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的双重转型经济学新理论_计划经济论文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双重过渡经济学理论新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论论文,计划经济论文,市场经济论文,经济学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们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

1.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20世纪末一个重要的国际经济大

趋势

历史的发展往往是富有戏剧性的。20世纪20年代,当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苏联诞生以后,苏维埃领导人民从市场经济或准市场经济向计划经济过渡。20世纪40年代末,社会主义新中国诞生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人民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过渡后,开始了从私有经济、市场经济向国有经济、计划经济的过渡。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的中国和前苏联东欧国家先后走上了向市场经济过渡之路,直到今天仍是20世纪一大举世瞩目的国际社会景观。

2.中国特色的渐进式过渡之路

正如过去准市场经济向计划经济过渡是大多数中国人的历史选择一样,今天,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也是大多数中国人的现实选择。这是一个处于长期贫困饥饿状态的老百姓渴望温饱富裕的生存选择,是多年丧失民主自由生活的中国人追求自由民主生活的改革选择,是发展中计划经济大国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不能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而引起的社会经济大变革。在向市场经济的国际大过渡中,与前苏联、东欧国家采取激进式的“休克疗法”推进改革不同,中国选择了循序渐进、双轨过渡之路。这是一条由计划经济的外围到核心改革的道路,就是由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由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到内陆省市改革,由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到国有经济的改革,由农业、服务业到加工业、基础工业的改革,由放权让利到组织制度创新。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实际上就是增量改革,就是在存量改不动的时候、先通过增量改革来发展新体制,随着增量改革的积累,逐步改革整个经济体制的结构,实现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尽管国情不同的国家选择了不同的改革方式,但从改革结果的比较分析,中国所选择的渐进式双轨制改革道路还是较为成功的,这是国际上许多学者的普遍观点。

3.向市场经济过渡是一个较长的历史发展阶段

虽然中国共产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今后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但是对于一个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贫困的计划经济大国来说,这一宏伟目标不可能在一个早上实现。过去三四十年计划经济体制和重工业化战略造就的城乡之间、工农之间、条块之间的二元结构的巨大差异也非短期内所能消除。因此,从社会政治经济的稳定大局出发,从发展和改革的双重制约关系来说,中国向市场经济的渐进式过渡,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现实来看,经过16年艰苦曲折的改革,虽然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打破了,但新的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并未建立起来。具体来说,占主导地位的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尚不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各种所有制企业之间尚不能平等竞争,许多企业的行为很不规范,要素市场很不健全,宏观调控中市场机制的间接调控显得软弱无力,计划行政手段还不能完全取消。可见,改革中形成的计划与市场并存的双轨体制与未来规范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相比,还有很远的距离。邓小平同志曾预言,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可见,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是一个跨世纪的工程。如果从广义的、完整的意义上讲,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不仅是体制模式的过渡,而且是发展模式的过渡。因此,我们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历史大过渡阶段。这是一个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相并存、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现代化发展与市场化改革相交织、“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携手共舞的新历史时代。借用流行于世的发展经济学和改革经济学的两个基础概念来说:就是处于二元结构转换(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换)与双轨体制改革(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改革)相并存的过渡经济阶段。

二、二元结构与双轨体制的矛盾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经济基本矛盾

社会经济基本矛盾规定着一定时期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政府的行动纲领和人民的奋斗目标。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经济基本矛盾。改革前的中央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就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与“先进”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制度的矛盾;改革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二元结构与双轨体制的矛盾则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基本矛盾。那么,这一社会发展科学的重大命题有何立论依据呢?

1.从二元结构与双轨体制这两个概念谈起

这是中国人既陌生又熟悉的过渡阶段的两个基本概念。二元结构是生产力范畴,也是发展经济学的概念,但又有比发展经济学更为广泛的含义,它概括了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过程中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不发达部分与发达部分同时并存的现象。表现在城乡之间、工农之间、条块之间、轻重工业之间、东西部地区之间在经济、技术、文化发展水平上高低悬殊的二元反差现象。

双轨体制是生产关系范畴,也是改革经济学概念,而且是更广义的概念。它代表了生产力发展基础上新旧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具体制度形式,是计划经济国家市场化改革过程中计划体制与市场体制同时并存、双轨过渡的体制现象。表现在多方面,如价格双轨制、企业运行双轨制、投资双轨制、政府调控双轨制等等,在政治、文化、社会体制上也表现为一种传统与现代的并存和对立状态。

二元结构与双轨体制是社会主义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对立统一、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社会经济系统演化中传统向现代的一种过渡概念。

