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光辉实践的重要经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共产党论文,光辉论文,理论论文,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的光辉历程,艰苦卓绝而又波澜壮阔,气势恢弘而又绚丽多彩,历经磨难而又生机盎然。90年来,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其中一条基本经验就是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深入研究建党9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总结概括基本经验,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极其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坚持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质
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是人们各项创新实践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理论创新既与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及其他创新相互联动、相互促进,又对其他创新产生先导和推动作用。所谓理论创新,就是对已经过时的或实践证明不完全正确的个别原理和结论的突破,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整个科学思想体系的原有表现形式或发展水平的突破,而代之以新的原理、新的表现形式,并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实践经验升华而成的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理论创新是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发展规律更深刻、更完整的认识,它为人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导人们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拓展新视野,开辟新思路,形成新认识。理论创新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和把握越深刻,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就越具有指导性,就越能够发挥对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引领和先导作用。因此,理论创新是其他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有了理论创新,就能为其他创新提供指导和支撑,就能推动其他创新实践的深入展开,防止和避免盲目性、自发性和随意性。
纵观人类思想史,任何理论的发展都是通过创新来实现的。作为近现代人类思想发展最积极的成果,马克思主义一百六十多年来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在坚持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突破创新的历史。自马克思主义创立以来,无论是它与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所产生的列宁主义,还是它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所产生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以及其他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及其领袖将马克思主义与本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所概括出的科学思想体系,无不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对它的某些结论突破创新的结果。马克思主义作为彻底严整的世界观,是一个充分开放的、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注重回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开拓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最宝贵的革命品质,也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充满无限生命力的重要源泉。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动态的科学体系,它没有终结真理,而是为人们不断地认识真理、发展真理开辟了广阔的道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活力来自实践,它倾听实践的呼声,反映实践的要求,立足于实践的发展来变革自身的理论形态,从而使自己的学说在不断补充、不断修正和不断创新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日臻完善。在人类思想文明史上,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强大生命力,根本奥秘就在于它是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不断创新的科学理论。依据不同的时代主题和时代需要,研究不同时代条件下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和特殊规律,形成了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铸就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二、90年来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历史轨迹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高度重视理论指导作用的党,也是一个勇于和善于进行理论创新的党。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显示出非凡的创造力、巨大的凝聚力和坚强的领导力,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的具体实际,既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勇于在不断变化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以创新的理论反映和引领新的实践。
早在1938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论新阶段》的报告中就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克服了党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的指示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模式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进而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以非凡的理论勇气,指导我们党恢复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形成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新认识,闯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邓小平同志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他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联产承包责任制、允许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建立经济特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一国两制”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邓小平同志关于理论创新的思想。在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同志郑重提出:坚持邓小平理论,同时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在十五届五中全会上,他进一步把理论创新提到坚持马克思主义学风、发展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高度,强调“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关键是要掌握其理论实质,善于把其基本原理运用于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并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勇于创新。”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善于以宽广的马克思主义眼界观察世界、把握时代,始终把对中国发展的理论思考置于时代发展主流和人类文明进步趋势的整体实践中,依据改革开放的新实践、新经验对国内外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新的判断和新的回答,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特色的理论思维和理论观点,从而极大地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空间和实践领域。特别是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根本上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大问题,从而明确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总方向;同时,也为在新时期检验我们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提供了科学的衡量标准。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实践的发展为理论建设注入强大活力,党的理论创造力大大增强,理论创新步伐明显加快。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改革开放提供理论指导。”科学发展观深入系统地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发展什么”、“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等事关中国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科学发展观在对这些重大问题的回答中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部署构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方方面面。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了重大进展,综合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人民得到了更多的实惠,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显著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团结。
三、建党90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基本经验
理论创新具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巨大价值和伟大意义。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理论创新的历史。通过理论创新,破除传统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的束缚,从而推动我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实现社会进步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90年来的一条基本经验。
