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学校园是培养高新人才的摇篮,是知识的殿堂,是人文精神的家园。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进行了校园布局的优化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从近几年的大学校园规划实践来看,其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社会化、开放化、生态化等方面,适应了当前多元化、综合化的办学模式。本文主要对大学校园规划优化设计进分析探讨。
关键词:大学校园;规划优化设计
1、前言
大学校园实质是一个功能复杂的大型“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校园环境不仅为教育、学术活动提供了物质条件,并且也为塑造学生本身提供了精神依托,但在校园多校区布局优化和资源整合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究其原因发现目前我国尚缺乏对高校校园布局优化和资源整合理论的系统性研究。因此,探讨大学校园规划优化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大学校园规划优化设计组成要素的考虑
凯文•林奇认为构成城市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的基本要素有五种,即:路、区、边缘、标志和节点。从校园意象的物质形态而言,这五种元素同样可以在校园空间环境中体现,因而一个好的校园规划设计自然应是对这五种元素进行有机的优化组合,并作为形象设计的重点,以更好地满足学生、教职工的需求,促进良好的文化教育氛围与科学研究氛围的形成。
校园中的路,如主次干道,不仅是交通设施,也是学习、交往、活动及景观的场所之一。它的作用不仅是各个不同功能场所的纽带,要求便捷;还是活动交往的重要空间,要求曲径通幽,如学生、教师或其他员工的漫步谈心等。路边的建筑群的风格与其构成的空间,形成了路的标志与内容。专家们指出,校园中的绿色景观步行道不仅是空间结构上和彰显绿色生态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这种以“人的行为和心理”为基本出发点,开放型的线性流动空间场所,使人在一系列韵律、节奏、速度和力量之间,传达出人体运动的经验和感受,同时也是营造出一种能够满足历史脉络和精神需要的新的校园园景。这种开敞的休闲、交往空间为紧张、沉闷的校园生活提供了一种心理和视觉上的清新剂,同时挖掘出传统的步行街所传达出的人情味和亲切感。如在西安交大校园中颇具特色的樱花一条街、枫叶一条街等,塑造了幽雅浪漫的校园空间。
城市设计理论中认为城市的边缘以及两个区域的交界处往往是建立明显印象的地方,校园当然也存在边缘问题,如校园内外、校园各区域之间。只是随着现代城市的扩张,原本地处郊区的大学校园逐渐融入城市,使部分校园边缘逐渐模糊,已不再明显划分出界限,这就需要空间气氛的塑造来强化校园这一特定场所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
尽管说校园空间规划不能只停留在分区上,然而不分区就不成为校园室外空间环境规划,每一区由于功能和性质的差异而形成各异的空间主题。例如西安交大在钱学森图书馆前的广场设计中,将科技文化内涵寓于广场小品的设计,四大发明分置广场四角,突出了这一空间主题。再如武汉大学以植物品味来塑造学生生活空间,四个宿舍区分别命名为:枫园、樱园、梅园、桂园,颇有独到之处。校园中为户外学习行为提供的空间应以清朗、安静、围合为宜,配以精致小巧的艺术小品,古朴实用的风雨亭,洁净舒适的坐椅等具有校园风格的校园家具,或有清澈见底的水面点缀其间,环以苍松翠柏,就构成了妙趣横生的“阳光下的自修室”。
结点是校园室外空间的视线焦点或端点,通常是校园室外空间的精彩片段,一般需要承担较大人流的集散,如教学中心,学生活动中心,学生食堂,广场,运动场等。
标志可以使人产生强烈的印象,校园中的标志可以是校标、雕塑、门楼、建筑小品或特色空间及建构筑物(群)。标志可以反映这所大学的教育历史及文化氛围,使校园环境增加深层含义,因而标志几乎统领整个校园的气氛与基调。
