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民族地区科技创新事业发展的战略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创新论文,事业发展论文,关于加快论文,民族地区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8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397(2004)03-0001-06
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在现有的知识资源和物质资源基础上,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已成为世界性潮流。我国5个民族区域自治区国土面积611.7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63.72%,且多民族聚居,既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也是我国战略资源的重要储备区。丰富的战略资源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对确保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在我国未来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新世纪,面对周边地区日趋复杂的国际形势,民族地区在全国发展和稳定中的战略地位日趋突出,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已是不可回避的问题。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力,世界经济的竞争,历来都集中在科技创新能力上。而民族地区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赢得更多主动权,占领更加有利的发展位置,促进各民族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绝对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持。因此,解决民族地区科技创新事业快速发展的问题是治本之策,也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一、民族地区科技创新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较差。1997年,民族地区各省市区人类发展指数按在我国的排名,倒数前几名的省区依次为西藏、贵州、青海、甘肃、云南、宁夏。[1]“就知识资本存量而言,西藏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数的32%,贵州为38%,青海为44%,云南为49%,宁夏为54%,内蒙古为57%。”[2]支撑科技创新的关键条件之一——社会信息化水平比较低。在全国信息化程度的分布状况中,排位于前10名的省区没有一个在民族地区,而排在最后4位的都在民族地区。民族地区信息化指数(NIQ)[1]最低的省份仅为13.3,低于全国总指数25.89,与最高省份北京(157.22)[3]比,相差143.93。民族地区城乡之间信息差距进一步拉大的趋势也比较明显,极不利于民族地区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全面加快小康社会进程。关系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数—公众基本科学素养也比较低。从从业人员的素质状况来看,贵州、云南、宁夏、青海、西藏等省区从业人员素质在西部省市区中最弱。目前,青海只有10个县(区)基本普及了初中教育,约30个县(区)才基本普及了小学教育,仅占全省总人口的21.7%,教育发展形势非常严峻。从博土后建站工作的情况来看,民族地区较为滞后,2004年,新疆博士后站点数量不及江苏十分之一。“江苏博士后工作站、流动站达200多个,即便在黑龙江,去年出站的博士后也有500多人。而新疆目前仅有21个博士后工作站及流动站,进站工作的博士42人。”[4]这种状况对民族地区科技创新事业发展十分不利。
(二)科技创新的人才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工作虽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从实施民族地区大开发战略的需要来看,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当前,民族地区人才队伍仍然存在六个方面的不足:队伍规模偏小,人才总量不足;整体素质不够高,创新能力不强;地区、行业之间分布不够合理;人才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需要;科技教育比较薄弱,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基础不够雄厚;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紧缺(还未包括每年流失大量中高级人才)。据2002年公安部门统计,5个民族自治区的人口9902.14万人,其中,少数民族总人口为3930.32万人,分别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90.03%、36.93%。2002年末,全国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089.3万人,其中,5个民族自治区为253.9万人,人才总量仅占全国的8.22%。[5]与东部相比,低36.49个百分点,与中部相比,低21.64个百分点(见表1)。且民族地区人才的整体质量和层次明显低于东中部地区,特别是高层次的拔尖人才比较缺乏,民族地区78%的人才分布在机关、教育、卫生系统,只有约22%的人才分布在生产一线。人力资源开发比较落后,人口的文化程度、整体层次明显低于东中部地区。以民族地区2001年为例,东部和民族地区大学本科文化程度的人口分别为1515人和749人,民族地区只相当于东部的49.44%;研究生文化程度的人口分别为117人和18人,民族地区只相当于东部的15.38%。东部和民族地区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平均每万人拥有33人和26人,差距为1.27:1;科学研究人员平均每千人拥有10.4人和8人,差距为1.3:1。[6]这种人才状况相对于日益发展的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客观需要,显然是远远不能满足民族地区推进科技创新事业发展的需要。
表1 2002年东中西部与民族地区分行业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对照比较(单位:万人)
区域 各区域各行业专业 在全国所占 各区域每万人口中所拥有的
技术人员总数 比例(%)人口数专业技术人员数(人)
全国 3089.3
100
128453
240.500
东部 1381.2 44.71
48231
286.372
中部 922.4 29.86
42596
216.546
西部
785.9 25.44
37626
208.872
民族自治区253.9 8.229945
255.304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3[R].中国统计出版社[北京],2003年9月1版,有关数据计算得出。“西部”一栏的数据中包括民族地区。
