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为本是国家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_科学发展观论文

坚持以人为本是国家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_科学发展观论文

坚持以人为本是国家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发展观论文,发展战略论文,坚持以人为本论文,核心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一切从人出发,以人为根本,树立人的因素第一的观念,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观念,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观念。以人为本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这是党中央在新世纪、新时期关于现代化战略指导思想的新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坚持以人为本是新科技革命和21世纪制度变迁的必然趋势。国际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使得全球正在全方位步入知识经济新时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发生后,高新技术日新月异,这些技术发展与过去很大的不同,在于技术不但“武装”了工具这个生产要素,而且还全方位渗透到生产要素中,渗透到劳动者、劳动对象乃至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中,新科技革命发展使劳动者从手的解放、人力的解放越升到脑的解放,深刻地改变了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区域性、地方性经济力量的进一步增长,构成了人类21世纪制度变迁的主流。政府投资在依据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着眼于国家长远发展,追求宏观经济利益,直接体现对国民经济全局部署和投资意向的同时,还必须在国际化和地方化的两大潮流中,延伸到人的发展层次,充分认识到人、人才的智力开发为第一资源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真正认识到人所拥有的知识是惟一可以不断增值的、不断发展的、可再生的、体现收益递增规律的社会共有资源。可以说,人才资源的投资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人才资源是最宝贵的经济资源和参与全球竞争的战略性资源,是各种各样战略的制高点。离开了全民族的人力资本积累热潮,离开了全力开发人才资源的自觉意识,离开了坚持不懈地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可能持久,所谓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只能是以人本为核心的发展战略。现阶段人口问题仍然是影响我国经济的制约因素,造成这一状况除了人口总量过大外,根本原因还是人口素质低下,大量人力资源还是“原生”的,未能得到有效开发利用。要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包袱”转化为财富,必须未雨绸缪,调整投资结构,保持产业结构调整与人才资源结构的协调,在解决资源约束上,尤其是人才资源上加大投入,第一资源理应作为第一投资。按照马克思贯彻始终的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相一致的方法原则,当历史逻辑已经改变轨迹的时候,理论逻辑也应当发生变化。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必将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完成从人口大国到人才资源强国的转变,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和平崛起。

