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工业大学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010000
摘要:中西方思想体系有着巨大的差异,它们都由各自所建立的哲学体系所影响,而思想的根基来源于地域文化的沿袭与传承,反之又影响了古代哲学家们的观点,这正是着种地域与文化的结合造就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精神世界和建筑文化,但其理论的发展中却有不尽相同之处……。中国自古就有对于建筑空间的描述:“……当其无,有室之用”,验证了空间对于建筑使用和感受评价的重要性。西方更是在宗教的影响下表达出建筑空间场所的重要性。伯纳德·屈米的所提出的关于空间的无限性及边缘空间的概念,与中国的传统空间中环境与建筑空间的无界性表现出相似的特征。
关键词:空间场所;无限性;相似性
1 建筑空间的界定
建筑空间的边界是场所限定的区域划分,边界的划分是空间实体化和联系其他空间的边缘媒介地带,是不同事物间的界面空间划分区域的构成,是不同物理性质的物质之间相互接触的部分。这种界限经常用于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之中。中国的传统建筑中,将环境视为与建筑共生的空间,将建筑与环境空间的界限模糊化。如传统的窑洞设计让建筑与环境在空间上消解。这种消解界限的手法就体现于屈米的建筑设计中,如非洲艺术博物馆设计使用了绿化的手法模糊空间,着意于用绿化作为建筑实体与环境的交接,使交接的界面模糊虚幻。这样,空间形体与空间边界相互之间消解而弱化,两个部分产生出互为彼此空间中的一部分而产生的暧昧关系,产生出空间界限流动的动态美。说道动态的美感就不得提到现代主义的流动空间。流动空间是一个建筑概念,包括实体和虚空两个元素。实体是分离而明确的线条;虚空表现为那些连续流动的不确定空间。实体的线条界定了空间,而空间的大小则与人体在其中的活动相适宜,非连续性线条代表的墙面构成了连续的空间,暗示出空间自由运动的可能性。
屈米对建筑边缘进行拓展,模糊和柔化了界面的界限,成为区域私密性与非私密性的公共过度,起到承接空间转换的交流性,让使用者在空间中活动时产生更自由和舒适,并更有可能促进事件的发生。建筑借助物质创造空间,人是空间的使用主体。人体在空间中运动引发事件的发生,继而产生出随时间变化的动态使用过程。伯纳德·屈米将这种运动的“空间”和“时间”引入建筑,让建筑和周边环境发生潜在的关系。这种时间关系与模糊的空间界定产生出新的功能空间关系:灰空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它的介入使得建筑空间层次变得丰富而具有无限的扩展能力。例如,屈米设计的曼哈顿17公寓,房间的分隔是用上下贯通的大型书架,易于空间的划分,又可以使得房间成为单独的私密空间,增加了空间的灵活划分及其趣味性。
2 传统空间中的灰空间设计
中国传统园林空间的“无”讲求空灵生动,用虚空的手法给观赏者以最大的想象空间。这种虚空在园林建筑中的运用即现代灰空间的设计。传统中国园林空间中所表现的虚空之手法实则来源于中国绘画中的留白,留白之处虽“无物”,却是画家精心经营之处,蕴含着画家与情与景以及观赏者之间无尽联想。中国园林中灰空间的营造还以水体作为造影而使得周围环境映入水中,使观赏者视线延长;以亭、廊、桥和植物与曲折的水岸相互掩映表达出相互之间的“关系”,给人以“虚无”意境的想象,从视觉上扩大了理水空间。岸堤的曲折和廊、桥、汀步的引入使得理水空间层次更为丰富并增加理水之情趣。园林理水中凡视觉无尽之景,都是一种“化有为无”。园林空间灰空间的表达须根据因地制宜而进行营造的综合考虑,也就是营造之前,要对整个园林首先有一种整体的构思。中国建筑的柱网结构中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和永恒,将园林与建筑之间的灰空间表达的恰到好处。
3 无形空间与中间空间
