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人民医院马王堆院区介入血管外三科 湖南长沙 410016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预防脑血管介入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2016年1月-2017年12月,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脑血管介入手术治疗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入院序号奇偶数按比例(1:1)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41例,对照组制定常规护理干预方案,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患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方案,观察对比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护理满意度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护理1个月、3个月后,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分别为2.44%、4.88%,均低于对照组17.07%、21.95%,P<0.05;护理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脑血管介入手术治疗患者,给予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改善其生活质量,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脑血管介入手术;护理干预;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效果;生活质量
脑血管疾病临床发病率较高,且呈现上升趋势,日渐成为威胁我国居民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临床多采取介入手术治疗,穿刺部位以股动脉为主,术后需对下肢压迫止血,易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若处理不当存在致残或致死的可能性[1-2]。如何预防脑血管疾病下肢深静脉血栓日渐成为临床研究关注的热点,很多研究指出可通过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进行有效预防,但未形成系统全面的护理体系,针对脑血管介入治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措施研究较少[3]。本次研究基于上述背景,探讨了护理干预预防脑血管介入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现详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6年1月-2017年12月,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脑血管介入手术治疗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入院序号奇偶数按比例(1:1)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41例。对照组男24例,女17例,年龄50~68岁,平均(49.13±2.47)岁;观察组男25例,女16例,年龄51~69岁,平均(60.07±3.08)岁。本次研究经由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全部患者知情并自愿参与,上述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衡性良好可进行比较研究。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制定常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方案,具体措施:术前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手术注意事项,术后加强对患者的巡视,重点观察患者下肢色泽和肿胀程度,记录其运动及感觉情况,叮嘱患者严格遵医嘱用药,并密切关注其恢复情况,出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医生,配合医生进行及时处理;
观察组在上述工作基础上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方案,具体措施如下:第一,术前合理评估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危险性,详细了解并记录患者病史,并进行相关检查,通常情况下高血压、年龄较大、恶性肿瘤、糖尿病、动脉硬化和长期卧床等因素会增加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危险性,需予以足够重视;第二,加强下肢基础护理,待患者麻醉苏醒后,护理人员详细询问患者实际情况,并协助患者翻身,保证每隔2-3h翻身1次,同时术后加强下肢血管保护,不得进行下肢输液,同时不得使用刺激血管的药物,卧床休息时以平卧为主;第三,下肢功能训练,护理人员根据患者恢复情况,指导患者开展早期下肢功能训练,术后1周以被动训练为主,护理人员帮助患者轻度外旋其穿刺侧下肢,5-10min/次,2次/d,具体以患者耐受程度为参考。术后2周引导患者开展主动训练,旋转、背屈和折曲下肢关节,并对腓肠肌、目鱼肌进行按摩,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同时随着患者病情的恢复,训练中加入股四头肌、股二头肌和腓肠肌长期收缩训练,且配合湿热敷,具体使用硫酸镁溶液(50%),加速炎性反应的吸收;第四,患者对介入手术存在应激反应,出现血小板聚集和儿茶酚胺分泌量增多情况,加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因此术后需开展抗凝治疗,护理人员必须遵医嘱给予患者抗凝药物,密切观察患者服药后情况,判断是否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并对其皮肤黏膜状态进行评估,判断是否存在出血情况,若出现异常情况立即停药;第五,生活指导,术后叮嘱患者注意下肢保暖,避免由于冷刺激诱发的静脉痉挛,并指导患者合理饮食,以清淡饮食为主,降低脂肪、盐的摄入量,多食用新鲜水果和蔬菜,防治出现便秘情况,避免用力排便导致的腹压升高,确保下肢回流顺畅。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1个月、3个月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前者使用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满分为100分,90-100分为非常满意、60-90分为满意、60分以下为不满意;生活质量评估参考SF-36量表,包括机体状况、社会功能、情感状态等,满分100分,分值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佳[4]。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对本次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率)表示,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对比有统计学意义参照P<0.05。
2 结果
护理1个月、3个月后,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分别为2.44%、4.88%,均低于对照组17.07%、21.95%,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比较[n(%)]
3.讨论
现阶段我国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临床治疗以介入手术为主,能够促进脑供血恢复正常,缓解患者病情,但是脑血管介入手术治疗后容易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情况,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多于静脉内膜损伤、血液高凝状态、静脉血流淤滞等相关[5]。而介入手术需使用非离子造影剂,会增加血液粘稠度,同时治疗时需行股动脉穿刺,术后需行加压包扎,且患者术后下肢制动,肌肉处于静止状态,严重影响了患者下肢回流情况,加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6-7]。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护理1个月、3个月后,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分别为2.44%、4.88%,均低于对照组17.07%、21.95%,P<0.05;护理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原因分析如下:临床研究指出,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针对脑血管介入治疗患者,护理人员在术前对其进行系统评估,了解患者既往病史和机体状况,确定下肢深静脉血栓高危险患者,术后予以重点观察。同时术后护理人员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加强下肢基础护理,并引导其开展早期功能训练,辅以按摩和湿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做好生活护理工作,引导患者健康饮食,避免出现便秘等不良情况,在最大限度上保证患者下肢回流顺畅。
综上,针对脑血管介入手术治疗患者,给予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改善其生活质量,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路信,魏丹,赵玉洁,等. 护理干预预防脑血管介入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评价[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7):164-165.
[2]刘建萍. 预见性护理干预在普外科手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体会[J]. 中国药物与临床,2016,16(9):1378-1379.
[3]陈艳,毛桂珍,黄连欣,等. 综合程序化护理干预对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27):3071-3073.
[4]王立君. 手术室术中护理干预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的效果[J]. 血栓与止血学,2016,22(5):590-591.
[5]李娜. 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深小静脉血栓中西医结合综合护理干预[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8(6):219-221.
[6]谭慧. 重型颅脑损伤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与预见性护理[J]. 血栓与止血学,2016,22(4):450-452.
[7]何瑛,柳萌,郭淑芸,等. 延续护理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7,23(22):2869-2872.
论文作者:卿蒲姣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8
标签:下肢论文; 患者论文; 静脉论文; 脑血管论文; 术后论文; 血栓形成论文; 情况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