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 310000
摘要:近年来,以大规模强降雨为主的极端天气频繁发生,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城市排洪抗涝的压力。在新时期背景下,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有机整合,不仅可以缓解城市排涝压力,改善生态环境品质,也有助于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排洪抗涝;海绵城市;城市园林景观设计;
在新形势政策的扶持与推动下,我国现代化城市建设面貌日新月异,各类基础配套设施日趋完善化。然而,由于城市建设倾向于选择硬质材料,导致地面透水性下降,城市内部承载力截面自主调节能力弱化,增加了发生内涝的概率,进而制约区域经济建设。基于此,切实深化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具有实际意义。
1简述海绵城市的基本概念
所谓海绵城市,是指无论城市所在区域外部生态环境,发生何种变化或内部环境体系发生改变,整个城市都可以如弹性空间极大的海绵体一样,进行有针对性的反馈与处理,尤其是大规模强降雨天气,海绵城市设计可依托其自身的优势,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从宏观角度来说,海绵城市的覆盖面较为广泛,并且与园林工程存在紧密联系。基于此,在新时期发展背景下,将海绵城市理念拓展融合到城市园林景观设计领域,可进一步激发整个景观体系的效能,促进城市的快速稳定发展。
2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领域的应用价值
2.1促进城市综合发展,缓解水资源供应压力
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扩张,水资源供应日趋匮乏,甚至无法切实满足城市居民的基本用水需求。部分城市由于受到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干预,导致内涝问题频繁出现,再加上水资源供需严重失衡,极大的制约了区域性的经济发展。对此,各级相关单位要加大城市开发投入力度,并结合城市整体特征,优化水循环系统,从而缓解水资源供应压力,维系水生态系统平衡,促进城市的快速发展。
2.2提高基层政府财政资金利用效率
推进海绵城市理念的宗旨是强化城市水循环系统管理,维系城市生态系统正常运转,进而增大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另外,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可以有效预防控制自然灾害,减轻基层政府的财政负担,提升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
2.3顺应社会生态化发展需求
落实海绵城市建设工程,可扩张城市绿化面积,减小城市硬化占比。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可采取垂直绿化、建设水源滞留池等方式,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3简述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领域的具体应用
3.1雨水花园(植物滞留区)
雨水花园是指在园林绿地低洼地段种植乔灌木植被,维持水土平衡。利用积存雨水作为地下水源的补充,不仅可以有效调节暴雨洪峰,还可以通过雨水的渗流与离子交换,缓解环境污染。近年来,雨水花园凭借其诸多的优势受到欧洲发达国家的大力推广,并在实际建设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同时,这也为我国普及雨水花园提供了必要的参考依据。将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相互整合的理念,与我国所推崇的风景园林工程存在相似之处,为此,促进雨水花园与风景园林工程的结合成为必然趋势。另外,大力推广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还可以进一步增强城市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
3.2垂直绿化效应
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屋顶花园理念备受推崇和青睐。所谓屋顶花园,是指在建筑屋顶构建园林绿化空间,通过统一规划设计,改善生态环境品质,同时,为居民提供娱乐休憩场所,实现建筑设计与园林景观设计的完美结合。此外,屋顶花园还可以收集雨水,增强城市地面的雨水蓄积能力。经过雨水花园自然过滤的雨水,不仅可以满足农业灌溉需求,还可以应用于日常生活的多个领域,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3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当下,城市道路的雨水净流量不断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区域生态环境污染。基于此,在现代化城市建设过程中,推广应用海绵城市理念,实现与城市交通运输的结合,可减小道路雨水净流量,改善水质条件。与此同时,将雨水径流导入绿化区域,这样在满足灌溉需求的基础上,还能增强地下水的涵养效能。
4简述推广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与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相互融合的具体策略
在景观工程规划建设过程中,要着重关注雨水的回收与循环利用。高效应用各类调蓄技术、净化技术与渗透技术,可减小强降雨产生的净流量,从源头上控制雨水污染,完善雨水生态系统建设。在此过程中,核心理念体现在雨水的净化处理、循环利用与地下水补充,确保整个工程符合自然循环规律,进而优化城市排水系统,降低开发难度。
4.1渗透技术
4.1.1高效应用透水性硬质材料
通常,城市园林景观铺装多采用硬质材料,导致景观承力面透水性下降,加大了雨水净流量。为此,在选择铺装材料时,应当优先选择性能突出,且透水性良好的砼体及碎石,形成透水效果良好的硬质景观体系。
4.1.2优化园林景观绿地区域设计
在园林景观绿地建设过程中,由于周边区域地势略高于绿地带,可以确保雨水自然回流到绿地地带。为此,应当结合区域生态环境特征,优化植物群落配置,形成生物滞留区,将蓄积的雨水作为绿化灌溉来源,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若出现大规模强降雨天气,雨水无法短时间内充分渗透,但依靠绿地区的临时蓄积能力,可补充地下水,缓解城市排涝压力。在景观地面铺装过程中,采用透水材料,可进一步降低雨水的流动速率,延长蓄积时间,从而形成一个独立的自然生态循环体系,减轻城市排水压力。
4.2建设雨水花园或蓄水池
雨水花园或蓄水池是指通过自然形成或人工干预的方式,在地面上挖掘一个浅凹型槽,用以蓄积屋顶及地面的雨水,然后依靠植被覆盖或沙土涵养的方式,实现对自热水的循环利用,同时祛除雨水径流中的有机污染物与重金属离子,缓解生态环境污染。此外,采用沉淀池或植物缓冲处理雨水,还可以蓄积经净化处理的雨水,将其导入滞留设施,从而满足绿化灌溉需求,形成优质的水体景观体系。
4.3布设植物缓冲带或植草沟,利用排水管导流
布设植物缓冲带或植草沟,可进一步降低地表径流量,延长下渗时间,并滤除雨水中的有机杂质与污染物。通常,植物缓冲坡覆盖面积约为2%-6%,且宽度要至少保持在2米以上。在缓冲带下侧位置,应设置渗透用管道与渠道,确保自然水的蓄积与下渗,然后依靠排水管将雨水快速导入城市排水管网。
4.4构建雨水净化处理与循环利用系统
雨水净化技术主要包括生物吸附处理、人工湿地净化与土壤渗透净化等。通常,雨水采集与净化可协同完成,依靠穿孔管道收集雨水的同时,对其进行初级净化处理,或者将其导入渗滤池。若表层水未及时渗透,可依靠水生植物的自然生长效应对其进行净化处理,然后导入净水池。而未经土壤渗滤的雨水则可以实现二次净化,并将净化后的雨水导入清水池,通过高压水泵的抽取注入贮水池。由此,形成由初级净化、次级净化与清水蓄水池形成的雨水净化处理循环利用系统,进而增大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5结束语
综上所述,促进海绵城市理念与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有机整合,可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品质,为居民营造舒适安逸的生活环境,提升城市生活幸福指数。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应当秉承因地制宜、生态性、引导性的基本原则,根据城市的综合发展特征,制定切实可行的运营方案与建设标准,进而充分发挥出海绵城市的实际效应,促进城市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蔡长卿.试析海绵城市的建设与发展[J].建材与装饰.2018(35)
[2]潘终胜.海绵城市建设研究进展与若干问题探讨[J].江西建材.2018(01)
[3]崔嘉滢.基于现代艺术手段的城市园林设计应用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7(22)
论文作者:陈俊武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4
标签:雨水论文; 城市论文; 海绵论文; 城市建设论文; 理念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过程中论文; 《防护工程》2019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