坚持以人为本凸显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表明了党中央在新世纪、新时期关于现代化战略指导思想的新发展。在发展战略选择上,我国从“九五”计划就愈加重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人类发展与环境和资源之间关系的协调,“十五”计划又进一步把“以人为本”作为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和核心,把保护和改善居民的发展环境,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质量放在了更加显著的位置上。但是在实践上,经济增长,特别是GDP增长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被作为增长或发展的核心,而在客观上忽视社会发展,特别是忽视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偏差。工业现代化或经济增长是发展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发展的全部,以高投入、高消费为基本特征,以追求GDP为惟一目标的现代工业文明模式,已遭遇到了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人类发展是一个连续过程,必须从体制、制度、技术、文化及认识领域重新调节生产关系、生活方式、生态秩序,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从市场经济的城市社会向生态经济的可持续稳定地增长人本经济社会的转型。目前,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仅仅完成了现代化强国“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还有第三步要走,实现由小康社会向全面小康社会的转变、在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我们进入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这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又一个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由于我国经济社会自身的矛盾进一步突出,加上开始进入全球化的深度层面,我们遇到的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的问题,已经不可能再采用渐进的改革模式了,必须抉择出促进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战略模式。新的发展阶段需要新的发展战略模式和新的发展观为指导。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总结了多年来经济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有的放矢地要求扭转过去那种盲目追求经济指标、不顾长远、损害资源、片面发展造成的失衡现象,更进一步明确提出,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指导思想。这是对可持续发展的完善和坚持,是依据未来20年乃至50年改革取向进行的理念变革,所抉择出的具有前瞻性、长远性、综合性,促进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模式和发展观。我们要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模式和新发展观来确定我们改革和发展的方案,进一步深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中的“全面性”内涵的认识,从更多地从物质文明提高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的角度去理解小康、追求小康,向包括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在内的,越来越全面、更加关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迈进。以人为本的管理正在成为企业管理、国家管理的核心。企业的现代化建设、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最终都表现为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仅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资源”,而且更重要的是为了人“自身建设的现代化”,即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的发展最高形式,也是整个社会发展进步的趋势和最高目标。因此,以人为本观念的实质不仅在于把人看作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树立人的因素第一的观念,而更在于把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解放人、发展人作为其根本目的,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指导思想,推进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的健康发展;推进人的知识、情感和意志的协调发展;推进人的科技文化水平、道德风尚和创造力的和谐发展,实现人的自由充分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以人为本作为国家新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乃至于最近提出的人才强国新的国策,这一切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在新世纪、新时期关于现代化战略指导思想的新发展,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在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根本保证,对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我们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识的深化。抓住历史机遇,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不能仅仅从时间序列和经济总量递增的角度来理解,必须深刻认识这一进程在我国现代化的历史方位,对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事业所做出的贡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发展为主题的,对发展问题进行了最全面、最系统、最深刻的阐述和高度概括。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人类社会文明,是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有机统一和协调发展。先进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根本力量,先进文化是引领社会变革和发展的思想旗帜,社会只有在符合大多数人根本利益的基础上才能发展和进步,这是社会主义文明的本质特征,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总体趋向。共产党执政、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都不能脱离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运用这一规律去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就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带来的影响,正确认识人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主体,没有人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全面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才是现代化的核心,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是社会发展的终极指向。我们理应认识到,所谓现代化的进程实质上就是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相互促进、相互结合的历史进程。全面现代化的中国,既要实现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也要实现人和文化的现代化。在新的历史时期,推动以人为本的改革,就要不断深化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就要使现代化建设的过程,成为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相互关怀、人与社会共同进步的人文精神;充分展现党要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崇高品格,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开辟广阔的途径。这种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其实质是全社会共同享有、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其着眼点强调的是起点的公平和环境的公平,而并非平均主义,既有政治经济上的战略意义,也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从两次现代化理论来看,第一次现代化是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及其深刻变化;第二次现代化是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过程及其深刻变化。两次现代化有不同的发展模式,有不同的发展规律。在第一次现代化过程中,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是首要任务,以满足人们的物质追求和经济保障。在第二次现代化过程中,生活环境质量是第一位的,是首要任务,以满足人们的幸福追求和自我表现。物质生活质量可能趋同,但精神文化生活方式将呈现多样化。显然,全面现代化的中国不得不选择两次现代化协调发展的综合发展模式。全面完成以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建设为主要特征的第一次现代化。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乃至发达国家以知识化、信息化和提高生活质量为主要特征的第二次现代化水平。既要满足人们的物质追求和经济保障,又要满足人们的幸福追求和自我表现。我们要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在建立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转变政府职能等方面,通过更大力度的改革开放,释放体制和机制的潜力,创新体制制度发展的巨大空间,推动以人为本的改革,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重点,以推进科教文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杠杆,自觉地适应时代发展进步的潮流,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与世界经济接轨。深化体制制度的改革和执政理念、执政方式的与时俱进,建设一个透明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高效政府、服务政府,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人才大国的优势,完成“双重跨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而为世界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较大的贡献。