(一)理论创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坚持和发展真理的伟大认识工具与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次次理论创新的伟大成果,虽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但都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雄辩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理论创新的锐利思想武器。胡锦涛同志深刻指出:“理论创新必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前提,否则就会迷失方向,就会走上歧途,而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以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为条件,否则马克思主义就会丧失活力,就不能很好地坚持下去”。只有坚持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对各种事物进行具体分析,坚持正确思想,吸取文明成果,总结正反经验,剔除错误观点,澄清模糊认识,驳倒形形色色的伪科学,为发展先进文化作出创造性的贡献。否则,就会被种种错误思潮所迷惑,偏离正确方向,陷入怀疑以至否定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歧途,就有动摇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危险。
(二)理论创新必须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
创新精神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是我们认识新事物、总结新经验、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强大思想武器。改革开放三十年理论和实践上的一切创新和发展,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结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把大胆探索的勇气和科学求实的精神统一起来,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我们应该勇于和善于做到,把实事求是化为指导实践和创新的思想方法,将大胆探索的勇气同科学求实的精神统一起来;把实事求是化为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思想作风,将理论创新与实践检验统一起来;把实事求是化为在实践中创新的工作方式,将创新精神同深入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统一起来。只要我们站在时代前列,立足于新的实践,把握住时代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不断吸收一切科学的新经验、新思路、新成就,我们就一定能够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作出新的贡献。
(三)理论创新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理论创新从本质上说,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而实践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因此,只有善于抓住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将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和实践经验集中起来,才能为理论创新找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和动力,才能保持马克思主义历久弥新的旺盛活力。因此,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正确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形成的新经验,使之上升成为理论,是理论创新的基本途径,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必然选择。我们进行一切工作,包括理论创新,都要接受广大人民的裁决,都要看是否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的就坚决坚持,不完全符合的就努力调整完善,不符合的就勇于纠正。我们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在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进行新的实践和新的探索,就是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把他们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要把实现人民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结合起来,高度关注和抓紧研究解决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把深入调查研究作为推进理论创新的必修课,不断总结广大干部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新观念、新办法,从理论上作出新概括,在实践中创造新业绩。
(四)理论创新必须坚持勇于和善于总结实践经验
实践是社会的实践,其主体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推动社会变革和历史前进的人民群众。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最广大人民改造世界、创造幸福生活的伟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源泉,脱离了人民群众的实践,理论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就不能对人民群众产生感召力、对实践发挥指导作用。推进理论创新,必须以高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解决好这个动力和源泉问题,把认识路线和群众路线统一起来,根据群众的实践和依靠群众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又转过来对实践发挥指导作用。在经验总结过程中,我们既要注意历史经验,又要注意新鲜经验;既要注意自己的经验教训,又要注意他人的经验教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理论上的创新,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的理论才是可靠的和有意义的理论,才可能是创新的理论和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理论。
(五)理论创新必须坚持在不断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主观世界
改造主观世界,最根本的是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好为谁服务的问题,这也是推进理论创新的必然要求。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就会把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并努力在实践中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崇高的历史责任,不仅做持久学、深入学的表率,而且成为学以致用、用有所成的模范,成为勇于探索、善于思考、敢于实践的模范;就会把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作为不断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思想路线,不仅努力掌握贯彻党的思想路线必备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而且永远坚守贯彻党的思想路线必备的政治素质和革命品德,绝不固步自封,绝不畏惧艰险,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推进理论创新,要坚持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把做一心为民的人,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人,同做一心为民的事,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事统一起来。
四、坚持理论创新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坚持理论创新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理论创新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这是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的一个客观结果,也是当前改革开放面临的重大挑战。改革开放对党的理论创新提出了新要求,需要我们进一步推进党的理论创新。
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要深入研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客观环境,充分把握促进科学发展的各种有利条件;研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研究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突出问题,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有效路径;研究科学发展观对党的建设的重大影响和指导意义,探索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考核指标体系和体制机制保证等。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要深入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研究如何有效整合社会资源,促进各种社会力量良性互动;如何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特点和规律,形成实现社会稳定的有效机制;如何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
在党的建设方面,要深入研究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研究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历史经验;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更好地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研究在长期执政的情况下如何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研究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探索建立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长效机制;研究如何营造重视学习、崇尚学习的浓厚氛围,建设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等。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更未有穷期。只要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善于总结实践经验,重视探索新的实践,我们就一定能够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前提下,实现理论创新,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谱写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
收稿日期:2011-04-14
标签:中国共产党论文; 理论创新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时政论文; 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