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Aesthetics一词的汉译历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一词论文,近代论文,历程论文,汉译论文,Aesthetics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H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1X(2009)06-0649-05
1750年,德国哲学家、教育家鲍姆加登(A.G.Baumgarten,1714-1762)所著Aesthtica(今译《美学》)一书问世,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美学专著,美学从此成为一门独立学问,而鲍姆加登也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Aesthtica一词即其首创,英文记作Aesthetics。19世纪,该词及其所指称的学问,于新一轮西学东渐之际,传入汉字文化圈(主要是中、日两国),获得诸多汉译名,最后定于“美学”,别称“审美学”,以至今日。在探究“美学”一词在中国的创译、西方美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方面,黄兴涛先生于《文史知识》2000年第1期发表的《“美学”一词及西方美学在中国的最早传播》一文,既是开创之作,也是巅峰之作。本文循此继进,追溯Aesthetics的汉译历程,以就教于方家。
Aesthetics一词的汉译历程是在中、西、日文化互动间展开的。依译名的“身份”及载体,这一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一般译词,载体为一般语学词典 据迄今所见资料,Aesthetics一词传入汉字文化圈,最早出现在晚清入华传教士罗存德(Wilhelm Lobscheid)所编《英华字典》第一卷(1866年)中,“佳美之理、审美之理”是它获得的最早的汉译名。该字典一经出版,即东传日本,并成为东传日本的英华字典中影响最大者。1879-1881年出版《英华和译字典》就是日本学人津田仙、柳泽信大、大井镰吉在罗存德《英华字典》基础上编纂而成的,译名“佳美之理、审美之理”亦为其所沿用。此外,如黄兴涛先生《“美学”一词及西方美学在中国的最早传播》一文所述,1875年在中国人谭达轩编辑出版、1884年再版的《英汉辞典》里,Aesthetics则被译为“审辨美恶之法”。
第二阶段为课程译名,载体为西方教育著译 1870年夏,(东京)尚古堂刊行小幡甚三郎撮译、吉田贤辅校正的《西洋学校轨范》(全二册),其第2册第9页所列“大学校”(university)“技术皆成级”(master of art)的课程中有「審美学」科目。「審美学」后注片假名「エスタチツクス」,为Aesthetics的音译。这是迄今学界不曾披露的“审美学”的最早出处。1912年东京丸善株式会社刊行的井上哲次郎 (1855-1944)等人编纂的《哲学字汇》第三版第5页,Aesthetics译名“美学”后加按语道:“旧云审美学等”,其所指当是小幡甚三郎《西洋学校轨范》中的创译。
应该认为“审美学”一词是在罗存德《英华字典》所定“审美之理”译名基础上的再创造,因为一则该词典在日本影响巨大,一则当时日本洋学书籍奇缺,每有新书,洋学者们无不心向往之,争相传阅。“审美学”的创译者小幡甚三郎自然也不例外。
中国的情况比日本稍晚。1873年,羊城的小书会真宝堂刊行了入华德国传教士花之安(Ernst Faber,1839-1899)所撰《德国学校论略》一书。依其所述,“太学院”(大学)内“学问分列四种”:“经学”(神学)、“法学”、“智学”(理学)、“医学”。“智学”中“第七课”即是美学,称之“如何入妙之法”或“论美形”:
七课论美形,即释美之所在。一论山海之美,乃动飞潜动植而言;二论各国宫室之美、何法鼎建;三论雕琢之美;四论绘事之美;五论乐奏之美;六论词赋之美;七论曲文之美,此非俗院本也,乃指文韵和悠,令人心惬神怡之谓[1](第4页)。
