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大学研究20年:主题透视与演进逻辑
——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惠恭健 兰小芳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无锡 214122)
摘要: 开放大学是我国在建设学习型社会过程中的重要创新和重大举措。文章以CSSCI来源期刊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的方法,分析了开放大学研究领域的发文量、发文机构以及研究热点和研究演进过程。结果表明,各省市广播电视大学是该领域研究的主力军,但是其研究实力还存在严重的地理不均衡性;总体来看,开放大学的研究经历倾听与探索、借鉴与比较、转型与发展、完善与超越等四个阶段。
关键词: 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文献计量;知识图谱
在终身教育理念的引导下,经过5年的发展,我国开放大学建设已见成效,取得了很多开创性成果。然而,时至今日,由于教育形势和教育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开放大学的转型发展仍然受到政策环境、办学格局、运行机制等因素的制约,这是开放大学发展进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1]。值此时代背景,我们有必要回顾过去几十年我国开放大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路径——其研究主题有哪些?其研究热点是什么?这些主题和热点是如何演进的?科学地回答这些问题,无疑对当下开放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文献回顾
尽管开放大学组建于2012年,但是关于开放大学的探讨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1977年,邓小平在会见来华访问的英国前首相爱德华·希斯时便认为,英国利用现代化手段举办开放大学让更多人可以上大学的经验值得借鉴,并在“教育部关于筹办电视大学的请示报告”上批示“同意”[2]。1978年,《人民教育》发文对英国开放大学进行介绍,随后《外国教育动态》也刊文对“开放大学”这一名称做出解读[3][4]。自此,学界也陆续展开了对开放大学的研究。以“开放大学”为检索关键词,通过CNKI检索CSSCI期刊关于开放大学的研究论文,并对检索结果进行逐篇筛选,发现近些年关于开放大学的综述性质的论文共有19篇,其中的16篇为会议综述,主要包括亚洲开放大学协会年会、世界开放大学校长会议、中国远程教育教师论坛以及中国远程教育学术论坛等。另外3篇分别为:2012年4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王丽娜等人通过对各类教育体系中学习评价的分析,对国家开放大学学习评价体系建设做出的思考[5];2012年12月,哈尔滨工程大学的郑淑芬等人通过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8月期间5本教育技术期刊刊载的关于开放大学的论文对开放大学的定位和功能、组织架构与顶层设计等问题进行的论述[6];2015年2月,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的孙先民等人通过对综述高校科研质量保障机制和开放大学科研现状提出的提升开放大学科研质量的建议[7]。这些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开放大学的研究动态,对当时的研究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但仍存在不足之处。一方面,相比于开放大学的研究和发展历程,这些综述时间略早,缺乏现实感和时效性,而且多数为会议综述,也就是说这些论文是在某个时间段内,在某个具体会议主题的统领下由研究者提交的研究成果,所以相对于开放大学连续的发展过程,这些研究是片段的、主题式的;另一方面,上述论研究是在传统文献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偏于定性的归纳和总结,往往过于主观,科学性不足,而且不能准确深入地揭示开放大学研究的发展历程的内部结构。所以,当前最需要做的是将开放大学研究的时间跨度拉长,延伸至今,通过规范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设计,选择更为客观、更具代表性的文献样本,围绕“开放大学”这一大的研究主题纵深下去,全面深入地剖析开放大学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为开放大学稳定、有序地向前推进提供一份有价值的“知识地图”。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数据
