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横家族阴阳转换的哲学观_鬼谷子论文

纵横家的阴阳转化哲学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纵横家论文,阴阳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先秦诸子“九流十家”中有纵横家。纵横家崛起于社会生产力大发展、阶级关系大变动、人本思潮大兴盛的战国中期,以从事合纵连横的诸侯外交斗争为务。在长期的纵横游说和政治斗争实践中,纵横策士们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政治斗争理论,被记录在纵横家传世之作《鬼谷子》中。其中,阴阳转化哲学观是这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概言之,其阴阳转化哲学观包括阴阳概遍说、阴阳转化说、柔弱为强说三个方面。

一、阴阳概遍说

世界本源是先秦诸子研讨的重要课题之一。自从民神易位、天神统治人间的有神论被否定之后,进步的思想家们开始把探索的目光投向自然界:世上万物是怎样生成的?其推动力是什么?世界万物之演化有没有一个统一可循的规律?这个规律是什么?对于此,不同诸子派别有不同的回答。

纵横家以为世界万物是“无形”化生而出的,《鬼谷子·反应》曰:“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大化,即一种演化机制。在混沌一片的“无形”世界,这种机制既已存在。其后,由“无形”经“大化”而为“有形”,“有形”即世界;世界有形之万物,皆生于“无形”。此观点,近似于道家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说,但却比道家的“世界本源论”更突出地强调了演化机制即“大化”的作用,所以它更加接近科学现实。1916年,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1917年,爱因斯担率先把这一理论用于宇宙学研究,得到了一个有限无界的静态宇宙模型。1924年,弗里德曼在此理论框架下,论证了宇宙要么膨胀,要么收缩,而决不会保持静态不动的理论。1929年,哈勃利用多普勒效应理论研究宇宙运动,得出了大多数星系的光谱都表现出红移,而且红移量大致同星系的距离成正比的结论,从而证明了所有星系都在离我们而去,其退行速度正比于同我们的距离。此即哈勃定律。由此而推知:所有星系都在彼此远离,宇宙在大膨胀。这便支持了大爆炸生成宇宙说。

而大爆炸理论认为,星球是由大爆炸生成的原始云气经过分馏、坍缩、凝聚而形成的。太阳系和地球的生成也不例外。太阳系是50亿年前由气体尘埃云形成的。地球约在47亿年前诞生,它是由原始的太阳星云分馏、坍缩、凝聚而成的。其后几亿年,由于冲击效应、压缩效应、放射衰变等,使地球星胎变热并超过铁的熔点,形成液态的地核。40亿年前左右形成了岩石层。其后,水从岩石中释放出来,部分聚集为大洋。而后有机小分子生成,逐步演化出多种多样的生物,直至人。

概括起来讲,地球的生成是一个在“大化”即“大爆炸”推动下的演化过程。回过头来检验一下纵横家“无形”化成世界万物的的推断,是大致符合科学实际的;其对于“大化”的强调,比其他先秦诸子的“世界生成说”更有独到之处。

纵横家不但论述了“大化”对于地球生成的决定作用,还论述了地球上自然万物的化生过程。《鬼谷子·捭阖》曰:

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

尹知章注:“阳开以生物,阴阖以成物。生成既著,须立名以命之也。”世界自然万物的生成,关键在于“阴阳之开阖”,即阴阳化生。阳气动,促物生;阴气凝,使物成。阴阳交互作用,才化生出世界万物。圣人观此阴阳过程,遂一一为世界万物立名。于是,有了一个现实的物质世界,也有了一个供人们研究、论说的理论态的“世界”。

纵横家的阳生物、阴成物理论,可能是受四季之气促草木荣枯的启发推出的。春天阳气发,促动万物萌生;阳气渐壮,万物渐长;秋天阴气发,万物随老,于是收获:一个草本植物生长周期就结束了。由此暂短、可观察的植物周期,可推出阴阳化生万物的学说。

阴阳既然是世界万物的催化剂,世界万物都是在阴阳催化的作用下由“无形”而生成的,那么在阴阳作用过程中生化出的万物就不能不存留着阴阳的特质,世界万物就不能不保留着阴阳属性。有的物体阴多于阳,故呈阴性;有的物体阳胜于阴,故呈阳性。或阴性,或阳性,成为世界万物的根本属性。反过来讲,世界万物都可以用阴或阳来区分,亦即可以用阴或阳来概遍。《鬼谷子·捭阖》曰:

