雅”和“不耻权力、准备”--宋、齐、梁、陈凯国四帝之一略论宋齐梁陈凯国四帝_陈高祖论文

陈武帝“汉高、魏武之亚”、“无惭权、备”驳议——宋、齐、梁、陈开国四帝简论之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汉高论文,魏武论文,陈武论文,四帝简论论文,陈开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2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902(2004)01-0021-03

陈霸先,字兴国,小字法生,吴兴郡长城县下若里人。是陈朝的开国皇帝。谥曰武皇帝,庙号高祖,葬万安陵。在《陈书》中,对他有不同的评价。该书卷二《高祖纪下》陈吏部尚书姚察曰:“高祖英略大度,应变无方,盖汉高、魏武之亚矣。”[1](P.40)而卷六史臣侍中、郑国公魏征曰:“高祖拔起垅亩,有雄桀之姿。……决机百胜,成此三分,方诸鼎峙之雄,足以无惭权、备矣。”(注:《陈书》卷六《后主纪》魏征曰:“扫侯景于既成,拯梁室于已坠。……魏王之延汉鼎祚,宋武之反晋乘舆,懋绩鸿勋,无以尚也。”这个史论,乃指陈霸先平侯景之乱后,扶立萧方智(敬皇帝)而言,非全面比较陈霸先与曹操、刘裕之历史功绩。)以刘邦、曹操、孙权、刘备四个古人比喻陈霸先,是否恰当?分析如下:

刘邦与陈霸先都出身寒微,似乎可比;但刘邦建立的西汉,是统一的王朝,而陈霸先建立的陈,不是统一的王朝,姚察借刘邦以誉陈霸先,未免抬高了陈。

曹操建立魏,孙权建立吴,刘备建立蜀汉,三国鼎峙,不是统一的王朝。陈霸先建立陈,当时还有北齐、北周和后梁,也不是统一的王朝。似乎可比。但唐代以前,以曹魏为正统,孙吴、蜀汉为闰位;以元魏、西魏、北周为正统,东魏、北齐以及宋、齐、梁、陈、后梁为闰位。姚察以曹操比陈霸先,旨在尊陈为正统;而魏征以孙权、刘备比陈霸先,意在贬陈为闰位。

所谓陈霸先“汉高、魏武之亚”与“无惭权、备”两个史论,针锋相对。姚察子姚思廉不因魏征是《陈书》的监修,官高势大,而删弃父亲的史论;魏征也不以权势压人,允许保留姚察的史论。于是在一部《陈书》中出现了对开国皇帝评价不同的现象,但只有细心的读者才能发现。

标榜正统与闰位、僭伪之别,是封建统治者为了表明自己政权的合法性而利用史书为之服务的,这在当时具有极为重要的政治意义。

西晋承曹魏,《三国志》的著者陈寿,虽是蜀汉旧臣,也不得不以曹魏为正统。(注:清易本烺《三国志职官记自序》:“陈《志》以魏承汉,温公《通鉴》未之改也。《纲目》始黜魏尊蜀,大义正矣,然以当日之实事考之,则固以魏为正统也。”“魏自视为正统,蜀、吴自视为与国,此当日实在之情事,正史具存,非后贤之‘书法’所能夺而废之也。”(王欣夫《蛾术轩箧存善本书录·庚辛稿》卷二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标点本。)晋室南渡,在江左建立政权,有类蜀汉,东晋习凿齿著《汉晋春秋》,改以蜀汉为正统。隋、唐皆出于武川,与西魏、北周为一源,唐李延寿分著《南史》、《北史》二书,似无轩轾,实以北史为正。宋初修《册府元龟》,沿袭唐人观点,仍以宋、齐、梁、陈为闰位。到司马光修《资治通鉴》时,却以宋、齐、梁、陈纪年。对此,司马光有解释。

司马光强调统一,认为“苟不能使九州合为一统,皆有天子之名而无其实者也,……岂得独尊奖一国谓之正统,而其余皆为僭伪哉!”[2](P.2187)他列举史事,论证了在分裂局面下,以“自上相授受者”或“居中夏者”或“有道德者”为“正”,皆不能成立。他的结论是:“正闰之论,自古及今,未有能通其义,确然使人不可移夺者也。”[2](P.2187)他主张史书“但据其功业之实而言之”。在“天下离析之际,(史书)不可无岁、时、月、日以识事之先后”,他声明《通鉴》用魏、宋、齐、梁、陈……年号,“以纪诸国之事,非尊此而卑彼,有正闰之辨也。”[2](PP.2187-2188)。