相比于专著等文献,期刊是一种连续出版物,其对学术热点和前沿的把握相对更加连续、敏锐和直接,每一个月或两个月一次的出版所形成的学术轨迹,可以动态地反映某一或某些问题的发展规律。根据布氏定律,某一学科的关键文献往往都集中在少数核心期刊,所以本研究选择目前国内最权威的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作为数据源。在中国知网的高级检索功能中选择“期刊检索”,并采用“篇名=开放大学或关键词=开放大学”的检索策略,之所以选择该检索策略是基于论文标题与关键词是其研究内容的核心浓缩,通常情况下论文的核心内容会在标题和关键词中有所体现这一前提。通过检索,得到533条文献记录,检索日期为2019年1月8日。为了确保研究对象的有效性和代表性,在初步检索的基础上进一步筛选,剔除会议预告、新闻报道、无关键词或重复发表等不符合研究标准的文献172篇,得到相关文献共361篇。其中,最早的研究开放大学的学术论文(CSSCI)刊发于2000年《中国电化教育》第1期,题目为《现代远程开放大学教学模式探析》,文章主要探讨了现代远程开放大学教学模式的内涵、特点和主要环节[8]。因此,本研究将时间跨度设为2000-2018年,共19年。
现有研究多采用定性或小样本定量的方式开展两化融合绩效分析,相关结论不具有一般性,且视角较为单一。针对以上缺陷,本文基于两化融合评估、企业经营、行业发展、宏观经济等多源大样本数据,采用假设检验的方法实证分析两化融合整体绩效,并从企业价值创造能力、行业综合发展水平、经济发展质量等维度探索性地分析了两化融合绩效产生的机理,并对进一步推动两化融合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二)研究方法
为了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重复性,本研究主要选用文献计量学和科学知识图谱的方法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分析。具体工具为选择CitesSpaceV,该工具在对研究领域演进的全景展示和文献共引聚类等方面的表现非常优秀。将最终确定的开放大学文献样本通过中国知网的文献导出功能,选择Refworks格式导出,并使用CitesSpace V自带的转换程序将导出的文献记录转换为该工具能够识别的编码格式。启动CitesSpace V软件,导入转换后的361条有关开放大学的文献记录,并对其进行如下参数设置:时间跨度(Time Slicing)设为2000-2018年,时间分区(Years PerSlice)设为3,共6个时间分区;术语来源(Term Source)选择Keywords,节点类型(Node Types)根据研究需要选择 Author、Institution和 Keywords;筛选标准(Selection Criteria)的临界值设为top 30,表示统计对象出现频次排名在前30%,选择路径寻找算法(Pathfinder)修剪图谱。
三、可视化分析结果
(一)研究机构实力分析
为了从时间维度来呈现开放大学研究的演进过程,本研究利用CitesSpace V对361篇样本文献数据进行时区视图的绘制。在时区视图中,所有的关键词节点都被定位在一个以时间为横轴的二维坐标中,根据关键词出现的时间,节点被设置在不同的时区,所处位置随着时间轴依次向上[12]。为了能够更好地把握我国开放大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本研究在绘制时区视图的基础上,还对相应的文献进行大规模的阅读和分析,最终发现关于开放大学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倾听与探索、借鉴与比较、转型与发展、完善与超越。
表1 开放大学研究发机构分布列表
(二)高频关键词分析
在对361篇文献进行统计后得到631个关键词,去掉重复的部分恰好得到100个关键词。为了使统计结果更科学、更具代表性,需要根据频次对关键词进行遴选,根据Donohue提出的高低频词分界公式,本研究最终将关键词的频次确定为3。删除含义过于宽泛的关键词,如高等教育;合并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关键词,如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等,最终得到21个有关开放大学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如表2所示。论文的关键词是文献内容的核心浓缩,也是文献观点的高度概括,其数量值越大,越能反映研究对其的关注程度。所以无论是从绝对频次还是相对比率上,这些关键词都是开放大学研究领域中的最受学者关注的热点词,也是我国开放大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表2 开放大学研究高频关键词列表
图1 关键词共现网络时区视图
1.倾听与探索:我国开放大学研究的“世界声音”。2000-2005年是我国开放大学研究的探索期。随着我国信息技术开始迅猛发展和日益普及,学者们逐渐意识到借助技术的东风,开放大学和远程教育势必会为新世纪的高等教育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虽然这一时期我国学者原创性的研究较少,但是开放大学研究的“世界声音”已经开始在我国学界回荡起来。这主要表现在我国广播电视大学对国际性开放教育研讨会的承办以及各教育技术学权威期刊对这些国际研讨会主题报告和述评的发表。例如,2003年以“人人享有优质教育:开放大学新的使命与挑战”为主题的亚洲开放大学协会(AAOU)第18届年会在上海电视大学召开,2004年《开放教育研究》刊发约翰·丹尼尔、德斯蒙德·基更、詹姆斯·泰勒以及杨福家等学者的会议主题报告,其中,德斯蒙德·基更教授的《移动学习:下一代的学习》的主题报告已经被引220次,其他学者的报告和会议论文也受到广泛关注。这一时期开放大学的“世界声音”内涵丰富,不仅包括来自全球32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对各自国家开放教育理念与政策的分享、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评价、对合作办学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展望,还蕴含整个世界开放大学的现实要求和发展趋势。