以人为本,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在今天显现的更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即在方案的制定、具体安排、措施实施过程中如何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广阔的体制空间,创造稳定、有序和宽松的社会条件和氛围,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战略和发展观的核心落到实处。从市场经济改革实践看,其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其一,要求搭建技术合理性平台。首先,在国家层面上建立完整的创新体系。应该看到,基于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再认识,以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实践创新为特征,以经济社会的统筹发展为目标的创新活动,是体制制度改革与发展历史逻辑的引申。在已经取得经济增长和反贫困成就基础上,政府需要从控制者和生产者转变成为以知识为基础的,以人本经济为特征的新型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的构建者,提升和建立驾驭知识革命所必需的新型体制和基础设施,即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作为社会管理、社会控制机制,必须进行资源和要素市场改革,将各种合格的要素合理地组织起来,合理地配置经济资源和经济权力,增加新的有效地合理配置资源要素理念。大力推进自然资源、货币资源等“物”的生产要素向以人力资本、知识资本“软力量”要素的战略转移和战略创新。形成与国际接轨,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分配制度和经营管理制度,使管理、技术等生产要素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在参与企业分配中获得应有的价值,实现决策行为的民主化科学化,减少社会管理成本和代价,减少权力运行的随意性,确立在统筹发展中缩小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从当前看,通过权力为私利而“设租”的行为、倾斜性的政策、地方保护、部门经营上的特权、短缺资源的配给,仍在羁绊市场化改革步伐,在增加市场体制改制成本代价的同时,也无形中束缚了人的发展。未来改革的重任,就在于实现经济社会的统筹发展,确立以人为本发展战略的核心。从这个意义上讲,政府改革必须反映社会优先部门的发展和外部环境的改变,必须把打破行业垄断,加强信用建设放在第一位。以创新精神,重塑政府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管理形象,减少所谓的特色,减少机构腐败,通过提高政府公信力、市场资源的整合力和社会资源的动员力,在比较优势中早日摆脱行政权力钳制市场的痛苦过程,在驶向现代市场经济的彼岸中“凤凰涅磐”。其次,完善企业的再造和重组,建立人才创新系统和知识管理模式,在重塑具有充分活力市场主体方面充分重视人力资本作用。从公司治理结构上看,存在前后两个不可替代的阶段,即产权明晰阶段和治理结构设计研究阶段。这样两个阶段只表明了改革的内在逻辑次序,而不表明时间先后次序,两个阶段的改革完全可以同时进行。但我们现在是在产权不明确的前提下设计国有公司的治理结构,企图越过第一阶段的改革来取得第二阶段改革的成功,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治理结构不可能是完全法人意义上的公司治理结构。因此,我们应该按照人本经济的新思路,推出新的法人治理结构,理顺两种资本关系,即出资人资本(货币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关系,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运营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同时也要注重充分发挥劳动者非物质的社会资本作用,引入政府变量加强信用建设和信用管理。再次,要进行人自身的变革。社会发展其实质是人的思维、人的素质和人的劳动技能不断提高和演进的结果。能够推动历史发展的,总是那些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随同历史一道前进的人们。因此,人们要改变对待自然界的传统观念和态度,改变传统的就业观,放弃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树立新思维新理念,完成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越。

