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名青年企业家梁英根谈企业文化塑造

着名青年企业家梁英根谈企业文化塑造

一、着名青年企业家梁隐根谈企业文化塑造(论文文献综述)

段卫斌[1](2018)在《解构与重塑 ——工匠精神在设计教育中的价值认知与实践研究》文中认为研究选题立足工匠精神本体,在当下设计教育中解构和重塑。从史鉴的角度梳理其演进过程,运用教育学、伦理学、历史学等跨学科理论,通过文献研究、田野调查、个案调研、纵横比较、定性分析等研究方法,尝试从逻辑上构建基于历史与现代、理论解构与实践应用的四维研究体系,考述中国古代“师徒授受”式教育、近代工艺美术教育、改革开放后设计教育的传承、发展,以及工匠精神在当代设计教育中遭致“悬置”的原因,分析中世纪欧洲教会学校美术教育和“作坊制”学徒工教育、文艺复兴后“工场式”美术教育、工艺美术运动、包豪斯设计教育和二战后西方国家的现代设计教育中的历史嬗变,解构工匠精神的现代性特质,总结工匠精神在国内外设计教育中的发展脉络。梳理了工匠精神振兴设计教育的成功案例,结合案例探究工匠精神融入当代设计教育的核心原则和方法。通过研究,提出了工匠精神在设计教育中的核心价值,这种价值是对尊重劳动、崇尚自然、注重传承、追求创新等职业操守的认同,其内涵集中于“精”“守”“信”三种价值观。“精”为设计之标准与目标,致力于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敬业精神;“守”为臻艺求精之过程中秉持专心、专业、专职的守业精神;“信”为怀抱设计之信仰,坚信价值,遵从道德,德以立名的职业信念。这三种价值观成为重塑当下设计教育的优良基因。若立“大国工匠”,必育工匠精神。通过对设计教育中工匠精神价值认知和培育策略的研究,提出了路径之“技”——技术先导与实践锤洗,路径之“艺”——审美熏染与创新思维,路径之“道”——价值引领与道德准则,路径之“器”——机制建设与人才培养等路径的建构;并在其基础上,以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设计教育改革中所取得的阶段性验证,来科学检验工匠精神融入中国当代设计教育的方法与问题,以论证工匠精神在设计教育中的现实应用价值与可行性,进而提出了在中国当代设计教育中建构基于“技、艺、道”一体相生的工匠精神培育的实施方案。并以此作为在厘清框架、审视困境的基础上施行工匠精神在设计教育中的“课程化”,多视域凸显其要旨,遂而形成利其“生长”的因素,实现对设计人才“核心素养”的培育和符合国际设计新发展的领军人才培养的目标。