以规模养殖厂饲养的白羽肉鸡为原料,鸡苗品种为罗斯308,选择健康雏源,统一采用笼养模式,饲喂同一厂家同批次饲料,采用相同的防疫程序,养殖天数为42d。毛鸡到厂后宰杀前静养,选取不同只重的无断翅瘀血的健康鸡只进行标记,集中挂鸡,准备实验。
(三)研究演进及发展趋势分析
科研机构是科学研究的重要载体,由于科研活动的复杂性、知识发展的动态性,学者依靠自身的精力和智慧很难触及所有的知识和资源,而研究机构可以汇聚若干学者的智慧,为学者们开展研究提供更有效的帮助。基于此,本研究对有关开放大学研究的主要研究机构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由于得到的研究机构较多,限于篇幅,表1只列出发文数量前20的研究机构。论文产出数量是衡量一个机构科研实力的最重要指标之一,从统计数据中不难发现,本研究文献数据所涉及的研究机构多为中央和地方的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大学以及知名大学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研究中心。根据发文量的情况,这些机构大致可分为三个梯队。其中,第一梯队研究实力最强,发文量均在10篇以上,例如,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上海开放大学等;第二梯队发文量均在5篇以上,例如,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等;除此之外的研究机构,例如,天津广播电视大学、江西广播电视大学等属于第三梯队,发文量较少,均不足5篇。从地理分布上看,第一、第二和第三梯队发文最多的机构基本都是位于北京及江浙沪地区的广播电视大学和科研机构。由于这些机构地处东部发达地区,对新事物的出现、新理念的诞生更为敏感,加之第一批组建的地方性开放大学(北京开放大学、上海开放大学、江苏开放大学、广东开放大学、云南开放大学)的辐射作用,这些地区性的广播电视大学理所应当地成为推动开放大学研究的重要力量。
从表2和图1中反映出来的热点来看,我国开放大学研究主要体现三个特征:首先,由高频次的关键词,如远程教育、英国开放大学、开放教育、广播电视大学可以看出,我国开放大学的研究还表现出对英国开放大学和过去广播电视大学的依赖。尽管开放大学最初诞生于英国,我国开放大学由原来的广播电视大学组建成立,但是开放大学是我国社会转型发展催生的新的教育需求,其真正意义不在于在我国的高校序列中增加六所开放大学,而在于推动国家高等教育改革,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的学习型社会[9]。我国开放大学应积极推动我国教育的改革和革新,更多、更主动、更自觉地承担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历史重任,完成从电大到开放大学的战略转型,而不仅仅是换块牌子[10]。其次,这些高频次的内容涉及教育理念、学习和教学方式、技术手段等研究主题,是其呈现的另一个明显特征。这些主题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融合的。开放教育、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等关键词侧重的是教育理念,MOOC、远程教学、移动学习、翻转课堂等关键词侧重的是学习和教学方式,图书馆、学习支持与服务、云计算等关键词体现的则是技术手段层面的问题。我国开放大学研究主要围绕理念、方式和技术展开,并相互融合,体现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理念与技术兼顾的研究特色。最后,当下开放大学研究关注教学模式,并有意识地重视质量保障。教学模式、质量保证、教学质量等在高频关键词中的出现也验证了开放大学对教育质量的重视。“开放”和“质量”是开放大学两个相辅相成的办学理念,“开放”强调教育观念的开放、办学方式的开放、学习对象的开放、培养模式的开放、管理方式的开放和教育资源的开放,但随之而来的是人才培养过程的更加复杂和更加难以控制,因此其对人才培养过程质量和完善质量保证体系的要求也更高[11]。
在本研究绘制的时区图谱(见图1)中,这一时期最明显的关键词节点为“远程教育”,结合文献来看,主要是因为该时期包括电大在内的远程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亚洲很多国家此时正处在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转型期,传统高校很难满足高校入学人数激增的大众化需求,这进一步加剧了高等教育办学主体的多元化趋势,所以除了传统高校以外,附属于传统大学的远程教育机构开始分享高等教育的市场份额[13]。2000-2003年,我国已有67所高校设立了主要提供远程教育的网络教育学院,远程教育模式开始在高等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这对扩大高等教育机会、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据统计,在2002年秋季开学后,网络教育学院学习的学员人数达到百万以上。同时,101网校、北京四中网校、中国职业考试网等基础教育辅导和职业技能培训的远程教育网站的建成和推广,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在网络通信、媒体传播、代理技术等新兴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既增加了远程教育的发展潜力和活力,也推动了传统教育的变革,使其开放性、包容性得到很大提高。不管是从研究还是实践来看,我国远程教育、开放教育在该时期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而这种对世界开放教育“声音”的倾听以及对远程教育发展的有意义探索至少是我国后续开放大学的组建和发展的“前奏曲”。
