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气机脉诊指导针灸的研究探索论文_林文

阴阳气机脉诊指导针灸的研究探索论文_林文

林文(广西南宁市第七人民医院;广西南宁530000)摘要 根据《黄帝内经》《灵枢经》的理论为基础,对“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进行研究探索,独创以寸口脉候阴阳气机的变化,通过针灸补、泻、温通调顺阴阳气机,并通过脉诊探查针灸是否达到应有的效果,最终于追求“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即人体阴阳和谐平秘,则健康无病为目的。关键词 阴阳气机。寸口脉 察独 阴平阳秘“凡将用针,必先诊脉”是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早在《黄帝内经·脉要精微论》就说:在诊察脉搏动静变化的同时,还应观察目之精明,以候神气,诊察五色的变化,以审脏腑之强弱虚实及形体的盛衰,相互参合比较,以判断疾病的吉凶转归。而在《灵枢·官能》论述:用针的关键,必须知道脏腑形气上下左右,区分阴阳表里及经脉气血之多少,经气逆顺及血气出入运行会合流注的腧穴。最后强调“审于调气,明于经隧。”就是说要严谨地调理气机,明确经脉的分布运行和表里联系,详细掌握经络与左右支络相交合的地方。而如何在用针灸治疗之前了解这些?就是通过脉诊,而本人探索的阴阳气机脉诊,就是比较直观的了解并指导针灸的方法。当今针灸临床中,脉诊应用比较少,下面谈谈笔者在针灸临床中如何应用脉诊的探索心得之阴阳气机脉诊针灸,通过诊疗,追求整体阴阳气机和畅,阴阳的动态平衡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健康状态。但这只是林文个人原创经验心得总结,不对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谅解包容及斧正,不胜感激。1、阴阳气机理论为基础。《黄帝内经》中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堪称中医思维的高度概括,那就是“治病必求于本”。这个“本”就是阴阳,更具体的讲是阴阳气机的动态平衡。因为阴阳是而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也就是阴阳的失调,疾病亦本于阴阳,而如何达到阴阳气机的动态平衡?就是要让气机运行中互生互克互根互制从而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在人体内部,气机的运动也是按照清阳上升,浊阴下降的规律运行。而经脉穴位是人体体内气机与外部气机联络与转输的重要出入通道,也是人体气机出入的门户,在人体的气机出入升功能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治疗疾病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要使人体失调的阴阳气血恢复至和谐平秘状态,才能达到治疗目的,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诊断上诊察阴阳的失调状况,在治疗则重视纠正阴阳的偏盛偏衰及疏通气机。从哲学的高度提示了治疗疾病的总则,即以调节阴阳为治疗总纲。2、阴阳气机脉法。根据《内经·方盛衰论》述:“阳从左,阴从右,老从上,少从下。注释曰:阳气多少皆从左,阴气多少皆从右”。以及《阴阳应象大论》:“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总结出:左右是阴阳升降的道路,左升为阳,右降为阴。天为阳,左行,阳从左升;地为阴,右行,阴从右降。人体躯干分:背为阳,腹为阴,是根据上下部位,背居于上为阳,腹居于下为阴。2.1、寸口脉定位:左寸口脉候阳气机变化,右寸口脉候阴气机变化。任督两脉属于奇经八脉,和十二正经脉合称十四正经脉。督脉分布在腰、背、头面正中,总督六阳经,调节全身阳经经气,故称“阳脉之海”[1]。因任脉循行于胸腹正中,上抵颏部,十二经脉中的手、足三阴经脉,阴维脉和冲脉均会于任脉,有总调一身阴气的作用,因称阴脉之海[2] 。督脉主要作用:1、督脉为“阳脉之海”有调节阳经气血之功,督脉循身之背,背为阳,对全身阳经脉气具有统率、督促的作用。而且六条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穴,督脉对阳经有调节作用,故有“总督一身阳经”之说。2、督脉属脑,络肾。肾生髓,脑为髓海。所以和脑、肾、脊髓的关系十分密切。3、督脉络肾,肾主生殖,故与生殖功能有关。任脉主要作用:1、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任脉循行于腹部正中,腹为阴,说明任脉对一身阴经脉气具有总揽、总任的作用。足三阴经在小腹与任脉相交,手三阴经借足三阴经与任脉相通,因此任脉对阴经气血有调节作用,故有“任总诸阴”之说。2、调节月经,妊养胎儿:任脉起于胞中,具有调节月经,促进女子生殖功能的作用,故有“任主胞胎”之说。任脉主血,督脉主气,任脉主阴,督脉主阳。任督运行顺畅则阴阳则能在运行中达“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的不断变化过程中达到,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所以我的阴阳气机脉诊是左寸口脉以探查阳脉之海的督脉为主的阳气虚实,右寸口脉候阴脉之海的任脉阴气机盈亏。具体定位如下: 左寸上为头及督脉颈椎节段。关为督脉胸椎部位。尺为督脉腰椎骶部位。右寸为面,到咽喉处。关为胸腹。尺为下腹。 2.2、脉诊步骤:2.2,1、查虚实 首先查看左右寸口脉的虑实,虚脉与实脉是脉的搏动力量强弱(气势)相反的两种脉象,虚脉举按均无力;实脉。