李新祥[2](2013)在《数字时代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全面梳理了国内外数字时代读者阅读行为研究文献,描述了研究现状,讨论了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整合分析了我国历年全国国民阅读及相关调查的数据,对抽象的、理论化的“国民阅读行为嬗变”进行可操作化描述,提炼出一个包括阅读主体、阅读媒介、阅读环境三个维度的指标体系。根据这一指标体系设计问卷,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调查。基于调查所得4256个样本数据,展开量化研究,描述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具体表现。调查发现:(1)数字化时代作为阅读主体的读者,在数量上是不断扩大的,总体阅读率上升。但阅读主体的素质是参差不齐的,结构异常复杂。数字时代我国国民对阅读重要性进一步认可,对纸质阅读的前景不如网络出现前那么乐观,但依然有相当比重的读者对“数字阅读会取代纸质阅读”的观点不太认可。读者的阅读需求进一步多元化,知识需求依然是第一需求,但资讯需求提升明显。值得注意的是,思想需求和审美需求没有随着数字化进程减弱,反而有提升的趋向。读者的阅读耐心减弱是数字时代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表现出的一个重要特点,而阅读能力、阅读目的、阅读积极性、阅读范围、阅读量等指标总体上呈现出积极的变化。个人阅读总体满意度提升不明显,尤其是女性读者的阅读满意度比会上网前还有所降低。读者阅读习惯发生改变的比例较高,但认为“改变程度有限”的比“改变很大”的还是要多,而且读者比较认可自己的阅读习惯。(2)从阅读媒介维度看,数字阅读媒介兴起,书报刊等传统纸质媒介的阅读率提升乏力。但远未到唱衰纸本阅读的时刻,纸本阅读依旧有其魅力,将在很长时期内与数字阅读并存。数字阅读的付费意愿有所增强,但仍然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3)阅读内容方面,功利阅读超越人文阅读,“浅阅读”、泛阅读的取向明显。流行阅读超越经典阅读,信息获取超越知识习得,新闻关注超越文学感受,娱乐追求超越理论探讨,但这并不表明经典、知识、文学、理论阅读的缺失。(4)阅读方式上,由过去单纯的读,变为现在的读、听、看三种方式并存。随着多种媒体的兴起,尤其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快速浏览和扫读超越慢速凝视和审读,选择性阅读超越接受性阅读,跳跃性阅读超越连续性阅读,“F”式阅读超越“Z”式阅读。在传统纸质文献上深度阅读的频率和时长均有下降的趋向,但研究性阅读并没有受到轻视。(5)阅读环境方面,第一,在途阅读兴起,传统的图书馆、书店作为阅读场所其吸引力有所降低,去咖啡馆阅读的兴起说明读者对阅读环境的舒适度要求进一步提高;第二,读者对个人阅读环境改善的认可度高于对社会总体阅读环境改善的认可度,说明社会阅读环境尚有更大的提升空间。第三,读者认可社会各界为改善和促进国民阅读做出积极努力,大多数读者个人也愿意为此付出努力。结合个人访谈和专家访谈,质化方法与量化方法相结合,多学科交叉探寻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原因和影响。作者认为数字化技术引发的阅读媒介发生变化,是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直接原因;现代市场化、产业化体制下发展的中国媒介的重合性和叠加性,是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特殊原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制的变化,是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环境因素;作为阅读主体的读者,在信息素养、生活形态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导致阅读需求的变化是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基础原因。从个体读者而言,阅读行为嬗变的积极影响是阅读更自由便捷,相应的,读者的精神生活也获得更大的自由空间。消极影响可以概括为数字阅读硬件设备存在的缺陷形成不良影响、阅读耐心的减弱、思想深度的缺失等。从社会性影响而言,积极的方面表现为阅读行为的嬗变会推动政治民主、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社会和谐的进程,消极的方面则表现为对政治权威的怀疑、对经济发展的迷茫、对文化发展的失望和对社会共同理想的消解。应对数字时代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对策主要包括:(1)就国民个体而言,首先要树立能够适应数字时代发展的“大阅读观”,要有“阅读是一种权利”、“阅读并非万能”的意识;其次要提升阅读素养;第三要建构自己的意识框架。家庭组织可以在优化家庭阅读硬环境、塑造家庭阅读软环境两方面努力,特别注意要避免数字媒介成为孩子的“保姆”。(2)政府组织的对策包括:将促进国民阅读作为国家战略并切实加强制度建设,加大对文化教育事业的投入是促进阅读的根本之策,加强阅读的权利意识,政府在主导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要释放全社会的积极性,努力消除“阅读障碍”和“阅读歧视”,加强基层阅读服务组织建设,提高阅读推广活动的协同性和长效性,提升社会组织参与阅读推广的积极性等。(3)教育组织应该承担特殊重要的角色并发挥重要的功能。就基础教育组织而言,理念层面要明确“掌握知识和技能不是阅读教育的落脚点”,阅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独立精神、思想自由和敢于表达的公民。操作层面主要是建设专业的阅读指导教师队伍、推进分级阅读、迎接数字化等。高等教育组织应成为国民阅读的示范中心,要改善大学生的阅读结构,要发挥高校教师意见领袖的作用,大学生可成为推广国民阅读的志愿者,高校的阅读资源向社会开放,高校应为社会培养专业的阅读指导人才等。(4)媒介组织的对策:遵循扩大信息流量、追求阅读价值、追求易读指数、追求美学品格的原则,优化传播渠道,顺应媒介融合,生产与传播能满足和引导读者需求的阅读产品。(5)公共图书馆应充分利用其所拥有的公共阅读资源,提高阅读服务水平;顺应阅读媒介形态的变动潮流,开展新型阅读服务。其他社会组织也应该为促进国民阅读贡献自己的力量。社会各界应该通力合作,构建更个性化、更快捷、更有效、更准确的交流信息、知识、情感、思想的阅读生态。

