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青
(中江县人民医院大外科 四川 中江 618100)
【摘要】 目的:观察分层次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86名护理人员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86名护理人员分成两组,对照组43名护理人员采用常规管理,实验组43名护理人员采用分层次管理,观察两组护理人员管理后护理质量评分、护理意外发生率及患者的满意度评分。结果:对照组护理人员护理意外发生率(23.26%)明显高于实验组(6.98%),且两组护理人员护理质量评分及患者的满意度评分存在差异(P<0.05)。结论:在临床护理管理中采用分层次管理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降低护理意外的发生率,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 分层次管理;护理管理;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6-0311-02
分层次管理主要是指对管理对象具体的发展层次进行精细识别,对相应的层次管理方式及手段进行设计,开展与之相对应的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达到减少管理资源浪费、提高管理效率及护理质量,改善护患关系的效果[1]。我院为了观察分层次管理的效果,针对护理人员实施分层次管理,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基线资料
选择我院86名护理人员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86名护理人员分成两组,对照组43名护理人员年龄为20至42岁,年龄均值为(31.25±3.58)岁,其中,本科19人,专科24人;实验组43名护理人员年龄为21至45岁,年龄均值为(31.38±3.89)岁,其中,本科20人,专科23人。
对比两组护理人员的基线资料,统计学无意义(P>0.05),可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43名护理人员采用常规管理,实验组43名护理人员采用分层次管理,主要方式如下:(1)分层次:根据护理人员学历、职称、工龄、综合素质及平时表现将其分成4个层次:基础护理人员、初级、高级及护士长层次,规定每层次职责范围;(2)培训管理:根据护理人员的科室、职责等采用讲座方式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由护士长负责设立培训小组,对护理人员进行针对性指导,培训后对其进行考核;(3)考核制度:建立规范的晋升机制及奖罚措施,根据护理人员各项考核内容评分进行评定,薪酬奖励制度可依据护理人员责任的不同及职位的不同进行划分,鼓励护理人员学习新的护理方式,提高科研能力;(4)合理管理:护理人员工作压力较大,应给予护理人员一定的心理授权,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及自主性,鼓励护理人员,加强其对工作的责任心及重视度,尽量满足护理人员的合理要求,以提高自我效率及工作能力,改善护理工作质量。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护理人员管理后护理质量评分、护理意外发生率及患者的满意度评分。护理质量评分主要包括护理态度、护理专业度、护理积极性等,总分100分,分数越高,护理质量越好;护理满意度评分总分100,分数越高,护理满意度越高[2]。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对两组护理人员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代表两组护理人员之间对比的观察指标存在差异,统计学有意义。
2.结果
两组护理人员护理质量评分、护理意外发生率及患者的满意度评分存在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数据如表所示。
3.讨论
护理属于临床中解决患者对现存问题及潜在问题的一种方式,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生理及心理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护理人员作为医师的协助者,对患者疾病的预后有着较大的影响。
分层次管理主要根据护理人员的实际情况、工作能力及综合素质对其进行分层次管理,能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及实际操作能力,明确护理人员工作职责,提高其工作自主性及积极性[3]。本次观察的结果中得出,采用分层次管理的实验组护理人员护理质量评分及患者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说明分层次管理能有效提高护理人员护理质量及改善护患关系;且实验组护理人员护理意外的发生率比对照组低16.28%,说明分层次管理能有效减少护理意外的发生。
综上所述,在临床护理管理中针对护理人员实施分层次管理的效果显著,能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增加护理人员的自主性及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吴明兰.分层次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5):70-71.
[2]李雪松.分层次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4(8):2170-2172.
[3]王秀萍.分层次管理法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1):127-128.
论文作者:曾青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6月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3
标签:护理人员论文; 层次论文; 实验组论文; 评分论文; 质量论文; 两组论文; 发生率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6月第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