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吁“第三次分配”_收入分配论文

呼吁“第三次分配”_收入分配论文

呼唤“第三次分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分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通过市场实现的收入分配被称为第一次分配;通过政府调节而进行的收入分配被称为第二次分配;个人出于自愿,在习惯与道德的影响下把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或大部分捐赠出去,被称为第三次收入分配,也有人把它叫做“慈善事业机制”。

在第一次分配和第二次分配之后,社会协调与发展方面依旧会留有空白,都意味着在社会协调发展方面还有一些工作需要去做。由于第三次分配是人们自愿的一种捐赠,它所发挥的作用,是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无法比拟的。由于我国收入总体水平偏低,已经对国内需求产生了影响,贫富悬殊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不平衡财富分配结构弱化了社会总消费能力,社会收入过分集中在高收入阶层的结果是,“钱多的没有新的消费欲望,有消费欲望的却苦于没有钱。”

成思危副委员长曾明确表示,要缩小贫富差距,就应当有三次分配。他说,初次分配一定要讲效率,就是要让那些敢于冒险、勇于创新并努力工作的人得到更多的劳务报酬,首先富裕起来;二次分配要讲公平,政府应当利用税收等手段调节高收入群体,建立全面、系统、适度、公平和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三次分配要讲社会责任,富人们应当在自愿自觉的前提下,把自己的部分财富拿出来,帮助穷人改善生活、教育和医疗的条件。

为什么要强调收入再分配

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收入分配越平均,人们的积极性越削弱,效率自然会低;适当拉开收入差距,只要分配程序、规则公正,就会有助于提高效率。从另一角度说,不提高效率,难以实现持久的更多的公平措施,解决社会增多的矛盾;但是,如果不讲公平,收入差距拉得过大,特别是分配程序、规则不公,也会导致效率的下降,甚至影响社会稳定。

我国改革开放前,是一个绝对平均主义的国家,“大锅饭”的分配体制,使效率大受影响。20多年前实行市场取向的改革后,逐渐讲求效率,拉开收入差距,“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从农村到城市,经济活跃起来,非常见效。经过10多年的探索后,就把“兼顾效率与公平”作为经验总结,写进了十四大的决议。从十四届三中全会开始,在效率与公平关系问题的提法上有一个新的变化,即把以前的“兼顾效率与公平”改变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使效率处于“优先”的第一位,公平处于“兼顾”的次要地位。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变化。这一提法,从十四届三中全会决议开始,一直出现在中央重要会议的文件中,成为我国在收入分配政策领域的正式精神。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适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是完全正确的。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阶层结构逐渐发生变化,有些人借“优先”和“兼顾”之差异,有意无意地贬低、轻视社会公平和社会公正,单纯为一切敛聚财富的过程辩护,这不符合改革的精神。因为在这一时期,中央一再强调,“先富要带动和帮助后富”,“要注意防止两极分化”,丝毫没有忽视社会公平的意思。

随着总量发展、经济效率问题逐步得到相对的解决,社会公平的问题已逐步上升为突出的问题。邓小平在1992年就对突出解决贫富差距问题作出过前瞻性的论断。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居民生活总体上正向全面实现小康过渡,进一步重视公平问题的时机条件,已基本成熟。

我国分配离公平还有多远

收入分配差距明显拉大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状况的基尼系数急剧增长。我国的基尼系数1981年是0.288、1990年0.343、1999年0.398,2000年以后则基本上在0.4以上的水平,2004年已超过0.465。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分配基尼指数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现在,尽管各方研究给出的数据有所差异,但共识是,我国基尼系数已经接近0.5。

目前我国的收入差距体现在城乡之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2005为3.2∶1,全国收入差距的60%以上出自于此)、区域之间(东中西部已有的收入差距,由于倾斜发展战略实施而被进一步扩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社会成员间收入差距仍然呈扩大之势。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人均GDP达到1500美元左右基尼系数才开始下降。我国现阶段人均GDP才达到1000多美元,基尼系数还处于倒U形曲线的上升阶段,客观上还有继续上升的趋势。不少专家提出,中国要谨防“拉美化陷阱”,防止因贫富悬殊过大而出现政局动荡、经济衰退。此外,财富积累的“马太效应”正逐步显现,穷人越穷、富人越富的状况加大了缩小贫富差距的难度。

