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量运动负荷后间隔不同时间的肘关节动觉方位准确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肘关节论文,定量论文,间隔论文,负荷论文,方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问题的提出
现有研究表明,动觉方位准确性与运动技能水平是密切相关的,运动技能水平愈高,动觉方位准确性愈好,这说明长期的运动训练可以提高动觉方位准确性,也说明动觉方位准确性对提高运动技能水平有重大意义。在一些技能类运动项目训练和比赛中,动觉方位准确性的重要作用已引起人们重视。越来越多的运动实践让我们认识到:动觉方位准确性的好坏会直接影响这些项目运动员的训练效果和比赛成绩。目前,如何提高运动员动觉方位准确性是摆在教练员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国外一些教练员在射箭和射击等技能准确类项目上使用“先跑后打”的训练方法,即让运动员先承受一定运动负荷,如快跑一段距离等,然后实射。为了揭示这种训练方法有效的原因,我们在实验室中进行了模拟研究,研究发现:定量运动负荷可以提高肘关节动觉方位准确性,初步证明了这种训练方法是实用有效的。在这一研究中,肘关节动觉方位准确性变化数值是在定量运动负荷后即刻测定的,这只能说明运动后即刻这样的时限内肘关节动觉方位准确性明显提高。至于这种肘关节动觉方位准确性的提高能持续多长时间还是未知数,而搞清楚这个实用问题则可能有助于我们正确使用“先跑后打”的训练方法,并有所创新。
本研究旨在探查不同定量运动负荷后间隔不同时间的肘关节动觉方位准确性以及身体状态对这一变化的影响,为实施“先跑后打”训练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实验的研究对象是120名在校体育专业男大学生, 他们被随机分成两大组,即双休日组和非双休日组,每大组60人;再把每大组被试随机分成四个小组,即运动后即刻组、运动后间隔5分钟组、 运动后间隔10分钟组和运动后间隔15分钟组,每小组15人。
2.2 实验仪器
肘关节动觉方位测量仪(北京大学仪器厂);高度分别为30厘米、40厘米和50厘米的自制台阶;YJ—2节拍器(上海医用电子厂);PU —701手表式心率仪(日本);自制的双层红黑布遮眼罩及电子秒表等。
2.3 实验设计
采用4×3二因素混合设计。第一个因素为运动后间隔时间,它有四个水平,即运动后即刻、运动后间隔5分钟、运动后间隔10 分钟和运动后间隔15分钟;第二个因素为定量运动负荷,它有三个水平,即小运动负荷、中运动负荷和大运动负荷。第一个因素为被试间,第二个因素为被试内。
2.4 实验中的具体测试要求和方法
2.4.1 定量运动负荷的参数
采用台阶运动对被试施加三种定量运动负荷,定量运动负荷的情况见表1。
表1三种定量运动负荷的具体参数
小运动负荷中运动负荷大运动负荷
台阶高度30厘米 40厘米
50厘米
速率
25次/分25次/分 25次/分
运动时间 3分钟 3分钟3分钟
2.4.2 肘关节动觉方位准确性的测试方法
被试正坐于放有肘关节动觉方位测量仪的平桌前,戴上遮眼罩,将右臂平放在肘关节动觉方位测量仪的移动板上,食指和中指固定于手指夹杆上,以肘为支点,从零度开始平缓地沿弧度外展至标准(复制)角度(本实验为50度)。
被试先做两次标准的50体验,然后根据刚才练习时所获得的动觉感觉复制一次,再重复做两遍,但每次只让被试体验一次标准的50度后复制一次。每次体验回位后到复制开始的间隔时间不超过2秒。 主试将被试三次所复制的实际角度与标准角度之间的误差度记录下来,记录结果不让被试知道,并求其平均值,以此作为肘关节动觉方位准确性高低的评定指标。
2.5 实验程序
2.5.1 预试 向被试说明实验的具体做法, 并由主试示范一遍整个实验过程,然后让被试试做一次,台阶高度为30厘米,被试复制的角度为30度,直到被试明白整个实验的做法和要求。
2.5.2 正式实验 预试结束后,被试静坐休息5分钟,然后逐个测定安静时心率和肘关节动觉方位准确性的情况。每位被试台阶运动前,先戴上手表式心率仪。在每一种台阶运动负荷后,记录被试即时心率值。为了克服练习和疲劳因素的影响,被试严格按小、中、大运动负荷;中、大、小运动负荷;大、小、中运动负荷的顺序依次进行实验。台阶运动的顺序是运动后间隔15分钟组的被试先做,然后依次为运动后间隔10分钟组、运动后间隔5分钟组和运动后即刻组的被试, 而肘关节动觉方位准确性的测定顺序则与此相反,即在每一种台阶运动负荷后,马上测定运动后即刻组被试的肘关节动觉方位准确性,用时控制在2 分钟以内;紧接着测定运动后间隔5分钟组、运动后间隔10 分钟组和运动后间隔15分钟组被试肘关节动觉方位准确性。
实验是在1997年3月—4月每周六、周日、周一和周二晚上18:30 —22:00这段时间里进行的。实验结束后,发给被试小纪念品一份。
2.6 数据处理