以往的建筑物的空间都是经过建筑实体表达的,运用的不可移动或改变的材料、空间实体等手段来表现建筑的虚实对比。这些做法都将耗费大量的工程物资和人员投入。屈米提出的无形空间概念,即建筑可以借助自然环境条来对技术手段和人的创造力产生影响,实现建筑的更深层次的空间表达。边缘空间的符合环境行为心理的需要,对于提供更多的开放与交流场所有巨大的实践意义,环境行为心理学中,就日常的行为活动中人们最易停留和休闲的建筑空间区域称之为过度空间,是空间之间最具活力的部分。在屈米设计的艺术传媒中心改造方案中,新旧两部分建筑之间相互独立,在这两个实体空间中产生出新的空间区域,屈米再设计中运用屋顶覆盖结构将两部分建筑联系起来,使得这两部分中间区域作为边缘空间,在新旧两部分空间中以坡道的交通方式相连接,从而产生交流和事件发生的场所。其具有特殊的空间形态,良好的气候条件和适宜交往的氛围。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建筑与建筑之间的连廊作为这种无形空间的存在,使得在不同建筑间穿行过程中引发事件的发生,同时也将周边环境加入了这一边缘空间中。而连廊一直延续到建筑的围部分,所谓传统建筑形式“金厢斗底槽”的外廊区域,内部实则为建筑空间中的空间,类似于独立内核空间(中间空间)。与屈米的中间空间概念不谋而合。
4 空间场所与空间层次
瑞士“洛桑桥梁城市”的福隆公交和火车站设计项目中解决的焦点问题"功能和空间转换的概念,屈米采用了被称为横断程序空间的概念,把各种功能空间一起布置并同时起作用,保留其自身的固有的特征而又相互联系。这里使用桥梁不仅是作为连接河两岸的水平交通工具,也是垂直方向的交通换乘体系,配合换乘等待可能发生的事件,如休憩、聚集、购物、会面、餐饮的需要,附属于这座建筑中。这样单一的交通体系成为功能性的建筑,其赋予的概念是空间与场所的叠置,对桥而言,它是一个各种异质功能类型混同的解析程序空间。由空间的水平事件概念到垂直体系的横断程序空间,将人的行为活动加入其中,借助“桥”的物质创造和实现建筑场所的艺术,这种程序化的概念组织着建筑事件的序列和发生顺序。建筑空间垂直方向的组合所带来新的概念,激发了事件的产生,并非传统的使用单一的功能空间,使得空间的功能性取决于使用者行为的不确定性。屈米把事件、运动、空间看作为组成建筑的三个系统的整体,在同一个空间下对不同的功能场景并置,呈现不同的建筑空间概念。
中国的传统空间中是以整体环境布局下的空间结构层次来展现各种活动路径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不同的节点空间转换,将人进入建筑中的行径过程合理而有序的进行规划,直到达到群体建筑的核心区域,以一种无形的道路引导及安排事件的发生,实现整体空间层次的场所艺术。在这些方面对于我们在当今建筑设计中能获得更多的启迪。当代建筑的设计对于功能的界定已经越来越不清晰,是因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单一的功能空间已经不能满足不同时间使用者的特殊要求,而这正是本文所论述的屈米空间理论与我国传统空间的相似之处。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并没失去其意义反而需要我们更多地从中借鉴与现代建筑空间理念向类似的部分,进而获得自身的建筑理论发展。
现代与传统之间文化的表达与传承是建筑环境营造的灵魂。道家思想是我国传统的哲学思想,至今仍然在建筑、景观和室内等营造中运用极其的广泛与普遍。它与伯纳德的设计理念中对于空间的理解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虽然笔者研究的范围有限,但其相似性任然可以作为对运用现代主义理论表达中国传统空间设计的一种大胆尝试的出发点,并对空间设计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究。
参考文献
[1]赵榕,“事件—空间”伯纳德,屈米的设计策略及其实践[J] .A+C,2010,099
[2]李铠利,伯纳德·屈米建筑创作的异构理念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27~38
[3]鲍英华.道家思想与建筑环境营造研究[J] .CNKI,2009,TU-024,17-20
[4]周雅.意境文化传承下的建筑空白研究[J] .CNKI,2014,37-39
[5]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127
论文作者:郭成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1
标签:空间论文; 建筑论文; 概念论文; 事件论文; 环境论文; 传统论文; 功能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