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黄石市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 湖北黄石 435002)
【摘要】目的:探究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2月到2017年2月到我院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患者120例。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对实验组患者进行循证护理。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86.67%,无效率为13.33%;对照组总有效率75.00%,无效率为25.00%;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无效率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具有应用价值,可以用于临床治疗。
【关键词】 循证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1-0249-02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闭塞使血流中断进而部分心肌因严重的持久性缺血而发生的局部坏死。70%的患者在心肌梗死的过程中伴有心律失常,如果不给予及时的治疗,可能会危急患者的生命。近些年相关研究发现,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有积极作用,为了以科学的视角看待问题,我院选取2016年2月到2017年2月到我院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患者120例进行实验,报告如下:
1.患者的基本资料及方法
1.1 患者的基本资料
随机选取2016年2月到2017年2月到我院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诊断标准[1],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实验组患者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35~68岁,平均年龄(50.85±2.25)岁,体重45~78kg,平均体重(57.15±6.06)kg;对照组患者男性31例,女性29例,年龄36~70岁,平均年龄(49.96±3.97)岁,体重41~77kg,平均体重(55.65±5.94)kg。对比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等一般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均自愿入组,符合伦理学原则。
1.2 治疗方法
对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循证护理,具体内容有 1)心理干预 住院初期的患者会有恐惧、紧张、焦虑等消极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会影响患者病情痊愈,护理人员要及时和患者沟通,介绍我院医师扎实的医学功底和先进的仪器设备,让患者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病情。可以列举成功案例增强患者信心,鼓励家属多多关心患者;2)密切的临床观察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大约在一周到两周内会出现心律失常,护理人员应该加强这个时间段对患者的监护,以免患者发生不必要的意外。3)提供舒适的环境 科室内要为患者提供舒适温馨的病房环境,保持适宜的湿度和温度,并告诫探视人员要降低说话音量,以免打扰患者休息。4)用药指导 护理人员要嘱咐患者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切不可随意用药和停药,若服用过程中患者出现不适要立即向主治医师报告。在用药指导过程中详细讲解药物可能会取得的效果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以优势为主要讲解内容,起到心理暗示的作用。5)疾病教育指导 护理人员要向患者说明该病的发病机制、过程、结果,让患者对自身疾病有简单的了解。鼓励患者定期对身体指标进行检查,预防疾病的再发生。实验组和对照组同时进行1个月后观察实验结果。
1.3 评价指标
患者经过循证护理后共有三种结果:显效为患者再次发生心动过速、心律失常等并发症情况消失;有效为患者再次发生心动过速、心律失常等并发症情况得到缓解,无效为患者再次发生心动过速、心律失常等并发症情况加重,总有效为显效和有效之和。
1.4 统计学处理
本实验实验组和对照组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若两组实验之间P值小于0.05,则代表两组的实验数据非常可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对实验组患者进行循证护理,统计了该实验的结果后得出,实验组显效和有效共有52例,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显效和有效共有45例,总有效为75.00%,两组实验数据差异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
3.讨论
循证护理是护理人员在计划护理活动过程中,审慎的、明确的、明智的将科研结论与临床经验、患者愿望相结合获取证据为临床护理决策依据的过程,是循证医学和循证保健必不可少的环节[2-4]。循证护理可以根据患者存在的问题找出合理的诊断依据,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应用循证护理要切实从患者角度出发,通过心理教育、临床观察、用药指导等方面耐心、计划的进行护理措施。以科学的视角提高护理效果。
本次实验我们对60例实验组患者进行了循证护理,通过实验发现实验组的总有效率(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75.00%),无效率(13.33%)明显低于对照组(25.00%),数据差异明显,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临床护理中具有积极意义,能够明显促进患者的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可以用于临床护理。
【参考文献】
[1]施晶晶,陶以嘉,徐大立等.室性期前收缩形态诊断心肌梗死[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5,36(5):655-658.
[2]张志伟,赵文卓.维吾尔族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应用循证护理控制血糖的效果[J].实用医学杂志,2016,32(11):1871-1873.
[3]王旖磊,胡雁,周英凤等.循证护理能力评定量表的建立与信效度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7,32(2):49-52,59.
[4]黄文琴,费良梅.循证护理在心力衰竭患者保护性约束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3):333-335.
论文作者:虞春兰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31
标签:患者论文; 实验组论文; 心律失常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对照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两组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