雷震[3](2011)在《中国传统儒家伦理的逻辑》文中指出古代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型的文化,而儒家伦理无疑又是这种伦理型文化的主体,它曾经在漫长的岁月里主导着中国人的道德生活,既安顿了中国人的人心秩序,又安排了中国社会的统治秩序。然而在近代西学的冲击下,在一批批中国人发动的道德革命后逐渐退出历史中心舞台,不断边缘化。现代新儒家相当一部分人正努力重振儒学,尤其是其伦理价值观,试图避免、克服文化的断裂,使儒学重新获得价值的依归,为现代中国人寻找、奠定价值根基,道德信仰。这本身就是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论文紧紧围绕中国传统儒家伦理的逻辑展开论述,在研究其历史的基础上,考察其主要的伦理道德规范及其关系,概括它的特征,并努力梳理这个规范体系的逻辑,进而探究中国倡导这些伦理道德规范的原因,建构这个体系的目的,以理清中国传统儒家伦理的思想逻辑,即为什么要伦理道德和为什么要这些伦理道德,然后从教化理念、主体、载体和方法四个方面详细论述这些经过论证的伦理道德规范是如何从理论走向实践的,目的是为了弄清楚中国传统儒家伦理的实践逻辑,以便为当今中国道德实践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最后将视野拉至中国传统儒家伦理的链条上,通过考察该链条上主要危机节点,分析中国传统儒家伦理起伏兴衰的原因,总结其规律,指明它发展的方向以及我们可以努力的着手处。作者认为在救亡图存这个紧迫的时代任务结束后,我们应该静下心来认真反思走过的道路,在渡过不管黑猫白猫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效率优先的发展后,在仓廪实和衣食足的基础上,民众从内心呼唤着道德,渴望着托付心灵的价值信仰,我们有条件也应该冷静地规划我们适宜的道路,重建民族的价值,作者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研究的深入,儒学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刘金玉[4](2009)在《新时期民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营企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新时期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因为民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不能全部照搬传统国有企业那套理论和方法。本论文认为把握民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挖掘影响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各种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探寻提高民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相关措施,将有利于提高民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意义和几个基本概念。这部分是全文探析提高民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理论起点。文中对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内涵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为下文运用这些概念探析提高民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打好基础。第二部分,新时期影响我国民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因素。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实效不容乐观,这一部分较为客观地阐述了影响民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几方面。如认识不统一,企业发展不平衡,内容和方法不确定等等。第三部分,新时期提高我国民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基本策略。本章主要从机制、内容、途径、方法和环境五个方面分析了提高民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基本策略。第四部分,实证研究。三一集团是我国新时期成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并取得较好成效的民营企业典范之一,其提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所遵循的原则和采取的措施值得借鉴。

姚景照[5](2009)在《生产型民营企业组织诚信价值观: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诚信是一种美德,理应受到个人和组织的重视。但是,为了追逐利润,诚信对于企业的意义却常常被企业经营者、管理者忽视。例如,国内曾经出现的“陈馅月饼”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美国曾经出现的能源巨头安然公司、电信业巨头世通公司的财务欺诈丑闻,以及2009年初由“房地美”和“房利美”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事件等等,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由于企业轻视诚信或诚信缺失导致的。在管理理论界,对于企业诚信的理论研究只是到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的,90年代才成为热点;从组织价值观、价值观管理的角度研究组织诚信已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事。构建诚信价值观对于企业始终如一地坚守诚信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研究企业诚信价值观应当可以为企业的管理实践提供必要的理论根据。但是,迄今为止,学术界对企业诚信价值观的研究,大多还停留在理性思考的层面,很少有人做实证检验;没有人对企业诚信价值观的内容结构进行实证检验,也没有人同时从个体、组织两个层面系统地探讨企业诚信价值观的效能。虽然我国的生产型民营企业已经在我国的经济结构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但是,基于中国社会文化背景的生产型民营企业诚信价值观实证研究还尚未起步,这或许也是我国生产型民营企业的寿命要比美国、日本等国相关企业短得多的原因之一。为此,本研究以中国生产型民营企业为对象,对组织诚信价值观进行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探讨分析。希冀对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中国化做出贡献,对中国企业的诚信价值观建设,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本研究在对组织诚信价值观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因素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多元化研究方法和统计技术,建构了一个适合于中国文化背景的生产型民营企业组织诚信价值观结构模型;并以此为基础,考察了企业诚信价值观在企业成员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和企业组织统计学变量上的特征;探讨了企业诚信价值观对个体层面组织效能和组织层面组织效能的影响。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通过对192名企业员工的预试问卷调查、对512名员工问卷数据的探索性因素分析和对446名被试数据的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生产型民营企业诚信价值观为一个四因素结构模型,即由组织诚信、同事诚信、制度诚信和上下属诚信四个因素构成。自编的组织诚信价值观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评鉴企业诚信价值观的有效工具。第二,对527名生产型企业员工的问卷调查发现:人口统计学变量整体上对企业诚信价值观的影响极小。生产型民营企业组织诚信价值观的上下属诚信存在年龄差异;25岁以下企业成员要比25岁以上成员所知觉到的上下属诚信要高。不同工龄的企业成员所知觉到的同事诚信存在显着差异;10年以上工龄的企业成员要比只有1至5年工龄的员工所知觉到的同事诚信要高。第三,企业诚信价值观除上下属诚信维度外的其余三个维度在企业规模上差异显着。就企业诚信价值观的组织诚信维度而言,小型企业的得分要高于大、中型企业;就同事诚信维度而言,大型企业的得分要高于中、小型企业;就制度诚信维度而言,大型或小型企业的得分都高于中型企业;就上下属诚信维度而言,小型企业的得分高于中型企业。第四,企业诚信价值观的组织诚信和上下属诚信两因素对于工作满意度具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企业诚信价值观的组织诚信、同事诚信和上下属诚信因素对于组织承诺具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企业诚信价值观的组织诚信、同事诚信和制度诚信因素对于员工离职意向具有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第五,企业诚信价值观的组织诚信、同事诚信和制度诚信三个因素与组织层面组织效能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企业诚信价值观的同事诚信因素对组织层面组织效能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拓展了组织诚信价值观的研究领域;采用了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视角系统地考察了组织诚信价值观的内涵结构及其特点,建构了一个适合于中国文化背景的生产型民营企业组织诚信价值观结构模型;从个体、组织两个层面系统地探讨了组织诚信价值观的效能。