(三)科技创新的资金保障能力较差。东部地方财政支出的科技三项费和科学事业费在全国所占比例比民族地区分别高出61.93和54.35个百分点(见表2)。科技三项费按各区域经资费出总额平均值计算,东中西部各区域平均数比民族地区平均数分别高出90137.56、20794.7、5389.87万元;科学事业费按各区域经费支出总额平均值计算,东中西部各区域平均数比民族地区平均数分别高出41188.73、7148.5、3630.58万元。可见,在科技经费投入上,民族地区的经费保障能力比较差。而民族地区远离国家经济、文化的中心,人才、信息、技术装备、交通运输等条件都不如东部,科研和开发的成本要高于东部,而经费又最少,保障能力显然是较差的。民族地区企业投入科技创新的资金、风险资金、社会资金投入科技创新事业的都比较少;科技创新事业的社会融资能力也比较弱。
表22002年东中西部与民族地区地方财政用于科技支出的情况比较
(单位:万元)
地区
科技三 各省市 占全国 科学事 各省市
占全国
项费用 区平均 比例(%) 业费 区平均
比例(%)
全国 1772855 57188.87 100 98842031884.52100
东部 1186783107889.36 66.94 60728555207.73
61.44
中部
308372 38546.5 17.39 16934021167.517.13
西部
277700 23141.67 15.67 21179517649.58
21.43
民族自治区 88759 17751.8
5.01 70095 14019 7.09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3[R].中国统计出版社[北京],2003年9月1版,297-298页有关资数据算得出,“西部”一栏的数据中包括民族地区。
(四)科技创新能力较弱。中国区域创新能力从东部沿海向民族地区由高到低呈梯次分布。其中,上海和北京的得分远超出其他地区,而青海和西藏则敬陪末座。新疆、甘肃、广西、云南、内蒙古、宁夏、贵州、西藏和青海等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省区排在第四阶梯上。[7]从单项知识能力指标来看,2002年,仅三种专利申请与授权一项(见表3),5个民族自治区之和为2583项,而浙江、广东已高达10479项、22761项,5个民族自治区之和也只分别占其24.65%、11.35%。民族自治区专利授权量只占全国的2.30%,东部的3.44%,中部的18.28%。按各区域省市区平均值计算,民族自治区只分别占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15.67%、9.59%、29.24%和27.11%。从科技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情况来看,东部地区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强,企业创新机制灵活,已基本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中部也有类似的倾向。而民族地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表现不突出,特别是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不活,关键是企业自身的科研创新意识和能力比较弱。民族地区企业保护知识产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也比较差。如,种子已经成为国际农业竞争的新焦点,植物新品种权作为种子的垄断武器,成为农业领域知识产权竞争最重要的元素。2003年,山东登海种业公司每年的申请量为8-10件,而新疆有6家种业公司在全国种业50强中榜上有名,却无一家申请植物新品种权。此类问题在民族地区有一定的普遍性。[8]
表3 2002年东中西部与民族地区三种专利申请受理和授权量比较 (单位:项)
地区 申请受理量合计 各省市区平均 授权量合计 各省市区平均 授权率(%)
全国 205544 6045.41 112103 3297.15
54.54
东部 139029 12639 75099
5384.64 54.02
中部 28044 3505.514133
1766.63 50.40
西部 38471 3205.92
22871
1905.92 59.45
民族自治区4886977.2 2583516.6
52.87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3[R].中国统计出版社[北京],2003年9月1版,769页有关资数据算得出。
**“全国”一栏数据包括港澳台在内,“西部”一栏包括民族地区在内。
(五)保障科技创新事业快速发展的大环境还不具备。从民族地区4个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的主要经济指标来看,2002年,包头开发区的总收入为721201万元,南宁开发区为1131838万元,桂林开发区为840691万元,乌鲁木齐开发区为346314万元。4个开发区收入合计只占全国153263685万元的1.98%。从技术市场成交额来看,2002年,民族地区合计为336948万元,只占全国8841713万元的3.81%。[9]足以可见,民族地区科技创新事业在全国所占的地位是微乎其微的,这也反映了民族地区抢抓机遇、创造机遇促进科技创新事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还比较欠缺;科技创新在民族地区还没有成为一股强大的潮流;知识资源还没有成为科技创新第一要素;前沿科技还没有成为科技创新竞争的主要焦点;科技集成还没有成为创新常用的形式;研究→发展→生产作为科技创新链中的必需环节还没有凸显出来;技术创新成为重大创新项目必要前提的作用还没有真正发挥出来;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还比较弱,难以担负保障科技创新持续发展的基本使命;科技创新战略作为引导民族地区发展重要指针的作用还没有能够真正发挥出来。
二、加快民族地区科技创新事业发展的对策探讨
解决民族地区加快科技创新事业快速发展的问题,必须把推动科技创新作为“一把手”工程来实施,高度关注全球科技进展、及时研究制定创新战略和策略,坚持把科技创新和管理体制创新结合起来,树立用市场经济的思想抓科技创新的观念,培养、使用好现有人才,大力吸引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强化政府战略部署和宏观调控力,实现民族地区科技资源的优化重组与合理配置,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支持力度,为创新提供优惠政策,重视发展高科技企业群,积极引导高等院校迅速成为科技创新,特别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通过实施科技创新,开辟民族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此基础上,当前,还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始终把坚持依靠加快科技创新事业发展,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民族地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以发展促稳定,以稳定保发展,确保民族地区各族干部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努力开创民族地区团结稳定、蓬勃发展的新局面。