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海洋开发若干问题的探讨_海洋经济论文

福建省海洋开发若干问题的探讨_海洋经济论文

福建省海洋开发若干问题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福建省论文,若干问题论文,海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从20世纪中叶开始,全球性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日趋突出。美国科学院一份关于“矿藏资源与环境”的报告指出,现已探明的石油储量的绝大部分将在50年内耗尽,必须寻找新的能源。行将枯竭的不仅仅是石油资源。水、食物,乃至人类的生存空间都日趋紧张。科学家预言,占地球表面70%的海洋,将是人类在地球上生存、发展的最后领域和疆界。近30多年来,高新技术、尤其遥感技术、海洋浮标潜标技术、声学探测技术、深海潜水技术及深海钻探等海洋科技的发展,使人类具备了全面认识和开发利用海洋的能力和手段。世界各国在海洋国土疆界、海洋经济领域内的竞争愈演愈烈,在海洋开发利用方面的合作越来越深入广泛。21世纪将是海洋世纪。在20世纪末,当我们站在这一认识高度,从新的视角,带前瞻性地考察分析福建省海洋开发的优劣势,探讨世纪之交福建省海洋综合开发面对的重大问题,可为政府决策提供思路。

1 海洋开发优势

1.1 独特的海洋区位优势

福建海岸带地处闽台两省接合部,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福建长期定位为战备前沿,实行“海禁”。改革开放以后福建成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区位优势显现出来。因为“开”海,福建成为开放最早、开放度最高的省份之一,成为全国的综合改革试验区,享有“特殊政策,灵活措施”。最先设立厦门经济特区、福州马尾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杏林、海沧、集美台商投资区及元洪、融桥、漳州、东山4个经济技术开发区, 整个闽东南地区也升级为全国超常规发展的五大地区之一。形成一个以沿海港口城市为核心,以多层次特区和开发区为轴线的全方位开放地带。这一地带正巧与海岸带相吻合,是海洋开发与海洋经济发展的优势地区。“开”海,也开了闽台经贸技术合作的先河。凭借闽台区位优势,我省首开19个对台小额贸易台轮停靠点和9 个对台渔工劳务台轮停靠点,1988—1994共外派对台渔工劳务5万多人次, 创汇2亿多美元。 已开辟的闽台海上直航使两岸“三通”终将成为可能。闽台间自然、人文资源,特别是海洋资源的优势互补,提供了在未来形成闽台经济圈的潜在可能性。它将给福建海洋开发与海洋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更多的机遇。

1.2 丰富的海洋资源优势

福建省海域辽阔,海岸线漫长曲折(长3051km,曲折率达1∶5.7—1∶11.3),多港湾和天然良港(大小125处,港口密度居全国沿海各省之首),现有沙埕港、三都澳、罗源湾、湄州湾、厦门港、 东山湾等6处深水港址,不冻不淤、腹大口小、掩护条件好,地质条件适宜建5 —10万t,甚至30万t深水泊位。深水港址占全国的18%,深水岸线170km,大多主航道水深15—20m。1994年已建成200t以上码头泊位194个,初步形成大中小配套的港口体系。其中每公里岸线深水泊位8.2个, 只及全国平均数的1/2多,开发潜力很大。

海涂面积3569.51km[2],75%分布海湾内;10m 等深线内浅海面积3970.5km[2],10—20m等深线浅海面积4989.02km[2],是发展增养殖业的优良场所。浅海滩涂养殖历史悠久,在发展贝类增养殖、鱼虾放流增殖方面有着广阔的前景,现已成全国著名的“四大贝类之乡”。

海域生物资源非常丰富,品种繁多,共有浮游生物501种, 底栖生物1221种,鱼类752种。目前已建成闽东、闽中、闽南、 闽南外海和台湾浅滩渔场,福建渔场总面积12.51万km[2],是我国重要渔区之一,河豚、海蛇、鲎、沙丁鱼最具开发价值,台湾海峡药用生物资源丰富,约300多种。