薛锦霞[6](2003)在《“以德为先”的管理智慧及其现代价值》文中提出众所周知,儒家道德观构成了我国传统道德思想的主干,而“以德为先”恰恰又是儒家道德观的内核。本研究拟探讨“以德为先”的企业管理价值。经过系统的文献研究,本研究认为,在组织管理中,“以德为先”可以理解为贯穿“德性管理”思想,通过提升管理者道德修养来影响组织的效能和成员的行为,达到组织成员认同组织的最佳状态。作为领导理念和经营理念,“以德为先”可分别概括为:仁爱为本、修己安人;重义轻利、诚实守信。 在文献整理的基础上,结合人力资源经理访谈结果,本研究编制了“‘以德为先’管理心理思想之现代价值”的调查问卷。问卷基于“以德为先”的管理理念——“德性管理”——而架构,并从仁爱为本、修己安人、重义轻利和诚实守信四个维度来编制问卷项目,同时选取组织效能来衡量“以德为先”对组织管理和运营所产生的影响。施测对象为苏州地区不同背景的企业管理者和员工。数据分析结果显示:(1)组织员工对重义轻利管理价值观的态度存在性别差异,女性更为重视重义轻利;(2)不同年龄的员工对重义轻利与诚实守信管理价值观的态度存在差异,中年员工比青年员工更重视重义轻利与诚实守信;(3)不同职务的组织员工对于以德为先的管理价值观态度一致,但对于仁爱为本,高级管理者和一般员工之间得分差异显着,高级管理者的人本管理观念更强;(4)单位的性质不同,员工对于诚实守信的态度之间存在差异,国有单位和民营单位的员工更为注重诚信;(5)单位的文化背景不同,员工对诚实守信管理价值观的态度存在差异,中国大陆的员工更看重诚实守信;(6)以德为先管理价值观各因子与组织效能的因子之间呈显着相关,这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以德为先”的现代价值。研究的结果表明,在现代企业中,贯彻“以德为先”的管理理念能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高士气,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增强企业的应变能力,并使之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外部支持。

梁隐根[7](2002)在《着名青年企业家梁隐根谈企业文化塑造》文中认为

汪玉刚[8](1999)在《梁成:经营企业即经营人生》文中指出作为企业家,首先应该是位思想家。如果一家企业由一位有杰出经营思想的企业家来领导,那么没有技术可以有技术,没有产品司以有产品,没有市场可以有市场。

二、着名青年企业家梁隐根谈企业文化塑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着名青年企业家梁隐根谈企业文化塑造(论文提纲范文)