认真实施“稳区兴区、富民固边”战略,坚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全面发展科技创新事业,加快增强民族地区发展后劲的科技创新项目的优先发展,坚持走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路子,充分发挥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加快下游产品的开发利用,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形成若干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把民族地区建成向中亚、南亚、西亚乃至东欧国家出口商品的重要基地和商贸中心,尽快形成比周边国家明显的发展优势,确保民族地区繁荣昌盛和长治久安。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稳步推进科技创新事业发展。随着世界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间生产要素重组和产业转移加快,因此,民族地区科技创新事业的快速发展尤其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政府要从控制者和生产者转变为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新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构建者。要特别突出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显著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要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优化教育结构和教育资源配置,特别是发展义务教育、农村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要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推进科学技术事业发展。重视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继续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科技进步,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发展素质和效益。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环境保护和治理,推进资源开发与节约,依法严格保护环境与生态。要建立信息基础设施,克服距离限制,改善科技创新的条件与环境。政府要对新技术传播给予更高的重视和更多的资源。包括工程、研究和生产力中心、乡镇企业的革新计划,农业技术推广及支持中小企业的科技中心。要加强研究与开发体系建设。政府应增加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引导更多的公共研究资金用于生产和科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坚持以全球战略思想为指导,推进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民族地区政府和企业要努力提高面向全球配置科技、人才、资金的意识,并不断提高在全球配置科技创新资源的能力,提高高新科技产业开拓和占领世界市场的意识和能力,要自觉提高知识产权意识和保护能力;遵循高技术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规律;重视集中有限的优势力量进行关键技术创新和集成创新,解决大开发战略实施中的技术问题;重视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结合民族地区中长期发展战略需求,部署若干基础研究(特别是交叉科学)领域具有前沿和前瞻性的课题,配置优秀人才形成攻坚团队;建立科技创新的支持、运行和评价机制,力争形成民族地区,甚至国内较先进的科学创新成果;围绕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加强与政府部门、大学和其他社会力量的联合,组织高水平、系统化的基础性研究、应用发展研究与综合示范;通过开放联合和共建等多种形式,广泛吸纳社会资源,建设和完善重大公共性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和支撑体系;加强科学传播和技术创新成果规模产业化,使民族地区科技创新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循环,在社会价值链中充分实现创新成果的应有价值;重视培养若干具有战略眼光、善于组织领导大规模科技创新活动的领衔科技帅才,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富有团队精神的科技创新人才;建设与民族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相适应的指挥系统,提高战略分析能力、系统集成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民族地区要积极利用全球知识、技术资源,主动地通过外国项目、直接投资和技术许可方式获取国外知识,努力使人才外流转变为流入,重视利用海外华人的技术和管理能力。
(四)中央和东部地区要继续从各方面给予支持。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东中部地区的进一步发展,民族地区在全国的战略地位日趋凸现。今后,东部发展对民族地区的人力和资源的依赖度将会进一步提高,民族地区的发展状况将会成为直接制约东中西部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因此,东部有义务为民族地区加快科技创新承担相应的成本。通过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增加对民族地区科技创新事业的投入。国家应实施更加有利于民族地区加快科技创新事业发展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根据民族地区的发展状况,确定国家向民族地区财政转移递增比例并确保财政转移份额。事实上,只有把民族地区的发展搞上去了,东部地区的快速发展才会有更加稳固的政治和物质依靠。因此,东部沿海省份因当高度重视自觉建立向对口支援的民族地区实施科技创新的财政支持制度的问题。东部对民族地区科技创新的支持可通过从东部设立“国家民族地区科技创新事业发展基金”的途径来实现,由有关部门统筹协调,大幅度增加对民族地区科技创新事业发展的资金和人才的支持。同时,东中西部在科技项目的安排上,要重视统筹民族地区的发展,重视通过项目带动民族地区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