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

柔刚、开闭、弛张,都是阴阳运化的表现形态。柔刚指物性而言,开闭指物态而言,弛张指物动而言,它们都是阴阳的具体化,是阴阳的某一形态。物体属性之刚柔,物体静态之开闭,物体运动之弛张,都是物体阴阳的不同属性。而阴阳属性,方是世界物质的根本属性;阴阳,可以统括世界上的一切物质属性。纵横家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找到了统括世界物质属性的钥匙。

当然,纵横家的“阴阳化生万物”理论的形成不能不受阴阳家的影响。作为战国诸子之一的阴阳家,“深观阴阳消息”(《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对世界物质的生成作了深入的观察和推演,是十分可贵的。其“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同上)的研究世界物质起源、演变的方法,也不能不说在当时是一种进步的方法,不能不对包括纵横家在内的其他先秦诸子各家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但其“作怪迂之变”,论载“祥度制”(同上)等作为,却把这种本来颇具科学因素的观察和推断引入了神秘主义的泥潭,因而在人文历史发展推论中产生出“五德始始”的历史循环论。

纵横家则不然。他们把自然领域的“阴阳概遍论”运用到人文社会科学中,用阴阳来区别社会事物,从而产生出“变动阴阳而利导之”的能动性社会争斗观。《鬼谷子·捭阖》曰:

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

始为乾,乾为阳,故“始”、“阳”并言;终为坤,坤为阴,故“终”、“阴”并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等,是人生之追求,它诱导着人们去奋斗,去拼搏,去与命运抗争;它能激发人们奋发追求的积极性,从而对社会政治斗争起到促进作用,所以纵横家将它们归结为阳性事物;而死亡、忧患、贫贱、苦辱等,是人生之忌恶,若人生奋斗、拼搏的结果是死亡、忧患、贫贱,苦辱等,那么人们便无力奋斗,无意抗争,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它们对社会政治斗争可起抑制作用,所以纵横家将它们归结为阴性事物。经过这样归类综合,对社会斗争哲学就可以进行整体探讨和把握了。

喜欢长生、安乐、富贵等阳性事物,厌恶死亡、忧患、贫贱等阴性事物,是人之常情,是人生奋斗所希冀的结果。但社会斗争是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是人与人为争夺社会利益而进行的争斗。社会利益,从量的方面来观察,它是恒定的。人们进行社会斗争,为的是本人或本集团占有更多的社会利益量。那么,一个人或一个社会集团所占有的社会利益量多了,必然导致另一个或另一个社会集团所占有的社会利益量减少。社会斗争的目的,归根结底,就是争夺社会利益占有量,就是使自己或本集团成员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其结果,则必然会使自己或本集团的敌对者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总而言之,就是使自己变阳,而使敌对者转阴。

总而言之,纵横家认为:欲从事社会斗争,首先要认识社会事件的阴阳性质,分析社会事件由阴向阳(或由阳向阴)转化、变动的可能性,而用个人或集团的力量去促动这些变动和转化,从而使斗争形势向有利于自己趋阳的方面发展,最终使己方事件变阳,而使敌方事件转阴。

二、阴阳转化论

纵横家把讨论自然物质变化的阴阳理论用于社会政治斗争,认为社会事件可以用阴阳去概遍,去区分,从而为人们从哲学角度认识社会事件找到了钥匙。纵横家还进一步认为,不但社会事件可以用阴阳去区分,社会事件内部因素也可以用阴阳去分辨。那些有利于社会事件向着阳性方向转化的因素,就是阳性因素;那些促使社会事件向阴性方向转化的因素,就是阴性因素。社会事件发展变化的原因,是内部阴、阳因素斗争的结果。

就内部关系来说,事件内部的阴阳因素是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它们随着事件的运动而发生着变化,随着事件的发展而产生转化。反过来说,社会事件的发展又是内部阴阳因素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相互排斥而又相互转化的结果,阴阳因素的变化和转化是社会事件发展的原动力和催化剂。对于此,纵横家归结为:

益损、去就、背反,皆以阴阳御其事: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隐而入;阳还终阳,阳极反阳。