(1)解构与重塑 ——工匠精神在设计教育中的价值认知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选题意义
    1.2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1.2.1 设计教育中的相关概念
        1.2.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基本结构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结构安排
    1.4 研究重点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重点
        1.4.2 创新点
第2章 致知: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价值认知
    2.1 工匠之意涵
        2.1.1 工匠的界定
        2.1.2 传统工匠及其职业界别
    2.2 工匠精神的内涵与演进
        2.2.1 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
        2.2.2 工匠精神的历史演进
    2.3 工匠精神的价值认知
        2.3.1 手工劳作中“技”之淬炼
        2.3.2 生活美学中“艺”之修持
        2.3.3 造物理念中“道”之推崇
第3章 史鉴:工匠精神在设计教育中的传承
    3.1 工匠精神在中国造物传承中的历史嬗变
        3.1.1 古代师徒制教育中的传承
        3.1.2 近代工艺美术教育中的延续
        3.1.3 现代设计教育中的曲折发展
    3.2 工匠精神在西方造物传承中的历史嬗变
        3.2.1 中世纪欧洲:“作坊”式的学徒工教育
        3.2.2 文艺复兴后:“工场式”工匠教育和学院派美术教育
        3.2.3 工业革命后:从工艺美术运动到包豪斯时期的设计教育
        3.2.4 二战结束后:发达国家的现代设计教育
    3.3 工匠精神在当代中国设计教育中的缺失
        3.3.1 设计教育的“躁状”
        3.3.2 设计教育“同质化”现象普遍
        3.3.3 设计教育“东方性”特质缺失
第4章 再兴:工匠精神在设计教育中的培育路径
    4.1 工匠精神融入当代设计教育的原则
        4.1.1 格物致知,美用和谐
        4.1.2 博学广识,跨界创新
        4.1.3 求真务实,艺理共通
        4.1.4 科技驱动,精工善育
    4.2 工匠精神在当代设计教育中的培育路径
        4.2.1 路径之“技”:技术先导与实践锤洗
        4.2.2 路径之“艺”:审美熏染与创新思维
        4.2.3 路径之“道”:价值引领与道德准则
        4.2.4 路径之“器”:机制建设与人才培养
第5章 实践:设计教育中践行工匠精神的探索
    5.1 工匠精神振兴设计教育的国际案例
        5.1.1 德国当代设计教育中的工匠精神
        5.1.2 日本当代设计教育中的工匠精神
        5.1.3 美国当代设计教育中的工匠精神
        5.1.4 北欧及瑞士当代设计教育中的工匠精神
    5.2 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的探索与实践
        5.2.1 精于“技”的实践先导
        5.2.2 守于“艺”的审美铸造
        5.2.3 信于“道”的价值修持
        5.2.4 益于“器”的机制保障
    5.3 启示:工匠精神在设计教学实践中培育的思考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数字时代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2.1 我国国民阅读行为研究的文献统计与方法选择
        1.2.2 我国国民阅读行为研究成果述评
        1.2.3 评析:我国国民阅读研究存在的问题
        1.2.4 国外对数字时代阅读行为问题的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目标: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1.3.2 范畴界定
        1.3.3 数字时代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可操作化描述
        1.3.4 研究的基本框架
        1.3.5 研究的理论工具与方法
2 已有相关调查结果的整合分析
    2.1 与本课题有关的调查
    2.2 我国阅读媒介发展状况
        2.2.1 纸质阅读媒介发展情况
        2.2.2 数字阅读媒介发展情况
    2.3 我国成年人阅读媒介接触情况
        2.3.1 我国成年人媒介接触状况
        2.3.2 我国成年人媒介使用目的
        2.3.4 我国成年人使用各种阅读载体的场所
    2.4 我国成年人图书阅读状况
        2.4.1 我国成年人图书阅读状况及变化
        2.4.2 我国成年人读书目的及不读书的原因
        2.4.3 我国成年人的图书获取途径与家庭藏书量
        2.4.4 我国成年人最喜爱的图书与作者
    2.5 我国国民报刊阅读状况
        2.5.1 我国成年人报纸阅读率与阅读量
        2.5.2 我国成年人的期刊阅读状况
    2.6 我国成年人音像电子出版物阅读状况
    2.7 我国成年人数字出版物阅读状况
        2.7.1 我国成年人数字出版物阅读总体情况
        2.7.2 我国成年人电子书刊阅读状况
        2.7.3 我国成年人上网情况及网络阅读状况
        2.7.4 我国成年人手机及移动阅读状况
    2.8 小结:与本课题有关的调查给予本研究的启示
3 研究设计与研究过程
    3.1 研究流程
    3.2 问卷调查
        3.2.1 问卷设计
        3.2.2 采样过程
        3.2.3 调查实施
        3.2.4 数据分析
    3.3 个人访谈
        3.3.1 开展个人访谈的目的
        3.3.2 个人访谈问卷
        3.3.3 挑选被采访者的原则
        3.3.4 采访人
        3.3.5 采访情况
    3.4 专家访谈
        3.4.1 专家访谈的目的
        3.4.2 专家访谈问卷
        3.4.3 挑选被采访者的原则
        3.4.4 采访人
        3.4.5 采访情况
        3.4.6 采访内容的记录与分析
4 数字时代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表现
    4.1 基于阅读主体维度的国民阅读行为嬗变表现
        4.1.1 我国国民对阅读重要性的认知及嬗变
        4.1.2 我国国民对阅读前景的认知及嬗变
        4.1.3 我国国民阅读需求的嬗变
        4.1.4 我国国民的阅读素养认知及嬗变
        4.1.5 我国国民的阅读效果认知及嬗变
        4.1.6 我国国民对阅读习惯变化的认知及嬗变
        4.1.7 小结
    4.2 基于阅读媒介维度的国民阅读行为嬗变表现
        4.2.1 我国国民的媒介使用率变化
        4.2.2 我国国民的媒介使用频率嬗变
        4.2.3 我国国民的媒介使用时长嬗变
        4.2.4 我国国民的数字阅读付费行为及嬗变
        4.2.5 小结
