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评价指标的变化看排名位次的移动——对我国科技竞争力世界排名的研究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位次论文,世界排名论文,评价指标论文,竞争力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02)06-0002-04
科技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地区)科技总量、科技实力、水平以及发展潜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它是构成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性要素。特别是当今世界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渗透日益加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地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潜力和竞争实力的提升。因此,全面分析和准确评价一个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及世界排名状况,对了解和把握全球科技发展态势和研究制定相应政策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对我国科技竞争力世界排名现状的分析
在国际竞争力研究方面,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简称IMD)是世界公认的权威机构。该机构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较为全面和系统,有关科技竞争力的评价和国际比较同样受到各国政府、研究机构以及产业界决策层的普遍重视。中国从1994年开始正式加入国际竞争力的世界评价体系,从而使中国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和研究有了世界标准。据IMD提供的年度评价报告,我国科技综合国际竞争力在46个(注:1999年增至47个)参评国家中的排名由1998年的第13位跌至1999年的第25位,2000年进一步下跌到了第28位。从1998年到1999年的短短一年时间里,我国的科技竞争力由世界的第13位跌落到25位,下降了12位,降幅高达92%以上。这是否意味着我国的科技竞争力已大幅度减弱?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科学技术有了迅速的提高?如果我们不去分析和研究评价指标的变化而单纯看排名结果,可以得出上述结论。但是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仔细考察后发现,1998年和1999年的评价结果缺乏可比性。我们注意到,在1999年的竞争力评价报告中,IMD在1998年20个指标的基础上新添了6个指标,它们分别是:人均研发支出额、人均企业研发支出额、人均研发总人数、人均企业研发人数、信息技术熟练工人的可获得性和1950年以来人均诺贝尔奖获奖人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在新增添的6项指标中,有5个指标的设计构想却是对原有的总量指标进行人均化,这对于具有庞大人口基数的我国来说,无疑是个天然的劣势,再加上一个我国本来排名相当靠后的指标:IT行业熟练工人的可获得性,这些劣势项目的增加,对我国科技竞争力的世界排名自然产生较大影响。因此,指标体系的变动是我国1999年科技竞争力巨幅下调的主要原因,而并非我国的科技实力在短期内下滑所致,也并非其他被评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实力相对迅速提高所致。可以说,就我国自身而言,连续几年的科技实力变动都不大,处于一个相对较为稳定的发展趋势之中,这可以从可比指标体系中我国科技竞争力排名看出。
在可比指标体系下,即如果以1999年的新指标体系作为衡量标准,我国1998年的科技竞争力世界排名是第23位,而并非第13位。同时,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如果我们从1999年的指标体系中去掉新增添的6项指标的相应数据,而在原有指标体系下来考察我国的科技国际竞争力,通过计算我们可以得出,1999年我国科技国际竞争力的世界排名应当是第18位,而非25位(注:2000年的评价指标同1999年完全一致,故未作具体比较和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对我国的科技竞争力有了比较具体的认识。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由26个指标构成的新指标体系比起原有指标体系在内容上更为丰富,结构上更为完善,反映上更为客观。它一方面比较准确地测度一个国家或地区真实的科技竞争力水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新兴行业的涌现对科技竞争力所造成的冲击,在一程度上揭示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变动趋势。因此,用这一指标体系对我国的科技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和国际比较,更具有现实性和客观性,更能准确地反映我国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的真实情况。
二、从相关指标的变动中预测我国的科技国际竞争力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过去、现在和将来之间的关连性。而对于决策制定者来说更为关心的是事物将来的发展趋势,并且重视为了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发展水平,应当采取怎样的方针政策来引导事物的发展。在我国科技竞争力的发展中同样存在这一问题。过去的排名已成为历史,谁也无法改变它,有关部门感兴趣的是我国科技竞争力将来会有什么样的发展趋势、到底哪些因素对我国科技国际竞争力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政策措施去最大限度地提高我国的科技竞争力?所有这一切,都只能从现有历史数据出发进行模拟分析,对发展趋势作出预测。
在IMD所设计的26个评价指标中,我们有7个相对优势项目(全国研发总人数:排名4,企业研究总人数:排名4,研发资源的重新配置:排名10,基础研究:排名12,年轻人对科技的感兴趣程度:排名12,授予国民的专利件数:排名12,研发总支出:排名13)和5个比较劣势项目(合格工程师人数:排名47,IT行业熟练工人的可获得性:排名46,人均研发总支出:排名40,人均企业研发总支出:排名39,有效的专利件数:排名38)。这些项目指标的相应提高对整个科技竞争力的世界排名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是人们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也涉及到相关政策的调整问题。因此,我们借助其他学者的统计研究,以1999年的排名结果为基准,对我国科技竞争力的将来发展水平和态势进行初步预测(见上表)。
调整指标后我国科技国际竞争力1999年的预测排名
资料来源:《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2001),第101-103。
1.假如我们的劣势项目普遍得到提高
从前文中我们已经知道,有5项指标是我国科技国际竞争力研究中的滞后项目,它们对我国科技竞争力的综合排名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如果这5个劣势项目普遍达到了所有被考察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我国科技国际竞争力的世界排名会怎样。从表中所列的预测排名值可以看出,当我们对劣势项目进行平均化调整后,我国的综合科技国际竞争力排名整整提高5位,达到世界第20位,高于1998年的可比排名第23位。由此可见,5个劣势项目是除了的指标体系的人均变动外,影响我国1999年位次下调的最重要的因素。这也充分说明,我们在今后的战略调整和具体科技工作中对上述5个劣势项目绝不能忽视,它们的发展水平和状况稍有改善,都会使我国的科技国际竞争力有较大的提高。对此,我们必须要有充分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