海岸带众多矿藏中以非金属砂矿、高岭土、花岗岩石材和近海油气矿藏最为重要。其中非金属砂矿地质储量约10亿t, 尤以东山优质玻璃砂矿储量居亚洲第一。高岭土矿探明储量2700万t,居全国第三。 花岗岩预测储量22亿m[3],其中石材储量15亿m[3],品种多,品位高,分布广,有良好的开发前景。此外建筑用砂、小型金属砂矿有地方性开采价值。在海峡西侧数km厚中、新生代沉积层,石油地质物理勘探预测闽江口、九龙江口、晋江口三大成油坳陷石油资源量33.2亿t, 可望钻探出工业性开采价值的油气。

闽江口以南滩涂是我国主要海盐生产基地之一, 现有盐田面积159万公亩,生产盐田占80%。闽盐质量居南方盐区之首,盐产品畅销海内外。今后在扩大生产规模,提高质量及发展盐化工方面仍有较大潜力。

沿海还有丰富的新能源。 其中风能资源潜力居全国前列, 风速达6m/s以上时间累计5000小时,有效风能发电量1000万kW。 平潭莲花山建有国家科委重点风力发电试验站,总装机容量1056.15kW。 沿海平均潮差4.2m,潮汐能资源丰富,可装机容量1033万kW,年发电量284.4 亿kW·h,占全国29%。已建平潭幸福洋潮汐电站规模居全国第二位。 福鼎八尺门最大潮差7.82m,平均潮差4.72m,潮汐能正待开发中。沿海拥有地热能1.09×10[19]焦耳,相当于3.72亿t标准煤。 这些新能源的开发,可弥补缺煤少油能源之不足。

沿海旅游资源富集,景点多样,绚丽多采。据全国旅游资源普查资料计,沿海共有旅游景点380处,占全省的2/3。 景点分布的密度值为78个/万km[2],仅次于北京和上海。 其中国家级旅游保护景点22处。 既有名山秀谷、海岛沙滩、怪洞奇石、清江平湖、流泉飞瀑、古木佳卉等自然风景163处。又有文化遗址、名城古堡、名古护刹、 摩崖石刻等人文景观217处。特别是湄州岛天后宫妈祖庙、 永定土楼更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文化价值,吸引着海内外游客。

1.3 科技人才优势

从1920年陈嘉庚先生创办集美水产学校至今,我省已有从事海洋教育的大中专院校5所26个专业,同时承担培养海洋专业硕士、 博士研究生的任务。还在27所普通中学设有水产职业班。已初步形成一支学科基本齐全、力量较强的海洋教育教师队伍。

海洋科学研究基础较好。作为我省海洋科研基地的厦门大学早在于20世纪20年代就已组织过海洋生物调查,开展国内外海洋学家学术交流活动,出版海洋学术刊物。1946年又成立中华海洋研究所。以厦门大学为基地的海洋科研力量从此成长起来。目前有直接、间接从事海洋调查监测、分支学科基础研究、海洋环境保护等科研机构67个,科技人员12000人,其中具有高中级职称的占10%。科研力量仅次于山东省, 居全国第二,是我省发展海洋科学,开发海洋高新技术,进行海洋开发和发展海洋经济的最重要优势。

2 海洋开发劣势

2.1 台湾问题是海洋开发的制约因素之一

闽台间的地缘、人缘和资源互补关系使福建拥有特殊的、更多的海洋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机遇。但是,只要台湾问题一天不解决,福建海洋开发就多一天受到制约。这也是客观存在的。比如,台湾海峡油气资源实质上的开发利用,三都澳深水港的开发利用,海岛开发、两岸“三通”等等。