    4.3 基于阅读内容维度的国民阅读行为嬗变表现
        4.3.1 我国国民的阅读主题偏好及嬗变
        4.3.2 我国国民的作品符号类型偏好及嬗变
        4.3.3 我国国民的作品长度类型偏好及嬗变
        4.3.4 我国国民对广告的接受度及嬗变
        4.3.5 小结
    4.4 基于阅读方式维度的国民阅读行为嬗变表现
        4.4.1 泛读与研读并存
        4.4.2 职业/专业阅读
        4.4.3 通过网络分享阅读心得
        4.4.4 小结
    4.5 基于阅读环境维度的国民阅读行为嬗变表现
        4.5.1 我国国民的阅读场所偏好及嬗变
        4.5.2 我国国民对阅读环境的评价及嬗变
        4.5.3 我国国民对阅读对策的认知
        4.5.4 小结
5 数字时代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原因
    5.1 影响国民阅读行为的因素
    5.2 阅读媒介的变化
        5.2.1 数字化技术引发的阅读媒介变革
        5.2.2 中国媒介发展的市场化与产业化
    5.3 阅读的社会环境因素
        5.3.1 政治环境
        5.3.2 经济环境
        5.3.3 文化环境
    5.4 阅读主体因素
        5.4.1 人口发展
        5.4.2 阅读需求
        5.4.3 生活形态
6 数字时代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影响
    6.1 国民阅读行为嬗变影响分析的角度设置
    6.2 阅读行为嬗变在国民个体层面的影响
        6.2.1 阅读行为嬗变对国民个体产生的积极影响
        6.2.2 阅读行为嬗变对国民个体产生的消极影响
    6.3 阅读行为嬗变在社会整体层面的影响
        6.3.1 阅读行为嬗变在社会整体层面的积极影响
        6.3.2 阅读行为嬗变在社会整体层面的消极影响
7 数字时代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对策
    7.1 国民个体与家庭组织的对策
        7.1.1 国民个体的对策
        7.1.2 家庭组织的对策
    7.2 政府组织的对策
        7.2.1 国际社会与国外政府在促进国民阅读方面的部分举措
        7.2.2 我国政府组织应对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对策建议
    7.3 教育组织的对策
        7.3.1 教育组织应对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特殊作用
        7.3.2 基础教育组织的对策
        7.3.3 高等教育组织的对策
    7.4 媒介组织的对策
        7.4.1 媒介组织向读者传播阅读产品的基本策略
        7.4.2 媒介组织向读者提供怎样的阅读产品
        7.4.3 媒介组织通过什么渠道向读者提供阅读产品
    7.5 公共图书馆及其他社会组织的对策
        7.5.1 公共图书馆的对策
        7.5.2 其他社会组织的对策
8 结语
    8.1 研究结论
    8.2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8.3 后续研究的设想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表录与图录
附录2: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3)中国传统儒家伦理的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中国传统儒家伦理发生发展逻辑
    第一节 士与儒家意识的自觉
        一、士的兴起
        二、儒士意识的自觉
    第二节 儒家产生的背景
        一、“儒”
        二、儒家
        三、儒家学派的特点
        四、儒家学派产生的社会历史渊源
    第三节 中国传统儒家伦理的诞生和发展
        一、中国传统儒家伦理的萌芽和奠基
        二、中国传统儒家伦理体系的基本确立、成形及其正统化
        三、中国传统儒家伦理被冲击、衰落、整合及嬗变
        四、中国传统儒家伦理体系进一步完备,纲常礼教的权威完全确立
        五、中国传统儒家伦理受到初步挑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传统儒家伦理规范逻辑
    第一节 从周人的德到三纲五常
        一、周人的“德”
        二、三纲五常
    第二节 中国传统儒家伦理主要规范
        一、忠
        二、孝
        三、贞节
        四、仁
        五、义
        六、礼
        七、智
        八、信
        九、其他
    第三节 中国传统儒家伦理规范的基本特征
        一、不同于西方有中国特色的伦理规范
        二、不同于其他流派有儒家特色的伦理规范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传统儒家伦理的思想逻辑
    第一节 人之为人而区别于禽兽的要求
    第二节 人之为人而区别于小人成就理想人格的要求
        一、君子理想人格的要求
        二、圣人理想人格的要求
    第三节 天是人类社会道德生活的最终根据
    第四节 安定人心秩序,建构王道理想社会秩序的现实要求
        一、中国传统儒家对理想社会的描述
        二、中国传统儒家的理想社会的基本特征
        三、实现和谐理想社会的途径
    第五节 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必然结果
        一、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成原因
        二、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特点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传统儒家伦理实践逻辑
    第一节 中国传统儒家伦理实践理念
        一、德位(福)一致的理念
        二、德位(福)一致的实践
    第二节 中国传统儒家伦理实践主体
        一、朝廷学校主导、私学补充、家庭训化、个人修养完成四位一体来推广中国传统儒家伦理
        二、统治者躬行道德,为民表率——道德榜样伦理示范——民众效仿学习的道德下贯逻辑
    第三节 中国传统儒家伦理实践载体
        一、儒家经典
        二、礼乐
        三、神道
        四、诗歌、戏剧、小说、说唱艺术等文学载体
    第四节 中国传统儒家伦理实践方法
        一、因循方法
        二、举善而教不能
        三、循循善诱
        四、富而后教
        五、以教为先,教惩结合
        六、塑造良好的环境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传统儒家伦理逻辑危与机
    第一节 中国传统儒家伦理逻辑之危
        一、中国传统儒家伦理逻辑内在之危
        二、中国传统儒家伦理逻辑外在之危
    第二节 中国传统儒家伦理逻辑之机
        一、中国传统儒家伦理补救之机
        二、中国传统儒家伦理重生之机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详细摘要