2.假如我们的优势项目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从1999年的数据来看,在总计26个项目指标中我们有7个相对优势项目。如果这7个相对优势项目都达到世界最高水平,我国科技竞争力的世界排名会发生什么变化?这也是一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问题。从表中的预测值可以看出,当7个相对优势项目统一上调为世界最高水平时,我国的科技国际竞争力排名激增至第8位,增幅高达212.5%。这足以说明在提高我国科技竞争力时,我们在现有的优势项目上还有很多文章可做,还存在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表明,我们所谓的优势项目在绝对水平上与世界最高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相对位次上的优势,更重要的是在绝对数量上争取上一个新台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科技竞争力的实质性提高。
3.假如我们的优势项目和劣势项目同时按上述标准提高
根据表中的计算结果,当我们同时对优势项目和劣势项目按上述标准调整后,我国科技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排名上升至7位。这应该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结果,但在这里有必要强调两点:一是要达到这一比较理想的结果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我们只有及时作出科学决策,果断处理各种矛盾,踏踏实实地工作,认认真真地落实才有可能得以实现,因此这是一个长期的奋斗目标,而绝非文字描述那么轻松。二是我们在计算和分析的过程中采用的是静态假定,即假设其他国家的情况都保持不变,这显然使预测的准确性大打折扣。要想获得更为准确的预测结果,必须引入动态预测的方法,当然这需要更加复杂的计算过程和统计方法,在这里我们并没有进行动态预测,但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
三、提升我国科技国际竞争力的几点建议
1.加大体制改革力度,尽快摆脱二元结构的束缚
我国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新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而旧的体制仍在多方面起作用,存在着严重的二元结构。经济体制的双轨运行直接导致了科技体制也同样双轨运行并存,二元结构严重。这使得科技工作缺乏活力,缺乏效率,与经济发展脱节,出现了急功近利和短期行为,其结果必然会使我国的科学技术缺少持续发展的后劲,影响综合竞争力的世界排名。因此,加大改革力度,建立全新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是解放和发展我国的科技生产力,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增强科学技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制度保证。
2.认请我们的优势和劣势,充分发挥优势,努力弥补劣势
我们从IMD所设置的26个评价指标中抽出我国的7个优势项目和5个劣势项目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和研究。但我们仔细考察后发现所谓的优势项目只是相对的,而并没有绝对优势,其中只有两项指标排在前10名以内,而且是全国和企业的研发总人数。从真正竞争力的角度讲重要的是质量而并不是单纯的数量。相反,我们的劣势项目排名却相当靠后,尤其是很有说服力的合格工程师人数和IT行业熟练工人的可获得性两项指标分别排在倒数第1位和第2位。这对我们有很大的警世作用。因此我们只有认清优势项目和劣势项目的真实情况,才能通过有针对性的政策调整,发挥优势、弥补劣势,有效提升科技竞争力的世界排名。
3.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吸引高层次优秀人才
人才是科技发展的载体,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发展科技,人才是关键。因此,世界范围内的人才竞争正在加剧。据IMD统计,我国的科技人员从总量上已连年位于世界的前4名,而我国的科技论文数排名却为第11位,科学研究指标和专利指标分别为第32位和第21位。这显然与人才数量很不相称,说明我们缺乏的是具有创造力和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一方面我们的科技人才整体素质不高,另一方面人才外流严重,这是导致高层次人才严重短缺的主要原因。如何创造条件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已经成为我们的一个紧迫任务。我们必须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努力培养和积极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这是科学发展、技术创新和提升科技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4.确立企业的主体地位,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
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之所以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比较密切,其重要经验就是企业充当着科技进步的主体。几乎所有的大中型企业都有自己的R&D机构,不仅有很强的创新能力,而且是科技投入的主要承担者,普遍占到一个国家全部资金投入的60%~70%以上。而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由政府充当主体,企业只是单纯的生产单位,没有技术创新的动力,也没有资金投入的压力,致使企业的科技进步十分缓慢。尽管从1995年开始政府逐渐退出主体位置,让位给企业,但企业迟迟没有确立起自己的主体地位。如果不尽快改善这种状态,肯定会大大影响我国的科技竞争实力。
5.多渠道筹集资金,努力改变科技投入不足的问题
R&D资金投入占GDP的百分比是国际公认的科技资金投入强度衡量指标。我国在R&D资金投入方面的绝对数量一直在增加,但占同期GDP的比例始终徘徊在0.6%左右,这大大低于美、日等发达国家(2%~3%),也低于韩国、新加坡(1.5%~2%)等新兴工业化国家,甚至低于印度、巴西(0.9%~1%)等发展中的大国,因而显得资金投入强度不够。只有高投入才有高产出,这是经济学的规律,而产出多实力自然会增强,这又是一个逻辑关系。因此,我们要千方百计增加对科技的资金投入,在确保政府的科技投入大幅增长的基础上提高企业的投入比重,使其真正成为科技开发和资金投入的双主体。此外,通过增设产业发展基金,建立风险投资公司等手段,拓宽筹集资金渠道,使科技活动有足够的资金保证。
6.加强国际国内科技合作,积极参与有关国际规则的制定与实施
现代科技发展的综合性和复杂性要求国际国内的广泛合作。一些大型科技项目不仅需要国内企业之间、企业与院校之间的合作,而且有的还需要在国际范围内寻求合作,这已成为一种普遍的趋势。我们在这方面并没有表现出强劲的势头,世界排名相当靠后。因此,我们在加强和保护自主研究开发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国内外的科技合作,分享和吸纳它们的先进技术与成果以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加入WTO后的有利条件,积极参与各种技术贸易、国际知识产权以及新产品技术标准等一些新规则的制定,为我国的科技发展和对外交流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促进我国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明显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