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个教学设计-你准备好了吗?_乙烯论文

撰写教学设计——你准备好了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准备好了论文,教学设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个真正经过潜心研究、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设计,会给课堂带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然而,当前教师教学设计的编写存在诸多由于准备不充分而出现的较多不良倾向,或者是撰写教学设计前对三维目标关注不够;或是照搬现成的教学参考资料,在设计中不关注学情,导致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脱节;或是在设计中过分强调“预设”,忽视了课堂的灵动;或是设计中注重知识传授而忽略方法的渗透;或是设计中问题意识薄弱,缺乏问题解决方案设计等等。那么在撰写教学设计前究竟要准备好哪些工作呢?下面以人教版必修2“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乙烯”来例谈,以期抛砖引玉。

一、分析教材

1.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有机化学中最基本的核心知识之一,一方面它能够满足公民基本科学素养的要求,使学生从熟悉的有机化合物入手,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内容和方法,进一步认识有机化学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能用所学的内容解释和说明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和物质用途;另一方面,它能为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学的学生打好最基本的知识基础,激发他们进一步选修《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的欲望。

通过甲烷和烷烃的学习,学生能初步从组成和结构角度认识甲烷的性质,但需要对“结构决定性质”的关系进一步强化认识。乙烯的分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学习能够加深他们对这一关系的认识并形成探究有机物性质科学的方法,为下一步继续学习苯分子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并激发学生的质疑。可以说本节课内容无论是从知识还是方法的维度上,都在教材体系中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另外本节内容所涉及的乙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和产品,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能源、药物等方面都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乙烯的性质和用途的学习,可以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能够让化学与生活相联系,强化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使学生感到熟悉、亲切,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2.分析与处理教材

(1)分析教材

此部分内容包括了乙烯的分子结构、乙烯的化学性质(氧化反应、加成反应)、乙烯的用途。在教材中同时还设置了四个小栏目把这部分内容成功地进行过渡。开始设置了“思考与交流”,让学生在已有的经验或者熟悉的事实和现象基础上去体验化工原料的重要价值,并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问题充满兴趣;然后设置了“科学探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所做的演示实验,准确记录实验现象,去从实验中发现困惑和认知冲突,引起悬念;接着通过“学与问”来认识乙烯的结构,同时检验对旧知识的掌握程度;最后设置了“实践活动”,让学生主要通过以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来了解乙烯的用途,揭示化学科学的奥秘。

(2)处理教材

首先,认识课程标准中行为动词及规定内容的变化是处理教材的前提。

其次,掌握新旧教材的整体编排思路是解决教学深度的根本。旧教材中是遵循乙烯的制法、乙烯的性质、乙烯的用途、烯烃的顺序来介绍的,注重知识逻辑结构的严谨性;而新教材中涉及此部分的知识体系比较零碎,逻辑结构不是很严谨,因此教师有时由于思维的定势或不理解教材编写的整体结构而随意扩充内容和难度,人为增加学生的学习障碍。值得注意的是,新教材中将乙烯的部分内容放在必修课本中讲授,而将乙烯的制取安排在选修5第三章乙醇的化学性质中讲,乙烯的结构特点、烯烃性质的递变性、烯烃的顺反异构等拓展性内容都放在选修5第二章第1节脂肪烃中讲解,体现了本节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广泛性,说明它是所有学生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尽管本节教材仍是按照“结构→性质→用途”的思路呈现,虽然比较传统,但是增加了新的元素,就是在教材内容中增添了“思考与交流”“科学探究”“学与问”“实践活动”等促进学生参与的栏目,具体教学时不一定要按照教材顺序,可从“实践活动”出发,贴近学生生活,引出本节课主题。

再次,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适当对教材进行拓展的重要保证。具体教学中不必讲解单键和双键的概念,也不必讲解马氏规则,但是对乙烯的分子结构,特别是碳碳双键的特点还是应该让学生形成观念的。但是,对于有些内容,如氯乙烷制备的最佳方案问题、石蜡油的裂解方程式、氯乙烯的加聚反应等内容,到底该不该涉及要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去研究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于普通班级水平的学生,只要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即可。但是对于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也要让他们能够“吃饱”,毕竟,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是最低标准,是上不封顶的。

3.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编写的意图,结合本节内容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4.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是乙烯的加成反应,而教学难点是乙烯结构及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准备如何去突破教学难点与重点呢?