城乡差距未获有效缓解。尽管2004年开始国家出台了“一免三补”等一系列惠农政策,农民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实际增长仍然低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幅,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到了3.53倍,而2003年这个数据是3.23倍。

地区差距继续扩大。2003年,西部地区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仅为东部地区的40%。从2000年到2003年,西部与东部地区人均GDP的差距已由7548元扩大到了9250元。GDP增长率的差距也由2.54个百分点扩大到8.39个百分点。

行业差距也被拉大。2005年,石油天然气、烟草、电力、铁路、航空、电信等行业企业的景气指数,高于各行业平均水平25%~80%。电力、能源、运力的紧张更加剧了这一状况,使得部分垄断行业和一般行业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是什么原因造成收入差距拉大的呢?当前剔除转型期的特定结构性、体制性因素外,腐败和市场秩序等非政策因素更值得关注。前一项因素告诉人们应坦然接受贫富差距难以避免的客观现实,而后两项因素的存在却难以令人心平气和。所以,我们应该关注的是那些因政策与体制原因造成的收入差距过大问题:

一是税制不健全,对高收入群体缺乏必要的“限高”。根据有关研究,近年来全国平均每年流失的各类税收为5700亿元至6800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6%至9.1%。国家税收的严重流失,一方面使一部分人的财富迅速扩大,税收流进个人腰包,另一方面削弱了国家必要的再分配能力,难以有效地援助弱势群体,从而加大了贫富差距。

二是保障明显滞后,对基础阶层缺乏必要的“兜底”。同经济增长幅度相比,我国的社会保障以及转移支付明显滞后,仅职工养老保险一项的历史债务就高达28753亿元。

三是行业垄断难打破,加大了收入差距的“鸿沟”。目前,最高与最低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比,已由“八五”末期的2.3、“九五”末期的2.6上升到3.5以上,并有继续扩大的趋势。这些高收入行业几乎都是垄断行业,老百姓将之归纳为:金(金融)、银(银行)、财(财税)、保(保险),两电(电信和电力)、油草(石油、烟草)。据媒体报道,2004年,江苏省某公路收费站收费员月薪达8000元,北京某电力集团财务公司普通员工月薪更高达2万元。某市一名抄电表工领取年薪10万元,一天抄四次表,有多大技术含量?

四是腐败现象比较严重、权钱交易造就黑色“富翁”。一方面,部分国有资产的管理者、党政官员和私营企业主相互勾结,通过低价拍卖、暗箱交易、不规范的管理层收购等方式,把大量的国有资产转化为私有财产。另一方面,一些腐败分子利用手中的权力在短时间内聚敛巨额财富。如河北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原副厅长李友灿,平均每天敛取不义之财7万多元,一天就相当于2005年全国城镇职工一人7年的收入,相当于20个农民辛苦一年的收入。类似于这种现象老百姓到了见怪不怪的地步。

三次分配不是重吃大锅饭

回顾20多年的改革,利益分配格局变化巨大,相当一部分工人农民不仅未分享到改革成果,而且出现了“相对剥夺感”的社会心理。这种“相对剥夺感”体现在:一是不同利益群体间经济与政治权利不平等,部分人“全面发展”、“过度发展”,而数量庞大的基层群众发展缓慢以致停滞。在企业改制中,少数管理层成为老板,化公为私,而职工丢了饭碗。二是先富人群利益与责任不对等,在落差持续扩大的社会分配格局中,“先富带动共富”的理论设想未能实现,普通人群社会心理失衡。三是利益多元化社会中,一些地方政府行为的经济化企业化与民众的利益构成冲突,突出表现在城市拆迁、农村征地、村矿矛盾、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客观上将自己推到了民意的对立面。

我国政府注重缓解社会不公平的矛盾,也作出了许多努力,收到了一些效果。但是,第二次分配就没有第一次分配做得好,从而导致在1999年我国基尼系数已接近0.4的情况下,继续着第一次分配的惯性思维,短短5年时间,基尼系数直逼0.5。尽管近几年政府做了很大努力,情况稍有改善,但基尼系数仍然上升。究其原因,一部分党政干部将公平放在兼顾从属地位,还有一些地方与部门官员受自身利益的驱动,使许多能解决的社会分配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比如:垄断行业的分配问题,国有企业的利润分成问题,个人收入所得税的税率调整问题,内外企业税率不公问题,富人偷逃税款的问题,同工不同酬问题,等等,用行政手段对资源配置的干预,实质是腐败产生的温床,在所有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因素中,腐败是最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痛恨的,也是引发社会矛盾的导火索。上述问题有的目前虽初步得到解决或规范,但滞后的制度和政策已经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负面效应,加剧了社会不公,扩大社会鸿沟,在本已呈现收入差距扩大趋势的不少领域产生“叠加效应”,强化了贫富差距的程度。重视社会公平,在效率与公平关系上加大公平的分量,是公众非常关心的问题,也是中央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可是现在也有另一种忧虑,认为现阶段如此强调社会公平,会不会回到传统体制固有的平均主义,认为有些人“刻意渲染”我国收入差距过大。

