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基础 突出能力 平中显彩 熟中见新——2008年广东高考物理试题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广东论文,中见论文,能力论文,基础论文,物理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总体评价
2008年广东高考物理试题(以下简称“2008广东试题”)考查针对性强、内容布局新颖、题型设计务实、区分度明显,从命题思想、试题设计、内容取材、题序布局,到落实对考试大纲中所要求的五种能力考查要求等方面,都能巧妙地加以整合;命题进一步体现了“符合选拔性考试的规律和要求,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理念,反映物理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试题着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学科能力、科学素养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反映出诸多方面的突破和强烈的创新气息,试题对促进中学物理教学、推动目前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试卷结构
“2008广东试题”共20道小题,其中选择题12个,非选择题8个。力学、电磁学共占132分,原子物理占8分,热学、机械振动和机械波、光学两部分选做内容各占10分;将选做题由原来选择题调整到非选择题中,且面向最基本知识考查,进一步为减轻考生学习负担迈出了一步;在阅读量、思考量、书写量等方面更加切合广东学生的实际;全卷以中等难度试题为主,但通过精心设计,从整体上由易到难的顺序编排,特别在实验题中循序渐进地设问,使考生思考中受启发、有挑战,从而比较成功地解决了难度和区分度不易兼顾的问题;不难看出,“2008广东试题”结构已充分凸显出了广东高考物理的改革力度。
三、试题特点
“2008广东试题”立足于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突出了对能力的要求,对学科素质考查全面、对学科能力定位恰当;命题范围紧扣《考试大纲》,考查内容既全面又突出重点,试题考查的知识面较宽,能力要求突出;试题情景新而不怪,卷面观感熟而不旧,求解过程活而不难,试题运算量虽大但不繁。从整体特征分析,试题凸显出以下一些特点。
1.注重知识,突出“过程与方法”的学科目标
初看“2008广东试题”感到“平平淡淡”,仔细研读深感试题突出了物理学科自身特点,重视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考查,突出对物理规律的发现背景和适用条件考查,重视对知识形成过程的掌握考查。如,第1小题要求体会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中推理思维形成过程;第3小题要求关注运动员下落过程中合外力和速度渐变过程;第10小题要求理解速度一时间图像的物理意义并迁移应用;第12小题要求理解宇宙速度物理意义而不仅仅是记忆宇宙速度数值;第15小题、第16小题要求能运用图像法科学地探究物理量之间关系;第18小题要求能对电磁感应电路等效处理等等。试题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对促进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要求,同时也可以检测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和学方式、方法转变的情况。
【例题1】(2008年广东卷第12题)图1所示是“嫦娥一号”奔月示意图,卫星发射后通过自带的小火箭多次变轨,进入地月转移轨道,最终被月球引力捕获,成为绕月卫星,并开展对月球的探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发射“嫦娥一号”的速度必须达到第三宇宙速度
B.在绕月圆轨道上,卫星周期与卫星质量有关
C.卫星受月球引力与它到月球中心的距离平方成反比
D.在绕月圆轨道上,卫星受地球的引力大于受月球的引力
本题以“嫦娥一号”为背景,考查对宇宙速度及向心力的物理意义的准确理解以及匀速圆周运动知识在天体问题中的应用,体现了对知识和方法形成过程的考查。
图1
2.关注应用,讲究“建模环节”的科学方法
依托新背景、广题材,重点突出物理知识和方法,要求考生对试题展现的实际情景进行分析、判断,准确地抽象出物理模型,从而运用相关物理知识解答问题的命题思路,再次成为“2008广东试题”又一新的突破,试题充分体现了物理知识和方法的重要性。如,第9小题关键是对“带电粒子在云室中使气体电离过程中自身运动轨迹”通过微元分割的方法建模;第12小题关键是对“嫦娥一号”运动形式的建模;第14小题关键是对大海中受风浪冲击的轮船运动形式的建模;第17小题要求运用物理知识探究交通运输中的“节能减排”方案等。
我们认为,“2008广东试题”这种关注考查学生用科学的态度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现实中的一些实例探究物理真谛,注重考查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命题思路和做法,不但使得试题充满了浓郁的现实生活气息,同时启示我们平时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和注重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物理模型的能力。
【例题2】(2008年广东卷第9题)带电粒子进入云室会使云室中气体电离,从而显示其运动轨迹。图2所示是在有匀强磁场的云室中观察到的粒子的轨迹,a和b是轨迹上的两点,匀强磁场B垂直纸面向里,该粒子运动时,其质量和电荷不变,而动能逐渐减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2
A.粒子先经过a点,再经过b点
B.粒子先经过b点,再经过a点
C.粒子带负电
D.粒子带正电
本题以带电粒子进入云室的运动为背景,要求学生观察图片思考,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轨迹为渐变曲线,怎样运用物理规律解析呢?根据分析推理,运用微元法将轨迹曲线分割成很多小段,将每一小段轨迹近似看成圆弧轨迹,根据以及可知,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圆弧运动曲率半径逐渐减小,故带电粒子应该由a运动到b;根据左手定则可判断粒子带负电。正确选项为A、C。