(1)做好演示实验,引发认知冲突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前提下,通过同化和顺应来建构新知识,来丰富、重组和优化自己的认知结构。因此教师首先要做好演示实验“石蜡油分解实验”,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石蜡蒸气通过炽热的碎瓷片表面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一定量的气体,该气体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紫色褪去,也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并且可以燃烧,而且燃烧时火焰明亮有大量的黑烟。由于学生对烷烃的性质和结构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实验直观地表明,石蜡油分解产生的气体中有与烷烃性质迥然不同的物质存在,这气体是什么物质?引发学生认知冲突。

(2)展示乙烯结构,多角度认识乙烯

首先用chemsketch软件画出乙烷、乙烯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并使其在三维空间旋转,让学生从空间上去认识乙烷与乙烯的区别;然后向学生展示实物球棍模型,让学生去了解乙烯结构中原子所处的相对位置及各键之间的夹角,构建乙烯结构的表象认识;再要求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橡皮泥及竹签自己构建乙烯模型,去体验乙烯的真实结构,在构建过程中,指导学生要注意6个原子是否在同一平面、双键所处平面是否与6个原子所处平面垂直、键与键间夹角是否为120°等等,然后让学生根据其结构写出其结构式、电子式;最后通过乙烷与乙烯结构的键参数对比,总结出乙烯与乙烷结构的不同,多角度认识乙烯结构,从而预测乙烯化学性质与乙烷不同。

(3)演绎推理与实验相结合,强化结构决定性质

由于前面的石蜡油分解演示实验现象明显,因此没有必要再分组验证乙烯的化学性质,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宜采用演绎推理与播放实验录像相结合来了解乙烯的化学性质。同时由于学生已经对乙烯的结构有了充分的认识,意识到乙烯与乙烷结构的不同,因此可以借助计算机软件来模拟乙烯的加成、加聚反应的历程,并且可利用学生手中已有的乙烯的橡皮泥模型,依据碳碳双键中有一根化学键易断裂且有机化学中碳是四价的原则,引导学生去理解加成反应的概念,这样更有利于突破难点,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利用演绎推理与实验相结合来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

二、分析教学对象

1.知识技能基础

学生在前一节甲烷及烷烃的学习中,已经初步形成了学习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即“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用途”,而且已经可以用橡皮泥来构建物质的球棍模型,学生基础知识扎实,综合素质较好。

2.学习能力方法

学生学习化学已经一年多,具备一定的化学知识,初步确立学习化学的思维方式——结构决定性质,大多数的学生具备通过阅读课本的实验说明,独立完成实验以及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学生具备相当的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适应探究学习方式。

3.非智力因素

由于此部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有联系,而且是处于必修层次的水平,与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相对较为接近,因此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及在课堂内外的参与程度较高,比较适合实验-质疑-实验-演绎的教学模式。

三、教法分析

实验引导、验证法:通过做好演示实验,让学生在充分观察实验现象的基础上,了解乙烯的化学性质,然后按照“提出假设→讨论→思考→给出事实→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模式组织教学。

模型展示法:本节内容涉及乙烯分子的结构问题,较为抽象,学生较难理解。在教学中可多使用球棍模型、乙烯的三维空间旋转、乙烯结构的手工制作等组织教学,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并采用与乙烷结构对比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了解乙烯的结构。

多媒体演示法:本节课的教学中,有多处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利用chemsketch软件来画出乙烷、乙烯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并使其在三维空间旋转,让学生从空间上去认识乙烷与乙烯的区别;利用录像来验证乙烯的化学性质;利用flash动画来演示乙烯加成反应的历程,突破教学难点,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

四、学法分析

观察学习法:通过观察分子结构模型,掌握物质的分子结构特点;全面观察实验现象,理解物质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对比学习法:通过对比学习,掌握乙烯与乙烷结构的不同;通过燃烧火焰的情况对比,得出含碳量的不同对物质燃烧火焰的影响;通过加成反应与取代反应的对比,突出碳碳双键与单键性质的区别。引导学生利用对比的方法把知识学活,通过对比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讨论学习法:通过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石蜡油的分解演示实验中,针对反应现象提出如下问题:燃烧时火焰明亮,有黑烟生成,是乙烷的性质吗?乙烷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但是石蜡油分解产物中却有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它说明了什么问题?石蜡油分解产物通入溴水中使溴水褪色,是否也像烷烃一样发生了取代反应(联系取代反应发生的条件)?

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看似简单的教学设计的撰写其实需要在此之前做很多的准备工作、付出很多的辛勤劳动。教师也只有在全面认识课标、合理处理教材的基础上,去研究学情,才会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从而借助于具体教法和学法,突破重点与难点,这样才能在撰写教学设计时有创新之举。

标签:;  

写一个教学设计-你准备好了吗?_乙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