在封建社会史学家中,司马光的“正闰之论”是比较开明的。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比他更进步。王夫之在《读通鉴论》卷十六《叙论一》中说:“论之不及正统者,何也?曰:正统之说,不知其所自妨也。……统之为言,合而井之之谓也,因而续之之谓也,而天下之不合与不续也多矣。”[3](P.949)他举例说:“昭烈亦自君其国于蜀,可为汉之余裔;而拟诸光武,为九州兆兴之大君,不亦诬乎?”[3](P.950)“蜀汉正矣,已亡而统在晋,晋自篡魏,岂承汉而兴者?唐承隋,而隋亦何承?承之陈,则隋不因灭陈而始为君;承之宇文氏,则天下之大防已乱,何统之足云乎?无所承,无所统,正不正,存乎其人而已矣。”[3](P.950)王夫之批判了历来争论不休的“正统”之论,指出应以“人”(皇帝)的功过进行划分,可谓卓见。具体到南北朝,他在卷十五《宋武帝》中说:“宋得天下与晋奚若?曰:视晋为愈矣,未见其劣也。……宋乃以功力服人而移其宗社,非司马氏之徒幸人弱而摄拾之也。论者升晋于正统,黜宋于分争,……中原之失,晋失之,非宋失之也。举晋人坐失之中原,责宋以不荡平,没其挞伐之功而黜之,亦大不平矣。”[3](P.412)历来多以南朝不能恢复中原,贬为闰位,王夫之予以批判。至于南朝北伐不能成功,一因物力南不及北,二因武力南不及北,三因运输困难。当然,北朝内部因民族矛盾未解决,也不能过早地统一南北。(注:详见万绳楠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第十四篇“南北对立形势分析”,黄山书社1987年版。)

南朝由于侯景叛乱,国力大为削弱,对于陈霸先在“困境”之下击退鲜卑贵族的南侵,保卫汉族政权的历史功绩,生活在承平之世的史家,往往估计不足,而处于民族矛盾尖锐时期的史家,如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抗日战争时的吕思勉,则有充分的认识。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受推诚托孤之命,遂启逆心,非不立功,而功不在天下,以威福动人而因窃者,司马氏也。无固获之心,天下乱而无纪,一旦起而攘之者,宋太祖也。无功于天下,天下已乱,见为可夺而夺之者,梁武帝也。既无功矣,蓄奸谋以从人于弑逆,因而夺之者,萧齐也。……若夫陈氏之篡梁,功劣于曹、刘,而抑有功焉。……当其时,江左之不能自立甚矣。萧槃称藩于宇文,以杀叔父而保一隅,以号为君。(萧)渊明称藩于高氏,以灭君之遗孙,而拥虚号以为君。皆非君也,宇文、高氏守藩之臣也。使渊明得立,则举江东以属服于高洋,尤惨也。陈高非忠于萧氏,而保中国之遗民,延数十年,以待隋之一统,则功亦伟矣哉!夫陈高始起岭表之日,逮乎入讨侯景之初,固知其未有妄干天位之志也。萧氏子孙,自相戕贼,天下莫适为主,而后思攘之。”[3](P.517-518)又:“近世有李pán詧者,以宇文氏所臣属之萧岿,为篡弑之萧衍延苟全之祀,而使之统陈,……有识者一呋而已。[3](P.951)孝萱案:生活在满清灭明、“天崩地解”之时的王夫之,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志土和史学家。他在临终之前,给自己写了碑铭,其中有云:“抱刘越石之孤愤,而命无从致。”刘越石曰琨,是西晋末年著名的抗敌英雄,曾率孤军转战中原,抗击异族,终于英勇牺牲。王夫之说他与刘越石一样抱有爱国抗敌之心,然而未能像刘越石那样孤军奋战,力不从心。两句话概括了明亡后王夫之的政治立场。作为爱国志士和史家的王夫之,以无比崇敬的心情,歌颂陈霸先击退北齐之南侵、“保中国之遗民”的丰功伟绩。他反对以后梁(鲜卑贵族宇文氏所立的傀儡政权)“统陈”,也是民族大义的表现。

从北朝方面说,北魏、西魏、东魏、北周、北齐都属鲜卑族政权,新兴的隋朝是汉族政权,进入中原地区的各少数民族至此皆已汉化,没有民族冲突,北朝潜在的强有力的经济与武备力量,遂能发挥出来,原来以民族矛盾为主导而形成的南北对峙局面,其因素已不存在,隋朝完成了统一南北的历史任务。然而昔年陈霸先击退北齐南侵,使南方民众避免了鲜卑贵族蹂躏的历史功绩,是不容抹煞的。王夫之所论甚是。