2.2 开发腹地太小也制约着海洋经济发展

福建省多山少平地,陆上交通阻隔。战备时期港口、机场、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几乎停滞不前。改革开放后至90年代中期,全省交通运输网规划建设,特别是出省通道和高速通道建设没有把握住最好的机遇,使福建海岸带成了中国海岸带整个链条中陆域对外联系较薄弱的一环。加上工业基础落后,港口腹地太小。90年代末京——九等南北、东西向国道抢先开辟,使内地货源择道流去,拓展腹地的机会和条件越加减少,严重制约着海洋经济的发展。比如湄州湾规划为国际中转港,假若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抢先建成福温、福厦、龙梅或向赣龙铁路中的某两条,湄州湾建成内陆腹地的出海口和中转港是可能的。

2.3 海域空间结构也有劣势

福建海域由海岸带和邻近海域组成,合计13.6km[2]。 其中邻近海域是我国海域中风浪最大,受热带风暴和台风影响频繁、风暴潮较为严重的海区。台湾海峡年均风速在7m/s—10m/s之间, 几乎是我国其它地区的2倍。在当前生产力条件下, 这种气候条件制约着近海和外海资源的大规模开发。而福建海岸带,包括浅海滩涂和相邻岸线的陆域是福建海区和人力相对容易控制的,可发展多种海洋产业的基地。福建海岸带在地球新构造运动、晚近地质时期的差异升降活动和亚热带湿润环境强烈外力的作用下,形成一个海湾与半岛交错相间排列的基本的地理格局。每一个海湾基本上都按浅海——滩涂——海积或海积平原——海蚀台地——丘陵——低山层次排列,构成状如马蹄形、月牙形和布袋形的,湾内自然、经济自成一体,并与相邻海湾相区别的独立的地理单元。湾内风平浪静,水质土质肥沃,生物资源丰富,是发展增养殖业的优良场所。但因其多为半封闭式,湾内、外水体交换能力差,又有被污染的江、河注入,成了藏污纳垢之所,极易形成赤潮,对海湾生态环境破坏很大。

3 海洋开发现状

福建曾有过鼎盛的海洋开发史。郑和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马尾船政、800万福建华侨等都与“海”字息息相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出,加快了福建省海洋开发的步伐。

一是福建省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福建海岛资源综合调查、台湾海峡综合调查、福建省港口普查等与福建海岛和突出部建设规划、陆岛交通建设规划、福建沿海地区国土规划、沿海地区枢纽港总体布局规划等一系列基础调查与基础规划取得成果。为实施海洋综合开发和综合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是海洋科研成果开始转化成巨大生产力。表现在对虾育苗养成技术、对虾放流增值试验、大黄鱼、真鲷、扇贝等优质品种育苗养成和放流增殖试验的推广应用取得巨大经济效益。海洋生物资源调查使外海中上层鱼类、头足类、虾类资源开发取得重大突破。台风暴潮数值预报研究、海洋受控生态系统研究、海洋环境的监测监视与污染防治研究对海洋环境保护和指导生产起了积极的作用。

三是海洋资源优势逐渐转化为经济优势。1994年海洋捕捞业产量144万t,海水养殖产量56万t,制冻冷藏能力5.5万t,水产加工能力1万多t,当年渔业总产值157.3亿元。同期沿海主要港口进出运输船舶6.2 万艘次,港口货物吞吐量3000.2万t,其中集装箱吞吐量35.58万标箱,旅客吞吐量1万人次。同期接待来闽外国人、华侨、港澳同胞84.45万人次,旅游创汇4.5亿美元,国内游客1300万人次,收入13.6亿元。 滨海采矿总产量166.7万t,年产值3100万元。年产海盐115.5万t。1995年主要海洋产业产值410亿元。

四是沿海岛屿、突出部的海建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海岛“四缺”(粮食、燃料、水、电)与“四难”(交通、通讯、教育、卫生)状况得到初步改善,开发性生产有了较大发展。

