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灵去旅行——我所经历的一节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所论文,去旅行论文,心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导读】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不断地摸索和尝试,力图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实现与学生心灵的沟通。而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实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有机结合,让学生亲历情感的体验和理性的思考,在参与中开启思维、领会教学内容,其价值就在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
【案例描述】对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中东”这节课,我设计了站在不同的视角看中东的方法:①探究在欧美人的视角里,中东为什么是世界第一战略要地;②站在中东孩子的立场看家园;③作为中国学生的“我”如何看中东。在经历了理性的思考和情感的体验后,学生的收获已不仅仅是学习地理的知识与方法,更多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人道主义的情感,体现了对待国际事务的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的共鸣
根据我对“中东”一课的理解,课前3分钟,我选择了“让世界充满爱”的歌曲。同时,播放了19张图片。这是两组中东地区美丽的自然景观和血腥的战争场景对比反差极为强烈的图片。通过这些图片,给学生呈现一个多角度的中东。利用视觉上的冲击,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
在舒缓的音乐中,学生首先看到的是耶路撒冷、麦加朝圣、海水淡化等等,当看到夕阳下的枣椰林时,大多数学生已经坐直了身子,瞪大眼睛在仔细地看,有的学生已经发出感慨:“这里真美啊!”当第一句歌词唱响的时候,图片的内容变了,出现了战火纷飞的中东。我发现学生们的表情也在改变:当学生们看到“我的孩子啊!”这张照片时,他们异口同声地发出惊呼:“啊!这个孩子真可怜啊!”图片最终定格在两幅中东孩子的眼睛特写上,孩子们眼睛里的恐惧、仇视、希冀再一次打动了学生。
上课铃声一响,学生们立刻安静下来。在第一个环节——【我说中东】里,学生们纷纷抢着发言,有的同学说:“我知道美国是海湾战争的主谋,美国想夺取这里的石油!”有的提到:“美国人还在这里用了贫铀弹,好多人得了癌症!”有的学生说:“伊拉克孩子好惨啊,学校都不能正常上课了。”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理性的思考
经过热烈的讨论,学生们关注的主题开始变得深入,我适时地提出了“中东为什么会成为长期争端的地区?”这个问题,很自然地进入第二个环节——【图解中东】。这一环节主要是利用地图来解决中东“两洋三洲五海”的重要位置。让学生通过理性的思考,来获取地理学习的知识与方法。
当屏幕上打出“图解中东”这4个字的时候,已经有学生在迫不及待地翻课本,翻地图册,看来我课前设置的情境已经发挥了效用,学生们已经怀着极大的兴趣来关注地图了。通过阅读“中东在世界的位置图”“中东政区图”“西亚政区图”,学生在粗读地图中比较轻松地认识了中东在世界上处于“五海、三洲、两洋”的位置,是东西方交通的要道,以及中东与西亚范围的区别,从而明确中东的范围。
在这里我补充了两段资料,一段是关于土耳其海峡,介绍它在历史上的重要意义;另一段是关于苏伊士运河,主要引用了几组数据,让学生感受土耳其海峡、苏伊士运河位置的重要性。
因为素材较丰富,我请一位学生给大家阅读。当读到最后一个数据——收入23.08亿美元时,学生们感慨“这么多钱呀!”这时,有个学生突然站起来问道:“我们刚刚学过东南亚的马六甲海峡,它附近地区为什么没有成为像中东这样被世界关注的热点?”看来学生们已经完全融入了课堂,而且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是啊,像这样的交通要道,还不只它们呢,还有巴拿马运河。”通过对比思考,引出中东热点的第二个原因:石油问题。
当阅读“中东丰富的石油资源”图时,有一位学生是这样分析的:“世界上的石油资源分布很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中东,而中东的石油又集中在波斯湾沿岸这么小的地方,波斯湾沿岸这一带布满密密麻麻的石油符号,说明这里的石油资源特别丰富!”
特别需要向学生说明的是:在“1999年中东石油储量、产量和出口量占世界的比例图”中,增加底图“中东在世界的位置图”,目的是让学生在“中东在世界面积之小”和“中东石油蕴藏量之多”之间形成一种反差。
●亲历体验
在以往“石油输出路线”的教学中,往往就是读图、找图、填图,这些环节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大多数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所以,在此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中东地区居民的生活。根据初一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尽可能地使用学生可以接受的语言与他们沟通:“假如我们就生活在中东地区,身边有这么丰富的石油资源,我们成立一个石油输出公司,那么这个公司应该如何运作呢?”“卖石油啊!”“可是,卖给谁呢?怎么运作呢?”学生们有了兴趣。于是,我及时宣布活动主题:
【角色1】“我们的市场部赶快去找市场!”
作为中东石油输出公司,根据市场调查数据“世界主要国家石油产量、消费量比较图”(见右图)和“世界地图”(略),请销售部的员工们尝试找到“中东石油的出口市场”,并说明理由。
柱状统计图学生在小学数学课中学到过,但这样的堆积图是初一年级的学生很少接触的,对他们来说还是非常具有挑战性。在这样的情境下,每个小组的学生都不甘落后,仔细地观察图表,从中提取相关的信息。这时,有的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举手,有的直接喊出:“我找到市场了,美国!日本!”于是,我就请这位同学来回答问题。他是这样说的:“通过对比消费量和产量的差额,可以看出美国是最大的市场;我选择日本,因为我觉得日本全部依赖进口,应该更容易销售。”另一个学生说:“欧洲西部消费量也大于产量,所以也应该是重要的市场。我选择欧洲西部,还有一个理由:近!它与中东的距离最近,运费应该低一些,成本就降低了。”……
【角色2】“我们的销售部赶快去找运输线路!”