界域融合是产业融合的提升和发展。界域融合主要是指一种产业突破行业界限的跨领域发展过程,不仅有助于延伸产业链、扩大需求市场,还可以促进当地的产业结构升级。在文化旅游产业园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出现了多种界域融合的形式,比如:会展旅游、工业旅游、体育旅游等,正不断促进文化旅游和当地经济的共同协调发展。
从文献视角来看,这一时期的成果呈现出顶层追问、战略选择和路径实施的研究逻辑。其中,顶层追问是学界对“为什么要办开放大学”“办什么样的开放大学”“如何办好开放大学”等有关开放大学建设顶层设计问题的理性思考。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远程开放大学是电大教育的历史必然,但由于我国开放大学以原有的电大系统为运行框架,如何使其不成为“新瓶装旧酒”的电大翻版?显然,这一系列思考对廓清我国开放大学基本特征、学校定位、主要功能,明确开放大学系统和网络结构具有非常显著的意义,是我国开放大学建设“本土探索”迈出的重要一步。开放大学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机会和条件的新型大学,这也是与传统大学明显区别的主要特征[21]。因此,在回答好开放大学核心问题的基础上,要依靠科学明确、符合时代和国情的战略选择来保证开放大学的建设。在此背景下,胡晓松教授提出办好开放大学,要以国际化新标准引领开放大学战略性重点建设,要用新的体制、机制来保证新任务的完成,要在教育的公开、公平、公正、公信和公益上取得新进展[22]。钟志贤教授在论述我国开放大学的理想途径和行动路径中也提出,建设国家开放大学必须从学理和实践的角度把握十大关键词,即背景、理念、自主、整合、内涵、资源、平台、模式、平衡和管理[23]。在路径实施方面,有学者认为开放大学更是传统大学适应时代需要的一种分化演变,与传统大学一样具有高等教育的属性,是对大学知识体系进行重新分解、提炼和优化组合后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同样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职能[24]。而作为一个像传统大学一样的有机整体,开放大学的运行机制直接决定着其自身的盛衰,因此开放大学运行机制应是一个权责明确、目标导向清晰的自我发展、自我适应、自我约束的方式集合[25]。另外,由于我国“1+5”的开放大学办学格局,许多学者也对“国家开放大学”和“区域开放大学”的关系做了深入思考。根据大学的性质和地位,国家开放大学和地方开放大学应当是独立的高校,能够独立举办现代远程开放教育,都应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和办学自主权[26]。为此,国家应对开放大学的发展做出统一规划,明确不同开放大学的办学层次和服务范围,并出台相应的政策予以支持和指导,有序推进我国开放大学的建设和发展。综合来看,这一时期我国学者对开放大学组建和转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大量的探讨,也提出很多富有建设性和可行性的建议和行动方略。这是对我国建设中国特色开放大学所进行的卓有成效的“本土探索”。
竖井区地质围岩级分别为IV级、V级,井口段20 m为V级围岩,井身段均为IV级围岩,均为太古界中风化花岗片麻岩呈侵入接触,岩体较破碎至较完整,埋深较大以挤压破坏为主,IV级围岩,跨度5 m~10 m无自稳能力,短期内可能会导致小范围塌方事故的发生;跨度小于5 m可稳定数日至一个月。V级围岩无自稳能力,跨度小于5 m可稳定数日,该级别围岩主要分布在洞口段,中密至密实状,开挖后应及时做好衬砌,稳定周边围岩。
3.转型与发展:我国开放大学研究的“本土探索”。从图谱(见图1)来看,2010-2013年最重要的节点为“国家开放大学”和“开放教育”,该时期也是发文量最多的时期。这主要是由于2010年北京、上海、广东、云南、江苏等省(直辖市)组建开放大学的项目被正式纳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2012年教育部正式批复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其他省级电大的基础上成立国家开放大学和地方开放大学。国家开放大学体系在这一时期基本转建完成。学者们因此对我国开放大学建设研究给予高度关注。