在TOSHIBA-T1200XE笔记本计算机上使用SPSS/PC[+](V4.0)中的MANOVA程序对有关实验数据进行协方差分析,多重比较检验采用SNK 法进行。
3 研究结果
双休日组和非双休日组被试的实验结果见表2
表2
双休日组和非双休日组被试定量运动负荷后即时心率和肘关节动觉方位误差值
即时心率(次/分)
间隔时间定量运动负荷双休日组 非双休日组
运动后即刻小运动负荷122.27±9.94
124.93±9.60
(n=15)中运动负荷140.67±9.74
146.40±7.73
大运动负荷157.80±6.52
162.00±7.98
间隔5分钟 小运动负荷130.13±8.07
126.47±6.32
(n=15)
中运动负荷146.93±8.18
144.80±8.51
大运动负荷164.33±7.14
157.67±9.49
间隔10分钟小运动负荷
126.93±11.14
127.67±7.42
(n=15)
中运动负荷
148.87±10.01
145.80±7.83
大运动负荷163.93±8.07
161.53±6.94
间隔15分钟小运动负荷
125.33±10.46
122.13±9.96
(n=15)
中运动负荷143.73±8.99
141.87±7.82
大运动负荷158.07±8.86
158.20±8.76
肘关节动觉方位误差(度)
间隔时间定量运动负荷 双休日组 非双休日组
运动后即刻小运动负荷 1.911±0.8771.778±1.232
(n=15)中运动负荷 2.067±0.8182.756±1.035
大运动负荷 1.733±0.8752.644±1.080
间隔5分钟 小运动负荷 2.689±1.4172.067±1.223
(n=15)
中运动负荷 1.511±0.5332.333±1.266
大运动负荷 1.822±1.0302.111±0.686
间隔10分钟小运动负荷 2.578±1.2762.844±0.967
(n=15)
中运动负荷 2.511±1.0382.600±1.644
大运动负荷 2.355±1.1092.644±1.428
间隔15分钟小运动负荷 2.378±1.2962.867±1.807
(n=15)
中运动负荷 2.844±1.4692.644±1.626
大运动负荷 3.022±1.5763.111±1.307
我们先以安静时肘关节动觉方位准确性为协变量对双休日组被试定量运动负荷后肘关节动觉方位准确性变化的实验数据进行协方差分析,协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
表3双休日组被试实验结果的协方差分析表
变异来源 df SS MS
FP
运动后间隔时间326.41
8.804.15 0.010[**]
定量运动负荷 2 0.97
0.480.57 0.567
运动后间隔时间
×定量运动负荷614.76
2.462.90 0.012[*]
回归1 9.68
9.684.56 0.037[*]*
* 显著 ** 非常显著
从表3中可见, 协变量对双休日组被试定量运动负荷后肘关节动觉方位准确性的回归影响达到了显著性水平(P<0.05); 运动后间隔时间的主效应在统计上非常显著(P<0.01), 运动后间隔时间与定量运动负荷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 而定量运动负荷的主效应不显著(P>0.05)。
对运动后间隔时间主效应进一步的SNK检验表明,运动后间隔15 分钟时肘关节动觉方位准确性与运动后即刻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 ),这说明不同定量运动负荷后肘关节动觉方位准确性的显著提高在运动后间隔15分钟时都会消失。
由于运动后间隔时间与定量运动负荷之间存在交互作用,所以需要进行简单效应检验。
定量运动负荷在运动后间隔时间四个水平上的简单效应检验表明,三种定量运动负荷在运动后间隔5 分钟时肘关节动觉方位准确性之间的差异非常显著(P<0.01)。进一步的SNK检验表明,小运动负荷后肘关节动觉方位准确性与中、大运动负荷后之间的差异均非常显著(P <0.01)。 这说明小运动负荷后肘关节动觉方位准确性显著增强这一变化在运动后间隔5分钟时就消失。
运动后间隔时间在定量运动负荷三个水平上的简单效应检验表明,中运动负荷后不同间隔时间肘关节动觉方位准确性之间的差异非常显著(P<0.01), 大运动负荷后不同间隔时间肘关节动觉方位准确性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进一步的SNK检验表明, 中运动负荷后间隔5分钟时肘关节动觉方位准确性与间隔15 分钟时之间的差异非常显著(P<0.01),与间隔10分钟时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 大运动负荷后间隔15 分钟时肘关节动觉方位准确性与运动后即刻以及运动后间隔5分钟时之间的差异均显著(P<0.05), 这说明中运动负荷后肘关节动觉方位准确性的显著提高在运动后间隔10分钟时会消失,大运动负荷后肘关节动觉方位准确性的明显增强在运动后间隔15分钟时消失。