举按均有力,分主虚实。虚实除整体脉象虚实外,还可以查左右寸关尺的虚实。这里的虚脉象气机指低落不足,实指脉象气机亢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2.2,2、分阴阳 即对比左右手脉象,左强右弱为阳盛阴虚,右强左弱是阴盛阳虚,左右都差不多是相对阴阳平衡。2.2,3、察独: 是根据发生“独变”的脉象辨别病脉。主要诊察脉象在某一“部”或某一“关”出现的异常变化。《黄帝内经.三部九候论》“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岐伯曰: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各代中医学者不断继承和发扬这种脉诊法,把 “察独”作为发现病脉或辨别病脉的主要手段。古代医家积累了很多“察独”的具体方法,其一是从脉的形象变化入手,以一部之脉的形象异于其余各部为独。这是因某一部脉的形象变化异于其余各部,故为“独变”,“独”则为病脉。其二是从脉在各部的显现入手,以脉体独显于某部为“独”。以上两种方法,是根据脉体的显现部位和脉体的形象变化“察独”,确有一定诊断意义。具体方法:脉诊时通过按摸寻等手法查找寸关尺中那个位置感觉不一样的地方,一般隆突为过为亢奋。低陷为不足为虚。有节点硬节为堵。比如左寸高突,即为督脉颈椎部节段阳气气机过于亢奋,常见于阳亢头晕头痛或颈椎病急性期,落枕及筋膜炎等。如右关摸到节点为气机循环堵于膻中上脘处。因篇幅所限具体就不一一例举,大家可以举一反三慢慢摸索体会。3、针灸法:3.1、补法 对于虚脉或“察独”摸到有低陷的地方,可以实施补法或灸法。左脉比右脉弱者,为阳气生发不足。我常选腰阳关、命门、至阳、大椎、百会及后溪等穴。后溪八脉交会穴之一,通督脉[5]。还结合以左寸关尺脉虚的部位为重点,如左尺脉虚,则温补命门、腰阳关。右脉比左脉弱者,我常以天突、膻中、中脘、关元、气海、列缺等为主穴列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任脉[6]。重点在右寸关尺的虚实如右尺脉虚,温补气海、关元。3.2、泻法 相对于补法。主要针对于脉象亢奋的气机。如阳亢以上,可泻大椎、百会。或“察独”摸到有隆突亢奋的脉象具体位于寸关尺的那个部位,对相应的部位实施泻法或放血法。关于补泻针法,我大都使用迎随补泻法:针尖顺着经脉的走向而刺入,得气之后再将针推入半分左右,是补法。针尖逆着经脉的走向而刺入,得气后将针提起半分,是泻法。而在《难经•七十八难》里讲得更具体:“补法在于顺其气,或将气向内推送,使正气有所补益;泻法则是逆其气,折其病势,将气向外引伸,使邪气有所散逸。” 缓慢将针拨出,马上按住穴位,使针孔闭合,真气内守为补; 气至(得气)时摇动针柄,等候针下气散开,觉得针下空虚的时候,马上把针拨出,不要按住穴位,使针孔开得大些,让邪气向外散开即为泻法。3.3、温通法 “察独”摸到有节点硬节为经脉气机堵塞不通畅。需通经活络通畅气机。我一般用平补平泻加艾灸,或加神灯TDP治疗仪。3.4、深刺或浅刺 经络经络在人体的分布和属性是有深有浅,属阴属阳之不同。《灵枢·终始》指出:“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泻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说明针刺深浅必须根据病性病机辨证而施。4、穴位配伍 所谓“孤阴不生 独阳不长” 下为阴,上为阳;右为阴,左为阳;腹为阴,背为阳;里为阴,表为阳。无论任何疾病,究其根源,不外阴阳失和;穴位的配伍,必须注意到阴阳配伍的原则,还要考虑经络循行、所主病候及经脉之间的表里经、同名经、交接经、五行生克之间的关系,对于提高临床疗效是很有帮助的。比较常用的有阴阳,上下,左右,腹背,表里的原则去选取最恰当的穴位。发挥穴位局部、邻近、远端及全身的治疗作用,从而调节经脉运行,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5、效验 《灵枢_九针十二原》指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这说明得气的重要性。 针灸典籍里面,对于针刺治病一直有句话叫做“气至而有效”, 最早出现这句话的是灵枢第九篇终始篇。大意是:实证者,在针下针感就是开始产生疗效,再用泻法,使病气更加削弱,此时脉象和针灸之前一样,但却没有那么坚实;泻后而脉象仍然坚实,即使病人感到舒服,其实病邪并没有去除。虚证者,有针感说明有效,用补法补正气,脉象虽然和患病时脉象一样,但会更加充实;如果脉象不更加充实,其病患也未完全除去。所以效验针刺效果最有说服力的就是针灸前后脉象的变化,从而施以相应的补泻手法,判断针刺后真气是否恢复正常,为下一步诊断、治疗提供依据。参考文献1.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0.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99.3.《诊家正眼》 [明] 李中梓(公元1642)4.《景岳全书》:[卷之四道集脉神章(上)]《内经》脉义作者简介:林文:广西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全国少数民族医药工作表现突出个人,朱琏针灸第四代传承人。 南宁市第七人民医院(南宁市针灸研究所)治未病科主任

论文作者:林文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11月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17

标签:;  ;  ;  ;  ;  ;  ;  ;  

阴阳气机脉诊指导针灸的研究探索论文_林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