英国开放大学是在1969年获得英国皇家特许令并在1971年正式成立的新型教育机构。经过30多年的发展,凭借“学习者开放、学习地点开放、学习方法开放和观念开放”的办学思想,在教学水平、科研水平等方面取得不俗的成绩,已经成为世界远程教育的一面旗帜,受到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推崇。其发展历程对我国开放大学的建设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粗略估算,这一时期关于开放大学的研究论文大约有90%的选题与英国开放大学有关。通过分析文献发现,我国对开放大学“英国经验”的学习主要可以归结为理念、质量和制度等三个方面。第一,在理念方面,《2005/2006英国开放大学年度报告》系统阐述的四个开放,即对理念开放、对方法开放、对公众开放和对地域开放的发展经验为我国开放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借鉴。陈立勇等人在对“四个开放”进行深入解读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开放教育对其借鉴的思路,即树立核心理念,加大科研力度,从教学法入手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对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进行深度开放,促进远程教育的全国化和国际化,推进远程教育的专业、产业和事业的协调发展[14]。在开放理念的引导下,我国成立了中国开放式教育资源共享协会(China Open Resources for Education,CORE),致力于中国高校获取免费、便捷的全球开放式教育资源拓宽渠道;教育部也在2003-2007年教育信息化行动计划中启动了高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15]。英国开放大学的理念对我国探索开放教育资源的开发、共享、应用机制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持。第二,在对英国开放大学的研究中,与质量保证相关的成果所占的比重最大。正所谓“质量是远程教育的生命线”,在这一时期,我国学者曾先后两次赴英国开放大学,并在英国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专家的指导下进行实地研究,揭示英国开放大学质量保证的关键要素[16]。英国开放大学设计的产品维度(学习材料、学习服务和学生支持)、角度维度(学术、教育学、媒体制作和服务质量)以及过程维度(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提高)的立体质量保障矩阵,对我国远程教育内部质量管理中的个性与共性、全面质量问题和对质量动态发展的理解起到良好的启示作用[17]。Steven Swithenby教授在解读英国开放大学质量保证时也谈到英国开放大学早期的工作并不成功,也曾面临质量问题,他们最终通过依靠学生提升声誉、参与英国质量保证署对普通高校的统一质量评估、开发和出版优秀的教材和课程资源并坚持科学研究,不断发表成果等措施逐渐获得学界和公众的认可[18]。第三,在制度方面,这一时期的“英国经验”涉及英国开放大学的招生制度、财务制度等,例如,王立科对英国开放大学招生制度的研究(开放招生制度使由于某种原因无法或者不方便进入传统高等教育系统学习的学生享受到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是一种教育机会平等和社会正义的重要体现)[19],韦润芳对英国开放大学经费结构与财务机制的分析[20]。不同学者深入到英国开放大学的内部管窥其制度运行存在的现实问题和基本逻辑,为我国开放大学研究的发展和深入贡献其理性判断、专业分析和教育关怀。如果说我国开放大学研究的倾听和探索期是开放大学组建和发展的前奏,那么借鉴与比较期则为日后我国开放大学文化建设、质量保证、制度安排等方面的整体设计奠定全面的基础。
2.借鉴与比较:我国开放大学研究的“英国经验”。19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组织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此后的10年既是全国电大实施开放教育的10年,也是为开放大学的成立做准备的10年。就文献数据来看,2006-2009年是开放大学研究“借鉴与比较”的时期,其中的“英国经验”对这一时期的开放大学研究起到重要的作用。从本研究绘制的图谱(见图1)可以清晰地发现,“英国开放大学”是一个较大的节点(在CitesSpace V中,图谱中节点的大小代表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而且与教学质量、开放教育、学习支持服务、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等关键词均存在共现关系,这说明该时期国内学界关于英国开放大学研究的内容非常广泛。
4.完善与超越:我国开放大学研究的“内涵提升”。通过图谱(见图 1),不难发现“大数据”“MOOC”“翻转课堂”“学习环境”“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等词是2014-2018年开放大学研究的主流关键词。在此之前,传统广播电视大学转型组建为开放大学,开放大学的属性、使命、体制机制、自主权等基本问题受到学界的广泛重视;在此之后,开放大学的基本办学问题得到解决,其发展进入“完善与超越”的新阶段,媒体技术、课程资源、教学模式、质量保证等内涵提升要素成为我国开放大学研究新的关注点。在硬件技术方面,依照刘延东在国家开放大学挂牌仪式上提出的“开放大学要超前部署,率先探索,努力成为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试验田、示范区和引领者”的指导意见,国家开放大学积极探索“互联网+”时代教育信息化可能的思路、方法和模式,最终确定了依托云计算技术为学习者提供教、学、管、服、研等一体化的、涵盖“云教室”“云 OPAD”“云手机”“云电视”“云桌面”等多终端的云平台学习环境[27]。