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精神文明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精神文明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五大报告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的论述和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使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性更加突出,工作思路更加清晰,前进方向更加明确,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保证两个文明建设的整体协调发展。
一、市场经济的发展,给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开创性的伟大事业,它是与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服从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的。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精神文明在原则上的一致性和目的上的共同性,不但推动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且也使精神文明建设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一是促进了思想观念的更新,推动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深化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脱开了以往抽象地谈论姓“社”姓“资”的现象,把“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拿石油企业来说,开始改变了靠高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型经营方式,树立了以生产的高科技投入,产品的高附加值,先进的管理方式为主的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求发展的观念。已经逐步从追求经济增长的数量转到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大港油田作为全国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单位,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理顺了内部管理机制,形成了新的运行机制。中原油田抓住解决“小而全”这个关键环节,创出了一条老油田改革的成功之路。塔里木、吐哈油田从会战一开始就按“油公司”的模式组建运行,相继建成了一批国内一流水平的油田,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这都是在一种全新的思想观念指导下才得以实现的。如果没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这些新的观念很难产生。如果没有思想观念的转变,这种新型的实践活动也难以发展。
二是增强了竞争意识,促使人们开创性地努力工作。市场经济的特征和功能使人们的竞争意识日益强烈,这种意识已进入了经济活动乃至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竞争求生存,靠竞争求发展的思想意识已越来越多地变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近几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石油企业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各油田普遍有了紧迫感,危机感,纷纷主动出击,在国内市场找活干,到国际市场去竞争。而且各个企业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广泛运用合同管理,成本否决,资产经营等先进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加强内部管理,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在转变企业经营机制上迈出了大的步子。随着企业内部三项制度的改革的深化和“三干法”,“三岗制”的全面推行,已经形成了择优上岗,工资合理增加的竞争机制。百万石油职工学科学、学技术的主动性普遍增强,他们爱岗敬业,为企业的发展努力工作。
三是加快了信息流通,使精神文明建设体现了时代特色。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功能,使单位部门间、地区间、国际间的信息渠道拓宽,信息流通加快。在石油企业,许多单位都实行目标管理体系化,日常工作制度化,教育活动工程化,宣传手段现代化,使精神文明建设生动活泼,更加注重实效,而且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改革。各单位广泛开展的岗位规范、企业精神、企业文化、企业形象等工作以及青年志愿者、创建文明单位、文明岗位、争当最佳员工等群众性活动,融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于一体,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和企业特点的两个文明建设有机结合机制,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它要求必须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只有生产要素进入市场并自由流动,才能发挥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为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机遇,也对进一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首先,要求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答疑释难,明辩是非。当前,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碰到像“国有企业产权应怎样明晰,企业改革会不会走入死胡同?”“怎样看待法治和人治?”“怎样看待和处理中国的两极分化?”等等问题。有些群众思想认识甚至出现了误区,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不辨良莠,认为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盲目追求西方生活方式,崇尚西方文化。因此清晰地解释诸如此类的问题和社会现象,明确地界定是非,是抓好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提和关键。这不但要求理论工作者要做工作,而且各级领导者和从事科学、文化、教育的工作者也要去做。尤其是直接面对群众,做基层工作的同志,如果对群众的疑虑解答不清或避而不答,就会失去工作的主动性,也会影响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意识形态领域将长期面临复杂的局面,群众的思想认识问题也会日趋多样化,因此,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其次,要使领导者的思想认识和工作方法适应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领导干部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组织者,又是身体力行者,必须正确认识两个文明建设的内在联系和辩证关系,使自己的思想认识和工作方法“到位”。目前有的领导者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轻视精神文明建设,认为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自然也就上去了;有的甚至把两个文明割裂开来,认为抓物质文明可以显示政绩,带来实惠,抓精神文明会分散精力,其成果一时难以奏效。更有个别领导者为了本地区、本单位的利益,搞地区保护,放任假冒伪劣产品、黄赌毒现象的蔓延,干扰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和精神文明的健康发展。而对上述现象,各级领导都应当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两个文明建设的论述,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要认识到社会主义是两个文明全面进步的社会,只有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有高度的发展,才是合格的社会主义。要切实从组织领导上真正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政工部门指导协调,党政工团分工负责、共同实施的管理机制。要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各类研讨活动,在继承过去行之有效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同时,探索新途径,采用新方法。要根据不同的工作层面、对象,有计划、有标准、有步骤地抓创建,真正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
再次,要在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上下功夫,增强群众广泛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能力。要把精神文明建设的着力点放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来。精神文明工作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必须努力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更新观念,勇于开拓和进步,不断提高工作水平,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三、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建设精神文明要抓住关键环节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作了明确的规定,党的十五大报告进一步明确阐述了加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的重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当前实际,应该抓住三个环节:
一是紧紧抓住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这是当前建设好精神文明的根本保证。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精神文明建设思想,如精神文明建设战略地位、理论指导、根本任务、队伍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科学文化工作及党的领导等等,不仅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而且为我们开展工作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要用邓小平理论为导向,使工作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要用邓小平理论教育群众,统一群众的思想和意志,还要按照邓小平理论的要求,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使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相互配合,协调发展。
二是始终突出工作的重点。由于各地、各单位情况各不相同,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突破口、形式、方法应该有所区别。但就目前全国普遍情况看,当前应该把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作为工作的重点。通过抓道德建设,为精神文明奠定良好的基础。要按照六中全会的要求,大力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大力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在“三德”中,职业道德又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不正之风和违法违纪案件,大都是从事一方面或一项工作的职业性问题。建设良好的职业道德,就可以有效地纠正和防止以权谋私、以职谋私等问题的发生,从而带动整个社会道德风尚的好转。因此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尤其要在加强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上下功夫,使当官的有官德,经商的有商德,行医的有医德,从艺的有艺德。
三是不断配套完善约束机制。我国是一个有12亿人口的大国,人们生活在不同的层次范围之中,社会差异大。搞精神文明建设,仅仅依靠教育是不够的,必须同时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去约束人们的行为。不仅要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依法加强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管理,制裁和打击危害社会的不法行为,而且要在各行各业,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建立健全管理措施,如职业要求、岗位规范、家庭公约、公民守则等等。从而规范人们的行为,约束和制止不文明现象,提高全体公民的自律意识,把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