(4)新时期民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 文献综述
    1.4 基本概念界定
第二章 新时期影响我国民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主要因素
    2.1 认识不统一,思想政治工作欲进难为
    2.2 企业发展不平衡,制约思想政治工作开展
    2.3 缺乏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组织保证
    2.4 内容和方法不确定,思想政治工作未找到切入点
    2.5 缺乏必要的政策依据和理论支撑
第三章 新时期提高我国民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基本对策
    3.1 构建合理的工作机制
        3.1.1 组织机制
        3.1.2 激励约束机制
        3.1.3 保障机制
    3.2 选择有效的工作途径
        3.2.1 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人力资源管理中
        3.2.2 发挥企业文化的载体作用
        3.2.3 利用互联网开辟思想政治工作新领域
    3.3 确立与时代相适应的工作内容
    3.4 采取灵活多样的工作方法
    3.5 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第四章 实证研究---以三一集团为例
    4.1 三一集团简介
    4.2 加强组织建设,把党建工作作为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4.2.1 党的建设是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保证
        4.2.2 党建工作与企业经营发展融为一体
    4.3 创新工作途径,用优秀文化凝聚员工思想
        4.3.1 良好的经营理念和发展前景
        4.3.2 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
        4.3.3 独具特色的企业精神
        4.3.4 不拘一格的用人机制
    4.4 更新工作内容,强化诚信、社会责任建设
    4.5 改进工作方法,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问卷调查表)
附录 B(三一文化)
附录 C(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5)生产型民营企业组织诚信价值观: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与研究构想
    2.1 组织诚信价值观研究概况
        2.1.1 组织诚信价值观的涵义
        2.1.2 组织诚信价值观的测量
        2.1.3 组织诚信价值观研究演变过程
    2.2 关于组织效能
        2.2.1 组织效能的涵义
        2.2.2 组织效能的衡量指标
    2.3 关于组织诚信价值观与组织效能关系的研究
        2.3.1 组织价值观与组织效能的关系研究
        2.3.2 组织诚信价值观与组织效能的关系研究
    2.4 以往研究尚存在的不足与启示
    2.5 本研究的意义
        2.5.1 理论意义
        2.5.2 实践意义
    2.6 研究构想
        2.6.1 总的研究目的
        2.6.2 研究的基本框架
        2.6.3 研究假设
        2.6.4 研究方法
3 组织诚信价值观量表的编制
    3.1 组织诚信价值观预试问卷的编制与试用
        3.1.1 研究目的
        3.1.2 组织诚信价值观预试问卷的编制过程
        3.1.3 研究方法
        3.1.4 预试的结果与分析
        3.1.5 预试问卷项目修改
    3.2 组织诚信价值观问卷的修订
        3.2.1 目的
        3.2.2 方法
        3.2.3 结果与分析
    3.3 组织诚信价值观结构的验证
        3.3.1 研究目的
        3.3.2 研究方法
        3.3.3 研究结果
    3.4 组织诚信价值观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3.4.1 研究目的
        3.4.2 方法
        3.4.3 结果与分析
    3.5 讨论
        3.5.1 关于单向性偏差和反向题效应
        3.5.2 关于组织诚信价值观问卷的结构
        3.5.3 关于组织诚信价值观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3.6 结论
4 企业、员工的不同特点在组织诚信价值观上的差异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2.1 被试
        4.2.2 工具
        4.2.3 统计方法
    4.3 研究结果
        4.3.1 组织诚信价值观总体情况
        4.3.2 人口统计学变量对组织诚信价值观的影响
        4.3.3 企业规模和建立年限对组织诚信价值观的影响
    4.4 讨论与分析
        4.4.1 关于组织诚信价值观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特点
        4.4.2 关于组织诚信价值观在企业规模和建立年限上的特点
    4.5 结论
5 组织诚信价值观与个体层面组织效能的关系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方法
        5.2.1 被试
        5.2.2 问卷来源
        5.2.3 统计方法
    5.3 研究结果
        5.3.1 效果性变量问卷的质量分析
        5.3.2 效果性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5.3.3 共同方法偏差及变量区分效度的检验
        5.3.4 组织诚信价值观对个体层面组织效能的影响
    5.4 讨论与分析
        5.4.1 组织诚信价值观与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关系
        5.4.2 组织诚信价值观与组织承诺的关系
        5.4.3 组织诚信价值观与离职意向的关系
    5.5 结论
6 组织诚信价值观与组织层面组织效能的关系研究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方法
        6.2.1 被试
        6.2.2 问卷来源
        6.2.3 统计方法
    6.3 研究结果
        6.3.1 组织层面组织效能量表的质量分析
        6.3.2 组织层面变量检验指标分析
        6.3.3 组织诚信价值观与组织层面组织效能的关系
    6.4 讨论与分析
    6.5 结论
7 总的讨论与结论
    7.1 总的讨论
        7.1.1 关于组织层面结构的测量
        7.1.2 关于共同方法偏差
        7.1.3 关于组织诚信价值观概念的界定
        7.1.4 关于组织诚信价值观四维度结构模型
        7.1.5 关于组织诚信价值观的测量工具
        7.1.6 关于组织诚信价值观在个人、组织学变量上的特点
        7.1.7 关于组织诚信价值观对个人层面组织效能的影响
        7.1.8 关于组织诚信价值观与组织层面组织效能的关系
    7.2 总的结论
    7.3 企业诚信价值观实践建议
    7.4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7.5 本研究的局限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术语表
附录
后记

