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写作教学思想探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论文,叶圣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教过小学、中学与大学,担任过国家教育机关的重要职务,出版过有关语文教育的著作;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早在1921年,便与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写过小说,写过散文,也写过童话。作为教育家,他深谙教育规律,有独到的教育理念并付诸实践;作为文学家,他熟知写作规律,有着丰硕的创作实绩与理论建树。尤为可贵的是,叶圣陶以教学实践为根基,从目的、资源、媒介与路径四个方面将写作系统化,既符合写作规律,又适合教学需要。让写作可教、易教,让理论与实践有效融合,无疑是叶圣陶写作教学思想的深邃之处。
一、“写文章,不是笔墨的游戏”
叶圣陶说过,好文章皆有非写不可的原因,有了经验,有了意思,只有与往常不同,看起来新鲜,或者说感觉深切,便可以作为生活痕迹记录下来,以备将来之需。这是作者写作之由。①也就是说,写文章,不管是为别人,还是为自己,不能是“笔墨的游戏”,而是出自真诚的表达,出自不落窠臼的“经验”和“意思”的总结。就学生认知而言,写作还不会上升至“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高度,其最直接的目的是记录人生。叶圣陶于此并非有意降低写作诉求,其意在置换掉千百年来萦绕在写作上的神圣面纱,将写作行为与目的普通化、日常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学生面对写作的畏惧。他认为,即便诸如随笔之类“最自由的文章”,其唯一的条件也在于“新鲜的意趣”,写作者有写的意趣,阅读者也会产生“浓厚的兴味”。当然,意趣的新鲜与否,因人而异,它毕竟关联到人们的种族、性别、年龄、学识与趣味等方面的差异。既然写文章不是“胡作妄为”的事情,那如何才能保证写作意趣的新鲜呢?
在叶圣陶看来,“新鲜的意趣只能以作者自己作准”,一旦确认下来,就可以动笔,切不可缩手缩脚,错过了最佳行文时机;写作者要有“求诚”的基本品德。动笔写文章,叶圣陶强调不仅材料真实、深厚,有现实依据并可以征验,而且写作态度要诚恳、严肃,切不可表现出油滑、鄙夷与轻薄来。②写作虽非神圣不可为,但需作者认真对待资源攫取与态度取向,做到真与善的统一、文品与人品的统一。
之于在校学生,大多是教师布置(或试卷)题目,提出硬性规定,要求学生作文。应该说,他们几乎没有“不得不写的缘故”,纯粹处于一种应付进行的写作。所以,学生失去了写作的兴味,缺乏言说的欲望,要想作文水平有多高自然是不小的奢望。叶圣陶认为,这种命题作文有悖写作的“不得不说”的一般规则。但是,如果不是命题作文,不仅学生因为毫无规则而茫然无措,就是教师也无法完成既定教学目标,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的任务也就无法实现。须知,学校要求学生作文是一种练习,既然练习,就要布置题目③,这便易操作了,对教师要求也高了。一是,教师命题要考虑到学生写作资源的占有,“不能越出学生的经验和意思的范围之外”④。否则,只会让学生厌恶写文章,厌恶语文教育。二是旁敲侧击,提醒作文题目可能密切关联着学生自己生活的经验,如来自周围实际的事,可以推论的理,体验过的情,已储之意。⑤由此,于师于生,促成教与学的共赢。
二、“文章的材料是经验和意思”
叶圣陶认为,写作教学需要破除写文章的神秘感,消弭学生的畏难情绪。在他看来,只要脑海中储存有材料,会识字会写字的人也能够写文章。诚然,很多学生下笔艰难,或许因为不知如何表达,更多的是没有可表达的内容。我们通常说“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此话固然不假,可对于学生而言,“生活”似乎漫无边际又遥不可及。这里的关键,是学生如何理解概念上的“生活”与实际之“生活”。文章内容各色各样,叶圣陶认为可以记一物,叙一事,发一见解,抒一情感。⑥叶圣陶的解释,拓宽了学生写作内容的边限,上至宏观,下至微观,并解开了学生受困于写作资源的束缚,还给他们以更多的写作空间。所以,只要是个有心的人,“只要不是糊里糊涂过生活的人,生活延长下去,材料也源源不断。”⑦随着写作空间的扩大,作者必然会充分释放写作主体性,面对丰富多彩的生活,资源自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反而是有些作者,将生活中不曾经历过的事情勉强写入文中,既不能因“交织着作者的思想和情绪”感动人,又失去了文章真实性的内核。所以,对于写作者而言,与其不着边际编造事实、抒发空洞情感,还不如“写一些亲身经历”,写自己熟悉的人、事、物,写自己所能感受的情绪与块垒。若是文艺性作品的写作,有些情可能没有经历过,有些境没有体验过,作者“不妨从想象中去找材料。最要紧的是虽属想象,而不违背真实。”⑧也即,写文艺性作品,需要虚构,想象尤须入情入理,且情境有产生之可能性,可作为写作材料。⑨文学写作需要发挥艺术的创造力,以情真、理真来统摄生活的真实,以虚构的形式表达人们的真实情感和生活认知。