“如何入妙之法”或“论美形”是美学在中国的最早汉译名,而“释美之所在”以下则是关于美学概念的最早的汉文表述。该书还很快东传日本,“多次翻刻,流传颇广”[2](第335页)。
第三阶段为专学名称,载体为专门美学著译 该阶段又可分为如下三节目:
一、“佳趣论”→“美妙学”
在日本,最早讲述鲍姆加登美学并为Aesthetics厘定译名的,是“日本哲学之父”西周。1870年冬,他在《百学连环》讲义中将Aesthetics译作“佳趣论”,Science of Beauty译作“卓美之学”,并将美学作为“哲学/理学/穷理学/希贤学”(Philosophy)的一个分支。他阐述道:
Aesthetics此佳趣论虽说自太古希腊时代即有之,但成学问则实近来之事。使其成为学问者,日耳曼之Baumgarten(1714-1762),名此学为Guman。古昔称之Science of Beauty(卓美之学)[3](第168页)。
西周还由人的“性理”(心理)上的“智→知”、“意→行”、“感→思”,论及哲学三目的“真、善、美”,进而阐发了“致知学”(逻辑学)、“名教”(伦理学)和“佳趣论”(美学)的作用与价值:
凡知由智而知,行由意而行,思由感而思,此依性理分而六,以真、善、美三者为哲学之目的。知要真,行要善,思要美。使知真者,致知学也;使行善者,名教也;使思美者,佳趣论也[3](第168页)。
西周还绍述了“美”的美学定义:
所谓美者,外形具足而无所缺之谓也[3](第169页)。
1872年,西周在给明治天皇“进讲”时,将译名改为“美妙学”。其《美妙学说》(进讲草案)阐述道:
哲学之一种云美妙学(Aesthetic),是所谓与美术(art)相通而穷其元理者也[4](第477页)。
后来,在1874年3月(东京)相应斋出版的《百一新论》卷之下中,西周又译“善美学”。在1877年5月东京的岛村利助出版的译著《利学·译利学说》中,西周复称“美妙之论”。很显然,关于Aesthetics的译名,西周一直在探索中。
在西周厘定的诸多译名中,被采用一时的是“美妙学”。井上哲次郎等人编纂的《哲学字汇》是当时日本乃至整个汉字文化圈“人文学领域的集成性力作”[2](第351页),更是人文学领域术语定型化的关键一环。其东京大学三学部1881年初版第3页,(东京)东洋馆出版的1884年5月改订增补版第5页,都采用了西周厘定的“美妙学”一名。亦即说,Aesthetics自传入之日起,最早在专业辞书中被确认的“合法”译名是“美妙学”。
1883年11月获得版权、1886年9月由东京茗溪会出版的高岭秀夫(1854-1910)译《教育新论》(全四册)第三册亦采“美妙学”一名,其“第十二章美育”第一部分题为「美妙学ノ性質」(第447页)。此外,1884年6月(京都)清雅堂出版的坪井仙次郎著《心理要略》第84页所见“美妙论”、1896年1月(东京)文学同志会出版的大月隆的《美妙》之“美妙”均属这一系列。
二、“审美学”
如前所述,“审美学”一名,最早见于小幡甚三郎的《西洋学校轨范》(1870年夏),但那只是出现在教育文本中的一个课程名称而已,并无专学阐释。较早采用“审美学”一名并进行专学阐释的,是近代日本著名哲学家井上圆了(1858-1919)。其所著《心理摘要》一书,1887年9月由(东京)哲学书院出版,该书第八十七节专述「審美学の大意」(“审美学之大意”),第156页云:
审美学……情感之实用学,应用书画诗歌音乐等原理于实际者。
此外,(东京)博文馆1890年刊涩江保(1857-1930)著《通俗教育演说》“第二十七席美育”部分第272页,亦采用“审美学”。
赫然以“审美”为美学专著题名的,是近代日本文学才子森欧外(一名林太郎,1862-1922)。1900年2月,(东京)春阳堂出版森欧外著《审美新说》,所用学名为“审美学”。此后以迄20世纪初,以“审美学”见诸标题的专著主要有:
《マ—シヤル氏審美学綱要》:岛村滝太郎解说,东京专门学校出版部1900年。
《审美极致论》:森鸥外(林太郎)著,春阳堂1902年2月。
《审美学要义》:菅野枕波(永直)著,文学同志会,1903年5月。
《风采与审美学》:今井叉川著,文学同志会,1903年5月。
1901年,(东京)哲学馆出版的田中治六著《哲学名义考》(哲学馆第13学年度高等学科讲义录),也以“审美学”作为Aesthetics和Science of Beauty的译名。该书第79页述曰:
Aesthetics之言辞出于希腊,感觉论之义,而被用于所谓审美学之义。然特适用之于审美学者,乃独逸之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纪元千七百十四年生,同六十二年死)。氏著题为Aesthetica之书,系统叙述审美学,释义美云通觉官而认知之完全也。
三、“美学”
“美学”一词,最早见于明末入华耶稣会士高一志所撰《童幼教育》,也称“洁美之学”。本文所据乃中国人民大学黄兴涛教授所赐台湾辅仁大学神学院1996年版,《徐家汇藏书楼明清天主教文献》第一册的手抄本。依《童幼教育·卷之上洁身第九》所论,其词义是指人戒淫养智,正色养德的身心修炼功夫,因为“智与淫、德与色终不并容”,所以人须“千计万谋,以免淫欲之害,而获洁美之学”。“美学”又有卫生、养身之意,《童幼教育·卷之下寝寐第八》:“所谓寐寝乃孩童之次食也。但使寝寐不得其道,将溺清神而负美学。”
黄兴涛先生《“美学”一词及西方美学在中国的最早传播》一文称,在汉字文化圈,“美学”一词乃德国入华传教士花之安率先创用,最早见于花氏1875年所著《教化议》一书。黄文述曰:
书中认为:“救时之用者,在于六端,一、经学,二、文字,三、格物,四、历算,五、地舆,六、丹青音乐。”在“丹青音乐”四字之后,他特以括弧作注写道:“二者皆美学,故相属。”
然而,黄文所据乃花之安《泰西学校·教化议合刻》1897年商务印书馆活字版重印本。1875年版本中是否有此括弧注释,还是问题。惜1875年版本迄今尚未得见。笔者所见最早版本,为花之安《教化议》出版不久东传日本后,1880年10月东京明经堂出版的大井镰吉训点本(中村正直校阅并作序)。其中并无黄文所谓括弧注释。近代日人翻刻汉文西书不少,大都原封不动,罕有损益。故笔者以为,《教化议》日人训点本,当更合初版面貌;黄文所称括弧注释当为1897年合刻时所加。
故迄今仍可断定,近代学名“美学”乃由日本著名学者中江兆民首先创用。1883年11月及翌年3月,文部省编辑局先后刊行其所译《维氏美学》上、下册。其凡例申明:
此书原本题曰Esthétique,即美学之义,法朗西国技艺新闻报社长E.Véron氏之著述也。而今所翻译者,依西历一千八百七十八年刊行之本。
“美学”一名一经厘定,即为采用。自《维氏美学》问世起,至20世纪初,以“美学”见诸标题的专著大略如下:
《美学》:松本孝次郎述,哲学馆1898年。
《美学讲义》:松本孝次郎述,哲学馆1898年。
《近世美学》:高山樗牛(林次郎)编,博文馆1899年9月(帝国百科全书第34编)。
《泰西美学史》:岛村泷太郎述,东京专门学校1900年。
《美学讲义》:松本孝太郎述,哲学馆1901年。
《实验派美学》:纲岛荣一郎述,东专门学校1901年。
《俳谐美学》:中川四明著,博文馆,1906年3月。
《美学概论》:岛村淹太郎述,早稻田大学出版部1909年。
《美学讲话》:青木吴山(正光)著,晴光馆1910年7月。
《触背美学》:中川四明著,博文馆1911年。
《教育的美学》:佐佐木吉三郎著,敬文馆,191l一1912年。
其中,1898年(东京)哲学馆刊行松本孝次郎的《美学》和《美学讲义》二书为哲学馆高等教育学科讲义录,可见在其出版之前,松本即在教学过程中将“美学”作为正式学名了。岛村泷太郎(1871-1918)的《泰西美学史》和《美学概论》也属此类情况。《泰西美学史序言》第1页有云:
在我国,美学或审美学,其名既表审美之学之意,也表美之哲学之意。斯学之形式的定义于是尽矣。在西洋则不然,洋语普通称之Aesthotik或Aesthetics,其语本含“关于感觉”之意,后转用于美学之名。解释此语,则生出谓Philosophe das Schonen或Philosophy of the Beautiful(美之哲学)之必要……。我国直名此解释之方,有趣而简明也。
此外,1900年1月东京专门学校出版部刊桑木严翼(1874-1946)著《哲学概论》第六章第二十节为“自然之理想——宗教哲学及美学”。
1912年(东京)丸善株式会社刊行井上哲次郎等人编纂的《哲学字汇》第三版,名曰《英独佛和哲学字汇》,其第5页将Aesthetics的译名由前两版的“美妙学”改为“美学”(另有“感觉论”)。