校园规划优化设计可巧妙而精明地运用上述五种要素,通过这些意象单元的整体编组、相互交织,从而形成浓郁而生动的意象,组织起一个具有吸引力的连续而完整的空间序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大学校园布局优化设计实例
中航共青城大学城位于南湖新区南部,总用地约5000亩,拟建5所综合性高校及公共配套设施。区内主干路网已形成,总体为局部丘陵地貌。由于合校等历史原因,各校园分散在城市的不同方位,零散分散的校园布局给吉林大学的科研、学科、资金、人力等资源的整合和管理都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为实现各方资源的有效整合与管理,现对中航共青城布局优化方案进行设计,并探讨影响高校校园布局的关键因素对各方案的影响程度,从而分析方案的可行性。
3.1中航共青城大学城设计分析
(1)作为南湖新区的启动区,如何实现区域功能互补、设施共享,以增长极效益提升土地价值,同时创造独具特色的校区空间,区域统筹衔接,延续城市脉络,大学城北部紧邻南湖新区核心区,多条南北向干路衔接大学城,以人民路和五四大道为轴线的“一纵一横”两条府前经济带,为大学城提供城市级外部配套。规划延续人民路轴线,同时打造沿青年大道的服务共享轴,形成大学城核心服务带。随着未来城市的发展,服务带可继续向东和向南延伸。
(2)“串珠式”发展,实现设施最大化共享
以青年大道为纽带,用“串珠”的方式将五个独立的校区,组合成鄱阳湖畔的“智慧港”。沿青年大道规划各类大型公建、基础配套设施和服务性产业。同时,引导校园将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公共建筑和开发空间也布局在沿线,实现社会资源和校园设施的最大化共享,取得“1+1>2”的多赢效果。
(3)打造街景空间,塑造城市形象
重点打造“一横两纵”三条主干道的街景空间,沿街规划主要公建和校园主出入口。
(4)建筑模块化,组团式动态建设和有机生长,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的校园格局,各校规划依据现有地形,依势打造不同的校园格局。规划紧扣“学习和生活”这一重点,教学和生活区分别相对集中设置。同时,我们认为高校中教学和住宿不宜过于紧邻,规划中,有意识将教学组团和生活组团有机分离,但保证整个校区的3~5分钟步行可达性。
校园的建设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本规划希望以弹性的模式对其进行控制。主要的教学和生活用房都采用模块化设计,实现建设与运营的通用化。同时,在相应位置预留发展用地,让相似功能用房如细胞般有机生长。
3.2功能结构
总的来说,大学城形成“一带三廊五区”的规划格局。
一带,指以青年大道为核心的服务共享带;各级公共设施主要分布在干道两侧,形成片区级配套核心。
三廊,指依托三条纵向城市干路打造的南北林荫大道,同时将城市功能随廊道延续至大学城,实现城市活力向高校园区的渗透。
五区,分别为高校园区、教工住宅区、公建配套区、综合服务区以及科研实验区。
综上所述,在中航共青城大学城布局进行优化时,分散零散的布局向相对集中的一个或两个校区收缩,是艰难而又必须做出的选择,可以考虑不同方案进行组合,交叉进行,锲而不舍,这样不但可以弥补各关键因素对方案的不利影响,还能够实现基建管理的多方协同,例如资金迟滞可在不同方案间进行有效流通和分享等。
4、结语
校园建筑创作不但应满足使用功能的基本要求,更应强调营造校园的文化氛围,体现和弘扬校园自身的特色。这需要从校园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入手去不断挖掘,通过建筑的语言来塑造。在校区的规划中应当把尊重自然环境、尊重校园文化、尊重师生以及社会人员作为基本设计原则,营造适应现代化教育要求、充满人文气息和学术氛围的开放大学校园。
参考文献:
[1]高冀生.当代高校校园规划要点提示[J].新建筑,2002,(4).
[2]何镜堂,郭卫宏,吴中平.现代教育理念与校园空间形态[J].建筑师,2004,(1).
论文作者:王梦欣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13
标签:校园论文; 空间论文; 大学校园论文; 大学城论文; 布局论文; 城市论文; 高校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