再以安静时肘关节动觉方位准确性为协变量对非双休日组被试定量运动负荷后肘关节动觉方位准确性变化的实验数据进行协方差分析,协方差分析结果见表4。
表4非双休日组被试实验结果的协方差分析表
变异来源 df SS MS
FP
运动后间隔时间314.51
4.841.98 0.128
定量运动负荷 2 1.94
0.971.16 0.318
运动后间隔时间
×定量运动负荷6 9.42
1.571.88 0.091
回归160.43 60.43
24.70 0.000[**]
** 非常显著
从表4中可见, 协变量对非双休日组被试定量运动负荷后肘关节动觉方位准确性的回归影响达到了显著性水平(P<0.01), 而运动后间隔时间的主效应和定量运动负荷的主效应在统计上均不显著(P>0.05),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P>0.05)。
4 讨论
我们在以前的研究中发现,定量运动负荷可以明显地提高肘关节动觉方位准确性。为了进一步了解定量运动负荷后间隔不同时间的肘关节动觉方位准确性及其影响因素,我们重新设计了一套实验方案,同时安排了双休日和非双休日两组被试。
从表2中可见, 双休日组被试三种定量运动负荷后肘关节动觉方位准确性的变化不一致。从表3和进一步的SNK检验结果可知,小运动负荷、中运动负荷和大运动负荷后肘关节动觉方位准确性显著提高这一变化分别在运动后间隔5分钟、运动后间隔10分钟和运动后间隔15 分钟时消失。这就是说,随着定量运动负荷的增加,定量运动负荷后肘关节动觉方位准确性显著提高的持续时间也相应延长。这与我们的研究假设是一致的。分析原因,这可能是由于不同定量运动负荷作用于人体引起大脑皮层激活或唤醒水平高低不一使得恢复时间有差异。瑞典学者奥斯特朗等提出:“准备活动后到比赛开始的休息间歇,最好不超过数分钟,无论如何不应超过15分钟”。本研究定量运动负荷后肘关节动觉方位准确性变化的研究结果从心理效应方面支持这一观点。上述研究结果为我们今后有效实施“先跑后打”的训练方法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从表2和表4中可见,非双休日组被试定量运动负荷后肘关节动觉方位准确性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也未出现双休日组被试那样的实验结果。本研究中非双休日组被试为体育专业男大学生,实验日的上下午不仅要上2—4学时的专业理论课,而且还要上至少两学时的室内外运动技术课,在晚上参加实验时许多被试报告:有点累;而双休日组被试则大多处于以逸待劳的状态,实验日基本不进行较长时间的运动,实验中发现的一被试实验前参加过剧烈活动被及时由后补被试替换。本研究中两组被试身体状态的不同可能导致实验结果的不一致。国内学者在一项研究中曾对体操运动员运动训练两小时前后肘关节动觉方位准确性变化进行了测定,发现较长时间运动后这些体操运动员肘关节动觉方位准确性明显下降。综合以上研究结果,我们认为,不良的身体状态(这里主要是疲劳)是影响定量运动负荷后肘关节动觉方位准确性显著提高及变化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在一些技能类运动项目训练和比赛中,由于疲劳等原因引起的身体状态不佳导致运动员训练效果差和比赛成绩大起大伏的情况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可能与当时运动员肘关节动觉方位准确性的下降有着很大关系。
本研究中由于客观上存在运动后不同间隔时间组被试安静时肘关节动觉方位准确性上的差异,所以,为了排除它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我们分别把两组被试安静时肘关节动觉方位准确性作为协变量,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协方差分析,并且发现这一协变量对两组被试定量运动负荷后肘关节动觉方位准确性的变化均有显著影响,说明采用协方差分析方法是必要和合理的;更为重要的是它保证了研究结果的准确。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所用的均为有氧运动负荷,即定量运动负荷后被试心率在170次/分以下, 超出这一范围的无氧运动负荷对肘关节动觉方位准确性的影响还有待研究。
5 小结
(1)在人体处于较好的身体状态下和有氧运动负荷范围内, 随着定量运动负荷的增加,定量运动负荷后肘关节动觉方位准确性显著提高这一变化的持续时间也相应延长,而在人体处于较为疲劳的状态下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2 )身体状态是影响定量运动负荷后肘关节动觉方位准确性显著提高及其变化的重要因素,对此我们应给予足够重视。
参加本研究工作的还有山西省体委的王路生、王友群、王满和刘俊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