我们确实不宜“刻意渲染”收入差距的问题。但我们不能忽视,收入差距的迅速扩大可能导致“两极分化”,不应忽视实际存在的严重社会不公引发潜在的社会危机。我国改革发展到现在这一步,很少有人想回到“大锅饭”的旧体制。引发社会不满的,是体制外的灰色收入,法制外的黑色收入,以及体制内由法律不健全、政策不完善造成的非规范收入。人们希望的,是调整和纠正这些不公平现象,并改进运用再分配杠杆适当调剂贫富差距,而不是想触动那些合理合法的高收入。所以,强调社会公平,不会重新唤起传统体制固有的平均主义,使改革开放以来达成的共识受到冲击。党的十四大以后,社会上有种现象,即强调市场经济多了一些,强调社会主义少了一些;在谈及社会主义时,则强调提高效率方面多一些,强调“共同富裕”的社会公平方面少了一些。在我国这样一个法制环境和人治环境下建立的市场经济,如果不讲社会主义,如果忽视共同富裕的方向,建立起来的市场经济必然是人们所称的坏的市场经济、权贵市场经济、两极分化的市场经济。邓小平告诫我们:改革造成两极分化,改革就失败了!我们要避免这个前途,那只有一个办法:更加重视社会公平的问题。

三次分配能解决社会不公吗

实行“三次分配”,首先有利于规范企业。随着改革开放,我国企业在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同时,直接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特别是随着企业“走出去”,面临着按现代企业的要求进一步规范的问题。其中包括必须充分考虑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只有这样,我国企业才能在竞争合作中,不断扩展生存发展的空间。其次,有利于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随着我国企业市场意识大大提高,在商业理性支配下,它们又往往以经济利益排斥社会利益。要使企业在赚取利润的同时,主动承担起对员工、环境、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

目前仅依靠“三次分配”机制还不能解决中国社会不公平问题,最重要的是政府的政策调控。只有加大社会贫困人口的救助力度,搭建最低生活保障体系,织牢社会保障网,才能改变社会失衡。现在我们有几部分缺失,一是我们的灾民救助力度还比较弱。二是在全国范围内像农村的低保制度等一些救助制度还没有建立。在美国有3700万人每年拿着政府救济,美国人口刚刚过3亿,10%以上的人需要救济;在印度周边这些贫困国家,医疗都是免费的,而我们却不是。完全指望第三次分配机制,解决贫富差距不现实,但应该看到三次分配将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起很重要的作用。有专家认为,因为社会失衡的根源不在“三次分配”,所以社会失衡问题的解决需要整个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需民主法制社会和自由市场经济的最终确立。“三次分配”也是富裕阶层回馈社会意识的加强。通过“三次分配”,可以让富人和穷人有一个相互认识和了解的“桥梁”,对社会矛盾的缓解,还是有比较大的益处。

河北省卓达集团总裁杨卓舒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穷不可怕,资源匮乏不可怕,落后也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缺乏起码的人文关怀。就好比一艘船上坐了上千人,突遇风浪,面临不测,宁可一船人沉没也决不抛弃一个人,这样的民族才是不可战胜的。”

政府、企业责任不能缺位

在缩小贫富差距,解决社会不公平中,政府的作用非常大,尤其是社会政策更不可缺位。这是作为人民政府的应有之责,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题中之意。

再分配问题的核心是发挥财税制度的作用。应进一步改革税制,完善个人所得税,积极创造条件开征不动产税、遗产税等财产税,逐步加大对高收入群体的税收调节力度,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应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解决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政府应与社会共同保障低收入者、无收入者、丧失劳动能力者的生存条件与基本生活需要。经常性财政支出应向人民生活与公共福利倾斜,建设性财政支出应限于非营利性公共建设项目,营利性项目转由民间投资。