3.强调基础,坚持“能力立意”的考查方向
高中物理教学一贯强调注重基础,目的是使学生比较全面地学习物理学基础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但高考的选拔功能又决定了高考要注重对学生所学物理知识和技能、研究物理问题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充分考查的命题特点。如何通过高考来区分考生对物理问题理解的深入程度,如何反映考生面对具体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分析的能力始终是高考命题不可回避的主要目标。这就意味着试题在拓宽对知识与技能的考查同时,必然重视对学科能力的考查。如,第5、第10、第15、第16、第18和第19小题中通过图像展示物理信息,第8、第9和第17小题通过图形展示信息,这些试题均体现了对新型信息处理能力、运用数学工具的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考查;第11小题、第19小题通过开放性设问考查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对问题的判断能力;第19小题、第20小题通过多个过程、多种情景设置,体现对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及综合处理问题能力的考查要求等。可以说“2008广东试题”有机地协调了“基础”与“能力”之间关系,很好地融合了考试组织机构、命题专家、学生家长、一线教师的共同期望点。
(1)求碰撞后小球向左运动的最大距离及所需时间;
(2)讨论两球能否在OB区间内再次发生碰撞。
图3
本题以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为题材,综合考查了学生运用动力学、能量关系、动量关系等方法处理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2)中,需要对开放情景进行讨论、判断,较好地鉴别考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差异。
4.倡导迁移,凸现“实践与体验”的探究特色
“2008广东试题”实验与探究部分较成功地实现了“双选拔”目标。从考查实验技能的角度较成功地甄别学生是否操作过实验,检验考生实验与探究活动中的实践积累和感性认识,从考查实验能力的角度继续强调实验原理、实验过程及数据处理方法的理解和迁移应用。如,第15小题将伏安法测量电阻方法、传感器中物理量之间转换思想及图像法迁移到“热敏电阻的温度特性”的新情景探究之中;第16小题将“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原理、方法及操作技能甚至是动力学方法迁移到对“动能定理”的探究之中。
【例题4】(2008年广东卷第15题)某实验小组探究一种热敏电阻的温度特性。现有器材:直流恒流电源(在正常工作状态下输出的电流恒定),电压表,待测热敏电阻,保温容器,温度计,开关和导线等。
(1)若用上述器材测量热敏电阻的阻值随温度变化的特性,请你在图4(d)所示的实物上连线。
(2)实验的主要步骤:
①正确连接电路,在保温容器中注入适量冷水,接通电源,调节并记录电源输出的电流值;
②在保温容器中添加少量热水,待温度稳定后,闭合开关,__,__,断开开关;
图4
③重复第②步操作若干次,测得多组数据。
(3)实验小组算得热敏电阻在不同温度下的阻值,并据此绘得如图4(b)中R-t关系图线,请根据图线写出该热敏电阻的R-t关系式:R=__+__tΩ(保留3位有效数字)
本题借助“传感器的简单使用”和“热敏电阻的温度特性”背景材料,实质是考查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的迁移和应用。试题对实验探究的考查是全面的,包括设计实验(画实物连接图)、了解实验步骤、数据分析(图像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全过程,特别是其中对建立数学模型考查,此做法在以往高考中也较少出现,这一尝试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然具有积极意义。另外,本题命题思路与粤教版高中《物理》编写思想有吻合之处。如,粤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2》“第三章传感器、第二节探究传感器的原理”第72页的“实验与探究”及第73页的“讨论与交流”内容中可见类似意图。可以说,“2008广东试题”中的实验题再次给我们传递了这样的信息,那就是始终不渝地重视实验和探究的实践体验、重视实验和探究的感性认识、重视实验方法的迁移应用,这也必将会继续成为今后广东高考物理实验试题命题的一个重要方向。
四、教学启示
2008年高考虽然已经过去,但留给我们思考的东西还很多,这场高中课程改革将会对我们的教学和考试产生什么样的冲击和影响?我们今后的教学和考试应当怎样适应目前这场课程改革?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关注并深入研究。首先应认识到,高考命题坚持“有利于高校选拔有学习潜能的新生,有利于中学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命题原则,以及试题体现“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命题指导思想是由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定的大局面,是不会改变的。这就启示我们平时教学应注重基础知识、注重过程与方法、重视五种学科能力、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科学素养的培养和训练。我们的物理教学应坚定地从“题海”中跳出来,应引导和组织学生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用在物理知识的汲取和领悟上,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和学习方法、能力的培养,而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地学习物理知识。那种纯粹将学生训练成为“解题机器”的教学方法是完全不符合对人才培养规律的,是不识大局的也是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