其二,要求搭建利益公平性平台。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有其公平的要求,经济主体在社会生产中的起点、过程和结果的公平,是人类经济活动始终不渝的追求目标。作为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基本制度,必须满足人民利益要求,尤其满足那些对社会发展做出较大贡献的人们的利益要求。当前,利益群体严重分化,不同收入群体,不同阶层的人群利益需求差距较大,相当一部分人的需求是基本生存,另一部分人则要求得到更高的全面发展,整合利益关系呈现复杂性和综合性的情况下,有必要建立健全良性的利益冲突和调节机制。首先,要求实现分配公平。政府必须把“公平”作为目标,按照效率原则,建立起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结构。通过政府支出和税收主持“再分配”,使收入分配差别建立在社会可接受范围内。重塑公共财政框架,加强应急处理机制的研究和公共卫生、安全、健康、社会保障福利体系的建设,通过建立健全转移支付制度,合理的必要的倾斜政策和相应的机制措施,加大对老工业基地、西部地区、老少边穷地区的扶助,加强对社会弱势群体和贫困群体尤其是转型期日渐醒目的城镇失业人口的道德援助、法律救助和社会帮助,不仅要为他们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而且更要充分关注他们的发展权、受教育权,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知识消费”基础。通过组织非营利组织和社团及个人募集、自愿捐赠和资助等活动实施第三次分配,增强“反贫困”力度。通过打击第四次分配,即所谓的“灰色分配”和“黑色分配”等非法收入,合理地分配改革成本和改革收益,协调好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对在社会转型期利益受到损失的群体提供必要的补偿,使所有社会成员共享发展成果,消除造成社会公众心理不满、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根本原因。其次,要求财产占有的公平。发达国家不仅创造了很高的生产力,也创造了与之相适应的多种所有制形式。股份制在改造私有制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传统的公有制,这两个改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求我们在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设计上,必须建立产权清晰的混合所有制形式,实践人力资本分享企业所有权和普遍推行员工持股制度。如果说农业经济时代价值主要体现在土地的占有,工业时代价值主要体现在资本的占有,那么在知识经济时代,价值则主要体现在技术的占有,技术贡献份额将越来越大,成为主要的生产要素。这种价值应该通过股份制获得回报,而且这种回报理应以产权的形式得到承认和体现,按照生产诸要素,如信息、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生产过程中所做的价值和贡献,分享企业所有权和剩余利润。当前我们在积极创造条件,把为人力资本定价作为企业改革当务之急时,也要防止国有资本在退出时被严重攫取,坚决避免把垄断资源的股权、把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量化或转移到少数垄断集团、垄断部门或窃取资本利益的个人手中。尽管从少数私有走向社会共同占有将经历复杂的过渡形式和漫长的时间过程,但惟其如此,公有制改革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共同占有。第三,要求权力配置公平,即保证广大群众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直至公共决定权。保证经济主体权力与义务的对称,给予各种经济成份市场准入的平等性,打破公共物品提供由政府一统天下的格局。通过改革发展经济是中国第一位的政治选择,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把发展权交还给人民,让政府在发展中发挥拾遗补缺和服务的作用。公开政务,保证人民知情权,充分建立人民自主发展权是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加速器,是深化机构改革,切实转变职能,行政民主化的应有之义。目前,通过改革,一些权利已经由政府转到了民间,但这似乎是出于提高效率的目的,而不是保障人民发展权的目的。经济增长无论是物资资本的积累、自然资本的积累,还是人力资本的积累都有待于良好的制度框架构建,经济增长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最重要的是提高政策质量和政府管理社会的质量。因此,注重权力配置的公平性必须着重改变政府独家管理社会的状况,让多种社会组织(企业、社团、公民自身)共同管理和治理社会,重塑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将政府与企业和居民传统的控制关系演变成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在运用行政紧急权力时必须遵循主权在民、保护人权和法治原则,时时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民生为本,民瘼为重,不得随意侵犯和损害公民的基本权利,从而在国家法律约束下,降低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对话成本,促进市场经济中多层次主体的动态优化调整工作,解决权责利险的对称性和统一性,为实现公共资源最优配置和公共福利最大化提供保证。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就要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谋划发展战略,完善发展措施,把立党、执政、兴国、为民统一起来,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强国富民的目标。邓小平在1986年曾经讲过,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因为首先遇到人的障碍,从这个角度讲,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受制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程度。有鉴于此,搭建技术合理性和利益公平性两个平台,有助于强化政府整合力度,组合要素“宽带”,扩大融合“界面”,培育市场为主导、公平、公正、自主创新的环境,从而消除人的发展体制性障碍,加快以人为本的改革步伐。

世界几百年,中国百余年的历史告诉我们,所谓现代化道路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在当前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知识更新和市场竞争呈几何级数发展情况下,改革如不加速,创新如不加倍,就只能进一步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形成新的“鸿沟”。我们要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以创新的精神,增强前瞻性和判断性,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优化模式,保证人力资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的均衡发展。

标签:;  ;  ;  ;  ;  ;  ;  ;  ;  ;  ;  

坚持以人为本是国家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_科学发展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