比如遗产税,许多国家都把它当作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工具。但目前我国缺乏个人财产继承、赠与和转让的法规,没有建立个人财产登记和收入申报(后者只在很有限的范围内实行)制度等,实行遗产税和赠与税的前提和准备条件尚不完备。

还比如,政府职能和财政功能由经济建设型为主转变为公共服务型为主,这是与提高公民福利、促进社会公平有关的十分重要的改革。因为公共服务的受益者多是低收入者,包括教育、公共卫生等在内的社会福利措施,可以提高人的素质,改善人们进入多种就业和社会生活的平等机会。但是,政府职能和财政功能转变滞后,以致我国曾被世界卫生组织评为卫生资源分配最不公平的国家之一。

有专家强调,当前政府应该立即行动起来,运用有效的调控手段,制订更全面的社会和分配政策,坚决取缔各种非法收入、灰色收入、黑色收入,大力查处贪官腐败、敛财受贿案件。作为政府,只需要制定好规则,更多的是要引导和鼓励企业进行慈善事业。中国有句充满智慧的古语,叫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解决收入分配不合理以及贫富悬殊的问题上,也应该参考这个思路。政府强有力的干预是绝对必要的,但最根本的原因,主要还是底层的劳动者没有参与收入分配博弈的权利。换言之,他们最大的问题还是权利的贫困,正是权利的贫困使他们无缘分享改革的成果,导致了他们财富的贫困。

在“三次分配”方面,企业家应该有一定的社会责任,而目前我们的一些企业家却没有这个意识。企业需要政府有新的激励机制,把企业的部分利润回馈社会,而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提高企业的知名度、老百姓对企业产品认可的过程,也是企业进入良性发展的过程,目前在这方面我国还处于发展阶段。

同时要正确界定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有强制性社会责任,如安全、环保等;也有义务性社会责任,如捐助、慈善等。要根据不同性质的企业社会责任,提出不同的要求。企业也要树立社会意识。要认识到,在当今社会企业传统的价值观和责任观正在发生变化,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合理利用资源、生态环境、劳动者权益和商业伦理,更多地承担对利益相关者和社会的责任,这是现代企业的自觉行为,也是现代企业的标志。很多企业也正是通过履行社会责任,来打造企业形象,提升企业的品牌和价值。

要实现企业社会责任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努力创造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良好社会环境。要在全社会形成社会责任的“荣辱观”,不能让企业因承担社会责任而吃亏,也不能让一些企业因逃避社会责任而获利。如果我们不能营造一个真诚的、高尚的、公正的、公开的、法治的、平等竞争的大环境,就不会有太多的企业主动捐赠自己到手的财富。

不少专家指出,加快我国分配机制的改革进程还要消除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比如认为培育中等收入阶层就是要走“均贫富”的老路;只要经济发展起来了收入差距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分配制度改革并不急迫改革时机尚未成熟;进行分配制度改革会阻碍社会经济发展;进行垄断行业改革会损害国家利益,等等。要把一、二、三次分配有机的结合起来,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形成一个合理、公正的社会分配结构。

2003年中国人均GDP首次达到1000美元后,中央领导同志曾多次告诫要谨防重蹈一些国家的覆辙,发生由贫富悬殊等引发的社会动荡和经济倒退危机。2004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去年和今年又把这一政策措施写入四中全会决议和“十一五”规划。近年来,支持农民减负增收、发展社会保障、通过税收调节收入差距,中央的一系列措施在遏制不合理贫富差距方面已经初见成效。

当前,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划正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向“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过渡。近日,国家发改委已经根据中央和国务院精神,拿出了一份“调高、扩中、保低”的收入分配改革“路线图”,主要包括八个方面:建立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收入分配秩序;实施反垄断的分配调控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对劳动者报酬的宏观管理;加大对城乡贫困人群的救助力度;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税收对收入差距的调节力度;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而这些措施正是调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群体之间收入差距的治本之策。缩小贫富差距、将其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不可能一蹴而就,但高层的关注与相应措施的出台已经为这一渐进的过程奠下了基石,二次和三次分配力度不断加大,和谐社会的构建值得人们期待。

标签:;  ;  ;  ;  ;  ;  ;  ;  

呼吁“第三次分配”_收入分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