事件的发展变化,都是事件内部阴阳因素相斗相生而导致的事件外部形态的发展变化。阳动欲行欲出,阴止欲藏欲入,两两相对,互相争斗,交互作用,才使社会事件运动发展,阳盛极,转化为阴,事件发生了质变;阴至极,又转化为阳,事件又一次发生质变。事件的每一次质变,都使它由正面转化到它的反面,从而成为有性质之别的另一事件。事件由正面转化到反面,由反面转化到正面,从而使事件不断发展变化成另一事件,都是阴阳斗争的结果。

纵横家从事社会斗争,是为了使己方获得较多的社会利益。为达此目的,就必须变动阴阳,促阴转阳,因势而利导之。为促使阴阳变动,就要对阴阳事物施加外力,就要对阴阳形势施予人为影响。纵横家把这种促阴转阳的努力称之为“捭阖”。《鬼谷子·捭阖》曰:

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化。

“化万物”就是促使万物由阴向阳转化,就是变动事物的阴阳性质。欲要如此,就必须用捭阖之术。捭阖之术的主要特征是“开闭”,使用捭阖之术,就要大开大闭。《鬼谷子·捭阖》曰:

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内(纳)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

对某一社会事件施以人力,使之大开大启,在开启时抛弃一部分内容,接纳一部分内容;或使之大关大闭,也同样在关闭时滞留一部分内容,扬弃一部分内容。经过这样一番在事件大变动中的接纳、滞留和抛弃、扬弃,使事件的发展更有利于我方。这就是捭阖之术在社会斗争中的作用。

为了使社会事件由阴转阳,向着有利于我方的方面发展,就必须变动事件内部阴阳因素的比例,用捭阖之术去促使事件内部因素由阴向阳转化,或促使阴性因素消亡而使阳性因素增长。当事件内部的阳性因素增长到足以压倒阴性因素,足以占据主导地位时,事件便由阴变阳,成为阳性事件,成为对我方有利的事件了。

纵横家把这种理论运用到游说中。在游说时,为促使社会事件之阴阳因素的转化,纵横家主张使用捭阖之术去变动阴阳气氛,使用阴阳言辞去开闭游说对象的阴阳情怀,从而促阴转阳,获取胜利。《鬼谷子·捭阖》曰:

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必豫审其变化,吉凶大命系焉。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以捭阖,制之以出入。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阴阳其和,终始其义。

游说者在游说时,应用捭阖之术去变动游说气氛,从而制造一个利于自己取胜的说辩环境。而后用“说辞”去“变动”游说对象的阴阳观念(即他对于事物优劣、事件正误、人物好坏以及结局胜负的看法),使之与游说者的观点相符,即与游说者的阴阳观念认同。游说对象与游说者阴阳观念同一了,游说便成功了。

欲要游说取胜,游说者就必须明确区分游说对象的阴阳情怀,用阴阳之言去开闭游说对象的阴阳情怀,用阳阳游说技巧去增强游说效果。《鬼谷子·捭阖》曰:

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

人之品性,贤、智、勇、仁义者为阳;不肖、愚、怯、不仁义者为阴。由此而将游说对象区别为阴性人物或阳性人物,因而选用不同的阴、阳之辞去游说他。《鬼谷子·捭阖》曰:

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其谋。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

洲说者去游说品性“阳”之游说对象时注意用阳言,致崇高之辞,阐崇高之意,开发其阳性;游说品性“阴”之游说对象时注重用阴言,用卑小之辞,言卑小之意。各用所用,各投其好,各致其喜,各顺其欲,以得其意,以御其情,以制其志,使之认同,从而游说取胜。

但这并非说游说阳性对象仅用阳言,游说阴性对象仅用阴言。在游说实际中往往阴阳言并用,使之交互作用。既用阳言崇高之意开导之,又用阴言卑小之意警悟之,双管齐下,以求速胜。《鬼谷子·捭阖》曰:

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

阴阳既对立又互倚,既互斥又互生,阴阳是相互转化的。

明白了社会事件中的阴阳之理,掌握了社会事件中的阴阳转化。而又能用捭阖之术去开闭阴阳,以人为之努力去促使事件内部阴阳因素的转化,因而使事件由阴变阳,方可在社会斗争中稳操胜券。

三、柔弱为强说

纵横策士大都出身于平民,他们在从事社会政治活动时,相对自己的对象来说是弱小的——其游说对象往往是君王或权相,其争宠、勾斗对象往往是已得势的权臣。这种力量对比的悬殊必然促使他们在斗争实践中摸索一种以弱胜强的方法,总结出一套以弱胜强的方法论指导。