五是海洋开发模式有进步。一方面海洋产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出现新兴海洋产业雏形。如海洋渔业从单一的浅海滩涂采集捕捞正向浅海滩涂增养殖、近海放流增殖、外海远洋捕捞、鲜活水产品加工和出口的综合发展方向转化。海运业从小吨位沿海营运向近海、远洋大吨位专用船、集装箱船运输方向转化。海洋能发电、滨海旅游业、海洋化工成了我省当今海洋开发的热门话题。另一方面海洋开发领域向深度、广度拓展。海洋开发空间从沿海、近海向外海、远洋扩展。沿海地域开发也从单项布点、单一产业配置向功能区域开发、成片土地开发方向发展。从单纯的海洋资源开发走上山海协作、以沿海开发带动全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道路。

4 海洋开发若干问题探讨

4.1 海洋开发必须强调综合开发与综合管理

90年代我国海洋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为中心,围绕“权益、资源、环境与减灾”四个方面展开。这就要求我省在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时必须兼顾维护海洋权益、合理开发利用资源、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减轻海洋灾害多种目的。海洋开发还必须遵守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相结合的原则。而海洋开发又是一个汇集众多行业和多部门的综合性领域。加上海湾是海洋开发的基本地域单元,有适宜发展多种海洋产业的多种资源条件,开发中只有坚持综合开发,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才能达到协调发展。海洋开发涉及多行业、多部门、多层次的特点要求建立健全相适应的海洋综合管理体制,设立多级海洋综合管理机构。为加快海洋综合开发,广东、海南早设立了海洋厅,山东设海洋与水产厅。福建至今只设海洋处,长期挂在省科委,只有七、八个人。近几年调的调,走的走,1998年底只剩下4个人, 海洋综合管理无力承担。仅据中华环保世纪行记者报导,湄州湾“安福”轮泄油事件至今2年了没有妥善处理, 溢漏油污染问题严重危及海洋渔业和海洋旅游业,贻误湄州湾海洋资源综合开发。主要问题就在于没有一个权力主管机构和主管领导管这件事。

4.2 发挥现有科技优势,实施“科技兴海”

海洋科技开发属于高投入、高风险、高利润的领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目前海洋科技发展投入太少,装备差,能用于开展综合性海洋调查的专用船仅有3艘,临时租用渔船或外省调查船,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海洋调查质量。现有的10多个海洋环境监测岸边观测台,技术设备陈旧,监测手段落后,缺乏高效能数据处理和传递系统。科技力量在分布和结构上也不尽合理,大多数人集中在厦门的院校和科研单位,长期从事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力量相对薄弱,有些专业如海洋经济、海洋管理等人才奇缺。现代海洋开发所必需的遥感遥测、浮标观测、潜水、水声等工程技术人员严重不足。生产第一线科技力量缺乏,职工队伍科技素质偏低,已不适应海洋综合开发的需要。为了发挥海洋科技在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中的引导和支撑作用,实现科技兴海,就必须加大自然科学基金、公共试验室、高新技术的投入力度。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产、学、研相结合。鼓励开发、推广、应用海水增养殖、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药用生物利用、海洋油气开采及海洋工程技术,促进海洋产业发展。必须建立科研专项基金推动诸如相关海域生态系统本底调查、河口港湾环境纳污容量和水体自净能力研究、海上溢油等污染事件的处置技术研究、台风暴潮预测预报等海洋环保和防灾减灾项目研究与成果的推广应用。根据需要,加快培养海洋经济、法律、管理、工程技术等高、中级人才。为下世纪初海洋开发做好人才储备和技术储备。

