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中医辨证;针灸;眩晕症;疗效
眩是眼花,晕是头昏,头昏眼花常同时并见,故统称“眩晕”。本症既可并发于其他疾病之中,亦可单独出现。前者为症,后者为病,是临床常见多发病。中医学将眩晕为肝阳上亢、痰浊中阻、肾精不足、气血亏虚[1]。针刺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结合中医 辩证方法治疗临床 效果更为显著,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8 年 7月 -2019 年 7 月间我院收治的眩晕症患者66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均33 例。对照组男性 17例,女性 16 例,年龄 32-69 岁之间,平均(55.8±5.5)岁。观察组中男性 16 例,女性 17 例, 年龄 34-72岁之间,平均(56.5±2.5)岁。将两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均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胞磷胆碱钠胶囊,口服,每次2粒,每日3次,连续用药14天。
观察组患者给予中医辨证结合针灸治疗。
①肝阳上亢型:常见症状为眩晕伴面红目赤口苦易怒、重者肢麻震颤、眩晕欲仆、头痛、语言不利、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脉弦数。治疗此症需要平肝潜阳。方用平肝化痰汤加减,生石决明、灵磁石(先煎)各30克,白芍、桑椹各15克,菊花、陈皮各9克,茯苓、竹茹、天麻各12克,半夏6克,钩藤24克,朱砂3克(布包煎)。水煎服,日1剂[2]。
②痰浊中阻型:常见症状为眩晕伴头重昏蒙、胸闷乏力、纳呆,或时吐痰涎、苔浊腻、脉滑。治疗此症需要祛痰健脾。方用半夏天麻白术汤加减,半夏、白术、天麻、橘红、茯苓各10克,生姜2克,大枣、甘草各6克,水煎服,每日1剂。
③淤血内阻型:常见症状为眩晕伴头痛、痛有定处、心悸烦闷、疲倦乏力、唇舌紫暗或舌有淤斑、脉弦涩或细涩。治疗此症需要活血祛淤生新[3]。方用当归生地汤加减,当归、生地各15克,桃仁、红花、赤芍、柴胡、桔梗、川芎、牛膝、天麻各6克,枳壳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④肾精不足型:常见症状为眩晕伴耳鸣、遗精、腰膝酸软、精神萎靡、舌嫩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弱。治疗此症需要补肾填精。方用党参熟地汤加减,党参、龟板(先煎)各15克,熟地、茯苓、天冬、麦冬、杜仲、牛膝各12克,黄柏6克,菟丝子、枸杞子、山萸肉、女贞子、旱莲草、紫河车各10克,水煎,每日1剂。
⑤气血亏虚型:常见症状为眩晕,在活动后加重,神疲气短、面色少华、纳差、舌质淡胖、脉细或虚大。治疗此症需要益气养血健脾。方用黄芪人参汤加减,人参(另煎对入)15克,黄芪25克,当归、白术、川芎、白芍、地黄、牛膝各12克,肉桂6克,炙甘草、茯苓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针灸疗法 肝阳眩晕急性发作可针刺太冲穴,泻法。气血虚眩晕,可选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等穴,取补法或灸之。肝阳上亢者,可选用风池、行间、侠溪等穴,取泻法。兼肝肾阴亏者,加刺肝俞、肾俞,用补法。痰浊中阻者,可选内关、丰隆、解溪等穴,用泻法。各种虚证眩晕急性发作均可艾灸百会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疗效判定 显效:血液流变学和动力学指标达到正常水平,症状 显著改善;有效:血液流变学和动力学指标降低,但未达 到正常范围,症状有所缓解;无效:症状、血液流变学和 动力学指标等情况均无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20.0 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计数资料以(%)表示,检测应用t检测和x2 检测。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2结果
2.1对两组患者眩晕干预对比,对照组患者33例,显效12例(36.36%),有效11例(33.33%),无效10例(30.30%),总有率为69.70%;观察组患者33例,显效22例(66.67%),有效9例(27.27%),无效2例(6.06%),总有率为93.94%;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94%,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69.70%,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对两组患者眩晕消失和头痛 消失 时间对比,对照组患者33例,眩晕消失时间(13.46±2.02)天,头痛消失时间(11.25±1.10)天;观察组患者33例,眩晕消失时间(10.13±1.25)天,头痛消失时间(10.15±0.05)天;观察组患者眩晕和头痛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眩晕多因心脾不足、气血两虚、清窍失养;或肝肾阴虚、肾精亏虚、髓海不足,此多见于虚证,且多责之于心、肝、肾阴血亏虚为患;实证多为风阳上扰清窍;或为水饮阻滞、浊阴上犯清空;或为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或为气滞血瘀、瘀血停留;或为上寒下热扰及清窍等因所致。眩晕,轻者低头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中,旋转不定,以致不能站立;更为严重者常伴有恶心、呕吐、心悸、出冷汗等症状[4]。
以肝阳上亢为主时,眩晕而伴见耳鸣、头目胀痛、烦躁易怒、面红目赤等症状:以肾精不足、髓海空虚为主时,眩晕而伴见腰膝酸软、精神萎靡甚至遗精滑泄、耳鸣齿摇等症状:以气血亏虚为主时,眩晕而伴见面色胱白、神疲乏力、遇劳加重、心悸少寐、纳少腹胀等症状;以痰饮内阻为主时,眩晕而伴见头重昏蒙、心下痞塞、胸闷恶心等症状;以瘀血阻窍为主者,眩晕而伴见瘀血的症状,如头痛部位固定、忽好忽止、失眠、面唇青紫等。
认识眩晕证的各种转化关系和兼夹证候,以发展和变化的动态思维方式来分析具体的临床证型,才能确立正确的治疗方法,从而取得较好效果。对患者治疗时,针对患者的不同症状,对药物进行相应的 加减。中医辨证治疗能够有针对性的治疗,效果较好。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94%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眩晕和头痛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明显。
总之,对眩晕症患者应用中医辨证结合针灸治疗,对临床症状改善更为明显,疗效 显著,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兵. 采用中医辨证结合针灸治疗眩晕临床观察[J]. 临床研究, 2017, 25(1):102-103.
[2]刘彩云, 边康. 中医辨证结合针灸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 15(73).
[3]张明征, 刘萍. 中医辨证结合针灸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J]. 转化医学电子杂志, 2015, 2(9):77-78.
[4]孙永胜.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J]. 中医临床研究, 2013(18):46-47.
论文作者:张洪岩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9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9
标签:患者论文; 针灸论文; 对照组论文; 症状论文; 中医论文; 头痛论文; 疗效论文; 《航空军医》2019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