(6)“以德为先”的管理智慧及其现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道德概念的提出
    2.2 道德的内涵及其发展
    2.3 以德为先
        2.3.1 “以德为先”的主要内容
        2.3.2 “以德为先”与现代管理
        2.3.3 中国古代统治者对“以德为先”的应用
    2.4 当代学者对“以德为先”的论述
        2.4.1 修己安人--领导的激励理论
        2.4.2 重义轻利
        2.4.3 知行并重论
        2.4.4 重德的柔性管理
    2.5 有关“德行”的实证研究
    2.6 相关研究的动态及发展趋势
        2.6.1 西方管理伦理的缘起
        2.6.2 西方管理伦理的进展
        2.6.3 我国管理伦理的研究现状
    2.7 “以德为先与组织效能”
    2.8 以往研究的特点
    2.9 研究意义
3 “以德为先”管理理念理论模型的构建
    3.1 仁爱为本
    3.2 修己安人
    3.3 重义轻利
    3.4 诚实守信
4 方法和工具
    4.1 访谈
        4.1.1 公司介绍
        4.1.2 评价
    4.2 闯卷编制
        4.2.1 样本分布
        4.2.2 “以德为先”管理智慧现代价值调查问卷
        4.2.3 组织效能问卷的信度分析
5 结果与分析
    5.1 性别对“以德为先”价值观的影响
    5.2 年龄对“以德为先”价值观的影响
    5.3 职务对“以德为先”价值观的影响
    5.4 单位性质对“以德为先”价值观的影响
    5.5 单位文化背景对“以德为先”价值观的影响
    5.6 “以德为先”的价值观对组织效能的影响
6 讨论和建议
    6.1 从东西方道德观念的差异谈中华传统“以德为先”管理智慧的现代价值
    6.2 德性管理与企业发展阶段的关系
    6.3 企业家仁爱情怀的培育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6.4 德性管理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7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本研究存在问题和研究的不足
8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9 参考资料
后记
附录: “以德为先”现代价值调查问卷

四、着名青年企业家梁隐根谈企业文化塑造(论文参考文献)

  • [1]解构与重塑 ——工匠精神在设计教育中的价值认知与实践研究[D]. 段卫斌. 中国美术学院, 2018(01)
  • [2]数字时代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及对策研究[D]. 李新祥. 武汉大学, 2013(05)
  • [3]中国传统儒家伦理的逻辑[D]. 雷震. 黑龙江大学, 2011(06)
  • [4]新时期民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研究[D]. 刘金玉. 长沙理工大学, 2009(12)
  • [5]生产型民营企业组织诚信价值观:理论与实证研究[D]. 姚景照. 西南大学, 2009(03)
  • [6]“以德为先”的管理智慧及其现代价值[D]. 薛锦霞. 苏州大学, 2003(02)
  • [7]着名青年企业家梁隐根谈企业文化塑造[J]. 梁隐根. 邮电企业管理, 2002(01)
  • [8]梁成:经营企业即经营人生[J]. 汪玉刚. 企业销售, 1999(07)

标签:;  ;  ;  ;  ;  

着名青年企业家梁英根谈企业文化塑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