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技术能力浅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论文,能力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技术能力”是用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总体科技水平的指标体系。它以“专利注册件数指数”“技术贸易额指数”“技术密集产品输出额指数”及“制造业附加值额指数”的平均数为指标,反映了一个国家、地区现阶段的科技实力和经济潜力。
台湾的科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技术能力已有了很大的提高,见表一。
表一 台湾历年技术能力指标
同一地区在不同时间范围内的技术能力指标的高低,反映了该地区科技推广的程度。由表一可以看出,台湾近年来的技术总体实力在飞速发展。
根据台湾科技动态调查资料显示,1992年台湾学术论文(包括理、工、农、医及人文社会科学)发表在具有审查委员制度的国内外学术性期刊者共有17753篇,较1991年的12265篇增加44.75%。1993年台湾学术论文篇数在国际著名的科学索引指标(Science Citation Indix,SCI)与工程指标(Enginecring Index,EI)之排名,分别为第21名和第11名。被引用的论文篇数,前者为5165篇,后者为2359篇。从1985年到1993年,台湾在SCI的排名由第37名迅速上升到第21名,而在EI的排名,也由第28名快速上升到第11名。
台湾的整体科技实力虽然不断上升,但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表二 台湾与先进国家技术能力比较(1991年)单位:件、百万美元
从表二数据可以看出,虽然台湾五年来的技术能力发展迅速,但与美、日、法、德等发达国家相比,技术能力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甚至落后于韩国。而在1988年相同性质的比较研究中,韩国的技术能力指标为6.63,台湾地区的技术能力指标为9.66,仅仅三年,韩国便超过台湾,由此可见,台湾的技术潜力令人堪忧。
台湾科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有了良好的基础,对台湾产业的升级和实力的提升,起到了关键作用。另一方面,台湾的技术能力虽发展迅猛,总的实力却仍微弱,制约着台湾经济的飞速发展。笔者认为,要突破台湾科技发展的瓶颈,资金是血液,人才是关键,当务之急就是要解决这两方面问题。
首先,要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充实研究发展设备。以科研发展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例而言,至1992年,台湾仅为1.79%,不仅落后于工业化国家2%—3%(同期美国为2.60%,日本为2.72%,法国为2.44%,德国1991年为2.65%),而且,即使与台湾发展现阶段相同的韩国相比也落于其后,当年韩国的科研发展资金占GNP的比例为2.17%。台湾不仅在科研投入上落后于韩国,而且台湾的科研投入推展进度也远远落后于韩国。
据分析,自1979年至1982年,台湾的研究发展资金虽低于韩国,但研究发展资金所占GNP的比值却比同期的韩国要高。从1983年起,韩国政府认识到技术创新对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性,大幅度增加研究发展的投资,不仅从投资总额上大大超过台湾,而且其研究发展资金与GNP的比值也首次超过了台湾,至1988年,韩国研究发展资金与GNP的比值提升为1.9%,8年间提高了2.1倍,而台湾同期仅提高了1.2倍。面对竞争激烈的现实,要在21世纪世界科技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加大对科技研究发展的投资,已成为台湾未来能迅速提高技术能力的关键。
其次,人才是科技发展的根本,要继续加强培育及选拔,特别是高层次科技人才,以此冲破台湾科技发展的瓶颈,带动科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以台湾航太的人才紧缺为例,据台湾工业研究院预测至2000年,台湾航太工业总产值目标为60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5%。为建立航太工业,至2000年,全部航太从业人员可达6.5万人,现仅1.3万人,迫切需要在10年内培养5.2万人。而现有成功大学、淡江大学、逢甲大学的航空系、所,在10年内仅可培养2千名,由此可见,台湾的人才短缺现象极为严重。为此台湾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加强推动学制弹性化、多元化,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并配合修定相关法令,以适应社会快速变迁及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
②加强各级学校科技师资的培养和训练,更新教学设备及加强实用教育,落实留用科技人才的可行性措施。
③突破现有法规制度的限制,改善待遇及放宽经费运用性,以加速科技领导人才及海外高级科技专才的培养和选拔。
④妥善规划增辟国内高级科技人才的留用渠道,配合改善相关工作环境并采取必要的激励措施,以期有效运用科技人才资源。
⑤采取适当奖励措施以鼓励民间企业从事研究开发,并加强学校、研究单位及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企业界选拔和重用高级人才的能力。
⑥加强科技人员供需信息的掌握,以期能有效制定科技人才的培育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