在课程资源方面,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理论转化为实践的中介或桥梁,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教育实践的轴心,开放大学要想保持其办学的独特性和生命力必须牢牢把握课程建设这一中心任务[28]。秉承着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理念的慕课与开放大学有着相一致的使命,有学者认为可以通过对慕课开展理论和实践研究,进而对开放大学的课程建设路径进行探索和思考,从而更好地为学习者服务[29]。在教学方面,广播电视大学从成立之初到现在的开放大学所从事的基本都是远程教育,不管是早期借助电视媒介还是后来借助网络技术,所采用的都是线上远程教学和线下面对面辅导的混合教学模式。MOOC、SPOC、翻转课堂等新技术的到来,使得开放大学混合教学模式有了新的内涵,在具体开展形式上也有了微妙的变化。
从2012年转型以来,开放大学的发展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转型不仅标志着新型大学的诞生,还标志着我国远程开放教育有了新的内涵——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模式、新的课程资源、新的质量标准等。不管是从时间点还是从研究内容来看,内涵发展都是该时期开放大学研究的核心要点。它既是开放大学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开放大学构建中国特色的前提。因此,这一时期(2014-2018年)是我国开放大学不断完善和自我超越的新阶段。
1.1.1 供试烟叶 选自百里杜鹃管理区沙厂乡兴隆村五星组同一种烟农户成熟度相近的中部烟叶,品种为当地主栽品种云烟87。试验土壤为棕色土,土壤肥力均匀,株距0.65 m、行距1.10 m,田间密度为16 500株/hm2,前茬作物为玉米。
四、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和科学知识图谱的绘制,对CSSCI收录的361篇关于开放大学的核心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第一,该领域的总发文量在经历10余年(2000-2010年)的增速缓慢的酝酿期后,在2011年实现了发文量的跳跃式增长;尽管在这之后发文量有所下降,但是按照本研究构建的函数模型来看,在经过短暂下降后,其发文量会迎来一段持续增长的时期。第二,根据发文量,大致可以将该研究领域所涉及的发文单位划分为三个梯队,其中,发文量较多的单位为北京、上海、江苏等发达地区的广播电视大学。这说明各省市的广播电视大学是开放大学研究的主力军,是推动开放大学理论完善和实践进步的重要力量,但是其研究实力还存在严重的地理不均衡性。第三,结合本研究提取的高频关键词和绘制的时区视图,我国对开放大学的研究(2000-2018年)大致经历“倾听与探索”“借鉴与比较”“转型与发展”“完善与超越”等四个阶段。
本研究认为,从文献来看,开放大学研究至少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展开深入研究:第一,学分银行研究。在终身学习时代,学分银行是各方共赢的好事,它通过对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和转化,真正使各级各类学习成果之间的无障碍转移成为现实。对于完备的终身学习环境来说,学分银行必不可少。从现有的政策文件来看,学分银行制度已经被确认为开放大学的办学要件之一。尽管在政策和实践层面,学分银行已经受到较多关注,但是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其在理论研究层面的受关注度还不够,考虑到学分银行在开放大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加强其理论研究势在必行。第二,移动学习和学习支持与服务研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和移动终端的普及,学习的自主性越来越强,开放大学的学习者越来越多地使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进行学习。如何构建能够给学习者带来优秀学习体验的移动学习支持服务平台,并将课程学习资源、教学过程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等整合到这一学习平台上,对现阶段开放大学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第三,大数据和学习行为分析研究。数据已经发展成为当今社会最重要的资产,开放大学在开展在线教育的过程中必然会记录大量的学习和教学数据,而且这些数据一直处在不断积累和更新的过程中。大数据技术可以融合和分析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的学习和教学数据,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实时或者近乎实时的学习反馈,这一点对于开放大学而言尤为重要,可以帮助其克服教与学时空分离所产生的问题,从而有效地提高开放大学的教育质量。因此,这一问题的研究也非常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
[1]刘智刚.供给侧改革视角下开放大学体系建设的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17(7):54-59.