吕思勉在《两晋南北朝史》中说:

“江陵既陷,建业复危,斯时之中国,几于不国矣。梁任公曰:‘旷观我国之历史,每至群阴交构,蜩螗沸羹之际,则非常之才出焉’,则陈武帝其人也。”[4](P.665)

“从来人君得国,无如陈武帝之正者。《记》曰:‘礼,时为大。尧授舜,舜授禹;汤放桀,武王伐纣;时也。’人君之责,在于内安外攘而已。当强敌侵陵,干戈遍地之际,岂可以十余龄之稚子主之哉?陈武帝与宋武帝,并有外攘之功,陈武之所成就,似不如宋武之大,然此乃时势为之,论其功绩,则陈武实在宋武之上。且宋武自私之意多,陈武则公忠体国。宋武乃一武夫,陈武则能幸庄严寺讲经,可见其于学问非无所知;而又非如粱武帝之仅长于学问,而不宜于政事。宋武于并时侪辈,无不诛夷,陈武则多能收用降将,其度量之宽广,盖又有大过人者。陈武诚文武兼资,不世出之伟人哉!”[4](P.673)

“国门之外,强敌虽除,然梁室遗孽,尚思蠢动;又是处武夫专横,土豪割据,陈氏开创之艰难,实十倍于宋、齐、梁三朝而未有已也。[4](P.674)

孝萱案:已故的香港严耕望教授,推崇“前辈史学四大家”:通史为吕思勉、钱穆,专史为陈寅恪、陈垣。吕氏从二十三岁起“即专意治史”,著作宏富。其中《吕著中国通史》写成于抗日战争期间、上海成为“孤岛”时,书中借用英国文豪拜伦的诗:“如此好河山,也应有自由回照。……难道我为奴为隶,今生便了?不信我为奴为隶,今生便了”,作为全书的总结,反映了作者对于抗日必胜的坚定信念。《两晋南北朝史》作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吕氏回故乡“隐晦”时。他晚年在“自述”中,自评此书“表彰抗魏义民,表彰陈武帝,……皆佳。”[5)(P.428)可见上引几段史论,是吕氏的得意之笔。身居沦陷区的吕氏,高度评价陈霸先“克敌卫国”,“有存亡绝续之功”,显然是出于激扬民族主义的爱国情怀。吕思勉在沦陷区的处境,与由明入清的王夫之的处境,有相似之处;王、吕二氏坚持民族气节的高尚操守,亦先后媲美。这是他们在历代史家中独能充分认识陈霸先历史功绩的根本原因。

明文学家归有光《圣井铭》称“江左诸帝,(陈霸先)号为最贤”。王夫之、吕思勉也比较了宋、齐、梁、陈开国四帝的优劣,都以陈霸先为优。吕氏据陈霸先能在庄严寺讲经,推测他“于学问非无所知”,我再举一事。《陈书》卷七《高祖章皇后传》云:“后善书计,能诵《诗》及《楚辞》。”[1](P.126)聘妻如此,其夫之文化水平可知。

综合以上,以曹操、孙权、刘备比陈霸先,都不恰当。因为曹魏、孙吴、蜀汉都是汉族政权,可云分裂;而陈朝是对抗北齐、北周(鲜卑贵族政权)和后梁(鲜卑族傀儡政权)的汉族政权,性质不一样。范文澜先生说得好:“西晋灭亡后,黄河流域在少数族统治下,长期遭受严重的破坏,汉族在长江流域建立本族政权,抵抗少数族的南来蹂躏,这是有利于民众的事业,不能看作分裂和割据。”[6](P.389)“南朝以前,中国经济文化的主要基地只有一个黄河流域,经过南朝,长江流域也成为主要基地,中国经济文化的主要基地从此扩大了一倍,封建社会也就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隋唐时期的繁荣就是在这个扩大的基地上产生的。”[6](P.390)在南北朝北强南弱形势下,誓不投降,智勇抗敌,保卫南方最后一个汉族政权和中华传统文化“最有功”的陈霸先,值得我们永远纪念。

[收稿日期]2003-12-20

标签:;  ;  ;  ;  ;  ;  ;  ;  ;  ;  ;  ;  ;  ;  

略论陈武帝的“汉高、魏武雅”和“不耻权力、准备”--宋、齐、梁、陈凯国四帝之一略论宋齐梁陈凯国四帝_陈高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