叶圣陶认为,生活只会向上向前发展,写作的材料不仅遍布于生活,而且会滔滔不绝永无止境,更是处于澄清状态。⑩其意,一是说写作者不必发愁材料的收集问题,生活的无限宽广与不断发展,是写作绵绵不绝的材料之源。二是来源于生活中的材料,是真实的,能够显示事实的真相,能够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写作拥有丰富的材料资源,但并不代表一定能够为作者所用。叶圣陶在论及记叙景物文章的写法时,认为材料的选用有两个根本条件,即接触与知晓。所谓接触与知晓,相当于材料的收集和甄别。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提升。两者的结合,也就是写作中生活体验的融入。无论是写景、记游,还是写人与事,只有深入进去,既可以作理性观照,也可以作诗性体认。但是,写作者接触外界,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否则“就不免把一些浮面的认识写入文章,并没有捉住一般人的生活的实际。”(11)这里,叶圣陶告诫写作者不仅要围绕写作意图选材,而且所选之材料应有充分的说服力,这含蕴着人们思想认识与生活现实的普适性意义。
三、“文章的依据是语言”
锻炼良好的语言习惯,需要有生活的技能做支撑,而作文恰恰是最为可靠之根源。(12)写作的人无不重视语言的表达能力,茶壶煮饺子——有货倒不出的窘境,对于任何一个写作者而言都是一种尴尬。这就是说,要想写好文章,先要养成正确的语言习惯。什么是正确的语言习惯?叶圣陶认为是说出了想说的,不走样,不违背语言规律。不走样,就是刚好跟心思一致;不违背语言规律,就是一切按约定俗成的办。(13)正确的语言表达,一方面指作文时,心口一致,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有何样思想情感,就有何样语言呈现;一方面是说作文语言要遵循大家熟悉并共同遵守的语言规律,不能随便写入方言,也不能随意编织表达规范。
语言不仅是表达的媒介,也是思维的媒介。进行思维的训练,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达。毕竟思想是通过脑子来表达的:用口头表达是语言,用书面表达是文字;思想的朦胧是因语言的零碎性与片断性;思想的清晰是因语言的缜密性与条理性。正如叶圣陶所说,说与写得好,不如想得好及贴切。(14)思维的混乱,必然体现为文章语言缺乏逻辑性,进而影响写作价值的实现。对学生写作思维的训练,牵涉到教师从命题到批改的全过程。从命题入手,教师当以学生的思想与感情为命题基点,既要考虑到学生获得启示,又顾及到学生要有自由思考与正确推理的空间。在作文批改上,不能将察看语言文字运用与察看学生思考相剥离开来,因为语言文字与作者思想紧密关联,修改者对语言的变动,断然不会与作者初时思想认识相同。(15)
叶圣陶以为,写作的语言要简洁,简洁就是用精练的语言尽可能表达丰富的内容,让人读得通,看得懂,确保阅读与交流的有效进行。写作就是说话,要求没有多余的话,作文要没有多余的文句。(16)对于那些读者能够明白的意思,作者写出来反而成为累赘。叶圣陶认为,朱自清的《背影》通体干净,话没有多余,字眼没有多余,即便“的”与“了”之类助词,也是“必须用才用”。若是写到对话,“即使是普通叙事文章的对话,也得像话剧中的对话那样经济,那样能够传达出人物心底的情意。”(17)同时,自然的语言是朴素的、真实的语言,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般不以工巧、雕琢为能事的语言。学生的习作,酷爱堆积华丽的辞藻,过分追求句子的奇崛与诗意,往往导致以文害意。叶圣陶肯定老舍的语言显示出了“自然之美”:“从纯粹的口头语言出发”,并没有在字眼选择上随便应付,也没借用一些生硬的译本,更没有自己随意杜撰。“在气势与声音上,在表现意思是否正确显明上费心血,使文章不仅是口头语言而且是精粹的口头语言。”(18)相反,夏丏尊的《整理好了的箱子》,显示出文言和口语不相协调。老舍的写作,善于大处着墨,不耽于单一字词的推敲,而是注重整句的排列,只要整句整篇排列得妥帖、适当,自然美便能显现。此外,应当做到和谐。“所谓和谐,并不专指句尾押韵,也不是‘仄仄平平’地有一种固定的腔调。……若在好手,尤其注意的是声调和诗中情境的符合:激昂的情境他用激昂的声调,闲适的情境他用闲适的声调。”(19)这段话是由周作人的诗《小河》生发的,但也透射出叶圣陶的语言观。即语言运用要契合文章情境,小到字词的选用,大到文章的篇章基调,都不能脱离作者的内心体验。尤其是作者需知晓以思想、情感来调配语言,不能因辞害意,破坏文章的和谐氛围。