2.二元结构与双轨体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在过渡阶段的具体表现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社会经济的演化就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对立统一矛盾运动中进行的。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人类社会的这一基本矛盾具体表现为二元结构转换与双轨体制变革之间的矛盾。因为,生产力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就是国家经济现代化过程,是落后的传统经济向先进的现代经济的转变过程,现阶段表现为二元结构转换过程;生产关系从旧到新的调整过程就是国家经济运行市场化过程,也就是传统计划机制向现代市场机制的改革过程,归结为新旧双轨体制的改革过程。提出二元结构与双轨体制的矛盾是过渡阶段的社会经济基本矛盾这一重大理论命题,并不是对马克思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作为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否定,而是其进一步的创造性发展,是使其更富有动态性、时代性和概括性的表述。

3.二元结构转换与双轨体制变革是过渡阶段经济发展与体制改革之间矛盾的高度概括

发展与改革是当代中国的两大主题。中国经济学家对这两大主题的研究形成了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和体制模式的双重转轨理论。我们认为,这一理论可具体归结为二元结构与双轨体制的过渡理论。从发展过程来说,二元结构的转换至少反映了五个重大问题:一是现代化过程中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的矛盾;二是工业化过程中工业和农业、重型产业与轻型产业、中央大企业与地方中小企业之间的矛盾;三是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和农村的矛盾;四是社会化过程中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与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矛盾;五是市场化过程中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矛盾。从生产关系的变革过程来讲,新旧双轨体制起码归纳了五个重大矛盾:一是高度集权决策与分权分级决策的矛盾;二是行政化直接控制与市场化间接控制的矛盾;三是实物化计划管理与市场化价值管理的矛盾;四是平均主义供给制分配与按效益最大化市场化分配的矛盾;五是改革滞后的集权政治体制与超前改革的市场经济体制的矛盾。

4.二元结构与双轨体制的矛盾是过渡阶段推动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根本动力,也是形成其怪圈循环的根本原因

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动力导源于经济基本矛盾,二元结构与双轨体制的矛盾是过渡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是经济现代化和市场化过程中工农之间、城乡之间、条块之间、地区之间二元主体利益矛盾的集中反映,由此而产生的经济动力、政治动力和文化动力构成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根本动力。在这一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中,一方面,二元结构转换决定双轨体制改革,推动或影响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过程,另一方面,双轨体制改革反作用于二元结构转换,促进或制约着二元结构的协调化、开放化和高级化过程。就是说,当双轨体制改革与二元结构转换在时间、空间、规模上能够相互协调、相互配套时,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就会实现稳定、快速、健康的过渡;反之,就会陷入“放—乱—统—死—放”的怪圈循环之中。

5.二元结构与双轨体制是过渡阶段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与改革内在矛盾关系的综合概括

二元结构与双轨体制的关系同时也表现在文化政治领域。在社会文化领域,例如城乡之间既具有天地之别的社会文化差异,又具有泾渭分明的城乡社会双轨体制(如户籍制度、就业、退休、医疗、保险、福利、投资等制度)。在二元政治结构中,一元是封建的传统政治思想冥顽不化,一元是新生政治思想和政治势力的艰难成长,反映到政治体制上是传统集权政治与现代民主分权政治体制的并存和对立。政治文化结构和体制无时无地不对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产生深刻影响。这里借鉴国内一些著名学者对社会结构演化中政治、经济、文化相互作用的三维系统模式,提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二元结构转换与双轨体制改革的相互作用模式。如下图所示:

二元结构与双轨体制相互关系图

综上所述,二元结构与双轨体制是过渡时期包容性很大的两个基本概念。在基本理论上它可以作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社会基本矛盾在现阶段对立统一运动中的具体表现,在现实社会中,它是经济发展和改革中诸多具体矛盾(即工农关系、城乡关系、条块关系、发达与不发达关系、富人和穷人关系、计划与市场关系、行政和经济关系、政府和企业关系等)的高度理论抽象,也是政治、经济、文化系统发展和改革的综合概括。据此,二元结构与双轨体制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的社会经济基本矛盾。促进二元结构现代化和双轨体制市场化是过渡阶段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主题。

三、过渡经济学—来自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实践的呼唤

1.二元结构与双轨体制的错位:中国过渡经济的最大国情

与市场经济发展中国家相比,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二元结构与双轨体制之间并不是相互吻合的,而是严重错位的矛盾关系。表现在产业之间,文化技术先进的现代部门,国有大中型企业在经营管理体制上却较为僵化落后,市场化水平和经济效益一般较低,而文化技术水平落后的传统部门,集体乡镇企业在经营管理体制上却较为灵活先进,市场化程度和经济效益反而较高;表现在地区之间,落后一元的西部地区基础工业比重,国家投资比重和计划管理约束程度较大,但生产力水平和市场化程度却较低,而先进一元的东部地区加工工业比重,非国有经济比重和市场化调节较大,国家投资比重和国家计划约束较小,但生产力水平和市场化程度却较高。这种发展上的二元结构与改革中的双轨体制的双重错位的特殊性,既在运行机制上区别于实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家,也在发展水平上不同于曾经实行计划经济制度的前苏联东欧国家,同时也与社会主义传统政治经济学和西方发展经济学所阐明的一般规律相悖,它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生产关系运行与生产力发展呈极不适应的状态,构成了中国过渡阶段的最大现实国情。

