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海洋开发带来的生态隐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隐患论文,海洋论文,生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被认为是海洋产业经济增长点的海水养殖,在带来重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其给我国近岸海域生态环境保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有关专家警告:海水养殖正成为近岸海域的重要污染源,必须以法律规范海水养殖活动并实施监督监测,以确保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海洋养殖成为重要污染源
在广西北海召开的全国近岸海域环境监测会议上记者了解到,我国近岸海域面积约37万平方公里,近年来随着沿海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力度不断加大,环境污染程度日益加剧,整体环境质量不断下降,环境灾害频繁,海水三类水质以上占近岸海域面积约56.8%,一类水质仅为14.7%。赤潮发生则由七十年代的每年1-2次增加到九十年代每年20多次。
从海水污染的成份分析,我国近岸海域的主要污染因子是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成因除了河流和城市生活污水入海外,鱼虾贝类海水养殖现已成为近岸海域的重要污染源。投入池塘或网箱的饲料,通常有30%或更多未被鱼虾摄食,它们与鱼虾的粪便及其他排泄物一起沉到水底,造成虾池自身污染;为了增加水中浮游生物数量,有的养殖户还施放化肥、豆浆等入池;为了消除或减少养殖池中的敌害生物,养殖户普遍施放石灰、高锰酸钾、漂白粉、硫酸铜等化学物质进行清池消毒。这些残饵、残药、化肥和排泄废弃物,每天都要通过换水排放到海区,污染近海内湾水质,使病毒等病原生物逞凶肆虐,造成养殖病害滋生蔓延。
北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近海富营养化研究及赤潮调查”课题组组长覃秋荣指出:海水养殖的自身污染使近岸海水富营养化,为赤潮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态环境,使其繁殖加快,从而诱发赤潮。
因此,有人曾戏称我国近几年的养殖业是“养什么,病什么,死什么”。
无序开发:可怕的生态杀手
一哄而上的海水养殖热由于缺乏规划,对生态系统造成了直接破坏。养殖规模的盲目扩大,必然要围垦建池,或毁掉红树林,或在海上设置吊蛎台筏,或建造网箱。海上过多的养殖台筏和网箱不仅影响海上中国鲎、儒艮等海洋动物的繁衍生长和交通运输,而且妨碍海水流动畅通,加速沉积,造成海域面积减小,纳潮量显著降低,海洋自净能力大大减弱。
据我国著名的红树林研究专家、广西海洋研究所副所长范航清博士介绍:迅猛发展的海洋养殖业已成为我国红树林、湿地、珊瑚三大最富生物多样化海洋生态系统最可怕的杀手。
红树林具有防水土流失、净化海水和预防病毒的作用。近年来,占我国红树林面积四分之一的广西沿海地区连连发生毁红树林推塘养虾事件,毁掉红树林数千亩。
有关调查显示,1999年10月到2000年4月,北海市闸口镇围垦养殖毁红树林30多公顷,北海市沿海其它地方零星砍伐达数十公顷;而钦州湾茅尾海兴建围垦工程,一期工程达760公顷,没有考虑保护堤内200多公顷对维护生态平衡起重要作用的红树林。
专家指出:135平方公里的茅尾海只有一个狭小出口与外海相通,水体交换能力低,如此大面积围垦将导致淤积,污染加重,威胁该海区4大名贵海产品——牡蛎、青蟹、对虾、石斑鱼的生存,最终得不偿失。
开发海洋要科学有序
拥有海域面积约12.7万平方公里的广西壮族自治区近年来大力实施“万水工程”项目,周期短、效益高的对虾养殖业成为水产养殖业的投资热点。
据介绍,去年广西对虾养殖面积超过21万亩,占全区海水养殖的21.9%,对虾已成为广西沿海地区农民养殖水产的主导品种。仅北海市就利用浅海滩涂资源和低产咸酸田,新开发虾塘23670亩,对虾养殖面积达10万亩,比1999年增长29%。
对此,有关环保人士深表忧虑,认为这种单一养殖品种的大面积推广,不仅会破坏已极其脆弱的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造成近岸海域的大范围污染,还会危及物种多样化,破坏北部湾原有的生物链,如不及时控制,将有可能引发大面积生态灾难,反而造成养殖业的全线崩溃。
厦门大学陈品健教授认为,导致“蓝色革命”生态隐患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对海域的养殖负荷缺乏科学研究,对养殖规模、养殖方式、养殖种类缺乏精确规划和有力控制,养殖技术、饲料加工、水产动物免疫力和病原生物研究与疾病防治等也较为落后。
陈品健呼吁:开发海洋要科学有序,国家应加强对海洋开发的科学研究、长远规划和有力控制,千万不能为了眼前利益一哄而上,砸掉子孙后代的“蓝饭碗”。
范航清博士进一步提出:海洋开发一定要核算生态成本。鉴于养殖项目可能造成的生物多样化破坏、土地盐碱化等生态负效应非常严重,对养殖项目的审查应比一般的工业项目更严格,在实行“环保先行”原则的同时,构建海洋开发与生态建设的良性循环。绝不能干先开发后治理、“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