“美妙学”被取代了,但“美学”并未占据“独尊”地位,而是有“审美学”一名与之两立并存,两者因使用者的偏好而“各领风骚”。如前所述,同样是哲学馆的讲义,松本孝次郎的《美学》和《美学讲义》采“美学”一名,而田中治六的《哲学名义考》却用“审美学”一名。更有甚者,岛村泷太郎的《マ—シヤル氏審美学綱要》(东京专门学校文学科第四回第三部讲义录),书名用的虽是“审美学”,行文中用的却是“美学”。其序言第1页称:
兹欲解说者,英国Henry Rutgers Marshall氏西历千八百九十四年出题名Pain,pleasure,and Aesthetics即《苦感、快感与美学》之书也。翌年又有题名Aesthetic principles即《美学原理》之著。……此书如其名所示,美学即主要为自心理学上快苦感之性质说明关于美之诸原理者……
正是在“美学”和“审美学”两名并立的状态下,近代美学经由日本传入了中国。关于近代“美学”及其所指学问在中国的传播,黄兴涛先生《“美学”一词及西方美学在中国的最早传播》一文,史料翔实,足可为训。本文只补充两点:
第一,就日制新词在华传播的载体与方式而言,各类文本的翻译、流布当然非常重要,但相关人员尤其是清末“新政”之际应聘来华的大批日本教习及其教学活动,也应予以足够重视。如1901年1月,张百熙出任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继而于1903年辞退丁韪良等西文教习,另聘日本学者服部宇之吉、岩谷孙藏、高桥作卫为教习。服部宇之吉(1867-1939)是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教授、文学博士,应聘担任京师大学堂正教习,为师范馆学生讲授心理学、伦理学、逻辑学等课程。在此过程中,他将一系列日制新名词传入中国,其中就有“美学”一词。服部1904年8月交由(日本东京)合资会社富山房印行的《论理学讲义》(原汉文)第1页起笔云:
学者往往分学问为轨范学及说明学二类。……物理、化学、心理等学属说明学类;论理、伦理、美学等诸学则属轨范学类。……美学则辨诗歌、音乐、绘画、建筑等之美恶。
第二,和“美学”同时期从日本传入中国的还有“审美学”。1902年夏,王国维应聘到张謇在江苏通州(今南通市)创办的通州师范学堂任心理学、哲学、伦理学教员,是年译《教育学教科书》,刊于《教育世界》第29-35号。所据原本为日本大阪三木书店1900年10月刊行的牧濑五一郎著《最新教育学教科害》。书后附《哲学小辞典》,亦为王国维译出,其中Aesthetics一条即有“美学”、“審美学”两个译名。1903年7月日本东京并木活版所印刷、上海文明书局发行的汪荣宝、叶澜编纂的中国第一部近代专业辞书——《新尔雅》,除零星沿用了“名学”、“群学”等严复创译的新词外,基本上采用的都是在日本定型的新名词、新术语,包括“审美学”。其第61页阐述道:
研究美之性质,及美之要素,不拘在主观、客观,引起其感觉者,名曰审美学。
1926年5月,樊炳清(1876-1931?)编纂的《哲学辞典》(Dictionary of Philosophy)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其第431页有“美学”一条:
英Aesthetics
美学 法Esthétique
德Aesthetica
或作审美学。就最广谊之美,而研究其性质及法则之学也。
该辞典是我国第一部哲学专业辞书,也标志着Aesthetics的汉译名在中国的正式确立——以“美学”为主,以“审美学”为别称。
不过,就清末民初中国的语用实践而言,诸多美学奠基之作所采用的却大都是“美学”一名。除众所周知的王国维、蔡元培二位大师的美学著作之外,还有刘仁航译《近世美学》(日本高山林次郎原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20年),俞寄凡译《美学纲要》(日本黑田鹏信原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年)、吕澂《美学浅说》(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李安宅《美学》(世界书局1934年)。亦即说,“美学”对于“审美学”的优势,在中国比在其来源国日本要大。这也许与中国偏爱单字命名的文化心理不无关系。
收稿日期:2009-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