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叶圣陶认为,阅读与写作皆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并于1962年提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的观点。“有些人把阅读和写作看作不甚相干的两回事,而且特别看重写作,总是说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行,好像语文程度就只看写作程度似的。阅读的基本训练不行,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老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写得好。”(20)叶圣陶并非强调阅读是写作的唯一途径,主张一种自然的熏陶和内化,通过阅读他人作品,获得思绪与技巧的启示。“教师讲得好”,并非说教师“灌输性讲读”,更多应是导读角色。在学生知识素养不足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细读优秀作品,深入剖析他人写作思路和策略。叶圣陶分析茅盾的《浴池速写》,告诉我们茅盾是如何写“看见的光景”,只描写眼光所及,并以此推测人物的内心世界,得出的结论是“写得细腻由于看得精密。”(21)分析夏丐尊《整理好了的箱子》,叶圣陶在归纳了“写纷扰情形”的多种技法后,重点剖析作者选用一夫一妇充当叙述者之由,认为正是由于夏氏叙述视角的最佳选择,方才臻至用部分显示全体的效果。分析胡愈之的《青年的憧憬》时说,仅凭立意而言,胡氏可以做成诗歌、小说,也可以写成随笔,因为作者“要把实际的世界和憧憬中都描绘出一个轮廓来,决不能琐琐屑屑作具体的刻画,而只能粗枝大叶做概括的叙述,所以用论文的体裁最为相宜。”(22)写作的最大效果,就是读者能更与之共鸣,获得感动。因此,任何一种意思的表达,都该有一种与之最相宜的体裁。从叶圣陶《文章例话》所选之文可知,涉及审美性文体和实用性文体的多种体裁,其意昭然若明,作为写作基础的阅读,不能局限于一两种文体,应是多读,多学。叶圣陶以作家的经历告诉我们,阅读为写作服务,借此可以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尤其是写作技巧上的借鉴、移植,还可以获得语言感受力与审美能力的提升。
重视阅读,并不代表叶圣陶忽视写作,而是说,阅读是通往写作的有效途径。所谓“教师讲得好”,其落脚点也在于“学生读得好,写得好”。叶圣陶的看法是,阅读表面上看是解释字词句段,研究文章修辞之法,背诵好的文句,更紧要是多做比较、归纳、琢磨、体会,小到字词,大到篇章,找出特性来。唯有如此,方能养成用字造句的好习惯,下笔不至有误失。(23)不仅如此,叶圣陶还建议语文教学要听、说、读、写一起抓,因为“这四项本领有连带的关系”。(24)“听”和“读”,是视觉与听觉的了解,“说”与“写”分别是语言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了解与表达是辩证的,是互惠的,这就避免了因单向度的实践操作而导致功利主义的弊端。
叶圣陶说过,生活属于每个人,所以车间工人可以写作,田间农人可以写作,商铺店员可以写作,码头装卸工人也可写作。写作就是生活的本身,而非为了点缀与装饰生活。(25)写作不是某类人的专利,它只不过是我们生活的组成部分,我们没必要为之恐惧,将其神秘化。人是社会中的人,写作就是人们进入社会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为我们学习、工作和生活服务。叶圣陶从“生活本位”出发,认为学校的作文训练目的是锻炼学生写作的本领,而这本领适用于将来任何的工作。在他看来,写作是学生将来工作的需要,更是生活的需要。
①③④(25)叶圣陶:《文章例话·序》,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2页、2页、2页、3页。
②叶圣陶:《叶圣陶集》第9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211页。
⑤叶圣陶:《叶圣陶集》第13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64页。
⑥⑦⑧⑨(11)(16)(17)(18)(19)(21)(22)叶圣陶:《文章例话》,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10页~11页、33页、138页、138页、199页、5页、154页、79页、144页、13页、67页。
⑩(12)(13)(14)(20)叶圣陶:《叶圣陶集》第15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45页、48页、99页、88页、150页。
(15)叶圣陶:《叶圣陶集》第25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42页。
(23)叶圣陶:《叶圣陶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56页。
(24)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1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