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阶段毛笔书法教学
陈艺红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水车园小学 730030
摘 要:在新一轮中小学课程改革中,我校校本课程也增加了毛笔字教学的内容,对毛笔书法教学指出了明确的目标。要让小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感受到传统书法魅力、接受系统的技法训练,从而达到寓趣于学、涵养身心、陶情抒怀、精神愉悦之目的。
关键词:毛笔书法 教学 方法 过程 效果
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毛笔书法艺术是我国汉字书写的一种传统形式,是中华民族艺术百花园中的一件瑰宝。这种艺术形式深受我国历代人民的喜爱,也被世界各国人民所欣赏。在新一轮中小学课程改革中,我校校本课程也增加了毛笔字教学的内容,对毛笔书法教学指出了明确的目标,这就是对毛笔书法最好的发扬方式。如何让少年这一特殊群体感受到传统书法魅力、接受系统的技法训练,从而达到寓趣于学、涵养身心、陶情抒怀、精神愉悦之目的?下面结合我的教学经验,谈几点小学阶段书法教学的看法:
一、兴趣第一,严格要求
1.激发书写兴趣。不少小学生练习毛笔书法之前根本没有什么兴趣,如果教师能适时地夸奖学生第一次拿笔就牢固或者划出的线很直,悟性不错,大有潜力,学生的兴趣或许由此而生。对教师的认同,等于精神上的皈依,第一次的好印象,会让一个即便不喜欢书法的学员生此结缘翰墨,爱上书法。
2.严格写字姿势。毛笔书法讲究执笔方法,比较常用的五指执笔法又称五字执笔法:擫、押、钩、格、抵。如果是悬腕,那么执笔稍高一些。笔杆与纸张保持垂直,掌心虚圆,指关节略弯曲。毛笔书法讲究坐、立姿势。坐:身体坐正,两腿自然平放,头和上身稍向前倾,胸部离桌子一拳,两臂平放在桌面。右手执笔写字,左手按纸。站:两腿自然分开,保持身体平衡,上身略向前俯,腰微曲,距离不宜太远,左手按纸,同时要注意桌子不能太低。
这些姿势要持之以恒地练习,做到“提笔即是练字时”,方能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
二、讲究书写方法,突出练习实效
1.注重小学生书法素养教育。我总结的激发兴趣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讲故事。听故事是学生最喜欢的事。在书法教学中,我们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把学生引入到教学的内容中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一般将故事排在课的导入部分比较恰当,教师要注意语言生动、形象,故事情节要与教材内容相符合。例如学写颜体的时候,可以讲讲颜真卿小时候练字的故事。(2)多媒体的引入。我们可以利用电教手段,通过教师的示范使抽象的起笔、收笔等过程直观化,使静态的内容动态化,让学生看得更为清晰,感受更为完整,易于理解字的间架结构,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方法。
2.教学语言儿童化。以颜体字笔画“横”为例,这样告诉学生:“横”像一根长长的有韧性的扁担,写的时候要前低后高,这样挑扁担的人才能走得稳。同样的内容不同的教法效果肯定也不一样,将笔画类比作相近或相似的事物既降低了难度又易于学习和掌握。
3.设计口诀易记化。把规律性较强和特点比较突出的笔画或者偏旁串连起来归结成易于识记的口诀,有利于学生掌握写法。如:“‘口’字‘口’字上宽下窄”,“‘横’画‘横’画前低后高”。
4.示范为主,讲解为辅。指导学生不能忽视运笔的训练。每一笔的运笔过程,教师要在讲清要领的基础上多做示范,让学生亲眼看到怎样起笔、怎样行笔、怎样收笔,如何提、按、顿,什么叫逆锋、什么叫回锋,轻、重、缓、疾如何把握等。也可手把手地抓着写,让学生亲自感受运笔的方法。
三、讲究毛笔书法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上课时,教师可以播放古筝等优美的古典音乐或讲一些书法家的名人轶事,把学生带入到情境中去,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2.范写讲解。老师的范写讲解,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如何起笔、行笔、收笔等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先描后写。描红是初学毛笔字的必要环节,只有先进行描红,使笔画或者字在心中留下印记,然后再临写,效果才能好。临写过程中要让学生尽力做到“三到”即眼到、心到、手到。“眼到”就是仔细观察范字的笔画、结构;“心到”就是认真分析范字的用笔方法、结构特征和各种笔画位置,做到心中有数;“手到”就是下笔临写,把眼中看到的、心中体会到的用手表现出来。
4.老师巡视。学生书写时,老师应该进行巡视,针对学生写的情况及时予以指导。
5.适当点评。通过点评,肯定优点,激发写字兴趣,指出缺点明确不足,让学生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以此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书写美观的效果。
综上所述,这些毛笔书法教学要求仅是我对毛笔书法进入小学课堂的粗浅看法,其中还有很多不足,有待商榷。但是不管怎样,就现在的教育形式来看,毛笔书法教学进入小学课堂势在必行。因为我们是中国人,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把书法艺术传承下去!
论文作者:陈艺红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8月总第21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14
标签:书法论文; 毛笔论文; 学生论文; 笔画论文; 方法论文; 教师论文; 兴趣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5年8月总第21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