纵横家阴阳转化论的精华是“大化”,是动,是变,是阴阳可以相互转化。由此理论去分析社会事件,那么在强大的阳性事件中就包含着转变为柔弱的阴性事件的可能性,在柔弱的阴性事件中也隐括着发展成强大的阳性事件的可变因素。任何事件内部,都存在着相反相成、相互化生的、对立的阴阳要素。因而任何事件,从它一产生的那时起,其内部就同时诞生了向对立面转化的因子。这个因子的初始形态,对于事物内部其他因素来说,当然是十分柔弱的。但是这个柔弱的因子,相对于事物中其他强壮的因素来说又是最具有生命力的。《老子》曾用人和草木的生命过程来论证这一问题,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七十六章)

促使社会事件内部柔弱因子生长,以变动事件阴阳,其关键环节是把握事件内部阴阳因素的对比消长,促使阳性因素由柔弱变为坚强,由寡少变为众多,使其在事物因素比例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乃至统治地位,因而使事物发生质变,成为利于自己的阳性事物。纵横策士欲在社会斗争中取胜,欲以自己的柔弱之势去战胜强大的对手,就要做这种促使柔弱因子生长、壮大的工作。

在从事这一工作而促使事物阴阳转化中,要特别注意掌握阴阳转化的关键时刻。《鬼谷子》把这一关键时刻的事物形态称为“几微之动”。其《本经阴符之术》曰:

事有适然,物有成败,几微之动,不可不察。

这种事物成败、决定事物发展方向和生成性质的关键时刻,事物发生着“几微之动”,即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新生因子萌生。这时,首先要用敏锐的眼光发现这种“几微之动”,并倾注全力去培养这种“几微之势”,扶持这种“几微之动”,使它迅速成长、壮大起来,与旧有事物因素抗衡、争斗,战胜之,而使事物内部阴阳因素比例发生变化,从而使事物发生质变。此即苏子说秦王时所说的“微之为著者强”(见《战国策·赵策三》)之意。

发现这种“几微之动”,培养这种“几微之势”,促使事物阴阳转化,便可在社会斗争中取胜。“几微之动”,“几微之势”,是社会政治斗争中以弱胜强、由弱变强的关节点,所以《鬼谷子·揣》篇反复强调:

观蜎飞蠕动,无不有利害,可以生事。变生事者,几之势也。

纵横策士们善于把握这种“几微之势”,就会引导社会事件向有利于自己的方面发展,就会以弱胜强,而自己也由弱变强。

纵横家在社会政治活动中紧紧贯彻了这一柔弱变强理论,主张以柔克刚以制君,导人自败以制敌,以静驭动以游说。

先看以柔克刚。纵横策士游说君王,是为了让君王接受他们设计的解决问题的方案。策士们在游说中处于被动地位,是弱者;而君王处于主动地位,是强者。如何以弱胜强,让君王听从策士的决策呢?纵横家总结出一套“应”、“塞”、“惑”的控制君王的程式,以便以弱胜强,说动君王。《鬼谷子·谋》篇曰:

符而应之,壅而塞之,惑而乱之,是谓计谋。

“柔弱”的策士要控制“强大”的君王,第一步是“符而应之”,即像应声虫那样去迎合君王,以取得好感和信任。具体做法,即《鬼谷子·谋》篇所言的“人之有好也,学而顺之;人之有恶也,避而讳之;故阴道而阳取之也。”顺君王之好去说、去做,避君王之讳而不提、不做,从而使君王认为此策士与他好恶相同、心声相应而好感和信任感自生。这是控制君主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第二步再“壅而塞之”,即选择有利于策士的信息讲给君王听,并使君王相信这些信息的真实性,而壅塞其他信息渠道,在君王面前制造“一言堂”,这是控制君王的初步。第三步再“惑而乱之”,即在封锁其他消息、唯此策士所提供信息之为听的基础上,迷惑君王的心智,使他认为此策士所提供之解决问题的方案为最佳方案。唯此策士之决策之为听,唯此策士之计谋之为行,即控制了君王的决策权,也就在政治上控制了这位君王,此策士便成了“不在位的君王”。经过这三步权术,处于“柔弱”地位的策士便战胜了处于“强大”地位的君王,达到了以柔克刚的目的。