我对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你找到的是哪个市场,就去寻找相关的运输线路。这时,就可以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了。我看到学生们自发地形成了不同的分工,有的在翻阅课本中的中东地图、观察波斯湾的位置;有的在世界地图上查找美国、日本的位置,热烈地和其他成员讨论该选择何种线路,使用什么样的交通工具,然后做出标记。在介绍运输线路时,学生们更是争先恐后。一个同学说:“我选择的市场是美国,输出线路应该经过苏伊士运河,横穿大西洋到美国。”他的话音未落,立刻就有大批的学生举手,要求补充。另一个学生说:“老师,他说的不完整,让我来说吧,我找到的线路比他的好!”石油输出路线——本节课的知识重点和难点,在学生们热烈的交流讨论中,问题轻松地解决了。
●情感的升华
这节课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到这里已经完成了,但是情感目标的渗透还需加强。所以,我在课程结束前,增加了这样一个环节——“我看中东”。可以说在这节课中,学生经历了这样的几个过程:首先,作为一个局外人看中东,有美丽的风景,但战乱频繁;其次,站在西方大国的角度看中东,有着丰富的可以掠夺的石油资源;然后,当地人是怎么生活的呢,特别是和他们年龄相仿的孩子们的生存状态又是怎样的呢?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该如何对待自己的生活呢?当学生们更多思考后面两个问题时,他们的情感就得到了升华。
在学生们仍然沉浸在刚才的热烈讨论中、情绪比较激动的时候,我又一次在屏幕上展示了图片(见下图)。
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下来,学生们从刚才热烈的体验中惊醒。中东孩子的眼神再次引发学生的思考,课堂中看似静静的氛围里涌动着学生们并不平静的心怀。我在这一环节设计了这样的活动:“我”以中东孩子的视角给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先生写封信。在信中有的孩子写道:“如果没有战争,没有对石油的抢夺,中东的孩子应该和我们生活的一样快乐!”还有些学生说:“中东人民应该捍卫和平,反对任何霸权强占土地和石油!我觉得我们国家必须要强大,所有的孩子和我们一样希望世界和平……”当下课的铃声响起,很多学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这么快,已经下课了吗?!”
学生们出色的表现认可了我的教学设计,特别是中东孩子的眼睛又一次从学生们心灵的深处引发了共鸣。
【教学反思】
1.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突出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怎样发挥,是整个课题设计的难点。我认为,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让学生的心灵去旅行,在45分钟的时间里,如果能够和学生心灵相通,达到思想的共鸣,那么,设计的内容就会被学生接受和认可,课堂教学就取得了成功。
2.“中东”这节课的设计,使用了两种重要的方法:
一是比较法。整个设计中有三次强烈的对比:①导入新课时两组对比强烈的图片,一组中东地区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一组血腥的战争场景,通过这一对比激发学生学习中东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②苏伊士运河与马六甲海峡、巴拿马运河的对比,同样是交通要道,但苏伊士运河所在的地区却成为世界上的热点地区,从而让学生理解其原因。③中东孩子的眼睛。透过眼睛看到,他们的生活环境、生活状态是怎样的?通过这一强烈的对比,本节课的情感目标就很容易地达成了,不仅遥远的中东与学生们的心灵之间建立起了一座情感桥梁,而且也认识到了我们国家必须强大,才能更好地发展。
二是体验式教学。角色扮演是体验式教学很重要的方式。本节课中我设计了两处角色扮演,让学生分别体验了销售员和运输员,在实际授课时,也可以看出有的学生数理逻辑性很好,所以市场定位比较准确;有的学生则喜欢翻阅地图,所以运输线路的选择更好一些。其实,这样一来,教师也可以多方位、多角度地观察学生、了解学生,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
点评(济南市市中区地理教研员 陈青):
本节课有两大特色:一是情感目标突显;二是过程方法目标的体现。
1.教学设计中巧妙运用中东孩子纯真、恐惧、仇视、希冀的眼睛为视角,去触摸学生的心灵,较好地实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教学的内隐化,而“致安南先生一封信”这一环节的设计,又有效地实现了情感目标的可测性。
本节课作为情感目标突显、区域特色典型的一节地理课,教师教学主旨定位准确,无论是借助媒体的情境导入,还是由中东孩子的眼睛引发出的“不同视角看中东”这条主线,均自然渗透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2.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了丰富的活动,教师在活动中渗透教学主题、学生在参与中领会教学内容。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情感奔放,思绪飞扬,地理知识在不知不觉中悄然留在了他们的头脑中。特别是“角色扮演”活动的设计,它有两个优点:一是教材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兴趣化。此环节全班全部参与进去了,积极发言,这说明教师的设计点燃了学生的兴趣点,适时适龄。二是知识生成明确化,教学活动有效化。现在好多活动设计兴趣化较突出,但活动做完了,知识的落点在哪里,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了什么?——往往是不清晰的。但该活动的设计在兼顾兴趣的同时,有明确的知识落点。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自主构建了知识,符合新课标对于“学习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