(五)积极促进民族地区与港澳地区的合作,共同推进科技创新事业发展。香港、澳门与民族地区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是两地经济合作与优势互补的重点领域。顺应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从促进两地共同繁荣的最终目标出发,形成以优势互补和科技创新为支撑的经济合作新格局,将有利于极大地提升港澳与民族地区经贸合作的层次,推进两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国际竞争力的共同提高。在“一国两制”的总体框架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提升传统加工贸易和制造业为重点,以拓展高技术产业、服务贸易合作为战略突破口,充分发挥两地资源和优势的互补效应,促进民族地区与港澳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和产业合作能力逐步提高,开创科技创新合作的新局面。一是以市场开发、标准制定、创新技术储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重点。如在生物制药等处于市场孕育期的相关产业中,以采用自主创新为基本战略,充分利用香港、澳门国际商贸中心的良好声誉和营销网络及民族地区中药材资源丰富的互补优势,把民族地区宝贵的药材资源优势发挥出来。二是发挥香港、澳门金融中心优势,支持民族地区科技创新事业发展。港澳可重点吸引海外风险投资,为民族地区提供风险投资中介服务,推介民族地区高科技产业向海外发展;民族地区则为风险投资提供高科技项目、技术专家、基础研究能力和广阔的需求市场,政府要加强高科技融资的法律环境建设,积极推动企业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尽早培育项目评估机构。三是以港澳与民族地区共同发展信息化和电子商务为龙头,引进技术与应用开发相结合,扩大市场份额,使民族地区科技创新产业化步入良性循环。四是两地共建科技信息网络。创造条件,积极发挥港澳专业服务和中介组织的作用,发挥产业协会作用,双方共建研发机构;鼓励两地产学研的合作研究,积极引进和利用科技人才。五是设立两地高层次的科技创新协调机构,制定科技合作计划,协调科技创新发展的有关政策、法规,消除制度层面上的障碍;由两地科技创新协调机构或港澳政府与民族地区政府共同定期组织两地的交流会、贸易洽谈会和成果交易会,专门进行科技成果的交易或转移,
(六)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创新事业发展的关键是人才,而优秀人才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系统教育。因此,民族地区一方面应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中央要进一步增加对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帮助民族地区按规划实现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采取切实措施,控制并不断降低小学、初中生的辍学率,巩固提高“普九”成果。积极发展高中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和学前教育,继续办好初高中内地班,大专院校民族预科班、内地高校民族班,并逐步扩大规模。切实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贫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困难问题,为民族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民族地区各级领导和管理部门要从科学研究的自身规律出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用人环境。建立有利于留住和吸引人才、培养其积极性、有利于创造性有效发挥的激励机制。充分利用区内外两种培训资源,全面提高民族地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大力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人才,重点培养和选拔熟悉经济、科技创新等方面工作的年轻少数民族人才;进一步扩大少数民族人才异地交流和到东部地区科研部门学习、参与项目研究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民族地区与东中部地区研究人员的合作,重视扩大与国外研究人员的合作领域。建立健全人才选择使用机制和激励保障机制,大力改善各类人才的工作生活条件,为稳定人才队伍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科技人才援疆工作。重视提高基层科研、生产一线的人才队伍的综合研究开发实力。积极帮助条件较好的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吸引高层次人才到企业从事研究开发工作,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年富力强的优秀中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条件。
(七)建立和完善企业科技创新与技术开发体系。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的核心是企业科技创新与开发运用的能力。因此,民族地区必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形成销、研、产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满足当前消费需求与开拓未来市场相衔接的科技创新与开发体系;建立以技术中心为平台的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以科技创新和技术开发为依托,构建以人为本的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科研与发展交流、合作与辐射的机制。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与开发机制;建立与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相统一的科技创新与开发运行机制;建立以企业为主,有利于社会资金参与和退出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制;建立以自主创新为主体,引进、消化、创新为补充,技术研发、改造相衔接,整体推进的管理机制;建立公正、公平的科技创新环境,科技创新与技术开发对各种所有制的企业应一视同仁,为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与技术开发活动创造良好的社会大环境。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地抓好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在企业科技创新战略上,以国际同类先进企业作参照系,制定符合民族地区企业实际的技术创新与开发战略规划,准确把握国内外市场的变化趋势、主导技术的发展方向和竞争对手的情况,强化技术核心,做优、做强主业;民族地区各级政府管理部门要结合本地经济发展,提出富有民族地区特色的战略性、前瞻性、关键性的重大科技创新和技术开发课题,向各种所有制的企业、科研机构公开招标,推进产学研联合,提高创新效率,降低创新成本,扩大创新影响。政府要积极为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开发工作提供服务。积极培育科技创新市场,大力发展中介组织;在策略上,要重视抓大放小,着重抓好重点企业科技研究与技术开发中心建设和重大关键技术创新的项目管理,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工作,培育民族地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收稿日期:2004-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