4.3 建议开展第二次福建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

《福建省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报告》是1980年福建省政府根据国务院文件和调查规程,组织7个厅局、13个有关单位,共1800 多名数学、科研人员和有关干部和工人,经过6年时间完成了14 个专业的外业调查任务,经过分析鉴定,资料整理,取得原始资源数据140 多万个,标本33936万个,档案资源1500卷,调查成果图157幅,专业调查报告33本165万字基础上撰写的巨著。 是福建省制定和实施海洋开发战略、 海洋综合开发规划最丰富、最科学的本底,为海岸带资源的研究、开发、保护和管理提供最权威的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但是近几年有关福建省海洋开发和海洋经济发展的研究却很少开发利用这宝贵的信息资源,以致缺少充分的理论根据,有感根底太浅,严谨不足。觉得有必要重申其重要性。在目前生产力条件下,福建海岸带和海涂资源开发利用仍然是我省海洋综合开发和海洋经济发展的基地。但应该考虑到近20年来福建沿海地区超常规发展的实际情况,人口、资源、环境质量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下世纪的规划必须要充实新的依据。同时为了建立福建省海岸带资源的科学档案,保持信息资源的时序性、延续性、可比性。建议从2000年开始花5 年时间组织开展福建省第二次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

4.4 海湾综合开发与环境综合治理

福建海岸线上自北向南有125个大小海湾像明珠镶嵌在半岛、 岬角、岛屿之间,交错相间分布,构成海岸带的基本单元和海洋开发的基本单位。主要海湾有沙埕湾、福宁湾、三都湾、罗源湾、福清湾、兴化湾、平海湾、湄州湾、东山湾、诏安湾。湾内江海交汇,生物、港口、非金属矿产、海盐、能源、旅游等多种资源富集,是我省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产业拓展海洋经济最重要的区域,是21世纪福建最有希望的发展空间。但是因为:①海湾本身地理结构和自然环境造成海水自净能力差;②尚未制定和实施法定的海岸带功能区划,特别是湾内岸段功能区划;③海湾属多个行政区的,因海上行政区划未定,出现管理真空;④尚未引进市场机制,尚未实施海洋资源有偿使用,出现海域使用无序、无度的局面;⑤还未形成一个包括非常设的海洋事务协调委员会、直属的海洋管理部门、多职能的海上执法队伍在内的海洋管理体制,故难实现统一规划,统一管理;⑥被严重污染了的江、河水排入海湾,使湾内水质富营养化;⑦开发者在获取最大利润的目标驱使下疯狂地、掠夺性地开发利用,造成生物资源枯竭,赤潮肆虐,乃至整个海湾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比如,厦门西海域是厦门建港的黄金地段。然而,在科研部门对美国陆地资源卫星厦门地区遥感摄影影像图分析比较后,才吃惊地发现,短短8年该海域水面减少了9.4%,约7.74km[2]。 同安湾内水面面积也减少了11.65km[2]。1996年6 月湄州湾福建炼化公司专用码头“安福轮”原油泄漏事件,造成26km[2]的油污染区域, 使当地渔民蒙受重大损失。事态的严重性告诉我们,必须尽快理顺海洋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制定、实施海岸带功能区划和河口海岸保护计划,增加海洋环保基金投入,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鉴于海洋行政区划问题、海洋有偿使用问题、海洋管理体制和管理机构问题,海洋立法问题是沿海省市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了统一管理海洋,这些涉及国家重大政策的问题,由国家有关部门抓紧研究制定,福建将根据国家的政策法规和本省实际情况制定地方性政策法规来规范福建省的海洋综合开发和海洋环境综合治理。

4.5 建立海洋经济统计体系

海洋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海洋开发和海洋经济的深入发展,标识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各类统计工作变得非常重要。目前,在有关海洋经济的各种文件、报告、规划和论文中,海洋经济的统计数字是很不规范和五花八门的,没有统一的计量依据,缺乏科学性、标识性和可比性。同一行业中如滨海旅游业产值如何与全省旅游业产值界定等等,希望统计部门和计量部门立项调研,制定海洋经济系列统计标准,并纳入国民经济统计的正常轨道。

标签:;  ;  ;  ;  

福建省海洋开发若干问题的探讨_海洋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