2.二元结构与双轨体制错位现实对传统经济理论的挑战

(1)对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学理论的挑战。计划经济学理论是计划经济时代产生的、用以指导计划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这一理论过去所称颂的“低工资、低物价、高就业、高补贴”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优越性,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今天却出现诸多弊端,成为市场化改革的对象。传统计划经济学认为,资源配置上越大越公越好,但实际上经济落后的中国却配置了国有化和计划化程度较高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过渡时期在竞争性领域却发生了越大越公,效益越不好的问题。市场经济发展和改革对计划经济制度形成严重冲击,多种所有制经济混合、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双轨并存的过渡现实对传统计划经济理论和政策提出严重挑战。

(2)对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挑战。现代西方经济学是以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为蓝本的较规范的经济理论。中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应借鉴西方过去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政策和理论,但也不能照搬。因为中国虽然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但规范的市场体系尚不发育,市场体制远未形成,而是处于新旧双轨过渡经济之中。尤其是由于经济体制和价格扭曲的影响,单纯运用市场机制虽在短期内有利于轻型产业、集体乡镇企业和沿海地区的发展,但长远来说,可能发生资金、资源、技术、人才等从价低利微的重型产业、国有企业流向价高利大的轻型产业、集体乡镇企业的“倒流”现象,这种市场机制的逆调节作用可能造成以小挤大、以劣挤优、结构劣化,削弱国民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基础。

(3)对传统发展经济学理论的挑战。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发展中国家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化一般规律的经济科学,因而近年来成为国内理论家研究中国发展问题、制定发展战略和政策的重要理论来源。但由于传统发展经济学主要以市场经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小国家)为研究对象,而对于计划经济发展中大国向市场经济过渡中的发展问题的研究解决却显得有些乏力。传统发展经济学认为城市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发展极”,大中型企业是其增长点,应以此带动相关产业和地区经济的综合协调发展,但多年来,在实践中并未产生应有的效果,其根源在于条块分割的双轨体制和严重扭曲的价格体系把这种“发展极”效应抵消了。在双轨过渡经济条件下,如果投资政策过份倾斜于城市和国有大中型企业,这虽然有利于以大带小、保证重点、保持后劲,但同时却会加剧畸轻畸重的二元结构,扩大“大锅饭”规模,增加财政困难,从而推迟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因此,如果不顾二元结构与双轨体制错位的国情,而生搬硬套发展经济学理论或政策,必然走入选择的误区。

3.过渡经济实践呼唤过渡经济学理论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面对中国二元结构与双轨体制错位的现实挑战,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学有些不合时宜,但又不能完全抛弃,正如民族文化的发展有继承性一样,传统计划经济学在中国人的头脑中盘踞了三四十年,改革不可能把新旧理论一刀两断,向市场过渡不可能一下子放弃计划行政手段,完全启用市场经济机制;西方现代市场经济学引入中国大大促进了理论进步,启发了政策思路,但又显得不服水土。从西方市场经济理论和政策库中开出的医治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疾病的处方并不是灵丹妙药;现行的发展经济学研究了发展中国家治穷致富、实现发展的一般规律,提供了中国制定发展战略和政策的方法论启示,但是,现行发展经济学主要以私有制市场经济国家为研究对象而形成的理论,试图以此为依据,来解决计划经济大国向市场经济过渡中二元结构与双轨体制的错位问题就会出现阴差阳错。

面对中国经济过渡以来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放—乱—统—死—放”怪圈循环的现实,立于十字路口的中国人不禁发问: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航船要驶向何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学要向何处去?