[2]国家开放大学办学成就成果展[EB/OL].[2018-09-15].http://ou.china.com.cn/node_547337.htm.
[3]《英国开放大学介绍》摘述[J].人民教育,1978(2):50-51.
[4]苏 真.“开放大学”的名称[J].外国教育动态,1980(1):32.
[5]王丽娜,杨亭亭,刘仁坤.国内外高等教育学习评价现状研究综述——兼论对国家开放大学学习评价体系建设的启示[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2(2):34-39.
[6]郑淑芬,张 洁.开放大学建设研究述评[J].远程教育杂志,2012(6):51-57.
[7]孙先民,李裕琢.高校科研质量保障机制研究综述及对开放大学的启示[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5(1):3-7.
[8]赵克林.现代远程开放大学教学模式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0(1):51-53.
[9]上海开放大学开放教育国际研究院课题组,翁朱华,王一兵.中国特色开放大学体系的建立和发展研究报告[J].开放教育研究,2014(6):10-22.
[10]王一兵.办好中国特色开放大学[J].开放教育研究,2013(2):12-18.
[11]齐 坤,李林曙.国家开放大学内部质量保证现状分析及关键问题初探[J].中国远程教育,2014(8):40-46.
[12]陈 悦,等.引文空间分析原理与应用:CiteSpace实用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77.
[13]李 爽.开放大学新的使命与挑战:人人享有优质教育——“第18届亚洲开放大学协会(AAOU)年会”综述[J].中国电化教育,2005(2):40-44.
[14]陈立勇,罗发奋,丁 新.核心理念指导下的发展创新——2005/2006英国开放大学年度报告解读[J].中国远程教育,2007(7):30-34,79.
[15]罗琳霞,丁 新.英国开放大学“开放学习”项目评述[J].开放教育研究,2007(4):109-112.
[16]白 滨,陈 丽,[英]斯蒂芬·J.斯威森比.英国开放大学质量保证关键要素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4(1):29-34.
[17]陈 娬,蔡建中.英国开放大学质量矩阵分析及其启示[J].中国远程教育,2007(1):29-32.
[18]白 滨,陈 丽.解读英国开放大学的质量保证——访英国开放大学质量保证专家Steven Swithenby教授[J].中国远程教育,2009(11):72-76.
[19]王立科.英国开放大学招生制度及其扩大参与的政策[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8(3):78-81.
[20]韦润芳.英国开放大学经费结构与财务机制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09(6):13-20.
[21]叶文华.开放大学建设:理念先导、路径选择与体制创新[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3):7-9.
[22]胡晓松.建设开放大学应明确的几个战略性问题——“北京开放大学建设方案”的布局与思路[J].开放教育研究,2011(2):17-21.
[23]钟志贤.建设国家开放大学的十大关键词[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4):3-8.
[24]余嘉强.关于开放大学高等教育属性的研究与探索[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2):22-24.
[25]吴 结.论我国开放大学的运行机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37-39.
[26]任为民,施志毅.国家开放大学建设中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2):9-13.
[27]吴淑苹,蒋国珍,魏顺平.“互联网+”时代开放大学云教室建设与应用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7(1):45-51,80.
[28]华芳英.论系统视野下开放大学的课程建设[J].远程教育杂志,2014(3):91-96.
[29]刘 芳,等.MOOCs背景下的开放大学课程建设[J].中国远程教育,2015(1):16-23,79.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9-4156(2019)03-017-08
【惠恭健: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教育传播的理论与实践。兰小芳: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
标签:开放大学论文; 广播电视大学论文; 文献计量论文; 知识图谱论文;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