再看导人自败。事物的发展达到了极限,便会走向反面,由上升转向下降,由强大转为衰亡。社会事件亦如此,发展到顶点必开始走下坡路,直至失败。楚策士黄歇说秦昭王时曰:

物至而反,冬夏是也;致至而危,累棋是也。(《战国策·秦策四》)

明白了“物至而反”的道理,就有了战胜强大的政治对手的决心。由此道理亦可推演出战胜强大对手的方法和权术,此即《鬼谷子·谋》篇所说的“故去之者纵之,纵之者乘之”。就是说,当政治对手势炎熏天、炙手可热时,处于“柔弱”地位的策士不是硬施外力抑制他的势力,阻止他发展,而是“纵之”,纵容他发展,引导他尽早达到极限而转为急剧衰退,由强变弱,走向灭亡。公孙衍与势炎正盛的张仪争斗时就用过此术。他引导张仪劝新即位的魏襄王禅位于张仪,从而使张仪之权欲极端膨张,引起魏襄王的反感和恐惧,因而逐走张仪,改任公孙衍为相,使处于“柔弱”地位的公孙衍战胜了处于优势地位的张仪。

欲引导对手自取灭亡,就要善于发现可以利用的“几微之势”,即可以发展成为让对手盛极而转衰的关键事件的苗头。此苗头即《鬼谷子·抵嵠巇》中所说的“隙巇”,即可让人利用的缝隙。公孙衍正是抓住张仪权欲无厌的“几微之势”,加以培养,才引导他自败的。

策士们掌握了这种权术,便可在与政治对手的勾斗中由弱变强,以弱胜强了。

柔弱为强术贯彻到游说中,便是以静制动,深藏不露。《鬼谷子·摩》篇曰:

用之有道,其道必隐。……故微而去之,是谓塞窌匿端。隐貌逃情而人不知,故能成其事而无患。

游说者揣摩别人时要保密,使游说对象不知道游说者在揣摩他,因而把真相暴露出来,从而为游说者反验原得之情、验证原制定之决策获取了可靠资料。同时,游说者要以静观动,以静驭动,用静观静听法从游说对象那里套取真情。《鬼谷子·反应》曰:

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己欲平静,以听其辞,察其事,论万物,别雄雌。

游说者要静下心来,才能对游说对象静听、静观,从游说对象的夸夸其谈和表情神态中分析、判断,从而弄清真假虚实,掌握真情实意,为游说者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游说打下基础。

隐起自己的目的和手腕,以静观动,以静驭动,就可说动握有主动权的、处于主导地位的游说对象,让他听从游说者的决策,依照游说者为游说对象制定的策略去解决游说对象的问题。从这种意义上说,游说者便成了以弱胜强的胜利者。

总之,纵横家认为:世界是“无形”经“大化”生成的,世界万物是经阴阳开阖而繁衍出的,因而世界万物中都存留着相反相承的阴阳属性。同时,纵横家把这种哲学理论运用到社会科学领域,用阴阳来区分社会事件,产生出“变动阴阳而利导之”的能动性社会争斗观,强调发挥个人作用去促使社会事件发生阴阳转化,从而使己方胜利,使敌方失败。这就是纵横家的“阴阳概遍论”。

社会事件的阴阳转化,是事件内阴阳因素相斗相生而导致的事件外部形态的变化。欲使事件内部阴阳因素发生变化,就要用捭阖之术去变动阴阳。具体到游说上,即用捭阖之术去变动阴阳气氛,开闭游说对象的阴阳情怀,使之对事件的阴阳认识与游说者认同。这就是纵横家的“阴阳转化论”。

用捭阖之术去变动社会事件的阴阳形态,其关键是掌握社会事件的“几微之势”,抓住事件内部的“几微之动”,发现和培植事件内部那些柔弱但具生命力的阳性因子,促其生长壮大,从而压倒阴性因子而占据主导地位,使事件变阳。这就是纵横家的“柔弱为强说”。

阴阳概遍论、阴阳转化论、柔弱为强说,构成了纵横家的阴阳转化哲学观,从而为战国时期以重视和发挥人的社会作用为主要特征的人本思潮的发展,从哲学高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标签:;  

龙横家族阴阳转换的哲学观_鬼谷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