中国共产党顺应世界时代潮流,“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是对传统计划经济学理论的革命,它吸收了西方市场经济理论的合理部分,又符合中国国情实践,得到了亿万人民的拥护。在市场经济理论指引下,中国各地涌现一股市场经济发展的热浪,出现了经商热、投资热、股票热、建市场热、办开发区热等等,一方面加快了增长速度,促进了经济繁荣,另一方面也随之带来了资金短缺、通货膨胀和效益下降问题。中国政府不得不实行投资紧缩和宏观调控,历史又一次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反思过去,我们当然不能认为改革的市场取向错了,也不能怪罪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缺陷。科学地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理论构筑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框架,指明了经济过渡的方向问题,但对于如何过渡和过渡时期的实践、理论问题并未回答,因为这一理论问题已超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研究重点和对象。当前我们不少干部学者否认过渡阶段,他们觉得过渡似乎是转瞬即逝的时间,过渡体制政策也是一种权宜之计。他们往往认为,我们已走出计划经济时代,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因此应以市场经济理论思想武装人们的头脑,制定当前政策,规范政府和企业的行为。而把由此产生的问题归结为基层干部思想保守落后,对市场经济理论和政策不落实的问题。其实,我们仍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这是一个史无前例、今无范例的发展中计划经济大国的历史性大过渡,新的过渡实践呼唤着新的过渡科学理论,过渡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只能或主要应由过渡经济理论和政策来解决。

过渡经济学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实践中应用而生的,它并不是代替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学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各学科自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范围。正如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计划机制、市场机制和双轨结合机制的对立统一构成过渡经济运行机制一样,计划经济学、市场经济学和过渡经济学也是互有分工、互为补充的,共同组成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三位一体的经济科学体系。过渡经济学是介于计划经济学和市场经济学之间,以研究过渡经济理论问题为己任的经济科学,相对而言,它更适合于中国过渡阶段的国情实践,更应成为过渡阶段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基本理论和指导思想。为此,我们必须从多方面改变当前市场经济学理论在中国经济理论研究、教学和宣传上占主导地位的格局,应加大社会主义过渡经济学研究、教学和宣传的力度。组织经济学专家加强社会主义过渡经济学课题研究,编写过渡经济学教材,大专院校经济系设置过渡经济学专业,培育中央、地方和企业等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过渡经济学人才,在干部、群众和学生中加强过渡经济学理论知识的教育、宣传和普及工作,使干部和群众抛弃理想主义、急于求成和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极端化思想,树立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过渡经济思想。以过渡经济学为指导思想,促进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快速健康过渡。

四、过渡经济学理论研究内容和体系

1.过渡经济学的研究基础

从中外过渡实践看,当今世界,包括中国在内的十几个国家,数十亿人民都经历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向市场经济过渡中的问题,既不能用计划经济老办法解决,也不能照抄西方市场经济学理论。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特殊性也不能套用俄罗斯、东欧国家的市场化改革办法。中国过渡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过渡经济学研究素材,为创建中国特色的过渡经济学奠定了实践基础。中外经济理论家对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理论研究,尤其与中国计划经济的市场化改革的成功实践相对应,中国经济理论家对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理论的研究还是相当领先的。但遗憾的是,绝大多数人还没有将这些理论研究上升为过渡经济学研究。

2.过渡经济学研究的理论视角

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曾分别从二元结构角度研究了发展问题,从双轨体制角度研究了改革问题,但是从二元结构与双轨体制双重转轨相互关系的角度对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理论的综合研究尚显薄弱。立足发展与改革交织一起的现实,从现代发展经济学和改革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和生产关系经济学(或政治经济学)、计划经济学和市场经济学相融合的理论视角,我认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就是中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理论。这一过渡经济学理论就是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双重模式转轨的理论,也就是二元结构与双轨体制的双重过渡经济理论。我觉得这一特殊的理论视角比当前仅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改革说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流行观点,更显其独到之处。

3.过渡经济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过渡经济学主要研究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经济发展和体制运行一般规律的科学,二元结构转换与双轨体制改革构成社会主义过渡经济学的主题和主线。过渡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1)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基础和条件,过渡模式和特点,过渡历史和趋势、双重过渡的一般规律和机制;(2)二元结构转换中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之间消长、矛盾、竞争、协调的方式和特点,主要进行城市化、现代化、工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的经济学研究;(3)二元结构转换与双轨体制改革之间在时序、区域、产业上的相互关系、矛盾和协调的方式,在战略规划、体制安排和政策措施上的衔接和配套;(5)双重经济过渡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和投资问题,企业、市场和政府的关系问题,产权、价格和管理问题;(6)开放经济中的双重过渡经济理论;(7)双重经济过渡中政治、社会、文化、道德、法律、宗教等非经济因素的影响。

4.过渡经济学理论的框架体系

过渡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由生产力经济学和生产关系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改革经济学、二元结构理论和双轨体制理论结合而成。

过渡科学理论是一项多学科理论系统工程,包括过渡哲学、过渡文化学、过渡政治学、过渡经济学、过渡系统论等等,过渡经济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承前启后、新旧衔接的理论,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学和现代市场经济学在中国过渡实践中结合而成的经济理论,其理论源流是社会变革科学,其两个支流是发展科学和改革科学。

标签:;  ;  ;  ;  ;  ;  ;  ;  ;  ;  ;  ;  ;  ;  ;  ;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的双重转型经济学新理论_计划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